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衣冠拜冕旒”,从古代各朝汉服的发展,探究汉服复兴的意义

英叡谈历史 2023-03-14 01:28:03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穆穆清风至,吹我罗衣裾。”汉服自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千年岁月。先有“上玄下黄”的汉服初创,再有“恶紫夺朱也“之说,后来更是将五行说融入了汉服。

在考古学里,一件文物体现的是一个时代的生产,生活,审美,价值所形成的文化传统。汉服虽不简单便利,但也是一个民族曾经的记忆。

可如今,穿汉服上街却被认为是和服甚至是韩服。可见,国人对汉服的认识已日渐模糊,在这个文化竞争日渐激烈的世界舞台,汉服不能不为我国占得一席之地。

每到花朝节,个大都市总有一批汉服复兴的人潮,男男女女穿上汉服,走在街市上,让我们铭记传统文化,那么,想做汉服宣传的使者,我们必须了解它的形制,文化,才能洞悉其复兴意义。

一、一脉相承,兼容并蓄的形制

我们知道,即使是在早期中国,东亚与中亚就有来往。先秦时期出土的青铜器中,就有受草原影响形成的环首刀。往后,胡汉交融更加频繁。那么汉服为什么不叫胡服而叫汉服?仅仅是因为它起源于汉民族吗?

一个文化由传统的和非传统部分组成,传统部分可以了解它的文化渊源,非传统部分可以了解它的发展以及分期特征。如果传统因素大于非传统,那么就以原文化特征为主,如果非传统大于传统因素,那么就说明它发生了嬗变。

所以,汉服之所以叫汉服,是因为其发源于汉民族,而且保留了以传统元素为主的特征。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那么历代的汉服形制上虽有差异,但都有他的共性。孔子云“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可见,汉民族的服饰的一个共性是,凡交领,皆右衽。

一个民族的服饰一定要与生产挂钩。在先民之初,生产力还没有那么发达,所以一些上层贵族仍要从事劳动,所以,在大禹的一幅画像里,我们可以看到他身着短衣窄袖,与传统的宽袍大袖不同。

有人认为,短衣窄袖是胡服,各民族文化都具有其共性。胡服也是服务于生产活动需要,但不是胡人的专利,只是到了周代,生产力得到发展,礼制不断完备,所以在中原,宽袍大袖在上层逐渐取代了短衣窄袖。

黄帝以“天玄地黄”创造了以“上玄下黄”为色调的汉服,将天地穿在身上。夏朝统治者自然继承了黄帝所创,以玄色为统治者冕服的颜色。在商代,白色被推崇。普通的织物有黑红白黄四色,以黑红居多。

据殷墟发掘显示,商代衣物以麻,丝,毛制居多,下层人主要穿麻,毛织物。织法主要有平纹织和文绮织。

到了周代,礼制逐渐完备,服饰开始成为阶层区分的标志。以交领为主,袖子有大小两款,但以小袖居多。腰间束带,下有蔽膝和玉质挂饰物。

到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出现了深衣。深衣上下连属,能将身体掩藏故而得名。依然以交领右衽为主,有直裾,曲裾式样。深衣在各阶层中普遍流行并受到欢迎。

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建立。深衣又得到了发展,汉代以袍为礼服。曲裾袍流行于西汉,在东汉时期被直裾袍取代。秦汉的深衣衣襟缠绕层数有增加,出现了三重衣和五重衣。襦裙在秦汉时期作为常服,襦为短衣,长至腰间,形成了“上衣下裳”的体系。

到了魏晋南北朝,政局动荡,汉服也迎来了变化。深衣逐渐被“衫”取代。面料以纱,绢,布为主,以白为主色。当时的男子除了大袖衫,多服袍,襦,裤,裙。女子以衫,袄,襦,裙为常服。衣袖肥大而衣身紧,裙摆摇曳而舒展,恍若天人。

隋唐五代是服饰发展的高峰期,到了唐高宗时期,黄色被垄断,只有天子才可用黄。唐代女子上襦很短,以绸带系好,交领改为了对襟,更有圆领,方领等形制。坦领的出现,更将唐代的开放程度带上了一个新的高潮。

