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古代的状元放到现在,到底有多难考?真相可能让你有些惊讶

趣史談过去 2024-08-11 14:48:33

按照古人的说法,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里说的“金榜题名”指的就是在殿试名单揭晓后,榜上有名。

寒窗苦读多年,能够一朝金榜题名,踏上仕途,改变全家命运,想必没人能够拒绝。其中殿试的第一名就被称为“状元”。大家都知道高中状元不易,那么到底有多难考呢?

古代科举制度创建于隋唐时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废除,虽然具体规则有很大变化,但总的章程却大致相同。

唐代至武周时期,科举制度已基本完善和形成。《唐摭言》记述道,贞观年间,唐太宗在放榜日微服出访时,见到众多考生,十分高兴。

对身旁的侍卫大臣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作为这一时期最主要的人才选拔方式之一,为朝堂培养了大量人才。

古代士大夫的梦想是“学而优则仕”,能够金榜题名,则意味着名利双收。

宋朝在继承唐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废除了行卷之法,建立誊录制度。将考生的姓名等个人信息密封,然后找准时机,再给考官审阅。大仲相甫八年,设立抄写院,命封官封卷收卷。可以说,与唐代相比有了较大进步。

不过古代考状元并非是一件易事。要经过童生、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个阶段。殿试的第一名就叫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如果在乡试、会试、殿试都取得第一名则被称为“三元连中”。历史上第一个连续三位数的人是唐德宗时期的崔元翰。

以上几个环节,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目前的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考试,不过难度却大相径庭。

在推行科举的一千多年里,总共只有17人三元连中。据不完全统计,科举制度设立以来,约有10万名考生成功报考,竞争十分激烈。

考上状元到底有多难?连苏洵曾说过都忍不住要收“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也有一个说法,“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就算是五十岁考中进士,年龄都不算大,可见其难度。

其实,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读书,因为这时参加科考需要去上私塾,由教书先生带进门。只有试中考中秀才,才能继续学习。如果连童生都不能通过,那就是说明这条路不太适合。

古代科考和如今的高考,区别之一在于对知识的精确把控上。科考考的都是八股文、策论等,但内容却非常丰富。童生一年举办一次,只有通过后才能进行下一场考试,进行院试、乡试。

通过乡试后,就被称为举人,可以做官,免除徭役等。如果还不满足,可以再继续往上考,不过会试和乡试的难度就不在同一级别,需要和全国的人进行比较。

会试在全国范围内录取人数大概只有几百人,考中之人称为贡士,也算得上天下读书人的榜样。

殿试一般由皇帝或重臣亲自担任考官,在全国的录用人数几乎只有前一场考试的一半,要求也更为严格。

从科考建立到废除,加上五代十国时期,所有王朝加起来,所获得状元人数五百余人,而从秦朝开始到清朝结束,皇帝都才四百余人,这样算起来,足以可见录取比例多低。

而现代的高考,是每个省市都有,再加上是每年一考,所以从这方面来说,古代考状元也没有多容易。

大家还记得《范进中举》后的疯狂吗?仅仅是中举就这样,试想一下,如果范进中了状元,不知道会有何反应?

参考资料:

《科举制度与文化》

0 阅读:32

趣史談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