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认为是用武之地的荆州,庞统却认为是难以得志之地,谁对?

喝下历史的鸡汤 2024-02-12 11:16:00

207年,隆中。

诸葛亮初次见刘备,就提出《隆中对》,其中指出:荆州这个地方,是“用武之国”。

4年后,211年,公安。

庞统与刘备聊起方略,庞统指出:荆州这个地方,是”难以得志“的地方!

对于荆州,卧龙凤雏,一个认为是”用武之国“,一个认为是”难以得志“,这是怎么回事呢?

时过境迁,“荆州”范围已不同

207年,诸葛亮见刘备时,荆州全境,为刘表所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

所以,诸葛亮所说的“荆州”,是包含了荆州全境!

当时,诸葛亮认为刘表全据荆州,但“其主不能守”,不是一个守得住荆州的人。

所以,诸葛亮当时的意图,是希望刘备通过笼络人心,尤其是拉拢荆州大族,以“和平”方式夺取荆州全境,就如同当年刘备在徐州效力于陶谦时所做的事情一样!

当然,我们知道,一年后,208年,曹操南下,刘琮降曹,刘备、诸葛亮的这个计划来不及实现就失败了。

而庞统时期所说的“荆州”,其范围与当初《隆中对》时期当然是不一样了。

赤壁之战后,刘备先夺得长沙、零陵、武陵、桂阳这“南四郡”,然后,又“借”南郡,一共得五郡之地。

所以,诸葛亮所说的“荆州”,与庞统所说的“荆州”,其范围是不一样的。

但是,仅仅以地盘而言,这似乎并不构成两者评价截然相反的理由!

毕竟,赤壁之战后,刘备是最大得利者,荆州七郡独得其五,算是占了大部分!

既然如此,又何至于让“荆州”由“用武之地”瞬间变成“难以得志”之地呢?

失精华之地:荆州荒残

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三国志.庞统传》引《九州春秋》

刘表时期的荆州,是繁华富庶之地,刘备夺得了大部分地区,为何竟然是"荒残之地“了呢?

要知道:曹操征荆州,刘琮是举州而降,荆州并没有受到太多战火的破坏呀!

之所以成为”荒残“之地,是因为精华之地已经不在了。

东汉时,荆州是非常富庶的,人口众多,即便是南四郡也不例外。

比如,140年统计时,长沙郡有户25万多户,人口接近106万。这个人口,放到北方任何一个州都可以排到数一数二!

但是,东汉后期,由于蛮族为乱,荆南四郡受到严重破坏,人口大幅下降,经济凋零。

到刘表时期,刘表经营荆州,采取”欲保江汉间“的方略,以江汉平原为重心。

由此,江汉平原,也就成为荆州的政治、经济重心,成为精华之地。

赤壁之战后,曹操据襄阳,刘备据江陵,江汉平原成为双方反复争夺之地,显然已经失去了作为经济基础的条件!

因此,庞统说”荆州荒残“,也就自然而然了!

此时的刘备,所据的荆州五郡看起来地盘不小,但其实是严重缺乏经济基础的,自然难以有所作为!

无屏障

同样严重的,是”地利“的丧失。

刘表时期的荆州,”北据汉、沔“,以汉水为屏障;东凭江夏,可以阻击野心勃勃的孙策、孙权,自成一”用武之国“。

但是,此时,襄樊为曹操所据,汉水屏障已被突破;东面的江夏则为孙权所据,东部屏障也失。

所以,在“东有吴孙,北有曹氏”的情况下,刘备无论对北还是对东,都没有屏障,自然“难以得志”!

人物殚尽

诸葛亮献《隆中对》时,荆州可谓是人才鼎盛之地!

整个东汉时期,荆州的学术就很发达,人才辈出。像庞统、蒯良、蒯越、马良等人,都是荆州土著中的杰出人物。

到了东汉末年,北方战乱,而荆州在刘表治下则相对安定,因此,为了避战乱,许多士人纷纷来到了荆州。

就连诸葛亮本人,耶是当时跟着叔父诸葛玄一起从山东老家过来的。

同时,当时的刘表推行蒯良仁义之计,对前来的士人安慰周济,资助他们,并设立学官,广求儒学,爱民养士。

于是,关西、兖州、豫州各地学士前来归附者众多。

如果不是刘表不善用人,这个人才基础是支撑起一个“用武之国”的。

不过,这一切,随着曹操的到来戛然而止了。

曹操收降刘琮后,将荆州人物、人口大量迁徙。不但北方来的学士被带走,就是蒯、蔡等力主降曹的当地大族也被带去北方做官。

当然,还有一些荆州人物选择跟随刘备的。

所以,到了赤壁之战后,荆州“人物殚尽”,确实没有太多可以发掘的人才了。

如此,不独是地盘变小了,更重要的是:无论从经济基础、地利,还是人才角度看,此时的刘备所占荆州,都已经失去了成为“用武之国”的条件,已经是“难以得志”之地了!

