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包治百病?医生:弄清楚艾灸的禁忌,别盲目乱灸

灵松看健康 2023-06-10 03:38:04

艾炙是中医学传统的治疗方式,相传发源于旧石器时代,从有文本记录起已传承几千年的历史时间,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健康养生治疗技巧。艾炙是利用艾绒燃烧形成的热温对人体经络穴位或病灶进行热灸,以此来增进血气循环来实现治疗的方法,炙法采用艾灸条做为可燃物,这在长时间冶疗实践中按照疗效和副作用筛选的结果。《黄帝针灸虾蟆忌》已载有松,柏,竹,橘,榆,帜,桑,枣等八木,不适合做为灸火之说,这是因为其对人身体有一定的危害,因此慢慢被取代,但桑树灸在后代亦有用之人,槐木火灸,病疮易瘥cuo,但艾叶熏灸则效果最著,因此才慢慢选用艾叶来替代其余炙疗。

当然了,艾炙选择艾灸条做为可燃物,关键是艾草的独具特色的药性,据说古代军队作战会带些艾草,到了荒野干旱的位置,就把艾草堆成一大堆,点火进行燃烧,艾草进行燃烧后,艾草它有一种特点,有自行找水的功能,艾草点着后,形成的艾热会沿着地底走串,直到它寻找到出路,当碰到水资源的情况下,便会将水一起挥发升腾,这时队伍就在方圆几里,去看一下哪儿的地面上有水汽冒出来,如果冒出来了,也就是代表这个地方有地下水,正这是因为艾草有温经、祛湿、祛寒的作用,并且药效是朝下向内的,因而具备迅速壮阳起热的作用。如有的人灸关元、神阙等穴道,灸完会觉得到腹部暖和舒适,但,艾炙并不是包治百病,有一些情形是不可以灸的,不然可能会灸出问题,使病况更为复杂。

不可以灸其一:外感风寒,这个问题张仲景在东汉末年就讲了,如下所示: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言语难出,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意思是得了热感冒(有口干,不怕冷,会流汗,会发高烧的那种),就不必灸了,灸了这个人便会变黄,尽管灸流汗了,但病不易好,由于用火烧出的汗,和使用药物攻出的汗是不同的,用火烧出的汗仅有津液出来,但病邪仍在里边,而且由于把表皮层的津液灸干了,肌肤会变黄,这类是缺水造成的变黄,津液缺失过多得话,脑里面无法得到正常的血来滋养就会发惊痫,筋无法得到滋润便会抽,会时瘛瘲,抽动一下子又松开来,抽动一下子又松开来,瘛也就是筋松开来,瘲也就是缩紧,所以要记住,得了热感冒别灸。

像这样的外感风寒伤寒,脉浮体热的状况不能灸的阐述在伤寒论里也有。

一、脉浮热甚,反以火灸之,其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二、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之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也,三、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四、伤寒,脉促,手足厥逆,不可灸之。简单点来说,也就是感冒了,有脉浮表症的,是不适宜艾炙的,艾炙会使津液损耗得更为严重,失去了津液推动和化汗,病邪出不来。反倒因为津液缺失而造成心烦气躁,焦虑不安或更复杂严重的状况。简言之,发烧感冒必须起动津液带上病邪变汗而出,这个时候把津液给灸光了,拿什么东西来治疗?

不可以灸其二:胃肠实热,伤寒论还记录有: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畅者,必发黄。是什么意思呢?阳明病通常是指胃肠有热的问题,通常会出现烦躁,口干,这也是缺乏津液,需要津液的主要表现。这个时候要火灸,又要伤耗胃肠津了,水没有了,便会便秘,小解也不会利落,并且会变黄。

不可以灸其三:血虚的人,伤寒论还记录: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是什么意思呢?微脉的人,要慎重地使用艾炙,因为脉象跟血气相关,脉微的人可能是血虚(如贫血),假如搞不清楚乱灸,血虚艾炙,便会使血向血脉中循环,原本血就少,都被赶往血脉当中活动去了,那么谁来供血给筋骨,这些路程遥远的地方就会产生“焦骨伤筋”的状况,这叫追虚逐实,意思是把虚的赶到了实的位置去了,最终结果会怎么样呢,虚的更虚,实的更实,把血气循环弄乱了。

纵观以上三不灸,到处与伤耗津液相关,需要及时补充津液的,却没及时补充,反把它灸跑;需要补气补血的,也没有及时补充,却把不够用的血灸跑。这个样子的行为不但没有治疗效果,反倒是帮倒忙,艾炙更多的是对于有体寒的人,但它并不是仙法,是医术同样需要对症施灸。

0 阅读:48

灵松看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