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川蜀禅派的第一人,无相禅师到底有着怎样的事迹与贡献?

青云塾点墨人 2024-09-14 02:54:33

上接《禅宗人物志:无相禅师(一)燃指求法》

上回说道,金和尚以燃指明其志,获处寂禅师认可。处寂禅师收金和尚为徒,并为其取名“无相”。无相禅师在处寂禅师两年的指导下,尽得真传,而后步入天谷山修头陀行,此乃苦行。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 734 年),处寂禅师预感到自身大限将至,而其最为器重之弟子无相禅师却不在身旁,遂修书一封,遣家人王锽送至天谷山交付无相禅师。与之同时送去的,还有那件达摩祖师的传法袈裟。

书信之中详述了此传法袈裟的由来,传袈裟即为传承衣钵,处寂将无相视作自己的传人,期望他能够将禅宗川蜀一脉延续传承下去。

无相禅师得到传法袈裟之后,并没有立即离开天谷山,而是继续在山中修头陀行。虽然他有传法袈裟,但属于处寂禅师的密传。在德纯寺并没有他的合法身份,他要振兴禅法,还需要从头做起。

在天谷山的头陀行生涯,极其艰苦。时值严冬,天寒地冻、大雪封山,无相禅师只得“草衣节食,食尽餐土”。

凭借自身的勤笃精研,无相禅师的禅定功力突飞猛进。每一回入定,时长皆在五日以上。

一日,恰值无相禅师于岩下坐禅之际,自雪山幽深处行来两只猛虎,缓缓地朝他围拢而来。无相禅师并未起身躲避,反倒褪去衣衫,以地上积雪擦拭净自身,躺于地上静候老虎前来“用膳”。

说来甚是奇异,老虎将躺于地上的无相禅师由头至脚逐一闻遍,竟转头离去,未伤其一丝一毫。

连老虎都无心伤害的无相禅师,却差一点成为人类的“猎物”。因为久居深山,无相禅师的头发长得很长,衣服也破烂不堪,打远处一看,活脱脱的一只“野兽”。

为此,无相禅师屡屡被猎人错当作“野兽”而施射,幸好每次都能转危为安。非是猎人之箭有所偏差,便是为某种动物的鸣叫或奔行所扰。或许,这预示着无相禅师出山的时机已经到来。

于是,无相禅师步出那杳无人迹的天谷山,踏入了喧闹纷繁的城市。然而,他仍旧秉持着修苦行的信念,白昼于树下静坐冥思,夜晚则栖身于荒僻的郊野。

于众人眼中,这位僧人无论何时何地皆沉浸于坐禅与禅定之境,众人对其禅定之功钦叹不已。渐渐地,人们被他这般坚毅的信念所濡染,都愿意和他亲近。

无相禅师也契合时宜地与人们论一论坐禅之法,解答一些众人有关修行的诸多疑问。于是,众人在对无相禅师的禅法稍有了解之后,对他愈发敬重了。无相禅师身旁的追随者逐渐增多起来。

为了能够更好的跟随无相禅师修行,追随者们凝聚众人之力,于乱坟岗上构筑了一所禅舍以供无相禅师栖居。自此,无相禅师便定居于此,结束了头陀行。

伴随信众数量的与日俱增,无相禅师的声名得以远扬。时任益州长史的章仇兼琼亦闻其名而来,亲自与无相禅师交流过后,深感无相禅师的禅法玄奥莫测,实乃能够独化一方的高僧大德。

约在唐天宝元年(公元 742 年)之际,章仇兼琼擢升为剑南节度使,遂将无相禅师迎至成都,令其主持净众寺。自此,无相禅师于净众寺弘法达二十余载,直至圆寂。此乃禅宗川蜀一脉被称作“净众宗”的由来。

无相禅师到成都不久,就遇到了一次刺杀危机,但同样能有贵人相助、逢凶化吉。

有一天,一位打柴的大汉来到禅师寺里,将柴供给厨房以后,对禅师说:“今天半夜有人来拜访你。”禅师对他一笑,说:“就是,我正等着他呢!你莫伤他。”

直到半夜,大汉一直拿着柴刀陪坐在禅床旁,突然觉得墙壁上有动静,于是腾跃半空,举刀一挥。只听一声巨响,一个硕大的人头落到地上。

寺庙的后门原本就有一个大坑,大汉二话不说,便把这人的尸首及头颅扔了进去,随后又把坑填平,抹去一切痕迹之后,大汉便消失在夜色之中,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

到得第二天,无相禅师派人到厨房去请这个大汉过来,本想感谢他昨晚替自己除去了刺客,岂料这个大汉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这事的原委大致是这样的:

约在公元 742 年,新罗国的“孝成王”金承庆病逝,王位由无相禅师最年幼的弟弟金宪英承袭,史称“景德王”。此后,“景德王”因惧怕兄长归国与其争夺王位,遂遣刺客入蜀,欲于成都净众寺行刺无相。

据传,这位打柴人乃是无相禅师当年于天谷山“雪拭裸身”,欲以肉身供养的二虎之一。此时,无相禅师逢难,此虎化身为打柴之人前来护持。

尽管此次刺史任务以失败告终,然而“景德王”金宪英却始终未曾松懈警惕。公元 757 年春,他遣派使者沿长江而上抵达成都,朝觐唐玄宗。金宪英此般行径,既是进献贡品,也在暗中探查无相禅师的现况。

唐玄宗怎么会在成都呢?

