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美国一场追思会,老管家两个数据揭开张学良将军半生无奈

英叡谈历史 2023-02-24 07:25:01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2001年10月22日,美国夏威夷的一家小餐馆内正在举行一场追思会,追思的对象,正是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

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就遭到了蒋介石极其后继者长达54年的软禁,直到1990年才全面恢复人身自由。

1995年,张学良移居美国夏威夷,在这里生活直到逝世。追思会行至尾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走上台,并发表了十分钟的讲话。

这位老人与张学良的关系匪浅,正是跟随了他半生的老管家,林渊泉先生。林渊泉这短短十分钟的讲话,却用两个数据道尽了张学良将军半生的无奈和辛酸。

张学良

那么,林渊泉到底说了什么?张学良将军是怎么遭到软禁的?他的软禁生活又是怎样的无奈呢?

从军阀少爷到造人唾弃

1901年,张学良生于辽宁鞍山,他的父亲正是大名鼎鼎的“东北王”张作霖。张作霖对自己的这个大儿子有着很高的期望,希望他学习汉代名臣张良,并因此取字“汉卿。”

童年的张学良大部分时间都在张作霖的大帅府中度过,张府上下都对这位大帅的公子呵护有加。年纪小小的他不仅可以受到名师的面对面辅导,还经常到军营里观摩,从小就对行军打仗之事有着浓厚的兴趣。

1920年,张学良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毕业后,就先后在奉军中担任团长、旅长、军长、卫戍区总司令等要职,并在两次直奉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张作霖

1924年,张作霖入主北京,成为北洋政府的首脑,张学良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太子爷。可以说,这时的张学良是真正的鲜衣怒马,年少得志。但这一切都在1928年的一声巨响中戛然而止。

1928年6月,张作霖在关内的政治和军事较量中双双失败,不得不宣布下野,退回关外以图卷土重来。6月4日,长期对张作霖拉拢失败的日本关东军恼羞成怒,在皇姑屯将张作霖炸死,对于张学良来说,他在父亲和奉军庇护下的日子结束了。

但日子还是要过,擦干眼泪后,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司令,正式接过父亲手里的帅旗。

皇姑屯事件爆发一个星期后,张学良就宣布东北易帜,帮助国民党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南北统一。

此后,虽然张学良仍然是东北军的最高长官,但是无论是其部下的各级军官,还是东三省的政府要员,都被蒋介石以各种借口撤换,张学良也逐渐沦为光杆司令。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南满铁路,并大举向我沈阳进攻,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了。

虽然日本的侵略野心已经昭然若揭,但张学良在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的影响下,错误地执行了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尽数落入敌寇之手。

东北沦陷后,三省人民在日本侵略者的奴役下,失去了土地、失去了房屋、失去了亲人,更失去了做为国人的尊严。

这样的生活使得他们开始怀念张作霖,并转而痛恨东北军,痛恨张学良。

有很多东北的著名人士开始给已经调入河南的张学良写信,呼吁他应该回到东北去,去带领东三省的人民抗击日寇,这样才不枉为张家人。

但张学良迫于蒋介石的压力,也只能在信中宽慰这些父老乡亲,告诉他们国家会想办法的,东三省会光复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东三省的民众的怒火已经越烧越旺,信中的呼吁已经转变成了指责甚至痛骂。“老子英雄儿狗熊”、“张家的孬种”、“不配作张家人”、诸如此类的话语开始充斥着东三省写给张学良的信件。

面对这些指责和谩骂,张学良开始感到愧疚,开始感到寝食难安,他觉得,他必须要做点事情,以弥补对东北人民的亏欠。

他开始多次给蒋介石写信,用下属恳求上级的口吻,请求蒋介石允许他率军驱逐日寇,光复东北。

蒋介石

但好不容易架空张学良的蒋介石哪里会给他这个机会,在最初的回信中,还只是用要他顾全大局的虚话来拒绝,并催促他向西北方面的红军进攻。

但张学良三番五次的来信后,蒋介石不装了,直接在信中斥责他以下犯上,违反政府命令,要军法处置他。

此时,张学良意识到,“劝蒋抗日”已经几乎不可能,只能开始考虑“逼蒋抗日”了。而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彻底使张学良还在考虑的“逼蒋抗日”,转变成实际行动。

