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保土兵荡寇记:明朝湘西永保土兵抗倭兼述土司彭翼南、彭荩臣事

火耀西南 2024-08-10 20:50:40

文/编辑:nirvana

嘉靖年间,大明的国运已如同一艘在风雨中飘摇的大船,渐渐驶入了暗礁密布的海域。

东海之滨,那些曾经安宁的帝国海疆开始变得危机四伏。

日本封建割据造成的大批流亡武士,如幽灵般穿梭于海面上,他们在黑夜里悄然靠近明帝国的海岸,带来了刀光剑影和无尽的杀戮、掠夺。

而在大明的东南沿海,他们又遇到了同样被迫游走在法律边缘的海商,以及那些敢于挑战朝廷海禁的私贩。于是他们结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支具有相当武装力量的团体,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倭寇”。

这些武装势力频繁侵扰我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给当地的社会秩序和经济带来了严重威胁。

尽管明廷多次采取措施,试图平息倭患,然而由于边防力量薄弱、官僚腐败以及当地利益集团的勾结等多种原因,倭患始终难以根除。

而这场持续的侵扰,不仅使得东南沿海地区陷入长期动荡,更使得明朝的国家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一场震惊朝野的倭乱事变爆发,其背后的主谋正是自称“徽王”的倭寇首领王直。

王直,原本是徽州一介无赖,后来出海为盗,逐渐成为东南沿海一带为人闻风丧胆的倭寇巨魁。

他以日本肥前的平户为据点,集结了大批亡命之徒和倭寇群体,屡犯明朝海疆。

王直手下的得力干将徐海,自称“天差平海大将军”,受王直之命率领叶麻、黄东刚、陈东(日本萨摩领主之弟)、辛五郎(日本大隅领主之弟)等一众倭寇头目,掀起了大规模的入侵行动。

他们纠集数百艘战船,浩浩荡荡,遮天蔽日地驶向明朝的东南沿海。浙东西、江南北等地同时告急,整个沿海地区弥散在一片恐慌之中。

东南沿海数省在这次倭寇入侵中备受荼毒,惨不忍睹。

而明朝正规军虽然被调往前线迎敌,但由于长期的腐败和疏于训练,官兵素质低下,战斗力极度不足。

面对气势汹汹的倭寇,这些士兵往往一触即溃,毫无还手之力。

随着倭寇的持续进攻,明军连连败退,局势岌岌可危。

在频繁的败绩面前,嘉靖皇帝被迫采取紧急措施。他通过兵部调集了全国各地的“客兵”,包括京营神枪手、辽东虎火枪手、涿州铁棍手、保定箭手、僧兵、商兵、矿兵等从各地奔赴前线。

然而,由于这些军队大多跋涉千里,待到达战场时已是精疲力竭。

再加上他们对当地地势不熟悉,水土不服,后勤供应不足,指挥体系混乱,导致这些部队在面对倭寇时难以发挥应有的战斗力,往往一战即败,未能扭转战局。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三月,东南沿海的风云再度暗涌,倭寇的侵扰愈发猖獗。

明朝的朝廷在这紧要关头,任命了南京兵部尚书张经总督江、浙军务。

临危受命的老干部张经深知肩上担子的沉重,也清楚明白当前的形势。他审视江浙一带的官军,心中忧虑万分。

这些兵士多年来缺乏严格的训练,面对倭寇的凶悍,士气低落,根本不敢与之正面交锋。

张经心中明白,若要在这场战斗中获胜,必须动用那些真正的精兵强将。

曾经督导过湖广军务的张经,对那一带的土司兵战斗素养了如指掌。他们不仅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而且不畏生死,冲锋陷阵间毫不迟疑,岂不正是对付倭寇这种游击式战术的最佳选择?

于是乎,广西俍兵、永保土兵走上了抗倭战争的第一线并写下来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明朝时期,湖广布政司的极西之地(主要指今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部分地区也包括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设立了两个重要的武职土官机构:永顺军民宣慰使司和保靖军民宣慰使司。

这两个机构是当时最高级别的土官管理机构,负责统辖和治理当地的民族事务。

这两个宣慰使司的设立,与湘西地区独特的历史渊源密切相关。

自唐宋以来,湘西地区的土家族势力逐渐壮大,尤其是彭氏家族,在当地积累了深厚的政治与社会基础,成为地方上不可忽视的强大势力。

明朝政府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采取了“羁縻政策”,通过任命彭氏家族的成员为世袭土官,以此来管理当地的土家族、苗族以及部分汉族居民。

永顺和保靖两地的宣慰使,正是由彭氏家族分支世袭担任,分别统辖着以土家族为主体,同时兼有苗族和少量汉族的广阔地区。

他们所下辖的永(顺)保(靖)土兵,则是明朝一支非常重要而活跃的武装力量,这支军队从洪武十二年一直到崇祯十七年的这266年的时间,频繁地参加帝国的征调,一直以来活跃在明代的史书上。

在明代抗倭斗争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如张经、俞大猷、戚继光、瓦氏夫人等名将,他们的事迹史不绝书,但是同样立下不朽功勋的土家将领如彭翼南、彭荩臣等却往往不为人所了解。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永保土兵以及彭翼南(永顺)和彭荩臣(保靖)这两名土司和他们的抗倭事迹。