一脉相承,始终一致

事实上,诸葛亮与庞统在不同阶段对荆州做出截然不同的评价,但大家的想法实际上却是一脉相承了。

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庞统,都认为应当夺取益州,并且,以益州为重心!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提到,在夺荆州后,应当夺益州,“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而从诸葛亮后续规划看,其意图也是:以一将军率荆州之众以向宛洛,刘备自率大军出秦川。

由此可见,诸葛亮不但认为必须取益州,而且,应当由刘备亲自坐镇,也就是以益州为重心。

而庞统所荆州残破,同样也是催促刘备尽快定下入川决心,与诸葛亮之前的规划一脉相承,并没有冲突!

同样,对现实的判断,诸葛亮与庞统也是基本一致的。

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三国志.法正传》中诸葛亮之语。

显然,诸葛亮对此时刘备的处境,也是用”进退狼跋“来形容,自然与庞统所谓”难以得志“的描述是一致的。

所以,无论是总体思想,还是对现实的判断,诸葛亮、庞统都是一致的。二人的思想一脉相承。

关键分歧

当然,这并不是说在这个问题上,诸葛亮、庞统没有分歧。

诸葛亮、庞统,都认为必须取益州。

但是,何时去取这个问题,二人似乎有不一致之处。

从史料记载看:法正、庞统,皆明确表示应当立即动手!而诸葛亮似乎没有表态。

当时,庞统“亲待亚于诸葛亮”,因此,如此大事,刘备既然犹豫再三,不可能不找诸葛亮询问意见。

而史书没有记载诸葛亮的表态,说明:诸葛亮至少是没有如法正、庞统一样强力主张立刻取益州!

究其原因,大概有二。

1、诸葛亮与刘备有同样的顾虑。

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三国志.庞统传》引《九州春秋》中刘备之言

显然,刘备的顾虑,主要还是以这样的方式开始夺取益州,“以小故而失信义于天下”,说不过去!

同样,诸葛亮在初次见刘备时,就指出刘备两个关键优势“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同样视刘备在“信义”上长期沉淀的优势视为宝贵财富!

信义,确实是刘备行动天下的本,当初,袁绍在承认其为徐州牧时,理由就是”刘玄德弘雅有信义“。

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於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三国志.庞统传》引《汉晋春秋》

而庞统,则主张“权变”之道,认为不能迂腐守一个道理,应该“兼弱攻昧”,行“五伯之事”!

客观来说,刘备以如此手段取益州,确实是其信义的一个污点,对其长期沉淀的信义之名有相当大的破坏!

不过,如果此时不取西川,刘备哪里还有机会取西川呢?如果此时因为道义顾虑而不积极行动,难道又要做一个宋襄公吗?

2、此时取益州的冒险性。

诸葛亮,素以谨慎著称。

诸葛亮对此时形势的着重点是“进退狼跋”,进退都缺乏实力。

也就是说,此时刘备的实力实在太弱了,在北有曹操,东有孙权的情况下,要取西川,是非常冒险的事情。

因此,尽管在战略上一直认为应该取益州,但是,对于此时行动,诸葛亮担心风险大,这是自然的。

可以说,诸葛亮应当是缺乏信心的。

所以,后来,诸葛亮才以近乎肉麻的言语来推崇法正,认为正是法正辅刘备,才使刘备“幡然翱翔”。

可以说,庞统、法正,在这里是比诸葛亮更有冒险精神的。

如果此二人不英年早逝,或许不必让诸葛亮苦哈哈地死磕祁山,历史也或许要精彩得多。

诸葛亮认为荆州是“用武之国”,这是实情。

只是,随着形势变化,刘备所占荆州确实失去了成为“用武之国”的条件,确实是庞统所行动的“难以得志”之地了。

而诸葛亮、庞统,虽然在不同阶段对荆州做出截然不同的评价,但其实大家总体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主张要积极进取益州,跨有荆、益。

所以,仅就战略思想而言,二人是一致的,并没有高下之分。我们也不必“褒一个贬一个”。

只是,在具体的路线上,诸葛亮与庞统有一定的分歧。

更为注重“信义”之名,行事更谨慎的诸葛亮,并没有主张立即以这样的方式入川;而庞统、法正则注重权变,也更为冒险一些。

二者皆有道理,但到底还是有高下之分。庞统、法正的显然更为务实、进取!

0 阅读:4

喝下历史的鸡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