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怎么培养灵感?三个条件

宁拙说 2024-06-12 21:16:22

灵感从来是在宁静独立的探索中诞生,任何环境的干扰都与灵感无缘,我们必须把聒噪不休的教师赶走。灵感诞生至少必需三种条件:丰富的人生经验、敏锐的审美情感及深入自由的阅读。灵感的培养也就必须从三方面着手。

丰富的人生经验并非一定源于丰富的人生经历,主要建立在对精神自我的培养上。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人生教育,一切言语实践都是人生实践,是对自我情感、思想、个性及道德等的表达。

言语本是人生斗争的形式,没有一种人生实践能离开言语,也没有一种脱离人生的言语实践有丝毫的意义。长期以来,语言实践严重脱离学生人生实践,使语文走入死胡同。未来的语文教育是启蒙精神自我觉醒的教育,是唤醒人生经验,不断丰富精神自我的人生实践。

语文教育就是把习惯和环境封锁的自我唤醒,自觉反抗习惯和环境,唤醒情感、思想及个性,自觉用丰富高尚的情感、独立深刻的思想及独特强大的个性来建造精神自我,使之成为崭新自我的本质属性。

作文教学是人生实践与言语实践的有机统一,是精神自我建设的主阵地,是灵感培养的重要途径,与阅读灵感的培养有机统一。作文教学必须开辟内容体系,把情感思想及个性编写成作文教材,以人生主题的方式展开实践和训练,以情感经验的唤醒开始,以思想的启蒙为关键,以个性作为最后的成果来安排作文序列。

作文是人生经验的觉醒和提炼,是对过去沉睡经验的发掘,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没有过去的经验探索及现在的斗争实践,就没有作文。作文是阅读自我经验的灵感反应,是把沉睡的情感、思想及个性突然唤醒,使作者体验到发现的巨大快乐,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为习惯和环境主宰的自我)对话的智慧火花。

在作文的启蒙下,自我从习惯和环境的统治中找回丢失的自我,重塑精神自我,用情感思想及个性去充实那个在题海中掏空的自我,从而不断丰富人生经验。

作文教学本是人生的启蒙运动,在启蒙运动中打开无限广大的自我精神世界,为阅读中的灵感诞生作好铺垫。

如果只有人生经验而没有阅读经验,灵感也难以产生,只有在阅读实践中不断丰富阅读经验,形成敏锐的艺术触角,灵感的诞生才水到渠成。

敏锐的艺术触角使读者迅速捕捉到文字里的情感,进入深度阅读,与作者进行心甜意洽的对话,从而触动自我的人生经验,产生心游万仞精骛八极的灵感。

敏锐的艺术触角源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及高雅的阅读趣味。从不读课外书是荒唐的,从来只读武侠言情等粗俗的东西是可悲的,一本教材要形成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是不可能的。

中外名著是提高阅读效率培养高雅趣味的最佳选择,因为名著是在情感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上结合得最完美的艺术品,具有跨越时空的巨大魅力。读物选错,误入低劣作品,形成恶俗趣味,就只能与敏锐的艺术触角背道而驰。

只有在名著中经历反复的情感熏陶,方能对艺术形成敏锐的触角,迅速捕捉到文字里的情感产生共鸣,出现灵感。阅读经典并形成习惯,灵感的诞生就成为必然。

最后,既有了人生经验又有了敏锐的艺术触角,还得有安静自由的阅读环境。教师任何形式的干扰都使学生与灵感无缘,以讲代读的灌输式使学生根本不去读书而成为冷漠的看客,在教师命令里奔忙的启发式也不可能进入深度阅读而产生灵感,因为学生得不到任何自由和宁静。

如果教师还有一点艺术素养,就不难发现这样的审美规律:当沉浸在某种强烈的情感中时,自我体验到一种旷古的寂静,处于超现实的状态,听不见一切聒噪,是美好而又痛苦的震撼征服了自己。

这与现实遭遇很相似,环境的刺激产生强烈的情感时,自我就有逃离他人独处的愿望,心灵处于特有的寂静。带着教师的任务或指令来阅读,从来不可能有什么灵感,因为主体根本没有宁静自由的心态,也就没有主动积极的探索,没有与作者对话的可能,自然不可能发现自我和作者的经验。

教师是拿来干什么的呢?是人生的导师和语文学习的指导者,而一切指导都必须在阅读之前,然后还学生独立自主的阅读权利。在指导中,教师决不能把教材编成不变的学习程序,规定只能怎样来学习文本。

教师也可示范,但示范必须在学生充分自主的学习并写出阅读评论之后进行。有的教师也确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但好表现,课堂始终充满声情并茂的演讲,越俎代庖剥夺学生独立阅读的权利,使学生变成看客。

阅读目标由灵感的触动点来确立,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灵感确立不同的目标,探索研究目标,写出富有个性而充满人生智慧的评论。如此下去,不久就有望形成灵感的思维风格,为未来创新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0 阅读:14

宁拙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