彭翼南,字晋卿,嘉靖十五年(1536年)出生于湖南永顺溪州司城,唐宋以降,彭家一直忠诚于朝廷。

彭翼南的祖父彭明辅,作为永顺宣慰使。早在明正德七年(1512年)就跟随咸宁伯仇钺讨伐河南的大盗赵燧等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他又奉命讨伐贵州叛乱的苗族,战功卓著。

作为永顺土司的继承人,彭翼南很小就被家族进行重点培养,除了挑选名师教他攻读诗书外,还让他兼习治民和战争之术。

彭翼南是属于天资聪慧的那一类型,这位土司继承人,在少年时代,就展现出了很强的带兵实力了。

而永保土兵无论是个人素质和打仗阵型上都有可圈可点之处,这也是后来在抗倭战争中彭翼南、彭荩臣能够带领永保土兵所向披靡的原因。

土民本身剽悍,据《永定卫志》载,土民生婴儿后,从小就滋养他们的尚武精神,“即称与婴儿同等重量毛铁,浸泡于毒液中待满十二岁取出铸刀,终日操练;

同时,用生竹片烤油烙婴儿脚板,使脚板皮厚、防冻疮,走路爬山不伤脚,故从小培养攀爬大山,奔跑的“铁脚板”。

至 10 岁时,又在孩子的腰间佩上用浸泡的生铁打制成的柳叶剑,时时刻刻对他们进行格斗训练。

所以,土民训练有素,擅长冲锋陷阵,战斗时如同飞跃,攀山越涧如猿猴一般敏捷。

在培养土民尚武精神的同时,土兵还有一套独特的塔式阵法,这一点后来在石柱土司秦良玉的由土家人组成的“白杆兵”身上得到印证。

永保土兵的习练方法是先召集所属,选定士兵后,祭祀白牛,随即将牛头和银锭放在几案上,命令土兵中有勇敢冲锋者取走银锭和牛头,并奖励他们食用牛头,立为旗头。

随后将兵力分为若干队伍,每队设立24个旗头。每个旗头的队伍排列有序,前列一人,后面依次为三人、五人、七人排列,配之以钩镰枪与弓弩。

这样的阵型在队伍前方受到损伤时,后方兵力能够迅速补充前排的空缺,确保阵型始终保持完整,直至所有士兵耗尽为止。

在阵中则必须严格保证动作一致,纪律严明,战场上允许击杀敌人,但禁令剁首,土兵们要做到耐寒暑,忍饥饿,敬重长官,对战无所畏惧。

这种序列稳固,攻守兼备的塔式阵型在土兵勤加操练后,逐渐趋于完备周到,在对阵时能发挥极大的威力。

这个阵型后来得到了戚继光的借鉴和充分吸收,加以改进为鸳鸯阵后更加发扬光大。

而且永保土兵最擅长的兵器是“钩镰枪弩”,连胡宗宪也认为短兵相接时,倭寇战斗力极为强悍,能与之对抗的,唯有湖广土兵掌握的钩镰枪和弩的技艺。

这些技艺在近战中尤为有效,尤其是永顺、保靖两宣慰司的精兵,他们的战斗力在面对倭寇时表现出色,能够有效抵御敌军的猛烈攻势。

《筹海图编》:短兵相接,倭贼甚精,近能治者,惟湖广钩镰枪弩之技,比动永保二宣慰司精兵。

嘉靖三十三年,18岁的彭翼南接替病逝的父亲彭宗舜,承袭了永顺宣慰使一职。

彭翼南的岳父是保靖土司彭荩臣,嘉靖六年(1527年)承袭保靖土司之位。在保靖县志中记载有他幼习弓马,善征战,深得攻围之法,韬略家传,忠贞世笃。

也就在18岁的彭翼南承袭土司之位的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大举侵袭东南沿海,破坏了数十个郡县,朝廷的各路将领虽然驻守,但没有人敢正面迎敌。

