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陈毅被迫离开新四军,毛主席语重心长:政治家必须练习忍耐

英叡谈历史 2023-02-24 08:25:00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3年11月5日,时任新四军军长的陈毅,正在淮安军部伏案工作。

突然收到了一份来自延安的紧急电报,内容简单明了,要求陈毅马上赶赴延安,参加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陈毅对于中央的命令,一向是极其遵守的,但这次他却有所迟疑,因为,距离原定七大的召开时间,还有两年之久。

究竟这份电报背后,有着什么样的特别用意?陈毅最后又是怎么做的呢?

能文能武的陈老总

提起“陈老总”,人们的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一张坚毅的脸庞,他就是陈毅元帅。人们之所以这样叫他,正是因为,陈毅是十大开国元帅之一,而且还有很高的文学造诣。

同时,陈毅还是中外有名的外交官,为我国的外交事业添砖加瓦。如此说来,这样“文武双全”的陈毅,能得到人民的敬爱,也就是必然的了。

后排左一为陈毅

陈毅出生于四川省一个小山村里,虽然家庭条件不好,但家人比较开明,认为读书是人生一等大事,于是拼凑学费供陈毅读书。

而陈毅也没有辜负家人的期望,在他16岁时,顺利考上了成都甲种工业学校。

但是陈毅的家庭经济状况越来越差,以至于后来,再也凑不出钱来交学费,万般无奈之下,陈毅辍学了,这让他感到一筹莫展。

1919年,震惊国内的五四运动爆发,大批先进思潮涌入中华大地,陈独秀等人,开展了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同时,国内还渲染着反帝爱国的思想。

大批的胸怀抱负的青年人士,萌动了赴法勤工俭学的想法,想要以这种学习发达国家的文明,再输送至国内的方式,来拯救腐朽不堪的国家。

也许是机缘巧合,就在这一段时间,有人在成都,创立了一个留法预备学校,而且对于家庭贫困的孩子,可以免费资助。

陈毅当时特别兴奋,二话不说就去考试,以他的聪明才智,果然被顺利录取。

但是想要留法勤工俭学,没有形象中的容易,根据当时的社会现状,能成功留学的人实在太少了,陈毅和大多数人一样,一等再等,也没有等到出国的机会。

于是,毛主席等一些青年翘楚,组织成立了“留法俭学会”,专门帮助想要去法国勤工俭学的年轻人。

这一举措,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纷纷赞扬,前后共帮助八十多人成功留学法国,陈毅就是这八十多人中的一员。

陈毅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在留学期间,反帝反封建,和讲科学讲民主的思想,与陈毅的个人观点融为一体,逐渐成为了他的信仰,他的思想上,也第一次出现了动荡与碰撞。

陈毅还关注到了蔡和森倡导的十月革命,认为这是一条值得中国借鉴的道路,在蔡和森的推荐下,陈毅认真阅读了《共产党宣言》,这让陈毅感受收获颇丰,也将马克思主义精神根植于心。

1921年,中国留法学生在法国,高调组织了一场集体爱国运动,造成不小的影响,遭到了法国当局的镇压,后来被强行押运送回中国。

回到中国以后的陈毅,立志要用所学所闻,改造社会现状。

蔡和森

陈毅回到了家乡四川省,再次联系上蔡和森,请求他作为自己的入团介绍人,于是,陈毅成功加入了,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站在了共产党员的预备队伍中。

陈毅的文笔特别好,因而被邀请担任《新蜀报》的主编,有了可以是在才华的地方,他觉得如鱼得水,于是,一篇又一篇的诗歌和文章,饱含着深情横空出世。

陈毅十分英勇,因为在他的笔下,还夹杂了,大量抨击黑恶势力的内容,特别是当地军阀的黑暗统治。

这就引起了当权者的不满,在陈毅发表了一篇名为《论民众武装》的文章后,杨森直接撕破了脸,将陈毅从四川驱逐出去。

陈毅没有半分留恋,来到了学术氛围浓重的北京,继续深造文化知识。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到中法大学文学院学习,并积极与中共党委联络,终于,在蔡和森的牵线下,成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此,陈毅的愿望发生了改变,从想要做一个纯正的文学家,成为了一名为人民献身的共产党员,踏上了赤诚的革命之路。

1927年,陈毅被派遣至武汉,担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中共委员会书记一职。

同年,南昌起义爆发,这是中共中央,武装力量独立的开端,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将枪杆子紧紧握在手中,以军事形式和国民党反动派做斗争。

当时,偏向于文人气质的陈毅,在南昌起义中,得到了军事能力上的锻炼,党中央也给予了陈毅展示拳脚的机会,任命陈毅为国民革命军政治指导员。

陈毅趁热打铁,率领第11军25师73团,参加了湘南起义。

陈毅优秀的军事能力有目共睹,在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从工农革命军1师党代表,到红军第四军师长,再到江西军区总指挥,还兼任政治委员。

转眼就到了抗日战争时期,陈毅担任新四军副军长,兼任山东军区司令员,一路披荆斩棘。

在193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随后,陈毅带领新四军,在黄桥战役中打出了精彩的一战,毛主席对他也是连连夸赞。

经过一次次的战争,陈毅的指挥能力之强,政治素养志之高,周围的军官和战士们都看在眼里,而且陈毅性格直爽,为人随和,大家都喜欢和他共事。

可是,当陈毅正在革命道路上,高歌猛进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困扰他许多年的事情,连毛主席都来劝诫他。

