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贺捷生写信给毛主席,希望寻回贺龙遗骸,主席读后流泪同意

英叡谈历史 2023-02-24 07:25:05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5年6月,中央决定举行贺龙的骨灰安葬仪式,贺捷生收到消息后赶来,却见疾病缠身的周总理神情激动的望着父亲的骨灰盒泪流满面。

贺捷生看着情真意切的周总理,联想到这场姗姗来迟的葬礼,不禁哭着对周总理表达感谢。

“总理,您要注意身体啊,这么多年,多亏了您的帮助,我父亲的骸骨才得以安葬,感谢您和组织的关怀照顾。”

周总理

在场的人听完后有的疑惑不解,有的了然。原来,在4月的时候,贺捷生曾写信给周总理,委托组织找寻父亲的遗骸,讣告全国,补办葬礼。

后来这封信又被周总理送到毛主席的手上,征得毛主席的同意后立刻安排人手寻找,这才有了这场迟来的葬礼。

毛主席

而作为贺龙的女儿,贺捷生的一生也并不安顺,跌宕起伏。

军旅作家贺捷生

2013年,贺捷生凭借《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获得人民文学奖优秀散文奖。当时已是78岁高龄的贺捷生依然保持着烈士军人的风度,从容地站在领奖台上。

自改革开放后,贺捷生接续年少时想当一名作家的梦想,重新回到军队,开启了她的军旅文学之路。

此前,她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广泛涉猎,在图书馆捧着厚厚的线装书苦读,四年下来,她的知识面变得十分宽广,也正好为她从事文学创作提供了帮助。

贺捷生

这个时期,她在从事军史研究的同时,把文学创作的爱好填满闲暇之余,发表了多篇回忆贺龙元帅的文章,创作了大量可读性很强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报告文学、散文、电影剧本等,成为了新时期最活跃的军旅作家之一。

她在写作的时候,擅于深入到时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和不同层面,广泛挖掘人们心灵深处丰富的世界,尤其是那些描写温暖美好生活的作品,让人看了忍不住为誓死守护祖国的先烈们动容。

尽管如此,当她收到读者的反馈后,柔和的眉眼间也流露出了对过去的怀念,但她却摇摇头,无奈地笑了,她在接受采访时也说这不是她创作的本意。

“我虽然品尝了很多的生活磨难,但我不愿让人们沉浸在痛苦的回忆之中,现在的生活是美好的,我相信逝去的人们也不愿我们沉浸在悲伤之中,我愿用自己手中的笔再现生活的光明及人类美好的东西。”

作为军旅作家,贺捷生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与她从事军史研究的工作息息相关。她曾在军事科学院及总政治部从事研究和宣传工作,并在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又在1984年被评为“全军优秀中青年作家”,后来更是作为优秀作家代表出席了第四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

她在总政治部时,受到贺龙元帅曾经的老部下余秋里将军的接待,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的余秋里对她多有关照,原本她可以借此选择一个轻松的工作,她却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去军事百科研究室当编辑。

1986年,《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出版工作进入筹划阶段。贺捷生凭借丰富的军事历史文化知识,参与了这本代表我国军事科学领域最高学术成就的经典著作编纂工作。

想要编成这本书,难度巨大,自1990年贺捷生正式任命为军事科学院百科部副部长开始,又花了6年的时间才将这本呕心沥血的军事著作出版问世,累计耗时十年。

她把一生最富有活力的20年奉献给了军事百科研究,而因为贺捷生在军史研究以及百科全书编撰方面的突出成就,1996年,她被授予少将军衔,并且享受正军级待遇。

贺捷生

军事百科全书的编纂成功让她从副部长变成了部长,这也意味着贺捷生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但她工作繁忙之余依旧拿起笔,从没有放弃自己对文学的执着与追求。

著书的那十年,她在无数个深夜伏案翻阅资料和历史材料,兢兢业业,几乎没有时间进行文学创作,直到卸下重担,于1997年退休后,她终于可以将所有的精力用在爱好上,时常给一些单位写稿。

在大家眼里,这位慈眉善目,总是亲切温柔的老人充满光明,经历的磨难并没有在她身上留下痕迹,她也始终微笑面对生活,但是当你知道她的人生经历后,不免感慨她的乐观精神。

最小的长征战士

贺捷生的童年很凄惨,经常吃不饱穿不暖,甚至和亲生父母分离了十多年。谁能想到美名享誉文学界的她曾经流离失所,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呢?

