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中旬,我去看望姐姐。
在姐姐书桌上,有个灰白色盒子,盒子还没有开封,用透明的锡纸包装起来。
看起来里面像是装了什么纪念品。
姐姐让我自己打开看看,那是她工作一辈子的纪念,她还没看过。
我一层层打开,第一层是一座原子弹爆炸模型。
姐姐65年的秘密这才随之浮现。
姐姐叫孙碧英,是我叔叔的女儿,我们从小就生活在一个院子里。
姐姐成绩在全校总是名列前茅,父亲常对我说,你要向你碧英姐学习,否则你一辈子跳不出“龙门”,只能在家劳动。
1961年,姐姐考上了大学,在十里八乡引起轰动。
姐姐大学是在湖南衡阳上的,奇怪的是,她写信从不写具体地址,只有代号,我记得是49号信箱。
第一年放寒假回家,我问姐姐上的是什么学校?
姐姐有些得意地说,自己是国家的人了。
我好奇问怎么连学校地址都不说,难道怕我们去混饭吃不成?那时在农村吃不饱饭,常饿肚子。
姐姐说:“你还小,讲给你也不懂。”
大约是1965年年底,姐姐给家里来信,说工作很好,但很忙,今后会很少给家里来信,请父母多保重。
落款地址是北京的一个信箱,也是个代号。
姐姐都到北京工作了,我们哥几个热情洋溢地给姐姐写信,说要去看她,其实是想去北京见见世面。
没想到,姐姐来信不让我们去,说去了也找不到她,找到她也没有时间接待我们。
难道姐姐是有了铁饭碗,忘记了亲情?
姐姐的学生照
有一次,叔叔病重住进了医院,我赶紧写信给姐姐,希望她回来看一看父亲。
可左等右等,姐姐不仅没见人影,连回信都没有一封。
我当时也年轻气盛,给姐姐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指责姐姐太绝情,我不相信什么工作连写封信的时间也没有。
为了让姐姐回家一趟,我在信尾特别加了一句话:“共产党的干部难道就六亲不认?”
我想,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姐姐一定会回来的。
可一年过去了,姐姐硬是没有回信。
还好,叔叔在等待女儿的过程中,身体竟奇迹般好了起来。
姐姐看来不是绝情,肯定是有什么特别任务了?
当时中苏关系紧张,我还想莫非姐姐当了情报员,正在中苏边界收集情报,所以与家人断绝一切来往。
总有一天姐姐会回来,我一定问个究竟。
岂料,这一等就是3年。
1968年3月初,姐姐来信了,说要回来探亲。
家里人都好高兴,我也刚参加征兵体检合格,马上要到部队去了。
家里让我去车站接姐姐,我也想第一时间把好消息告诉姐姐,我高高兴兴去到车站,可见到姐姐让我大吃一惊。
姐姐一点不像个26岁的年轻女孩。
她又瘦又黑,可能是上火,嘴角溃烂,头发也像蓬乱草堆在头上,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在北京国家单位工作的人。
我想不出这和平年代,姐姐一个大学毕业的,什么工作能累成这个样子。
姐姐说她是会计,在单位算数记账,整天忙得晕头转向。
她明显不想谈工作,是在搪塞,不然当会计哪有几年不回家不写信的。
见姐姐不想说,我又没有办法,只好让姐姐要多保重,继续这样下去她怎么可能结婚。
姐姐对家人的顾虑一笑了之。
这次后,姐姐恢复了正常,不仅每个季度都能给父母寄生活费,还能一年半载回来看望父母一下。
觉得姐姐的工作终于安定下来了,大家开始关心她的婚姻大事。
姐姐都31岁了,还没有找男朋友,这在老家已经成老姑娘了,亲人都着急。
1971年2月,我在部队收到母亲来信,母亲让我给姐姐在部队物色一个军队干部,说姐姐要求高,之前介绍的她都看不上。
这个主意不错,我身边有排长、连长、营长、参谋、干事,都很优秀,我开始为姐姐物色对象了。
恰在这时,姐姐给我寄来了一张照片,照片上她扎着两条辫子,身穿白衬衣,端庄秀丽,落落大方。
这一定是姐姐寄来配合我帮她找对象的,看来姐姐也是认真的,我必须当回事,为了姐姐,我得认真找个好姐夫。
我筛选一番后,觉得师政治部的张干事不错,他35岁,河北唐山人,也正要休假回家找对象。
我赶紧把姐姐的照片拿给他看,我说我姐姐人好,单位好,只是年龄大了一点,已经30多岁了。
张干事看了照片也说姐姐长得漂亮,还开玩笑说这次回家一定把我姐姐追到手,好做我未来的姐夫。
见张干事这么有信心,我给姐姐写了信,介绍了张干事的情况,希望俩人能见一见。
正在我满怀期待时,一个月后,张干事探亲回来了,他找到我,把我姐的照片退给了我,一脸的不高兴。
我问他怎么了?
