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亿美金”编织的美妙骗局:民国大军阀张作霖的“侄子”落网记

纪实文学百家谈 2024-08-02 17:18:39

美国花旗银行5亿美元存款,一个贵州农民自称是张作霖的后裔,巨额存款与名门之后,让他光环四耀,行走江湖,他有暗杀组织保驾护航,骗人钱财,他有制作精良的文书、凭证,一个瞒天过海的骗局将如何上演?本文将为您细细道来……

不知从何年何月开始,在我国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寻宝的传说:1923年,军阀张作霖在美国花旗银行新加坡分行存有5亿美元,并将这笔巨额资产转赠给他的侄儿张学和。新中国成立后,张学和的儿子,一个普通的贵州农民张书陶也就顺理成章地拥有这笔遗产的继承权。为了取回这笔遗产,张书陶四处奔走,寻求民间资助,找回遗留在民间的取款凭证,如果有人愿意出钱资助他,事成之后,将会有100倍的回报。

为了这100倍的回报,许多希望一夜暴富的人都参与到了“巨额资产解冻”的资助行动中,他们当中有生意人、普通老百姓,甚至国家工作人员,他们对此都深信不疑。

与此同时,一个叫“梅花三党暗杀组织”也开始被广为流传,对于影响资产解冻的人,他们会采取暗杀行动。于是,在湖南省株洲市,很多人加入了这个寻宝活动,就在他们觉得离发财梦越来越近的时候,株洲市公安局荷塘分局的民警戳穿了这个美妙的“肥皂泡”。

假身份证钓出“尾线”

这天,株洲市公安局荷塘分局红旗南路派出所接到110指令:有人持假身份证在建设银行320分理处开户。民警赶到现场将一名年约70岁的白胡子老人带回派出所审讯。

老人自称刘朝良,67岁,贵州人,租住在株洲市荷塘区荷花旅社。通过对其随身携带物品的检查,民警发现了60张1寸的各类人员的大头照片、6张假身份证、7张不同身份人员的身份证复印件及用满文书写的各类文件等物品。职业敏感让民警提高了警惕:持假身份证开户一定有其他的作案动机和行为。

株洲市公安局荷塘分局红旗南路派出所所长凌建明决定对老人进一步深挖。

根据刘朝良随身携带的电话号码本,民警根据电话号码本上的电话找到了黄兰春(男,57岁,贵州人),并将其传唤至派出所接受调查。一进派出所,黄兰春便持着某报社“记者证”,找到凌建明,要求释放刘朝良。

接过黄兰春的“记者证”,凌建明很快看出了破绽。这时民警们确信假身份证、假记者证的背后有重大案情,为了查清案件真相,凌建明一边不动声色地稳住黄兰春,同时迅速上报株洲市公安局荷塘分局领导。

案件引起株洲市公安局荷塘分局领导的高度重视,株洲市公安局荷塘分局领导随即召开办案会议,确定由凌建明负责对案件展开详细调查,当晚经呈报株洲市公安局领导批准,民警对黄兰春的暂住地宿舍进行了搜查。在黄兰春居住的12平方米房间内,民警发现了许多身份证、记者证,中央各部委文件、中华民国藏宝图等许多证件文书。

民警加大了对黄兰春的审讯力度,黄兰春仍坚持自己是从事“中华民国资产解冻”民族大业的重要参与者、是国家工作人员,警方不能藐视他,否则会遭到撤职,遭到杀害的危险。

当民警检查到黄兰春的一份资产解冻名单时,黄兰春开始紧张了,突然站起来与民警争夺起这份名单来。针对这个反常,民警很快从他手上夺回名单,并把撕坏的名单再拼起来。在这个有着45人的中华民族资产解冻名单里,对资产解冻有贡献的人员,进行了明确的奖励制度,一等奖45万美元,二等奖40万美元,三等奖35万美元……其中,名单里一个叫张书陶的人引起了警方的注意。根据黄兰春的交待,张书陶一直以解冻美国花旗银行5亿美元存款为由,在株洲筹集资金。

张作霖“侄子”落网,骗局真相大白

张书陶何许人也?通过几天的调查,民警查清,张书陶,男,65岁,贵州人,自称其父是张作霖的侄子。张书陶现住某机关宿舍,多年前就开始持着张学和遗属及相关信物在民间筹资,解决美国花旗银行其叔爷张作霖5亿美金的巨额存款。株洲市荷塘区蝶屏乡有村民认为其父被骗,曾到派出所报过案,但因证据不足无法立案调查。

7月2日下午,民警在株洲市某宾馆内找到了正在与人谈5亿美元资产解冻助资生意的张书陶,并对其传唤。

面对法律的传唤,张显得十分激动和狂妄,称其“多次被领导人亲切接见”,并拿出了“国务院命令”等许多国家机关的相关公文,叫嚣民警对他的传唤影响他筹资,他会向中央领导反映,轻则民警会受处分,重则会招来杀身之祸(与黄兰春同出一辙)。民警依法将这位“重要人物”请到了派出所。

