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火药粉末,推动世界革命发展,更催生了大舰巨炮和远程炮击

十字路口等你 2020-11-09 10:06:08

“西方人用火药制造枪炮,而中国人却用火药造烟花”,我想不少人会听过鲁迅的这句名言,这句话经常在一些中西方对比时被妄自菲薄的人引用。但其实火药最先被中国发明并率先应用到军事领域上,中国最早将火药应用到火药是在唐朝末期,并在唐灭30多年之后建立的宋朝时期大量应用。而元末明初朱元璋之所以能完成中国历史上由南向北的统一战争,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神机营里的武器,在明末成为大明获得抗日援朝胜利的关键之一。而这种黑色的粉末在推动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随之成为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利器,同时在近代推动海军走向大舰巨炮时代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19世纪80年代之前,可供欧美国家海军使用的发射药仍然是中国一千年前使用的黑火药,但这种发射药发射和装填都非常耗时间,发射速率只有每发/数分钟,不仅发射速率低且弹丸初速也不高,当时的弹丸仅能对非装甲目标进行杀伤,所以但是增大火炮杀伤力的唯一途径就是增大火炮口径,所以意大利在19世纪70年代搞出了装备17.7英寸(450毫米)舰炮的军舰。而直到1881年,一种名叫威斯特伐利亚褐火药的慢燃火药的出现,推动了海军新一轮炮术革命的发展相较之前燃速极高的黑火药,新的慢燃式火药较为温和,令弹丸能够与更长的炮管配合使用,这使得制造并使用能以更高速度发射较轻弹丸的火炮成为可能。

由于黑火药发射残留、清理炮膛和装填方式的原因,导致使用黑火药的炮的炮管长度不能做得太长,当时使用黑火药的火炮身管倍径只有16~18,而炮管的长度是影响火炮射程、精度、威力的关键因素,而使用褐火药的火炮身管倍径却能拉到30倍径。也正是这样,海军炮术革命就因此展开,由前膛装填改为后膛装填、线膛炮开始取代滑膛炮。而在火炮的革命性领域在19世纪末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后膛装填闭锁的炮闩,其中螺纹式炮闩的出现对于海军的炮术革命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当然也并不是所有海军国家都使用螺纹式炮闩,这一点在之前讲德系380舰炮的时候就已经介绍过了。

克虏伯火炮

横楔式炮闩

而褐火药也不是没有缺点,各海军国家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在发射后会产生大量的气体烟雾,这严重影响了炮手和观测人员的观测视野,给瞄准和观测上带来不良影响。之后法国就率先研发出炮弹发射后烟雾更少的无烟火药,这玩意是有硝化甘油和硝化纤维混合在一起制作而成,但是硝化甘油是液体,两种爆炸物混合在一起需要塑化剂和稳定剂配合,这样才能在常态下为固态以便于储存和运输。由于这两种发射药由两种成分构成,因此也被称为双基发射药。而英国的使用的无烟发射药被称为“无烟线性状火药”,这玩意燃烧所释放的能量是黑火药的12倍,非常适用于大口径舰炮,所以直接推动19世纪末英国皇家海军的大口径舰炮的发展,但是这东西的稳定性较差,非常容易爆炸,法国、英国、意大利、俄罗斯、日本都曾出现发射药自爆事故。

和剧烈爆炸的线状发射不同,德国海军所开发的无烟发射药则被称为管状发射药是以剧烈燃烧的方式释放能量,在能量充足的情况下其稳定性和安全性要高于其他海军国家的发射药,而且德国人在一战时期就追求海军炮术速射技术的唯一国家,所以在海军的舰炮当中采用了在当时只有陆军才使用的楔式炮闩,所以就得需要一个金属弹壳抵住炮闩防止燃气泄漏,而且在发射药放置在薄锌壳中,所以这种全壳装的发射药比英国使用的丝质药包要安全的多。而这一点在日德兰海战和多格滩海战中就有体现,在两次海战中德国的战巡都有炮塔被毁的例子,但是和英国战巡直接飞炮塔的不同,德国却很少因为发射药殉爆而造成沉船。

在战后英国接收了德国海军的RP-C/12型发射药之后,在实验中发现这玩意在极端条件的耐受力更出色,稳定性更强,所以英国也在德制发射药的基础上研发出了一战更为稳定的发射药,被称为“免溶剂无烟线状发射药(SC)”,这种发射药的爆点温度从原先发射药的2941.85℃降到了2816.85℃,扛诱爆能力大幅度提升。而法国也在获得德国的RP-C/12型发射药研发了自己的新发射药,被称为SD发射药,并配备于在一战后建造的敦刻尔克级战列舰当中。

美国使用的发射药和欧洲的双基发射药不同,美国的为单基发射药,但能量密度只有前者的89%左右

总的来说,正是因为发射药技术的革命性变化,使得海军的舰炮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大威力、大口径、大射程的舰炮得以研发,直接推动了大舰巨炮时代的到来。同时也伴随着远程炮击的到来,从日俄战争时期的7公里内的交战距离拉到了日德兰海战的15左右的交战距离,而到了二战更是拉到了20公里以上,最远的炮击距离则是大和级战列舰在莱特湾海战中创下的32公里跨射。而这一切追根溯源就是要从发射药开始说起。

0 阅读:43

十字路口等你

简介:喜欢军事和历史,对海军特别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