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究竟有多恐怖,为何古代皇帝都喜欢把犯人流放过去?

聚散别离的终点 2023-12-25 12:29:23
宁古塔究竟有多恐怖,为何古代皇帝都喜欢把犯人流放过去?

在清朝宫廷剧中,常见一幕:皇帝要惩治罪行甚重之人,只需口出“流放宁古塔”数字,罪人即刻露出恐惧之色,纷纷苦苦哀求。

那宁古塔究竟何物,何以令人闻之惊恐,宁愿选择死亡?在清代,皇帝若要严惩重犯,一旦宣判“发配宁古塔”,即是对犯人的极刑。无论是京城的囚徒还是四方的百姓,皆知这四字所代表之意——一处绝望之地,比死亡更为恐怖的“地狱”。

“宁古塔”在满语中意为“六个”。位于辽东极北,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附近,与紫禁城相距逾1500公里。

清初,此地为边陲之地,一片荒凉,满目萧条,严寒刺骨,积雪深可及人腰。这里既无经济发展,又人烟稀少,只余荒凉与死寂。此地,虽荒凉,却是满族崛起之地。相传,努尔哈赤之祖在此抚养出六子,因此对清朝帝王而言,此地具有特殊含义,遂有披甲人驻守。

这些披甲人并非正规军,而是从战俘中选拔。原为明朝将士,成为俘虏后,失去荣誉与身份。未能立功者,终身为下人,遭受蔑视与侮辱。披甲人性情乖张,是清朝将犯人发配之终点——成为披甲人的奴隶。宁古塔距京城遥远,路途艰险难以想象。《研堂见闻杂录》中曾描述:“离京七八千里,途中多半丧命。”

被发配者多为文武官员及家属,徒步跋涉此长途,难以想象。尤其老弱病残者,一路劳顿,多半半途而亡。更不提严寒天气,一遭狂风暴雪便能夺命。押解罪人的官役,只关注己任,无视他人困顿,不减行程速度。至于宁古塔之苦,实则旅途始终笼罩绝望。若说目的地似地狱,则此旅程即为通向地狱之路。

在这漫长的路上,本可成为彼此依靠、互相勉励之机,但现实残酷无情——时人尊尚身份之分,即使同陷苦难,亦不免贵贱之别。因此,行路之中自私纷争不断,令旁观者如末日降临。至宁古塔,罪人们的命运并未因旅途终结而有所好转。在这片荒芜之地,他们须恭敬服侍披甲人,成为其解闷取乐之工具。

对于曾是朝廷重臣的士大夫而言,这等于从天堂坠入地狱。昔日地位显赫,一夜间变为下贱,如何能忍受此等屈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于宁古塔自尽的男子,莫非怀此念头。宁折不弯,以保最后尊严,胜过悲惨苟活。

然更惨烈者,乃是那些无辜牵连之妻女。她们非罪人,却须随夫远离故乡;本为尊贵之女,沦为披甲人玩物。可想而知,宁古塔中自尽女子不计其数。未自尽者,又将忍受怎样的非人生活?

张翁内心为这些不幸女子默哀。他知,女性之贞操观,一旦失去难以复原。此将令她们余生沉浸于痛苦羞耻之中,比死还难受。如此残酷炼狱,怎不使人闻之胆寒,后怕不已?

人生变幻莫测,张翁亦未料到有日自己会落至此地。未亲历,难以想象此处之荒凉贫穷。幸张翁自幼聪明,博学多才。他深信“天无绝人之路”,即便被迫离乡背井,亦未失斗志。他发现宁古塔虽土地广阔,却荒废不堪,农业落后,庄稼收成不佳。遂将所学所知传授当地民众,指导他们开荒、治水、改良土壤及农作物,以求自救。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张翁的引导与影响下,宁古塔居民的生活有了显著提升。他们甚至为张翁建立庙宇,尊称其为五谷神。每逢丰年,居民们都会在庙中焚香感谢。这种意外的转变,令张翁对这片土地也生出深厚情感。正如所言,好事不重来,祸患频繁。《红楼梦》事件引发的吕留良文字狱,又令许多士大夫被流放至此。

然在这绝望深渊,上苍偶尔仍眷顾善良正直之人。吕留良孙子精通医术,抵达宁古塔后,广施医术,救治病患。他的医德医术很快获得当地百姓敬仰与支持。

即便雍正帝后来得知此事大怒,撤销其医官头衔,他在民心中的声誉已高。宁古塔民众仍络绎不绝求医问药,盼他医治疾病。张翁目睹这些奇迹,感慨人生变化莫测。经历世事变迁,张翁已是白发苍苍。他坐在五谷神庙前,望着那片斑斓的庄稼地,感慨终生遭遇。

他领悟,天堂与地狱,只在一念之间。宁古塔原是荒凉之地,因他教育传道、解人疾苦,这里便生机盎然。这便是天堂;也是地狱。人生并非非黑即白。面前永存另一条可能之路。张翁深信,万事皆有正反两面。我们所需,即在逆境中保持善良宽容之心。

参考资料:

《域外集》

《流放宁古塔》

0 阅读:166

聚散别离的终点

简介:讲述故事,或爱恨情仇、或聚散别离,没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