有过多次被各地公安机关传讯经验的张书陶找到了一种自我解脱的“高招”,就是对民警的不屑。审讯室里的张书陶故伎重演,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几小时过去,可是任张书陶如何叫嚣,民警对其都不予理会。7日3日凌晨2时许,张书陶终于发现审讯室的气氛与以往的气氛不同,他收敛了许多。

见时机已到,民警开始了强大的审讯攻势,张书陶的心理防线开始崩溃,至此,花旗银行5亿美元骗局的真相开始露出冰山一角。

原来,多年前,张书陶在四川打工时听到了有关巨额美元存款的传说,张书陶就开始了他的发财梦。而要圆他的梦,必须找到传说中的开启银行保险箱的“信物”。一次偶然的机会,张书陶认识了一名货车司机,得知此人可以搞到取款“信物”,价格是20万元。

张书陶瞄准了这次发财机会,他和对方谈妥,3年后带足20万元来取“信物”。而农民出生的张书陶本就一贫如洗,到哪去找这么多钱呢?于是他编造了“军阀张作霖的后人筹资取款”的传说,并四处散布,结果这一流言竟广泛流传民间。筹集的资金从百元至万元不等,所有参与张氏5亿美元解冻助资者都得到100倍高额回报的许诺。很快,张书陶筹措了12万元,并从四川高价购回了装有所谓“5亿美元的存单和密码牌”的金属盒。12万元的金属盒加上自己起草的一些文书再加上精心设计的谎言,张书陶从此开始四处诈骗,并公开承诺:只要你出资,就能得到一个美妙的承诺,存单兑现或者解冻成功之日给你巨额回报,他还装模作样与一些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回报协认。

寻宝传说是如何出台的

张书陶曾经到处吹嘘:他父亲张学和曾经是绿林中的好汉,与张学良是结拜兄弟,战乱时期父亲将他寄养在贵州的一个张姓家庭。由于年代久远,张的说法也无法调查清楚,因此,他的真正身份,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谜。不管他是不是名门之后,作为一个只上过小学的农民,是怎样编造出这么精心的寻宝传说,他又有什么能耐让如此多的人对他深信不疑的呢?

原来,关于民国时期,贵族、军阀将巨额资金存入美国花旗银行的传说,其实在解放以后,就有多种流传版本,其中真真假假,也无法说清,而最有影响的应该就是一位叫金娣的老人向花旗银行追讨2.5亿美金存款的事情,其中的情节与张书陶编造的寻宝传说如出一辙。

20世纪20年代未至30年代,贵州省军阀、贵州省原主席周西成将自己的黄金、现金、实物等价值2.5亿美元的财产,以18个人的名义分别于1927年3月3日、1928年5月13日、1938年10月14日,存入了美国花旗银行在新加坡的金城道分行,作为其机要秘书的金娣为18人之一。经过连年战乱,最终金娣成为惟一的这笔遗产的继承人。

从1990年开始,金娣老人便开始办理取款事项,她的委托代理人邵连华所提供的存取款文件为一正三副,使用黄金约8公斤。除金版外,还有银牌、丝版、五色套印纸版等,共计100余件。黄金版文件上的女人头像就是此款保管人、时龄33岁的金娣。制造这些文件的版费,更是大于黄金的价值。

然而,就在人们对该事件的真实性产生怀疑时,金娣等人的提款之路并不顺利,花旗银行至今没有承认有过这么一笔存歌,因此邵连华先生曾公开宣称将通过法律途径予以解决。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贵州人张书陶将这个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寻宝故事,经过自己的精心加工,演变成了他们“张氏家族”的遗产神话,在这个神话里,张书陶需要更多的人来充当主角。

因此“民族资产解冻大业”也就应运而生。“我之所以编造这样一个弥天大谎,主要是利用人们的盲从和不劳而获的心理。而且,这些说法都是无据可查,无证可考,所以上当的人很多。”这是张书陶在看守所对自己行骗多年的“经验总结”。

尾声

这些看似悬乎的故事情节,好像离我们很远,但是,它的的确确存在。10年来,张书陶走遍全国,不知骗倒了不少人?有的企业甚至一次就给了张书陶近20万元,就在民警找到张书陶对其传唤时,特意从上海飞到株洲的谭先生已分两次资助了张书陶3万余元,这次是专程来与张书陶签订“委托协议"的。

特别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就在案件侦破以后,一些受骗者依然沉浸在这场骗局中不能自拔。如受骗者李某直到公安机关对其询问案情时,仍然坚称“我到现在还相信张书陶有5亿美元需要解冻,他的关系网很大,不会骗人,我是自愿拿钱给他的。”而受骗者谭某此时亦称“我认为张书陶做的资产解冻工作是真实的,我多次陪他到北京,已经拿到了一些部门的相关证明,我相信他。”

更有甚者,在办案民警当着其面,打开金属盒,层层揭开各类文书、印章之谜时,他竟向民警求情:“我已经投入十几万元,你们别关他,让他继续做解冻工作,我还在等有天有巨额回报,拿回我们的钱。”据办案民警介绍,在此案中,受骗的人并不局限于株洲这一地区,估计还有更多的受骗人员被蒙在鼓里。

【著作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首发,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发,侵权必究】

0 阅读:20

纪实文学百家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