倭寇深入内地,四处劫掠,江海地区震动。

张经上奏朝廷,请求调广西狼兵8000人,以及永顺和保靖两地宣慰司的土兵各1万人参战。

彭荩臣的兵力先行,彭翼南接到命令后,慷慨誓师,率领1万人随后出发,由于放心不下孙儿,66岁的致仕土司彭明辅又点齐两千人马随行。

彭翼南快马加鞭赶往苏州,与先到的狼兵会合。

张经与总兵官俞大猷商议,等待永保兵到达后,准备大举进剿。保靖兵到达后,被命令驻扎在王江浜南。彭翼南听闻战事紧急,连夜赶到苏州。

嘉靖三十四年正月,倭寇在浙江胜墩聚集,明军调集广西狼兵由南面进攻,同时由彭翼南率领的永顺土兵从北面夹击。

倭寇在多年作战中从未遇到强敌,彭翼南的土兵虽外表质朴,但战斗力惊人。

战斗一开始,永顺兵奋勇冲锋,杀敌如麻,倭寇无法抵挡,溃败而逃。

此战明军取得了大胜,斩敌300余人,这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官兵士气,

同年四月,盘踞在常熟三丈浦的倭寇,开始肆意分股骚扰常熟、江阴一带。

面对倭寇的凶猛攻势,当地百姓惶恐不安,地方官府也压力山大。

为应对此次倭寇的侵扰,朝廷决定迅速调集精锐兵力予以围剿。

保靖土官彭守忠作为此次行动的主要指挥官之一,受命率领千余名土兵,前往常熟与官兵三千会合,形成联合军队,共同抵御倭寇。

在常熟三丈浦一带,倭寇的势力已然盘踞多时,他们修筑了简易的防御工事,企图长期占据此地。

然而,彭守忠指挥的联合军队,采用了灵活机动的作战策略,在敌人尚未完全掌握我军动向时,发动了突然袭击。

土兵与官兵密切配合,分数路向倭寇发起猛攻。彭守忠凭借丰富的实战经验,敏锐地判断出倭寇防御的薄弱环节,率领主力部队直捣敌阵核心,与倭寇展开了激烈的近身肉搏战。

在这场战斗中,彭守忠与士兵们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战斗意志。土兵们凭借他们精湛的武艺和默契的配合,迅速瓦解了倭寇的抵抗,最终斩获敌首级二百八十余。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战斗中,明方竟然未损一人,这在以往的对倭作战中是极为罕见的。

土兵和狼兵的初次亮相便显现出其强大的战斗力,极大地振奋了明军。

倭寇接连遭到沉重打击,尤其是畏惧永保土兵手中的钩镰枪,不敢再与之正面交锋。

于是,为了复仇的倭寇在四周设下埋伏对付土兵,由于求胜心切,永保土兵未能察觉敌人的计谋,结果中敌埋伏,付出沉重代价。

在这次战斗中,永顺土兵的将领田丰以及保靖土兵的将领彭翅等英勇牺牲,捐躯疆场。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五月,倭寇在柘林聚集,并与新到的援兵合计超过4000人,进犯嘉兴。

总督张经命参将卢镗率保靖土兵,总兵俞大猷率永顺土兵,自泖湖方向进攻平望。同时,参将汤克宽率领舟师从中路进击。明军与土兵三路合围,向柘林的倭寇发起进攻。

保靖土兵首先在石塘湾与倭寇遭遇,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大败倭寇。随后,倭寇向北逃往平望,彭翼南率土兵迎头痛击,再次击溃敌军。

倭寇不甘失败,又奔向王江泾,但保靖土兵乘胜追击。

因保靖兵在之前的小战中失利,得知永顺兵大捷后,害怕失去精锐兵力的名声,奋勇迎敌,士兵们忘记了生死,倭寇无法抵挡,被永顺兵杀得如同屠猪宰狗一般。

将士们士气高涨,所向披靡,将倭寇围困在重重包围之中,最终,土兵与各路官兵四面夹击,斩敌首级1900余级。

许多倭寇因落水溺死或在混乱中相互践踏而亡,尸体横陈三十余里,几乎被全歼。英勇善战的土兵在王江泾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

对此次战役,都御史唐顺之评论道:“王江泾数千倭子乘胜西上,非永保之兵力挫其锋,则何所不至?”

这场战役在中国抗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

史书中记载:“自有倭患来,东南用兵未有得志者,此其第一。”

这次胜利不仅使官兵和土兵的军心大振,令他们认识到倭寇并非不可战胜的“鬼神”,从而重拾斗志;也使得民心逐渐安定,嘉兴、杭州一带的百姓开始恢复平静的生活。

彭翼南率领土兵,积极配合官兵与保靖等地的土兵,在抗击倭寇的战斗中展现了卓越的战绩。他带领部队对倭寇进行围追堵截,取得了显著的战果,因而受到了上级的嘉奖与朝廷的赏赐。

浙江巡按御使胡宗宪称赞他“谋勇兼全,功勋大著”,并评价道:“蕞尔倭夷连年内侵,东南要区屡遭屠戮,彭翼南闻调远赴,亟动勤王之念,竭力效命,用成奏凯之功,元凶就戮,余孽悉平,功劳懋著,良可嘉尚。”

胡宗宪与工部侍郎赵文华共同为彭翼南题词,称赞他“集难驭之苗,冒长江之险,为皇敌忾捐躯报国,宜加奖励,以励忠勤”。

在朝廷论功行赏时,彭翼南被授予昭毅将军的荣誉,不久后又升任右参政,负责宣慰事务,与他的祖父彭明辅一起受到了朝廷赏赐。

在王江泾大捷之后,倭寇并未就此罢手,而是策划了更为猛烈的进攻。大约有三十余艘倭船,载着近千名倭寇,从海路直接袭击苏州的青村所。

倭寇之所以选择青村所,乃因其地势较为偏僻,防御力量相对薄弱。然而,青村所的守军顽强抵抗,倭寇多次进攻未果,陷入了僵持状态。

面对攻城不克的局面,倭寇采取了极端的手段,他们放火自焚坐船,制造恐慌,企图以此威慑守军。

随后,倭寇登岸展开疯狂的抢掠,所到之处民宅被焚,财物被掠,百姓流离失所。

与此同时,一批新倭寇从海上涌至,他们效仿先前同伙的策略,迅速对苏州的陆泾坝和娄门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征剿的官兵虽然顽强抵抗,但由于兵力分散且缺乏统一指挥,再加上对倭寇战术的不了解,接连败北,损失惨重。