革命中的危险

1942年,因为在战略需求,新四军军部要转移,于是,陈毅率领部队,来到了淮南地区的黄花塘。饶漱石也和他一同前往,在该地区任政治部主任一职。

其实在皖南事变发生以后,就在信息联络的紧要关头,饶漱石却仿佛消失一般,时间长达两个月之久,于是,党内有人怀疑,饶漱石是否还对党忠诚。

中共中央经过商议,认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一向心直口快的陈毅,却明确的表达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陈毅并没有在意这件事,但饶漱石却对陈毅怀恨在心。

在那个年代,培养人才的途径很少,优秀的将领十分稀缺,所以,尽管二人产生了矛盾,但是出于大局考量,中共中央还是将二人安排在了一起。

同年,中央下达了一则通知,要求战略单位进行整风活动,其实这种活动很常见,大家也都很有经验。

陈毅就经常提醒各位军官和政委,千万要把握好原则,不能牵扯到私人恩怨。

饶漱石一听,心中十分不满,他觉得陈毅就是在针对自己,这话就是对着他讲的。

于是,饶漱石特地交待政治部的干事,让他们仔细记录陈毅的言行,他再故意歪曲内容的风向,然后亲自交给毛主席。

饶漱石还和陈毅身边的人说,陈毅经常文绉绉的吟诗,这种表现,是明显的国民党反动派的作风,如果他再不改,一定会遭报应的。

陈毅听说之后,觉得莫名其妙,这种莫须有的评价,他当然不放在心上,但是饶漱石并没有就此停止,由此可见,他的胸心实在狭窄。

饶漱石借着整风之名,在新四军内部,和师长以上的干部逐个谈话,刚开始,干部们还都很配合,认为这就是普通的沟通交流。

但实际经历过的人才懂,不管整风的主题是什么,最终饶漱石总会问他们,对陈毅有何看法。

而且,饶漱石一个劲儿的引着他们说出,陈毅的不足和做的不对的地方,可大家都知道陈毅为人坦荡,这种感觉让大家很难受。

甚至在军中流传着这样一段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饶主任找你去谈话。

慢慢的,大家开始疏远陈毅,并不是因为陈毅真的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饶漱石在向他们施压,动不动就扣主义性帽子。

延安那边的毛主席等人,也只能接收到饶漱石传达的相关内容。

其实,毛主席、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大多都是和陈毅一起,从战争中共同浴血奋战出来的,他们并不会真的相信饶漱石的片面之词。

坦坦荡荡的陈毅,没有直接和饶漱石发生争论,因为此时的他,收到了一封来自延安的电报,要求他立即赶赴延安,参加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

但是此时,距离七大预定的召开时间,还有两年之久。新四军中开始有了一些传闻,大家都疑惑陈毅此行的真正意图。

只不过,陈毅行事光明磊落,他除了放不下此时刚转移过来、还不够稳定的新四军,没有多余的担忧。于是,思量再三之后,陈毅来到了延安,见到了毛主席等人。

要知道,在陈毅从新四军部出发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前来送行,因为大家根本不知道陈毅真的要走。就这样,陈毅和饶漱石二人,在地理位置上分开了。

真相大白

可是陈毅前脚刚走,后面的饶漱石就立马召集所有人,在全军中公开批判陈毅,将他的各种问题升级扩大,看着饶漱石那气焰嚣张的样子,大家都暗自替陈毅鸣不平。

有些人真的看下去了,一师师长粟裕,压着性子和饶漱石说,自己不认为陈毅有问题,还奉劝大家要多谈谈,没有什么问题谈不开。

三师师长黄克诚也忍不了了,他暴躁地公开和饶漱石叫板,当众大骂饶漱石真小人、伪君子。饶漱石立刻上报党中央,要求处理黄克诚,却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

1944年的春天,陈毅主动找毛主席谈话,毛主席当然知道他想要说什么,但他还是耐心听完了,他略带委屈的内容。

毛主席当即安抚陈毅的心情,对他说了一番话,让他暂时抛开了心中的烦恼。

毛主席说:“你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经历的事情还有很多,凡事都需忍耐,我明白忍耐最难,但你必须练习忍耐。

1945年,这场由饶漱石单方面挑起的事件,才终于有了结论。

党中央认为,陈毅和饶漱石二人私人矛盾由来已久,属于个人恩怨,和政治路线无关。

但是从陈毅来到延安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被调回新四军,这也是为了避免二人再次发生矛盾。

因为,一旦军队的高层领导,出现了问题,那可能就会波及全军,而时值抗战关键时期,更不能轻易出现意外。

陈毅在延安踏踏实实的沉淀下来,直到后来,参加长征时,依然表现不俗,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1945年,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日本宣布投降,陈毅终于再度回到了新四军。

在陈毅临行之前,毛主席特意告诫陈毅,此去一行,坚决不能捎带个人恩怨,要以大局为重。

陈毅把毛主席的话听到了心里,他主动向饶漱石示好,饶漱石表面上也对陈毅表达了歉意。

可谁知,知人知面不知心。建国以后,陈毅被派遣至上海,担任上海市市长,全国上下百业待兴,上海的工商业改造工作尤其难做。

头大的陈毅,却没有得到华东局书记饶漱石的支持,这让陈毅的工作难上加难。

陈毅真是有苦说不出,但是这已经不再是私人恩怨问题,这关乎到了人民事业的发展。于是,陈毅接连向中共中央,发出了六份电报,质疑饶漱石不以大局为重的心态。

毛主席收到电报十分高兴,因为中共中央正在调查一起案件。原来,饶漱石和高岗二人,正在密谋不轨之事,想要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

陈毅此番举措,引起了中央各级的一片轰动,大家纷纷揭露饶漱石、高岗的反党罪行。

1954年,在邓小平的主持下,我党撤销了饶漱石和高岗二人的所有职务,罪人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历史证明,过分计较,心胸狭窄,连自己都过不好,更别说做出贡献了。

对于这场矛盾,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想法。

0 阅读:22

英叡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