1935年11月1日,她出生于湖南桑植县,当时正逢长征,她的父亲贺龙担任红二方面军总指挥,母亲蹇先任也在部队从事宣传工作。

那年,在贺龙带领部队击退敌人后,得知女儿出生,兴奋不已,立马请求有文化的战友萧克为他的女儿取名,由于贺捷生是在贺龙打得胜仗取得捷报后出生,因此取名为“捷生”,这个名字很是得贺龙喜爱。

贺龙

她出生时条件有限,环境恶劣,因为蹇先任要随部队工作,只能被母亲用衣服包裹着装进背篓里,佝偻着腰,蜷缩着腿。在长征开始后,贺龙征得毛主席同意,带着还是婴儿的贺捷生踏上了长征路,成为了长征途中年纪最小的战士。

在此期间,贺捷生很听话,饿了就啃手指头,只是每天宿营时打开襁褓,都是一身的屎尿,母亲蹇先任任劳任怨地为她清理干净,心里十分心疼这个女儿。

这是她的第二个女儿,先前的爱女因为革命形势严峻,在跟随她流离辗转的时候不幸病死在她的怀中,这件事一直让她愧疚不已,如今贺捷生才刚出生,就要跟着她走这艰难的长征。

贺龙和妻子

贺龙也心疼女儿,带她一起随军长征不是长久之计,原本也打算在长征途中找个合适的地方让人暂时收养,没想到地方没找到,这才过去没多久,贺捷生就发起了高烧,还险些要了她的命。

在大部队经过乌蒙山的时候,阴雨连绵的天气加上行军路上的风餐露宿,很多人都感染了风寒,小小的贺捷生没什么抵抗力,理所当然的中招了。

因为睡背篓,贺捷生驼着背,一路喝米汤过来,身上也没有几两肉,瘦骨嶙峋。贺龙带她去找军医的时候,她红着脸在襁褓中不哭不闹,把贺龙吓得不轻。

最后通过军医的治疗和林伯渠弄来的一只奶羊,才让贺捷生的身体逐渐好转,而虚弱的母亲则继续用背篓装着不到一岁的贺捷生走着艰难的长征路。

1937年,抗战爆发后,贺龙身为主将,要带领已由红二方面军改编的八路军120师东渡黄河,转战西北,深入山西抗日前线去与日本人交手,要指挥作战的他,分身乏术,实在腾不出手来照顾女儿。

而母亲蹇先任早在1927年被派往苏联学习,后来又被派往莫斯科共产国际工作,这份工作不允许带着孩子,导致贺捷生一时成了他们的“拖累”。

那时,正好有两员南昌起义战将:瞿玉屏和秦光远要返回湖南从事兵运工作。征得毛主席同意后,贺龙将女儿托付给了他的两个老部下,并要他们牢记这两件事情。

“我把女儿托付给你们,一是让她长大懂事后读书,接受良好的教育;二是眼下形势复杂多变,你们可以给她改姓,跟你们谁姓都行,但是不能改她的名字。”

这一分离,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贺捷生才被贺龙夫妇找回来,可想而知,这十几年来贺捷生在战乱中的成长是如何的颠沛流离。

她离开父母没多久,不幸的是,抗战还未结束,收养她的两位养父就先后去世,贺捷生辗转跟着养母孤苦度日,并在乾州的保靖八中隐姓埋名的读书。

她的身边没有亲人朋友,常常沉默不语,却在作文中抒发孤独,倾诉心声。在此期间她有幸得知外面的世界有许许多多的作家们在为了革命发声,暗中下定决心将来也要当一名作家,把自己经历的一切写出来。

在1945年期间,贺龙将军偶然得知了瞿玉屏在1944年就被炸死了的消息,又在后来打听到秦光远也逝世的消息,这让爱女心切的蹇先任焦急不已,担心女儿恐怕不在人世,压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四处找她。

他们夫妇通过报纸、朋友,用尽各种手段和办法去寻找自己的女儿。一直到1950年,贺龙带着部队打到了湘西,来到了老家四处打听自己女儿的消息,经过多方的寻找才找到贺捷生。

当时的贺捷生已经15岁,但看起来却瘦弱很多,甚至走路一瘸一拐,蹇先任见到她后哭得不能自已,了解完女儿的情况后才知道她的腿因为生活艰辛长年干活,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

爱女的失而复得让蹇先任高兴不已,她仔细询问着贺捷生的成长经历,想知道女儿这些年过得怎么样,而沉默寡言的贺捷生知道她是自己的母亲后,不禁放声大哭。

蹇先任愧疚不已,把她抱在怀里,痛哭流涕地安慰着失而复得的女儿,想到贺龙也很担心她,要是知道她找到了人,也会安心些,于是她连忙带着她去重庆,见同样分别多年的父亲。

当贺龙看见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女儿时,在战场上说一不二,铁骨铮铮的将军流下泪来,哽咽着关心她的身体,得知她即使在战乱年代时也没有失学,欣慰又心疼。