一时间,倭寇的势力迅速扩张,蔓延至常熟、江阴、无锡等地。倭寇出入太湖之间,行踪诡秘,令朝廷与地方官兵倍感压力,几乎无人能有效抵御其侵袭。

面对此次危机,朝廷迅速调动各路兵马,派遣彭翼南率领土兵一路紧追倭寇,试图将其逐出苏州境内。

当倭寇屯集于陆泾坝时,苏松兵备任环等人迅速整合各路兵力,亲自督率官兵,与苏州府县的乡兵一同进发,准备对倭寇展开合围。

在此过程中,总兵俞大猷也带领大批明兵,积极响应,与彭荩臣、彭翼南等率领的土兵一起,形成了三路合围之势。

在风雨交加的战场上,土兵与明兵齐心协力,冒着大雨向倭寇发起了猛烈的冲击。

战斗异常激烈,刀光剑影中,双方展开了近身肉搏战,战士们不顾个人安危,奋力厮杀。

永顺与保靖的土兵尤为勇猛,他们与倭寇短兵相接,刀枪相交,血流成河。

这些来自西南边疆的土兵,早已习惯了山地作战的残酷,对这种贴身肉搏的战术驾轻就熟。

他们不畏强敌,冲锋陷阵,视死如归。

最终,多路兵马合力围剿,斩获倭寇五、六百名,俘获倭寇首领,并成功焚毁倭船三十余艘。

陆泾坝之战的大捷,基本肃清了苏州境内的倭寇威胁,使得这一地区的百姓方得以喘息。

此次战役中,彭翼南等将领的英勇表现得到了朝廷的高度赞扬。

彭翼南在战斗中展现出的智慧与勇气,使他赢得了将士们的信任和尊重。朝廷为表彰他的杰出贡献,赏赐银两二千两,以及大量苎丝等物资。

在明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后,大大提振了士气,也重创了倭寇的嚣张气焰。然而,在胜利的捷报声中,明廷内部却发生了一场令人愤慨的政治斗争,这场争斗最终导致了两位功勋卓著的将领——张经和李天宠的冤死。

嘉靖帝

嘉靖皇帝在朝堂之上深受严嵩和赵文华的蛊惑,他们诬陷张经在战役中有失职之嫌,意图借此除掉这位手握重兵的抗倭将领。嘉靖皇帝竟然不加查证,立即下令将张经从前线押回京城,问罪于廷。

尽管张经极力申辩,说明自己在战场上的功劳,但嘉靖皇帝充耳不闻,执意以“谋反”之罪将其斩首。

与张经一同被害的,还有另一位忠勇的抗倭将领李天宠。

朝廷如此轻率地处置抗倭功臣,引发了朝野上下广泛不满,许多人都认为这是颠倒功罪、枉杀忠良的严重错误,是对所有忠心为国将士的莫大侮辱。

尤其此事发生在抗倭斗争尚未结束的情况下,这种行径极大地打击了将士们的士气,动摇了他们对朝廷的信任。

广西的瓦氏土司因此愤然辞归,不愿再为朝廷效力。而永保土司及属下将领也心生归意。

幸好面对倭寇肆虐的现实,这些爱国将领最终选择了继续坚守前线,以国家大义为重。

最后,为安抚这些有功的将领,胡宗宪等人不得不向朝廷请赏,希望通过奖赏和嘉勉来平息将士们的不满情绪。

明廷最终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对这些将领进行了嘉奖,表彰他们“谋勇兼全,功勋大著”的表现。

尤其是彭翼南,他在战斗中表现出色,年纪虽轻,却经验丰富,见义勇为,屡次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朝廷因此特意加封彭翼南为右参政,管宜慰司事,并赏赐大量金银,以示嘉奖。同样,彭荩臣也因战功卓著,被授予将军之职。

此外,其他在抗倭战役中有功的土家将领,也分别得到了朝廷的奖励和表彰后返回家乡。

张经被冤杀之后,抗倭战局的指挥权便落到了赵文华和胡宗宪手中。

赵文华一向争功心切,尤其是在苏松一带捷报频传之后,他感到自己并未能亲自参与其中而心有不甘,因此锐意要在今后的战事中大展身手,建功立业。

在王江泾一战中,倭寇遭遇了惨败,幸存者不得不龟缩于陶宅一带。

赵文华错误地认为,此时的倭寇已经士气低落,容易击溃,于是决定趁势出击。

他让胡宗宪挑选浙江一带的精锐部队,于嘉靖三十四年七月对陶宅发起进攻。然而,这次进攻却完全出乎他们的预料——明军遭遇了惨重的失败。

胡宗宪对此十分痛心,他深感士气低落的军队已无法再战,言及:“我兵皆气夺,莫敢战,东南之事无复可知矣。”

面对如此困局,胡宗宪与赵文华不得不重新审视当前的战略。

他们决定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

一方面继续从全国各地征调兵力,包括调集永顺土家兵一万、保靖土家兵六千,以增加抗倭的兵力;

另一方面则改变策略,转而对倭寇中的重要头目如王直、徐海等人采取招抚、诱降的方针,希望通过怀柔政策瓦解倭寇内部的联盟,从而削弱其战斗力。

正当赵文华和胡宗宪筹划新的作战计划时,倭寇内部也因利益分配不均而出现了矛盾。尤其是在徐海的部队中,这种矛盾尤为突出。

徐海掠夺了一位名叫王翠翘的歌伎,强行将她纳为压寨夫人。

虽然身陷贼巢,但王翠翘却是为奇女子,她始终怀有忠于家国的心,并秘密策划了一系列反间计,利用倭寇内部的不和,成功挑起了他们之间的互相残杀。随着内部斗争的加剧,徐海的势力日益削弱,孤立无援。这一局面为明军的进一步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这一关键时刻,胡宗宪调集了多达二十万大军,准备彻底围剿盘踞在沈家庄的徐海及其倭寇势力。