逼蒋抗日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在蒋介石的影响和授意下,张学良错误地执行了不抵抗政策,到1932年2月,东三省尽落日寇之手。

眼见东三省百姓生灵涂炭,张学良愧疚不已,家乡父老的指责和谩骂更让他寝食难安,于是,他接连数次给蒋介石写信,请缨抗日,但蒋不仅不同意,反而还斥责他是不顾大局,以下犯上。

眼见“劝蒋抗日”不成,张学良已经开始考虑“逼蒋抗日”。

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爆发了一二九运动,请愿群众发起大规模游行,手举标语,高喊口号,呼吁蒋介石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一二九运动的爆发,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全民族团结抗战的爱国高潮,给了蒋介石莫大的压力。

不久,工农红军为打开抗日通道,开始东征,蒋介石调集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第十七路军,在西北地区围剿红军。

面对精锐的红军部队,志不在此的东北军连连败退,张学良的“剿匪”思想也开始动摇,决定不再主动攻击,而是停下来与红军对峙。

杨虎城

为此,1936年11月底,蒋介石飞抵洛阳,严令东北军向红军进攻,张学良则极力要求停止内战,共同抗日,两人爆发了激烈争吵。

此时的张学良对无休止的内战已经感到十分厌恶,和蒋介石争吵后,回到西安的张学良对杨虎城说:“我21岁就开始打内战了,打了14年,中国人打中国人,有什么意思呢,我真的不想再打了。”

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属于西北军,西北军的首脑阎锡山也是铁杆的抗日派,而杨虎城其本身也对无休止的内战感到十分厌恶。

阎锡山

知道张学良的想法后,杨虎城当即表示,国难当头,内战不能再打了。

张学良则表示蒋介石不同意抗战,严令向红军进攻,否则就把东北军、西北军分别调往福建、安徽,自己毫无办法。杨虎城沉思良久,说道:“国难当头,事在人为,文谏不行,只能兵谏了。”

当时,东北军由于接连战败,又面对东北父老乡亲的苛责,对“剿匪”已经心生抵触,要求回到东北去,去打日本人,军心动摇得很厉害。张学良和杨虎城当即决定,以领袖训话,稳定军心为由,请蒋介石到西安来,伺机行事。

1936年12月7日,蒋介石飞抵西安,入住华清池,当晚,张学良又当面力请蒋介石抗日,蒋介石仍是拒绝,并表示如果东北军无力剿匪,那就换中央军来。

12月9日,西安爆发了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的大规模游行,游行群众向赶来维持治安的东北军高声疾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东北军打回东北去”,并大声高唱东北民歌《松花江上》,在场的东北军将士无不潸然落泪。

这使得张学良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感彻底被激发,他走到游行群众面前,说道:“一个星期内,我张学良给各位一个交代,否则,你们中的任何一位都可以取我项上人头。”

12月10日,蒋介石宣布第六次围剿计划,并计划与12日进行战前动员。以兵谏逼蒋抗日已经迫在眉睫。

第二天晚间,张学良和杨虎城会见东北军、第十七路军的高级将领,向他们传达,12月12日清晨,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等到12日清晨五点,东北军包围蒋介石所在的华清池,并将蒋带来的卫队缴械。蒋介石跳窗逃跑,后被搜出,西安事变正式爆发。同日,张学良通电全国,要求蒋介石接受包括停止内战、改组政府、联共抗日在内的八项救国主张。

西安事变的突然发生,令中外各界十分震惊,苏联、中共、国民党左派都发来电报,劝解张学良不要冲动,应当和平解决此次事变。

在多方斡旋下,蒋介石最终口头表示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决定要亲自护送蒋介石返回南京,杨虎城和东北军的一众将领都一再阻拦,表示老蒋反复无常,送他回南京恐怕凶多吉少。

而张学良却说道:“他毕竟是我的上级,毕竟是党国的领袖,抗战需要他。再且,兵谏扣蒋,以下犯上,绝非君子之举,我送他一程,也示道歉。”

但他没想到的是,蒋介石可不是跟他一样的君子,甚至还在回到南京后,一度表示,张学良非死不可。

被软禁的张学良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将军在西安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逼迫蒋接受抗日救国的八项主张。在多方斡旋下,蒋介石最终决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为表示对上级的歉意,张学良决意护送蒋介石返回南京。但他没想到的是,他这一去,竟让自己险些丧命,还丢掉了大半生的自由。