张干事说他满心欢喜打电话约我姐见一面,没想到我姐直接回绝,说没有时间。
战友很不高兴,说这么高傲的姑娘,谁还敢娶。我也有点气,马上写信责怪姐姐不近人情。
姐姐回了信,说她不想当军嫂,她的时间很金贵。
我知道姐姐肯定是搞科研的,但搞什么科研,研究什么我并不清楚。
我是侦察兵,这也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我总想探个究竟,问个明白。
有一年,我想趁着探亲假去北京看望姐姐时,收到姐姐的来信,信是从西安写的,地址还是代号。
姐姐说,她已调西安工作了,我回信说那就去西安看望她。
很快,姐姐来信了,只有一张纸,寥寥几句话:“望原谅,不要来这里,我很忙,时间比金子还珍贵。”
看看信,我理解姐姐,也打消了去看望她的念头。
直到1976年5月,我又接到姐姐的来信,说她与单位的工程师结了婚。
姐姐信中还说,姐夫脾气很好,俩人已约法三章,各自手上的工作不完成,绝不要小孩,不能因为结婚影响工作。
我虽然佩服姐姐是个工作狂,但多少还是有点不理解。
一年后,姐姐的单位又搬到了四川,仍是009号院信箱。
那时我在云南当兵,从云南去成都很近,我写信给姐姐,准备去成都看望她。
姐姐来信还是不让我去,说工作单位不在成都,是在四川的一个山沟里,我去也不方便。
从此,姐姐一头栽进山沟里,几乎与家里断绝了联系。
到1988年2月,叔叔病危,家里立即给姐姐发电报,希望她能回来见自己父亲最后一面。
可等了半个月,姐姐没有回电报。
月底,叔叔病故,家人再发电报告诉了姐姐。
这回很快收到电报了,是组织代发的,意思是姐姐一时赶不回来,代表组织向全家表示慰问,望亲人们节哀,保重。
大约半年后,我终于收到了姐姐来信,她说叔叔病重时,自己正在进行一组数据测算,分分秒秒都不能耽误。
她说自己是个不孝之女,但没有办法,今后有机会再向家人解释。
姐姐就这样一直工作到1998年,退休后又被单位返聘接着干了十年。
我退休后写了不少自己的故事,也写了战友的故事,我一直有个心愿,想为姐姐也写一篇。
但没有获得姐姐的同意。
姐姐一直说,自己就是个普通工作者,没什么可以记录的。
2023年11月,我专程去四川绵阳看望姐姐。
我们已经有14年没有见面了,姐姐已经八十多,我也老了,能见一面是一面。
来到姐姐家里,我感慨万千,家里没有任何像样的家具,屋里堆满了各种瓶瓶罐罐,都是搞实验用的。
在姐姐杂乱的书桌上,摆放着一个灰白色盒子,盒子用透明的锡纸包装着,上面写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立65周年(1958—2023)。
我看盒子还没有开封,好奇问姐姐,这里面包装了什么纪念品吗?