沈家庄位于今浙江平湖附近,地势平坦,周围易于包围。胡宗宪的军队从四面八方合围,将徐海的大营牢牢包围。

虽然兵力占据压倒性优势,但由于此前在皂林的战败经历,明军各部队普遍士气低落,心有余悸,不敢贸然进攻。

胡宗宪无奈只得暂时放弃了主动进攻,一方面派遣细作潜入敌营进行策反,同时日夜等待从永顺、保靖赶来的土兵,以期发动决定性一战。

不久,永顺和保靖的土家兵相继赶到。胡宗宪遂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永顺宣慰使彭翼南、游击尹秉衡和守备朱萌率领的部队布置在西面,这是进攻的一个重要方向;

保靖宣慰使彭荩臣、应袭官带舍人彭守忠、总兵徐玉以及参将唐玉的部队则部署在东面。

南面的主力部队由留守朱仁、王伦统领,容美土司田九霄与把总郭儒共同防守;

北面由于最初兵力相对薄弱,胡宗宪特意调来了永顺将领汪相和向銮带领的土兵加强防御,同时在四面放火,以扰乱敌军阵脚。

在这一全面包围的作战部署中,东、西、南三面均以土兵为主力部队。

嘉靖三十五年八月二十日,明军在胡宗宪的指挥下发起了总攻。

永、保土兵迅速逼近倭寇的大营,但面对倭寇所使用的鸟铳和佛朗机等火器,逼近敌阵并非易事。土兵一面顶着竹盾牌来抵挡敌军的火器攻击,一面巧妙地搭建浮桥。

此时,正好是顺风,于是,土兵便边打边放火扰乱敌军阵脚,迫使倭寇逐步后退。

到了短兵相接时,土兵则祭出屡试不爽的塔阵。

经过连续几天的激烈战斗,土兵于八月二十五日率先攻入沈家庄,突破了倭寇的最后防线。

在这场关键战斗中,寇首徐海、黄东刚、辛五郎和徐海的弟弟徐洪等主要头目均被斩杀,沈家庄战役获得全面胜利。

随着一大批倭寇首领伏诛,“徽王”王直也意识到继续抵抗已无胜算,不得不选择投降,最终他被押解至浙江官巷处斩,东南倭乱终于告平。

关于徐海的死因,明代学者茅坤在《纪剿灭徐海本末》中记载道:“永保兵左右引,大呼而入,数垒而上,会风烈。。。纵火焚之,海窘甚,遂沉湖死。”这段记述表明,永保土兵在战斗中勇猛冲锋,将徐海逼入绝境,最终导致他无处可逃而投湖自尽。随后,土兵迅速踏入河中,将徐海的首级斩下并带回。

在《稽勋录》中,明代史家刘文澜也记录了彭翼南在此次战役中的卓越表现:“公奋勇争先,克破贼窠,获贼首徐海首级,俘贼千余解验。”

这段记载进一步肯定了彭翼南和他的土兵在战斗中的主导地位和巨大贡献。

然而,尽管土兵在这场战役中立下了显赫战功,胡宗宪在向朝廷上奏的《奏捷疏》中却淡化了他们的功劳,他称“各兵重围达旦”,“搜剿,徐海率领倭贼数十,持刀督战,当被把总汪浩、田有年就陈斩首,余贼一时尽灭。”

这种说法显然忽视了土兵在战斗中的关键作用,将他们诛灭元凶的功劳归于他人,意图将战功集中在少数指挥官身上。

尽管如此,土兵在东南抗倭战役中的贡献仍然得到了广泛认可。特别是彭翼南,作为永顺土司的代表,他在此次战斗中的英勇表现不仅得到了胡宗宪的口头嘉奖,还被永顺县志和其他历史记载所铭记。

胡宗宪

胡宗宪在奖询令中说道:“彭翼南闻调远赴,。。。用成凯奏之动,元凶就戮,余孽遂平,功劳茂著,良可嘉尚。”

这些文字无不表明,尽管在正式的奏折中土家兵的功劳被有所淡化,但他们的实际贡献却是不可抹杀的。

沈家庄之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明军成功歼灭了盘踞在此的倭寇,然而在胜利后的庆祝宴会上,却发生了一件令人唏嘘的事件。

胡宗宪在庆功宴上对灭寇有功的王翠翘不仅未加以嘉奖,反而将她置于极其不公的境地。

王翠翘,这位被掠为压寨夫人却暗中策反的歌伎,在沈家庄战役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正是她的反间计促使了倭寇内部的自相残杀,直接削弱了敌方的战斗力。

