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8月,浙东三北游击司令部组建,它的前身是哪支武装?

寒梦评历史 2023-02-25 09:20:02

在中国人民军队中,有这样一支英勇顽强的部队。它诞生在黄浦江畔的浦东,组建于四明山傍的浙东。这支部队,便是在抗战时期,浦东抗日武装力量南下浙东,与当地党组织、地方武装结合,组建的浙东三北游击司令部(后为浙东游击纵队)。这支部队,在创建和发展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发挥了基本力量的作用。

那么,浦东的武装力量是如何到达浙东的?后续取得了哪些辉煌战绩?

浦东抗日武装分批南进,相公殿首战大捷

1941年4月,日军发动宁绍战役,在浙东沿海的镇海、石浦、海门、瑞安登陆,绍兴、宁波、慈溪、余姚等地先后沦陷。当时,驻守在宁绍一线的国民党正规军和杂色部队不下10万人,但是他们在日军入侵面前一触即溃,闻风而逃,不到一个多月时间,杭州湾以南纵横四百余里的富庶平原,全部落入敌手。

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起始于浦东抗日武装的南渡。1942年2月,华中局根据中央关于在我党力量薄弱的浙东地区应增辟这一战略基地,经过上海党在该地区创立游击根据地的指示,决定由苏南区路南特委实施组织浦东的武装力量,向浙东挺进。苏南区书记谭震林指示路南特委和浦东工委,要坚决贯彻中央开辟浙东战略决策,采取灰色隐蔽、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策略,独立自主开展游击战争,相机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

当时,上海浦东一带经过数年努力,已经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1938年2月和8月,相继组建由共产党领导的上海浦东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南汇县“抗日保卫团”第二中队和第四中队。 1940年5月,浦东抗日武装取得了“淞沪游击队第五支队”的番号,连柏生任支队长,王才林任副支队长。而且,在伪军第十三师五十团中,浦东工委掌握了6个连队。

连柏生

1941年5月,路南特委(书记为顾德欢)决定,将由浦东工委领导的淞沪五支队和我党掌握的伪军十三师五十团中的部分武装力量拉出来,分批进入浙东“三北”地区(姚江以北的余姚、慈溪、镇海三县的北部)。

5月10日,由姜文光、朱人侠率领的淞沪五支队一个班、伪军50团3营9连的一个排共50多人,从浦东南渡到三北。为便于在浙东立足和发展,采取灰色隐蔽方式。他们通过事先建立的统战关系,取得了国民党“宗德指挥部第三大队”(简称宗德三大)的番号,姜文光任大队长,朱人侠任副大队长。这支部队在浒山、横河和新浦沿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活动。

同年6月16日,淞沪第五支队1大队一个中队、4大队一个中队共130多人,在林达(林友章,时任4大队副大队长)、蔡正谊(蔡群帆,时任浦东工委军事部长)率领下,南渡杭州湾至余姚段头湾。部队仍沿用第三战区淞沪游击队第五支队第四大队(简称五支四大)的番号。12月,通过宗德公署指挥部指挥官薛天白的关系,扩编为第三战区淞沪游击队第3支队(简称淞沪三支),林达任支队长,蔡正谊任教官。淞沪三支在慈北、镇北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活动。

同年8月,路南特委派军事部长吕炳奎到三北,建立了中共淞沪三支工作委员会,以吕炳奎为工委书记。

浦东武装南渡到浙东三北

同月,浦东工委伪军工作委员会书记朱人俊,率领伪军第50团8连40多人,到达三北,取得了“海上游击指挥部第2支队1大队”(简称海上一大)的番号,朱人侠任大队长。

7月,姚镜仁、陆扬率领的50团守备队100多人,南渡到余姚北部,充实到“宗德三大”,姚镜仁任副大队长,陆扬任指导员。

6月18日,驻慈溪庵东据点的日军30余人,袭扰相公殿。刚从浦东南渡到姚北的松沪五支四大在相公殿西的崇胜村附近设下了埋伏,当归途的日军进入伏击圈后,发起突然进攻,打死打伤日军各8名,四大队无一伤亡。相公殿伏击战,是浙东人民武装抗击日军的第一次大胜利。

9月18日,由我党掌握的伪军第13师50团2、3营部分兵力及该团干训队共350多人,由朱人俊、洪尚洁(方晓)率领,南渡浙东。这支部队通过另一统战关系,取得“苏鲁战区淞沪游击队暂编第3纵队”(简称暂3纵)的番号,纵队司令为朱人俊。下设4个大队:特务大队,大队长方晓,副大队长何亦达;第1大队,大队长朱人侠,副大队长张大鹏;第2大队,大队长黄明(黄志和);第3大队(同时使用宗德三大番号),大队长姜文光,副大队长姚镜人;第5大队,大队长蔡葵。