姐姐笑了笑,说是她一辈子工作的纪念章,让我打开看看。
我心里很受触动,我们军人最在乎荣耀,可姐姐一辈子的纪念章、荣誉证书就在眼前,她连打都没有打开。
科研者这种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让我心底油然而生一种敬意。
当即,我小心翼翼一层层打开锡纸,揭开盒子,第一层立即呈现了一个金光闪闪的原子弹爆炸模型,上面这样写着:
你,因国家使命而诞生
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
是你不变的初心
岁月无声,丰碑无言
光荣与梦想镌刻在你的每一道年轮中。
诗的中间有一火炬,火炬上写着“1958—2023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立65周年”。
火炬下面写着:
建院6周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2023年10月23日,我们迎来您65周年华诞
原子弹爆炸模型下面是两块黒色海绵,揭开海绵时让我惊讶不已:
一枚橘黄色的原子弹爆炸蘑菇型,下面写着1964年10月16日,这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时间。
一枚氢弹为蓝白色的蘑菇型,下方写有1967年6月17日,即氢弹爆炸时间。
接着是两弹城模型,上面写有1990年四川绵阳科学城,纪念章上写着:中国第一个核武研制基地。
接着是一块红色的“中国物院”徽章,上面写着: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干惊天动地事。两弹精神:爱国奉献,艰苦奋斗,协同攻关,求实创新,勇攀高峰,集体,集体,集集体。
我一一看完这些纪念章、荣誉证书,真心为姐姐感到骄傲,也理解了她这一辈子为何“六亲不认”。
我和姐姐畅谈了三天,不时泪湿双眼。
1961年,姐姐考上大学,学的是物理。
第一天上课,课堂里就来了一个穿军装的首长,这一课,叫保密课。
首长要求,不论什么时候,对任何人,都不能说在学校学什么,在做什么试验,因为大家要做的事,关乎新中国的命运。
当时,美国在朝鲜战场吃了败仗后,就挥舞着核武大棒,还把核导弹运到日本冲绳岛,扬言要对中国东北地区扔原子弹。
抗美援朝停战后,美国又多次针对新中国进行过核战争演习。
在如此恶劣的国际环境中,1958年6月21日,毛主席主持召开了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专门研究研制核武器的问题。
这次会议上,毛主席说:“原子弹就那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东西,人家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我们就搞一点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十年工夫完全可以。”
一个月后,北京第9院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立,中国悄悄打响向核武进军的伟大战略。
朱光亚、邓稼先、郭永怀等科学家,从全国调来研究物理、化学、矿冶的精英,开始了这段艰辛而极富挑战的秘密历程。
由于人才奇缺,任务重,姐姐的学校接到了原子弹有关参数数据的测算,以及对铀矿浓度的测试。
姐姐和同学们一头栽进了计算室、实验室,那时计算机稀缺,他们便用算盘一个个、一组组的数据演算。
大学期间,姐姐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是为了打破美国对我们的核威胁,投入一场硬仗。
到1964年10月16日,我国在新疆罗布泊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新中国终于打开了核武之门,科研人员憋足一股劲,走进更加艰辛的核武研究试验。
姐姐提前毕业,直接分到了北京9院核武研究单位。
为了研制出运载核武器的工具,姐姐他们投入新的数据测试。
7个多月连续作战,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终于完成测算任务。
可姐姐刚走出实验室,因为铀的反应严重,身体虚弱,不得不被抬进医院调养。
1965年5月14日,我国在新疆核试验基地,在预定的靶场上,轰6飞机投下了核弹,准确命中,试验成功。
这也标志着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武器。
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解决了运带核武器的工具,再次让国际社会感到震惊。
姐姐还给我举了一个例子,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3个月,英国是4年7个月,法国8年6个月,苏联6年3个月,中国只用了2年2个月。
姐姐说,这都是广大核武科研人员用拼命的精神,团结协作,与时间赛跑奋斗出来的。
搞科研的人最讲究集体的配合,所以纪念章上才会有“集体、集体、集集体”。
我有一点不明白,我国的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都有了,姐姐这些老核武人,为何还要返聘继续核武研究,有这个必要吗?
姐姐说,老一辈科研人员有责任对新技术员进行传帮带,更重要的是,只要世界上战争不停,核武研究就不能断,断了,吃亏只有自己。
1996年9月,我国和主要核国家签订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但核科研人员都明白,这并不代表核威胁停止了,而是新的军事斗争的开始。
在全世界,只要战争的威胁没有结束,核武研究就不能停止,也不会停止。
姐姐的全家福
我说要把姐姐的故事记录下来,姐姐说她每天就在实验室算数据没什么好写的,不像我是走上战场,真枪实弹和敌人打过。
我们姐弟只是战场不同,身在一线,我比谁都清楚,没有姐姐他们在背后的努力,我们在前线的士兵就没有底气,我们国家也不可能有今天的国际地位。
这也是我想要记录姐姐的原因。
分别时,姐姐竟然让我把她的这些纪念章都带走,说她留着也没意义。
我想了想,这些纪念章见证了姐姐一辈子的工作和奉献,带回湖南老家确实意义不一样。
我要让大家都知道,姐姐并非不孝女,她只是选择把自己交给了国家。
这是她的使命,她完成了。
核物理通常都被当做男孩子的天下,很少有女生挑战这一领域。
很少有人知道,在中国研发原子弹的奇迹中,其实有不少女性科学家。
除了像孙奶奶这样的基层科研人员,还有被称为中国居里夫人的女科学家王承书。
王承书出生在上海书香门第,从小就是学霸,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又在美国大学拿到博士学位。
已经在科学界声名鹊起的王承书,也是在祖国需要时,毅然选择和家人分离,隐姓埋名三十余年。
她们虽是在不同的岗位,都将自己毕生心血投入到了中国的自强进程当中。
正是因为有无数个她们的存在,中国今天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让世界侧目的大国。
有些事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看到了希望。
编辑:霞姐
图片来源:作者供图
关注我!看更多真实战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