然而,在沈庄祝捷宴上,胡宗宪并未对王翠翘予以任何奖赏。相反,他命王翠翘歌舞行酒,供在座的将领们取乐。

在胡宗宪酒酣耳热之际,竟心生淫念,降阶与王翠翘戏谑。此举不仅羞辱了这位功臣,也引发了宴席上的混乱。

据记载,席间众人因胡宗宪的行为而失控,场面一片狼藉。

王翠翘身负国恨家仇,本希望能凭借自己的行动获得正义与尊重,然而在面对胡宗宪的侮辱后,她深感失望与耻辱,最终选择投钱塘江自尽。

这一事件不仅令在场的将领们震惊,也激起了许多人的愤慨。

其中,彭翼南年少有为,虽然身为将领,但他心怀大义,无法容忍胡宗宪的所作所为。他在宴席上看到胡宗宪的无礼举动后,立即愤然离席。

然而,尽管他随后试图营救王翠翘,却因事发突然而未能成功。

王翠翘之死,使彭翼南和他的岳父彭荩臣对胡宗宪彻底失望,两人因此与胡宗宪闹翻,并愤然回到五溪。

回五溪后,土兵将们对这场战役的付出与成果感到无比失落,因为他们不仅未能得到应有的嘉奖,反而遭遇了胡宗宪的轻视与背叛。

沈家庄之役中,土家兵的卓越表现与彭氏兄弟的指挥功劳本应得到朝廷的高度评价和奖励。

然而,由于胡宗宪和赵文华的私心,他们将土兵的战功全部据为己有,向朝廷报告时故意淡化了土兵的贡献,并将胜利的荣耀归于自身。

最终,赵文华和胡宗宪分别被朝廷加封为太子少保和右都御史,职位得到了升迁,而土兵将们却未获任何赏赐或嘉奖。

这种颠倒是非、贪功冒名的行径,不仅深深伤害了土兵的忠心与士气,也在整个明军中引发了强烈的不满。

彭翼南、彭荩臣兄弟回到五溪后,愤然放弃了与胡宗宪的合作,这对后来的明廷征调永保土兵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以至于在接下来的隆庆、万历朝土兵几乎没有任何可圈可点的战绩。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日本兵犯朝鲜,调永顺兵万人赴援,永顺宣慰使彭元锦(彭翼南之孙)推诿要挟,不愿前往。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满州兵犯辽乐,调永、保兵万人赴援,结果到山海关的仅仅七百人。

直到天启元年(1621年),保靖土兵才和明朝传奇女土司秦良玉的石柱土司兵、酉阳土兵出山海关,与努尔哈赤的后金军战于浑河,全军大部分战死。

关于徐阶所撰《皇明诰封昭毅将军授云南右布政使湖广永顺宣慰彭侯墓志铭》

彭荩臣回到家乡不到五年,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去世,隆庆元年(1567年)彭翼南在其三十一岁时英年早逝,次年,应彭氏家族的请求,明朝继任首辅徐阶亲为彭翼南撰写墓志铭。

众所周知,墓志铭记录了死者的生平事迹、家族背景、品德、官职等信息。它不仅是对死者的悼念和纪念,也是后人了解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在上世纪末的中国古溪州彭氏土司的治所老司城考古中,这块墓志铭得以重现天日,让我们有幸得以了解这段被淹没的历史。

彭翼南墓志铭

现如今,这块墓志铭由原在湖南省永顺县文物管理局工作的李定卯先生提供文字,湖南科技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研究基地周方高教授整理的徐阶所撰的 《皇明诰封昭毅将军授云南右布政使湖广永顺宣慰彭侯墓志铭》已经可以看到。

墓志铭有点长,我尽量把文章翻译成白话文,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慢慢看下去,其中的一节和采九德所著的《倭便事略.王翠翘传》有出入:

我(指徐阶、本文作者nirvana注)最初跟随阳明先生学习的时候,我们闲聊起天下那些家族的显赫和长久。先生因此提到了永顺的彭氏家族,认为他们可以算得上一个。

于是我问道:“有什么证据呢?”

先生回答说:“最近的两次思(州)、田(州)战役,宣慰使彭世麒、彭明辅、彭宗舜三代人都参与了。

我在和门(指朝廷)里见到他们时,发现他们既聪明又勤奋,既富有又讲道义,既显贵又懂礼节,既严肃又和气,待在家里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忠于国家。

1519年,江西宁王朱宸濠叛乱,王阳明任赣南巡抚平叛,“西调湖湘之兵”,彭世麒、彭明辅领命征发。1527年,王阳明以南京兵部尚书兼两广巡抚,率军征广西思恩、田州土司叛乱,永顺土司全程参与。故余阶的老师王阳明与彭明辅有此渊源。

学习最宝贵的是勤奋,获取利益首先要讲义气,待人接物最重要的是礼貌,领导众人最关键的是和谐,做人最根本的是孝顺,报效国家没有比忠诚更大的。彭氏家族世代具备这六种美德,怎么可能不显赫长久呢?

王阳明

后来我在各地任职,总管国家大事,治理九州,观察到天下贵族中,有许多人不是过于放纵就是太过傲慢,不然就是遇到危机时无法应对。

但像彭氏家族这样的父子祖孙相继贤能,显贵而长久兴盛的,却非常少见。

由此看来,先生当初的话确实得到了验证!