同月,淞沪五支队第3大队和第2大队 100多人,常备大队150多人,也相继从浦东到浙东。

不久成立了中共3纵工作委员会,由王耀中、朱人俊和洪尚洁三人组成,王耀中为书记。3纵工委在党的组织关系上,统一领导宗德三大与海上一大。

暂3纵在东起新浦沿,中经长河市、泗门、临山,西迄上虞北乡灵惠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活动。

1942年6月和8月,淞沪游击5支队1大队、5大队200余人也先后到达三北地区。至此,除因坚持浦东斗争需要,又返回100多人外,从浦东来的到达浙东的抗日武装为920人。名义上属于顾祝同国民党第三战区淞沪游击指挥部、韩德勤国民党苏鲁战区淞沪游击指挥部,实际由我党直接领导和统一指挥。

这先后7批南渡到三北的武装力量,揭开了创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序幕,打开了浙东抗日斗争新局面,成为以后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组建的重要基础。

从三北游击司令部到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

当时,浦东南渡部队的党组织尚未与浙江的地方党组织正式接上关系,只和宁绍特委、余姚县党组织发生过横向关系。因此,为了加强对部队的统一领导,路南特委决定成立路南特委军事工作委员会浙东军政分会,由吕炳奎、王耀中、蔡正谊三人组成,以吕炳奎为书记。

1942年5月,华中局决定建立中共浙东区党委,统一领导浙东和上海外围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和地方党政工作,6月,路南特委书记顾德欢、淞沪五支队长连柏生等人,随同谭启龙至浙东。

谭启龙

7月,华中局和新四军部调配何克希、张文碧、刘亨云和张季伦、张浪、余旭、戈杨等一批干部,来浙东加强工作力量。

经华中局批准,成立了以谭启龙为书记的中共浙东区党委。之后,相继成立三北地委(书记王耀中)、四明地委(书记王文祥,不久去世,由陈洪继任)、金萧地委(书记杨思一兼)、浦东特委(书记陈伟达),还新设了镇海、鄞县、奉化三县东部地方的三东地委(书记吕炳奎)。另外还设立敌伪、海上2个工作委员会。

1942年8月,浙东区党委在在慈溪鸣鹤场统一整编了三北地区的人民武装。根据继续“灰色荫蔽”的原则,不公开打新四军旗号,整编后的部队为“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简称三北游击司令部)。司令何静(何克希),政委谭启龙,副司令连柏生,参谋长刘亨云,政治部主任张文碧。下辖3个主力支队,共约700人。林达、吴建功、连柏生(兼)分别为第3、第4、第5支队长(他们都是南汇县人)。这就是浙东人民至今熟知的“三五支队”。

根据浙东区党委制定的“坚持三北,开辟四明”的工作方针,1943年4月22日晚,三五支队攻克由伪第10师1个营260余人盘踞的四明山区中心重镇--梁弄镇。同年8月,中共浙东区党委、三北游击司令部进驻梁弄。自此梁弄成为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指挥中心。

浙东区党委梁弄旧址

1944年1月5日,新四军军部命令浙东抗日游击武装公开树立中国共产党的旗帜,正式组成“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直属军部领导,任命何克希为司令员,谭启龙为政治委员,连柏生为副司令员,刘亨云为参谋长,张文碧为政治部主任。1月8日,浙东游击纵队在梁弄宣布成立,下辖3、4、5支队,金萧支队,浦东支队,三北自卫总队,四明自卫总队和直属教导大队、特务(警卫)大队、海防大队共计3600余人。浙东纵队的正式成立,将浙东敌后的抗日游击战争推向高潮。

1945年1月13日,苏浙军区在长兴槐花坎正式成立,粟裕为司令员兼代理政委,叶飞为副司令员,刘先胜为参谋长,钟期光为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纵队,第2纵队由浙东游击纵队改编,7000余人,何克希为司令员,谭启龙为政委,张翼翔为副司令员,刘亨云为参谋长,政治部主任为张文碧。

浙东游击纵队经过4年抗战取得了辉煌战绩:在浙东牵制和抗击日军6000余人,伪军16000余人。根据不完全统计,从1941年5月至1945年8月,新四军浙东纵队在浦东、三北、四明山、诸北、金义浦兰、诸义东、嵊新奉、路西、绍嵊等地区,前后作战643次,攻克据点110个,毙伤日伪官兵3701人,俘虏5554人,并攻克县城两座(上虞、南汇)。浙东纵队从浦东南渡不过1000人,发展到10000多人。根据地面积发展到2万多平方公里,南达金华山脉,北至上海浦东,东及舟山,西跨浙赣路金萧线两侧,拥有人口400余万,成为抗战时期全国19个根据地之一。

6 阅读:728
评论列表

寒梦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