后来,贺龙把贺捷生当作男孩一样送去了军队当兵锻炼,贺捷生也没辜负他的期望,身体越来越健康,学业上也刻苦努力,并在1955年顺利考上了北京大学历史系。

支教岁月与乡土情怀

回到父母身边后,贺捷生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也知道了父母时迫于无奈才会和她分开,她不会怪他们,甚至也想像她的父母亲一样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她放弃了自己原本喜爱的历史科学,做了一个大胆选择,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加支教,为青海的教育添砖加瓦。

她的父亲得知她的决定后,欣然同意,并嘱咐她照顾好自己,而她在青海民族学院支教的时候,没人知道她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开国元帅。

“捷生的决定我很支持,我们不在身边,只希望她能照顾好自己,别生病了。”

在这段支教岁月中,她尽职敬业,对学生们认真耐心施教,取得了很大成效。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对她出色的讲课表示赞扬。

她不仅能将深奥的知识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还把学生们当好朋友。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贺捷生还积极参加了西北地区及青海省的地方志及民族史的编纂工作。

尽管那里艰苦边远地区的教室和宿舍既无暖气也无电灯,她仍旧不改初心,坚持任教,而长年的营养不良也使这个本来就病弱的年轻女教师雪上加霜。

但贺捷生不后悔,她坚定地认为自己的生活非常充实而有意义,而乐观的她很快赢得广大师生的信任与尊重,并在不久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去支教之前,贺捷生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工作过一段时间,还走遍了南北方所有的革命根据地,尤其是红二方面军和父母战斗过的地方,一个不漏。

在她的心中,贺龙是一个好父亲兼好朋友,他的一生都在浴血奋战中搏斗,宽阔的情怀和高尚的气节时常感染着她。

贺龙对她的创作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在她拿着自己刊登在报刊上的作品去向父亲炫耀时,贺龙哈哈大笑,直夸女儿会是未来的大作家。

“这张报纸太小了,既然要登报,就登《人民日报》。”

可惜后来贺捷生把关于父亲的事情写成作品刊登在《人民日报》上时,贺龙将军已经离世,再也无法看到了。

虽然遗憾,但贺捷生还是坚持在文学道路上走下去,不断书写出很多优秀名篇,还参与了电影制作。

这些作品里讲诉了贺龙将军的传奇,并以湘西为背景,向大众呈现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以及革命根据地中斗志昂扬的场景。

而湘西,正是贺捷生出身的地方,在改革开放后,她曾回去生活过,当她走在熟悉又陌生的湘西河边时,小时候的种种经历涌上心头,让她感慨万分。

不仅如此,贺捷生对家乡湘西的发展也十分关怀,曾多次回桑植县参加纪念活动,在长征纪念馆和贺龙纪念馆弘扬爱国主义的革命精神。

1996年3月,贺捷生回家乡参加贺龙元帅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与乡亲们亲切交谈,后来为了恢复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原貌,她伏案查找资料,出谋划策。

在青海支教的时候,贺捷生结识了与一位天津籍的青年教师,并与之结婚,组成了小家庭,以平民的生活姿态在青海度过了苦乐相间的6年青春时光,与丈夫先后拥有了三个女儿。

家庭的幸福让贺捷生想起了连遗骸都找不到的父亲,如果他还在,那该多好啊,就算不能共享天伦,至少也要找回他的遗骸,好好安葬。

于是贺捷生开始四处寻找,用尽各种方法,就像当年贺龙找她一样,还多次写信给周总理,请求他出面。

她在信中用真诚怀念的语言表达了对贺龙的思念之情,这封信被送到周总理的手上后,老人家从医院的床上坐起来,拖着病体找来秘书,请他将信转交给毛主席。

信中只有一个意思,恳求找回父亲的遗骸进行安葬,言辞恳切,让随后看到信的毛主席感动不已,想起那个和他们一起出生入死的贺龙将军,不禁泪流满面,当即下令解决此事。

皇天不负有心人,父亲的遗骸找到了,那些曾经和父亲共事过,还在人世的战友们得以送他入土为安,周总理也在父亲的葬礼上亲自致悼词。

祭奠仪式结束后,贺捷生的愿望也达成了,她收拾好心情,投入到军事研究和文学创作中去。在以后的生活里,她时常陪伴母亲蹇先任,用笔和纸怀念父亲,有时也到父亲的墓碑前,诉说着相思之情。

现在的她也依然坚持创作,从她的作品中,不难发现她情系人民群众的柔情,被读者亲切称为“最美姑姑”的她,用最美的心灵和执着的信仰,以父辈和湘西英杰的传奇故事为创作背景,推出大量优秀的作品,阐释革命信仰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如今已是87岁高龄的她满怀柔情,历经磨难而正视磨难,拥有着顽强的人生信念,是中华儿女学习的榜样,也祝愿她老人家身体康健。

大家对于贺捷生这跌宕起伏的一生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想法。

1 阅读:46

英叡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