公元 755 年 12 月 16 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之职的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作托辞于范阳起兵。由此掀起了绵延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

叛军锐不可当,未及一月,便攻克了东都洛阳,半载过后,又攻陷了首都长安。长安沦陷,唐玄宗无奈只得前往四川躲避。于公元 756 年 7 月抵达成都,直至长安收复,在公元 757 年 11 月方才离开成都重返长安。

唐玄宗前往四川避难,因其笃信佛教,致使起源于北魏的摩崖石刻造像,于川蜀之地再度昌盛,并往后延续了四百余载。其中颇为著名的当属广元的千佛崖以及大足的石刻。

若论及全国现存摩崖石刻数量最多的所在,既非起源之地的新疆,亦非辉煌无比的敦煌,更非曾经盛极一时的北魏之都大同与洛阳,而是四川。这个结果估计超乎大多数人的预料。

四川现存石窟(含摩崖造像)约计 2134 处,乃全国之冠。这一结果与“安史之乱”时期唐玄宗避难成都存在着一定关联。

唐玄宗抵达成都之后,获悉无相禅师正在此地主持净众寺,并且其禅法高深精妙,绝非是昔日那个“金和尚”能够相提并论的了。

于是,唐玄宗传召无相禅师到成都的临时行宫会面,一则是叙旧,毕竟自两人于长安初次相见起,已然过去了 28 年。二则是供养,对于笃信佛教的唐玄宗而言,是断不会错失这种亲近高僧大德的绝佳契机的。

然而时任成都县令的杨翌并不知晓唐玄宗与无相禅师乃是旧识。恰恰相反,在他眼中,和尚、道士皆有些装腔作势、神神秘秘,常常蛊惑人心。为防无相禅师可能给唐玄宗带来不利,他打算先给无相禅师提个醒。

于是,在无相禅师进宫之前,杨翌将无相禅师传召至县衙。无相禅师刚踏入县衙,杨翌便下令让二十几个衙役上前擒拿无相禅师,然而这二十几人刚一靠近无相禅师身旁,竟全都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并且一个个皆心神不宁、惊慌失措,一副失魂落魄之态。

不仅如此,当众人皆六神无主之际,须臾之间,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径直涌入厅室、飘卷帘幕,仿若佛神降临一般。

见此阵势,杨翌不再将佛道的那些“神秘”视作“装腔作势”,他旋即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赶忙向无相禅师叩拜,竟一句话也说不出。

无相禅师见杨翌仅是叩拜,不再跋扈专横,遂原谅了他。随即,风停沙息,一切复归于平素。于是,杨翌赶忙毕恭毕敬地送无相禅师回去了。

经此一事,杨翌对无相禅师钦服至极,旋即摇身一变,成为其头号拥趸。竭力劝谕信众出资助力以修建庙宇。正因如此,无相禅师渐次达成了对净众寺的扩建之举,且新筑了菩提寺、宁国寺、大慈寺。

特别是大慈寺,乃唐玄宗亲自定项,并赐予千亩之地,责成无相禅师进行规划、营造。

无相禅师殚精竭虑地策划、督造,上有皇室鼎力支持,下有富庶的成都市民慷慨乐施,中有王公大臣、巨贾大富们纷纷慷慨解囊,致使大慈寺很快便初具规模。

其后,大慈寺又得以进一步臻善,最终成为一座拥有 96 院,阁殿塔厅堂廊房多达 8524 间的宏伟寺院。需知,京都长安为供玄奘法师译经所建造的大慈恩寺,亦不过“凡 10 余院,总 1897 间,敕度僧 300 人”罢了。

大慈寺故而成为彼时四川,乃至整个国度最大的佛寺。在唐玄宗辞别成都回归长安之际,临行之前御笔亲题了“大圣慈寺”。

无相禅师于四川建寺弘法,历经三十四载,蜀中百姓对其敬若神明。他对四川的禅宗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至于无相禅师的禅法精髓,其核心要点关键就在于“无忆、无念、莫妄”这三句。

“无忆”意味着不沉湎于过往的记忆,不让过去的经历成为心灵的负担和束缚;“无念”要求摒弃纷繁杂乱的念头,保持内心的澄澈与宁静;“莫妄”则是告诫人们切莫心生虚妄之想,坚守真实与本真。

如此深邃且富有哲理的禅法精髓,下篇再与大家一起分享,领略其中蕴含的无尽智慧和深刻启示。

禅宗人物志:无相禅师(二)建寺弘法

未完待续......

1 阅读:42

青云塾点墨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