嘉靖年间,倭寇祸害东南地区尤为惨烈。彭氏家族的侯(彭翼南),轻轻松松地承担起重任,率领土兵平定了倭寇。

吴、越、闽、广这些地方至今还享受着他的福泽。我更加称赞彭氏家族多出贤能的后代,他们是我们国家的栋梁。

今年秋天,忽然有一信送到我京城的住所,送信人哭泣着请求为他们故去的土司铭刻碑文。我一问才知道,原来是那位侯(彭翼南)已去世。

1568年,彭永年将父亲迁葬福石城(老司城)雅草坪家族墓园,派人赴京,请时任内阁首辅徐阶为父作墓志铭。

唉,真是令人悲伤!我因年老多病,已经很久没有动笔写东西了,但实在不忍心让这样的人物被埋没。碰巧谢通政这些人也为此事极力请求,我只好答应,为他们家族铭刻碑文。

侯(彭翼南)的家族世系悠久,难以详细记录。唐懿宗时期,有一位名叫彭辅的人住在庐陵,他中进士及第。

他的第三个儿子彭瑊当上了辰州刺史,洞蛮人都服从他的统治,因此大家推举他的儿子彭士然(历史记载中有的作彭士愁.周方高注)为溪州刺史。

后晋天福年间,他与楚国的马氏立下盟约,以铜柱为界,表彰彭士然为诸州都誓主,从此掌控了溪州的地盘,并世代传袭这个官职。

到了宋代,彭家有许多出色的人物,如师裕、允林、允殊、文勇、儒猛、仕羲(历史记载中有记作仕曦.周方高注)、师晏、师宝、福石宠(历史记载中有的作福石冲.周方高注)、安国、思万、元有、胜祖,他们都继承了州刺史的职位。

在元朝延佑年间,改州为安抚司。元朝至正年间,又升为宣抚司,胜祖的儿子万潜担任了宣抚使。

我朝的高皇帝定都金陵时,万潜派遣他的儿子天宝(历史记载中有的作添保.周方高注)纳土归附,因此朝廷升任永顺等地为宣慰使司,由天宝担任宣慰使,赐予诰命和印信,并世袭这一职位。

天宝生了源,源生了仲,仲生了世雄,他们都继承了宣慰使的职位。

世雄生了碹,碹早逝,被追赠为怀远将军。碹生了显英,被封为昭武将军、上轻车都尉。显英生了世麒,被升任为湖广都司都指挥使,封龙虎将军上护军,并三次赐予蟒袍。

世麒生了明辅,他的职衔和赐予与他的父亲相同。明辅生了宗舜,封为怀远将军,并加封了一阶服色。宗舜就是侯的父亲。

这位侯名叫彭翼南,不到二十岁时承袭了土司位。罗念庵给他取字为靖卿,勉励他协助朝廷安定南方地区。后来,又为他取号为北江,因为彭氏家族世代居住在北江这个地方。

这位侯(彭翼南)在儿时就表现出聪明敏锐,举止不凡。到了少年时期,他勤奋学习,毫不懈怠,喜欢背诵诗文,评点历史,并且邀请著名的儒士作为他的老师和朋友。他追随像东郭先生和罗念庵这样的大家,并将他们视为学习的榜样。

道林先生和华峰先生也曾是他的老师,向他传授学问。他出版了阳明先生和遵诲先生的文集来思考贤人的教诲,并修订了《司志》和《家谱》等书籍以传给后代。

至于当时在朝中的众多贤人,他曾经侍奉在他们身边,尽心学习他们的作风,因此他见识广博、学识丰富。难道他不是一个既聪敏又勤奋的人吗?

这位侯家境丰裕,边疆防务强大,但他并不侮辱邻邦,也不向百姓征收苛捐杂税。凡是迎送宾客时,都会宽厚待人,因此士、农、工、商等各类人都对他心怀感激。

在军中,他对士兵的粮饷犒劳都一视同仁,分发得当,因此士兵们都愿意为他效命,且在行军路上也不会扰民。他还广泛积存布匹和粮食,用来救济贫困和饥寒的百姓,并慷慨出资修建学校和寺庙。

他自备资粮,采集大木进贡朝廷,用于修建朝殿,价值直达万金。然而,至于他自己日常的饮食,从来不奢求美味,衣服也不穿锦绣华丽的布料,随从仪仗追求的是简朴之风。

有一次,他从贼人手中抓获了一位美丽的女子,督察大臣想要将她作为奖赏赠予他,但侯却将她沉入江中,以此表示他不因富贵而贪恋美色。每次遇到这样的事情,他都能做到如此,这难道不是一个既富有又讲道义的人吗?

有历史版本记载胡宗宪借着酒劲当众调戏王翠翘,酒醒后为了掩饰自己时态,遮人耳目,便将王赏赐给彭翼南,彭“其不以娇贵而迩声色”,将王怒沉江中。

自从继承职务并被加封以来,候(彭翼南)丝毫没有表现出骄傲放肆的态度。他待人和气平易,与普通人打成一片;为人谦逊有礼,能够容纳各种不同意见;对上级敬重谨慎,对下属温和恭敬。

无论士人地位显赫或是默默无闻,他都一视同仁地礼貌相待;无论宾客年龄大小,他都款待得非常周到。

即使偶尔有人对他不满,甚至当面诋毁他,他也从不露出愤怒的表情。难道这不是一个显贵却依然谦逊有礼的人吗?

他在对待下属时总是庄重而严肃,平时的管理也是有规有矩,行军时部队的编制和队伍井然有序。

然而,他虽然面容威严,但并不显得严厉,命令既有威慑力又宽容待人。即使对待马夫、仆人,也像对待家人父子一样。

所以,他的民众团结在一起,和睦不分离,邻里之间鸡犬相闻,远近的人都对他心悦诚服。

等到他去世时,民众哀悼他如同失去了自己的父母一样。这难道不是因为他在严肃中带有和善,才能做到这样吗?

