年羹尧:皇帝毫不值钱;雍正帝:你确定?

聚散别离的终点 2023-12-28 14:15:44
年羹尧:皇帝毫不值钱;雍正帝:你确定?

在清朝雍正帝治理时期,著名将领年羹尧因一封书信而命丧黄泉的事迹,备受后世关注。年羹尧自幼便为国家贡献良多,却因其对皇上的不敬,终遭悲惨结局。

当雍正帝得悉年羹尧轻慢己身之事,大为震怒,下令严查其家产。在年家,官吏们发现了一本书,书上赫然写着七个大字,笔力遒劲。

此书被呈上雍正,帝王翻阅之后,怒不可遏,气得吐血。年羹尧一生究竟经历了何事?其家中之书又记载何言?年羹尧出身于汉军镶白旗,这个被社会歧视的旗籍。曾祖父曾被迫加入旗军,因此年羹尧自幼就面临社会的偏见。

但他性格刚毅,不愿终生活在歧视之中。年幼时,他羡慕翰林院学士,他们知识渊博,备受尊崇。年羹尧立志要通过科举,成为翰林,甚至成为高官,以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为此,年羹尧孜孜不倦地学习。村中有私塾先生授课,他总是最早到达,最晚离开。先生们见他聪颖勤奋,特别关照,教授他更多学问。十几岁时,他几乎读遍了村里所有书籍。

终于,在康熙帝三十八年,22岁的年羹尧考中举人。次年,他又成为进士,进入翰林院学习,开启了他的官场生涯。这是他改变命运的重要一步。回想少年时期的辛勤学习,年羹尧心中充满了激动和自豪。

1722年,康熙帝驾崩,年羹尧支持的胤禛即位,成为雍正帝。年羹尧作为其心腹和妹夫,深得雍正信任和宠爱。1723年,43岁的年羹尧被任命为平定西北叛乱的大将军,成功镇压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

这场战争的惨烈与艰难非同小可。罗卜藏丹津藏匿于西北高原之深处,其地崎岖难行,林木茂密,极不利于行军。罗卜藏丹津深谙当地地理,屡设埋伏,致使清军多次受挫,伤亡惨重。

面对如此艰难境地,年羹尧泰然处之,运用诸多战术,如诈降诱敌深入等,最终成功将罗卜藏丹津的主力诱至无人之地,一网打尽。余部见势不妙,相继归顺。这一战役的胜利,平定了西北之乱,年羹尧名声大震,成为朝中知名的大将军。

这一战役的成功使雍正对年羹尧更加信任。平叛归来,年羹尧经常被召入宫中交谈,雍正在重大事务上常征求其意见。年羹尧在朝中名声显赫,权势日增。然而,随着权力和地位的增长,年羹尧开始傲慢自大。他收受巨额贿赂,为朋友争取官职爵位,让雍正颇为为难。年羹尧看出雍正对自己的纵容,变得更加嚣张,甚至他家中的仆人在京城中肆意妄为。

这背后,是年羹尧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悲哀。他自幼遭受汉军白旗身份的歧视,心中埋藏着深刻的自卑。

他通过科举走上人生巅峰,尽享荣誉与地位,却时刻恐惧这一切的失去,试图牢牢把握每一丝权力。权力并未填满他心灵的空缺。年羹尧虽位高权重,却时时战战兢兢,害怕失去一切。他不断谋取更高的官职,以此作为安全的保障。

到了1726年,众多官员纷纷上书弹劾年羹尧,罪名包括贪污、为朋党谋利、妄议朝政等。这些奏折犹如雪片般飞至雍正面前,雍正终于决定对年羹尧采取严厉措施,撤销其所有官职和爵位。年羹尧自视甚高,依然不知悔改,放言“日后可明”,自信凭借旧日功勋可保身。他认为自己功高盖主,朝中无人能及。殊不知,这种行为只会加深雍正的不满与愤怒。

到了1728年九月,年羹尧因被控92项罪名,终被判处死刑。在狱中,他遭到看守蔡珽的痛斥,这才悔恨莫及。最后,他在牢狱之中服毒自尽,年仅50岁。

在抄查年家时,有人向雍正皇帝递交了一本标有“皇帝挥毫不值钱”字样的书籍。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加剧了雍正对年羹尧的愤怒与决心。一位功臣竟藏有此类叛逆之物,其死实属咎由自取。

然而,细思量之,年羹尧的行为并非全出于对皇帝的轻视。其背后是权力膨胀与自卑心理的共同作用。他内心极需认可与荣耀,因此拼命紧握权势,日渐沉沦。其悲哀在于,最终被虚荣心蒙蔽,走向深渊。至于那本“皇帝挥毫不值钱”的书,或许仅是奉承之词,并非年羹尧真实心迹。如同许多送给权贵的珍宝,其目的在于讨好,并非真心赞美。该书可能是他人为讨好年羹尧而送的,非其亲笔。

这本书成了雍正发泄愤怒的媒介,加剧了年羹尧的悲剧。雍正若冷静分析,应知这仅是奉承之词。但一怒之下,该书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年羹尧原本有望功成名就,安享晚年。然而,虚荣与自卑让他失去辨是非之能,误入歧路。他的悲剧在于,长久以来心中的创痛最终被他自己不慎证实。

此事亦为后人所警醒,权力的虚荣不可迷失本心。须常怀理性与谦逊,多为他人着想。或许雍正的宽容能解年羹尧内心之痛,阻其走向深渊。这正是年羹尧未能领悟,却最需自省之处。

参考资料:

《清史稿 卷二百九十五 列传八十二》

《郎潜纪闻三笔》

0 阅读:42

聚散别离的终点

简介:讲述故事,或爱恨情仇、或聚散别离,没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