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在登上陪同蒋介石去往南京的飞机前,似乎预感到了自己的命运,他对共谋西安事变的杨虎城说道:“我若回不来,东北军交给你了。”

事实也像张学良预想的那般,一到南京,在飞机上还表示宽容大度的蒋介石立刻翻了脸,飞机才刚刚降落,他就命令等候多时的特工将张学良扣押起来。

蒋介石恨透了这个让自己出了一次大洋相的下级,他一度下达命令,不必经过审判,直接处死张学良。

就在张学良万念俱灰,准备坦然赴死之际,他没想到,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竟然为自己出言相救来了。

原来,张学良和宋美龄早就相识,张学良倾慕宋美龄的出尘气质,宋美龄也仰慕张学良的风度翩翩,但碍于此时的二人已有家室,只能以红颜知己的身份相处。

得知蒋介石要杀害张学良后,宋美龄急忙赶来劝解自己的夫君,劝他想想东北军、想想全国局势。

冷静下来的蒋介石也意识到,如果真的杀了张学良,那么必然会引起全国范围内的反蒋行动,这势必会动摇自己的统治。

但不惩治张学良,又难消蒋介石心头的恨意,于是,在他的授意下,南京军事法庭判处了张学良十年有期徒刑。

在这十年期间,为保证绝密和防止外人营救,国民党数次变更张学良的关押地点,先后关押在南京、贵州、重庆等地。虽然碍于他的极高威望,国民党没有对他动刑,但这十年里,张学良失去了最为宝贵的自由。

1946年,就在张学良满心欢喜,以为自己终于可以重获自由时,蒋介石却在刑期将满时把张学良押往台湾,并宣布对其的监禁无限期延长。

在台湾的日子里,张学良虽然从监禁改为软禁,但他的自由仍然受到了无处不在的限制,每天的活动范围只有5公里,并且还有无数的特务时刻监视着他,连吃饭、睡觉都不得安宁。

不仅如此,蒋介石还设置了几个警务处,这些警务处以保护张学良为由,环绕在张学良监禁地的周围,密切监视张学良的一举一动,还不允许任何外界人士和张学良接触。

直到蒋介石逝世前夕,他还交代自己的继任者蒋经国,要对张学良严加管束,千万不能把这头“老虎”放出来。

但不同于父亲彻头彻尾的独裁,蒋经国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给了张学良一些自由,扩大了他的可活动范围,允许他的妻儿搬来与他同住,还允许张学良的亲属定期前来探视。

但张学良最关心的,还是新中国的情况,尤其是自己相隔万里的老家东北的情况。

1984年的一天,前来探视张学良的侄女给他带来了东北的消息,告诉他现在的东北很好,人人安居乐业,家家衣食饱暖。

当问到新中国对自己和西安事变的评价时,侄女告诉他:“大陆的教科书认为,伯父您是爱国将领,西安事件是爱国的英雄行为。”

父亲被炸死时没哭,失去人身自由时也没哭的张学良在听到侄女的回答时却不禁潸然落泪,喃喃自语着说道:“我没做错,我没做错。”

1988年,蒋经国去世,两年后,张学良彻底恢复人身自由。彼时的他数次想回到中国大陆,但却遭到国民党当局的无理阻挠,只能忿忿移居国外,定居夏威夷。

2002年,张学良将军去世,他的管家林渊泉先生曾是国民党派来监视他的特务,对他的监禁经历可谓是了如指掌。

在张学良将军的追思会上,林渊泉做了十分钟的讲话,其中有一段提到:“监视张先生的特务多达100余人,吃饭时都有坐满4张桌子的特务盯着他。”

这两个数据,让前来悼念的宾客倒吸一口寒气,张学良被监禁时期的委屈与无奈,可见一斑。

历史的烟云终将散尽,但历史人物留下的轨迹将永远铭刻青卷。张学良将军也许在年轻时犯下了大错,但当他决定发起西安兵谏的那一刻,他就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在那一刻,他不知道国家的前途如何,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如何,也许蒋介石会拒不抗日,也许自己会事败身死。但为了民族大义,他义无反顾,国家已无退路,我个人又岂能独生?

对于这位一生坎坷波折的爱国将领,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想法。

0 阅读:3

英叡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