侯很早就失去了父亲,由祖父抚养长大。祖父曾与他一同学习,是同门中的一位道德高尚的长者。他在生活中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以祖父为榜样。

处理政务时,凡事必须得到祖父的指示才敢行动;任用人员时,只有那些曾为祖父效力过的人才会被他信任。

无论是早晚的问候,还是侍奉祖父用膳和照顾祖父的病情,他都亲力亲为,充满敬意。后来在侍奉寡母时,他也是如此恭敬周到。

对于家族中的尊长,他总是加倍礼敬,而对家族中的年轻后辈,他也多加关心和照顾。他常说:“这是我们父子一体的亲情啊。”这样看来,他的孝顺之情是多么深厚啊!

侯十九岁时开始接任事务,第二年就参与了东征。他在平望驿、王江泾、秋母亭、陆泾坝、胥口等战役中,每次都身先士卒,取得了多次擒获和斩杀敌人的战功。后来,倭寇再次入侵,侯整顿军队再度出征,最终在平湖大获全胜,徐海被擒斩首,倭寇的残余势力也被彻底消灭。

从那时起,倭寇再也不敢在东南地区作乱,这都是侯的功劳。在他的抚管下,镇压了叛乱苗族,叛乱的苗族在十多年内不再出没。

侯还征剿了支罗的土匪,黄中率领部众归顺投降。他还清除了施散地区的暴政,拯救了川湖地区的百姓免于水火之苦,体察辖区内百姓的疾苦,使原先流离失所的百姓得以复归家园;

同时,他还公平分配人口和粮税,使以前拖欠的税赋全部缴清。

至于朝贡进献,他每年都准时完成,没有延误。

因此,侯在任十三年,得到了五次皇帝的嘉奖和封赏,三十次受到部院的表彰,有的被晋升为昭毅武阶,有的被提升为参政文职,这些都是他勤勉工作的结果。又怎能不说他忠心耿耿呢?

这位侯集中了众多美德,具备了六种优秀的品德,能够效法他祖先的行为,成为当代的功臣门第。

他本应享受富贵繁荣的生活,并长寿而得以延续他的功绩。然而,为什么他却突然去世了呢?唉,真是令人悲痛啊!

彭翼南雕像

候出生于嘉靖丙申年六月一日(即公元1536年),去世于隆庆丁卯年六月十一日(即公元1567年),享年三十二岁。

他有五个儿子和四个女儿。最初他娶了保靖宣慰使彭荩臣的女儿为妻,但没有生育子女。

随后他娶了冉氏家族的酉阳宣抚玄的女儿,她被封为淑人,生下长子彭永年,承袭土司职务。

第三次他娶了向氏家族的桑植安抚使向仕禄的女儿,但她在侯爵之前去世,未留下子女。第四次他娶了江口官舍志显的女儿彭氏,生下次子彭长年。

其三子彭延年、四子彭大年和五子彭登年,都是由侧室所生。女儿们也都是冉氏所生。所有的子女尚且年幼,还没有订婚。

侯的葬礼在隆庆二年十一月初二日举行。

在我朝,这些贤良之士宣扬着圣明的教化,令人钦佩。北江的彭氏家族在文武两方面都有卓越的功绩,他们的勋业可以比肩凌烟阁功臣。

他们不仅使后代得到延续,也为先祖增光添彩。他们在德行上丰厚充实,但却短命早逝,这是何等的不幸。他们在生前不愧对他们的出生,在死后也无愧于九泉之下的先人。

写于明朝隆庆二年仲冬吉日。

赐进士及第、特进士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建极殿大学士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存斋徐阶撰。

结语

戚继光

关于嘉靖时期平定倭乱的研究,过去多集中在海防策略以及抗倭名将如胡宗宪、戚继光的事迹上,而对于这一时期永保土司在抗倭中的作用和贡献,在历史上关注度非常低,相关研究成果就更少了。

彭翼南、彭荩臣作为嘉靖时期的杰出永保土司将领,他们率领土兵在抗倭斗争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胜利,对明朝的抗倭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首先,彭翼南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勇敢无畏的精神,在王江泾战役中斩杀倭寇近两千人,导致倭寇惨败,从此役后倭寇由攻势转为防守,永保土兵被誉为东南战功第一。

嘉靖三十五年的沈家庄战役也是土司兵取得的一场重要胜利,倭寇首领徐海被击毙,东南地区的倭寇问题初步得到平定,改变了当时明朝在抗倭战场上屡屡败北的局面,成功遏制了倭寇的侵略势头,极大地鼓舞了官兵的士气,也安定了沿海地区的民心。

其次,他创新性的阵法不仅在抗倭战斗中发挥了显著作用,还对后来的名将戚继光的阵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明军的战斗力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彭翼南、彭荩臣所率领的永保土兵以其忠诚、坚韧和出色的战斗能力,成为明朝军队中的一支劲旅,也为后世的军事选兵和训练标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尽管二人的功绩在历史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军事智慧仍然值得后人铭记和研究。

本文对于彭翼南的记录较为详细,主要还是因为这块墓志铭的出土,而对于彭荩臣的史料更为稀少,希望以后收集到更多资料后再行叙述。

参考文献:

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抗倭名将彭荩臣与彭翼南

陈浴新:彭翼南传

花展鹏:明代嘉靖时期土司抗倭研究

张凯:浅论明朝嘉靖年间的永保土兵与抗倭战争

周方高、周黎民:土家彭翼南在江浙的抗倭事迹述评

彭秀枢:明代土家兵抗倭事迹概述周方高:研究土家抗倭将领彭翼南的一篇重要文献

0 阅读:9

火耀西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