宋代以风雅著称,自然是批判唐代的开放风尚。加上积贫积弱和宋明理学的盛行,自是没了唐代的气魄。襕衫受到青睐,宋女子主要还是沿袭前制,喜穿抹胸,下配宋裤或长裙,上搭褙子。颜色以窄瘦,淡雅为主。颇有“人比黄花瘦”之感。

明代男子有朝服,民服之分。民服主要有袍,裙,短衣,罩甲等。颜色主要以蓝色,赭色为主。还出现了比甲和马面裙。风气虽然不如唐代开放,但形制颜色也是异彩纷呈。

清代抛弃了汉服形制,强制穿满服,汉服的历史也就告一段落。

二、汉服文化,实用与艺术的结晶

各阶层不管穿什么服装,都必须适应生活。汉服不只是一件艺术品,还有它的日用功能。

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各朝的气候环境均有差别。加上南北地理差异,汉服南北用料有差。南方气候湿润,以棉丝麻为主要原料;北方天气寒冷,多用毛皮,锦缎来御寒。

文官多位宽袍大袖,展现其儒雅。武官多短袍窄袖,显得干练。加上汉服需要彰显社会阶层的区别,才导致了历朝历代的汉服,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汉服的形制与纹样最主要还是受社会风尚与礼制影响。奠定基调的是礼制,锦上添花的是风尚。

以天子的冕服为例,上要绣十二章纹,随时警示约束天子的所作所为。魏晋时期,知识分子挣脱牢笼,讲究脱俗飘逸,玄学的盛行更加重了这一趋势。

在唐代,社会经济繁荣带动了思想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带来了汉服形制的大发展,宋代的保守也体现在了汉服上。

汉服如同人的皮肤,一叶可窥得一些社会面貌。它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文化的载体,社会的放大镜。

三、发扬汉服文化不仅是响应号召

或许在当今这个快节奏时代,有人认为汉服不符合便捷出行的需要,应当被淘汰,其实恰恰不是。

从最浅显的文化发展来看,立足传统才能推陈出新。汉服能被保存至今,足见其旺盛蓬勃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观点启示了我们需要因地制宜,坚持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而走自己的文化道路,就少不了扎根于传统文化这片土壤。汉服作为一个民族的服饰艺术,也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就如同和服于日本,韩服于韩国。但是,人们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度令人唏嘘,日本对中国唐朝史料申遗的热度并不是太高。可见,传统文化依然需要被重视。

从政治上来看,响应文化复兴的国家大战略对于提升我国的民族自信有相当大的益处。只有形成宣传汉文化的民族自觉,才会有结果带来的民族自信。也正是因为民族自信,才会有民族自觉,二者相辅相成。

从经济上来看,汉服市场近几年来日益发展,从设计生产到销售的产业链愈发成熟。是一个有发展潜力的行业。讲好中国故事,卖好中国制造,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汉服产业将是促进经济发展一个非常好的跳板。

一个国家,卖什么都不比卖自己有优势。如果人们愈发意识到复兴传统文化带来的良好裨益,重视汉服文化,重视汉服产业,国家就会有新的发展动力。

那么对于我们自身,发展汉服文化有什么意义呢?从个人角度来看,可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调节心理压力。从社会的角度看,可以丰富基层文化,如果我们以社区来开展活动,那么可以促进基层治理。汉服团体的增多也可以为汉服复兴助力。

结语:

汉服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沉淀了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血泪。也是社会发展的一部历史。其形制的变化与文化的发展与时代无法脱节。

当今时代,花朝节上巳节依然被人们从古籍中找出来,与三五好友穿上汉服,一起踏青郊游,延续了汉服文化的生命力。

也许,未来,汉服又该走向何方?这是一个时代文化的命题。但从迪奥抄袭中国马面裙被抵制的现象来看,国人对保护汉服文化的意识仍在逐步提高。

汉服在未来如果能走入千家万户的生活,那么对于老人,孩子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在心中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未来才能结出果实。

不断优化汉服产业链,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同时畅销国外,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更加尊重中国文化,这是每个华夏儿女的心声。

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唯有如此,“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世之景,才能与我们一直同在。

文献参考

《论语》

《夏商周考古学》

《汉服论》

《“汉服”形制特征与审美意蕴研究》

0 阅读:19

英叡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