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鲁智深知名度特别高,尤其是前期,他三拳打死镇关西,为了避祸在五台山出家。别人当和尚都是清规戒律苦行僧,鲁智深则是喝酒吃肉打架斗殴,特别潇洒快活。
但就是这么一个人,最后竟然修成了正果。五台山的师傅说他“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鲁智深最后真的在寺庙圆寂,坐化成佛了。
之前以为,这是小说剧情需要。现实生活中鲁智深这样的人肯定是一条好汉,但是与寺庙不沾边,修成正果更是无稽之谈。如果这样的人都能成佛,那么其他僧人就能白日飞升。
但是,在宋朝,很多高僧竟然都和鲁智深一样喝酒吃肉,比如,济公。
济公出身很好,他的俗名叫李心远,祖上李遵勖是宋太宗的驸马,官至镇国军节度使。后来一代代传下来,虽说与皇亲国戚不沾边了,依然过得不错。
但是他们家有一个传统,就是每一代人都信佛,济公的父亲李茂春更是忠诚信徒。他原本在天台县做官,后来为了更好研究佛法,毅然辞官隐居了。到了四十岁还没有孩子,更加虔诚拜佛,最终有了济公这个老来子。
济公小时候一边读书一边信佛,看着与普通小孩没什么区别,甚至比一般孩子还要听话懂事。后来父母相继去世,济公就正式皈依佛门,天台山国清寺的禅师给他取名“道济”,所以后人称为济公。
说起来也是奇怪,济公出家前是别人家的孩子,懂事乖巧好学。出家后好像遇到叛逆期了,别人坐禅他喝酒,别人念经他吃肉。有一次还去逛青楼。
《济颠禅师语录》中说,济公和朋友喝醉了,竟然到青楼去借宿。老鸨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只要进门了就是客人,照顾好了才能多赚钱。于是她安排了两个女子去服侍,济公当然也分到一个。
到了房间,这名女子把门一关就开始给济公脱衣服,吓得济公一个激灵,酒醒了一大半。他一边嘴里喊着罪过一边往外跑,看到外面有一个大火箱很热乎,爬上去就睡着了。那名女子一看没戏,自己也睡觉了。
第二天济公睡醒,一看自己身在青楼,十分不好意思。他写了一句“暂假夫妻一宿眠,禅心淫欲不相连”,还多给了女子五贯钱。
确实挺癫狂的,但是济公也做了很多好事。他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利用医术救了很多人。与这些功德比起来,喝点酒吃点肉,逛逛青楼,都是瑕不掩瑜的事情。
但是在当年,佛门中人可不这么看。他们认为济公言行出格,有辱师门,要求把他逐出寺庙。
这一点就和鲁智深的经历很像了。《水浒传》中,鲁智深的师傅没有抗住悠悠众口,只能写一封推荐信,让他到大相国寺修行。
但是济公的师傅抗住了压力,这位禅师说:“法律之设原为常人,岂可一概而施!”还写了批语:“佛门广大,岂不容一癫僧!”
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僧人前去告状,济公也得以保持一贯特色。直到宋嘉定二年,六十岁的济公在净慈寺圆寂。后来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是公认的得道高僧。
咱们再说个北宋的。
这个和尚叫释惠洪,也是名僧,与苏轼、黄庭坚、周邦彦等都是好朋友。但是他也不是唐僧那种一板一眼的得道高僧,惠洪身上的夸张事迹,不比济公少。
首先,释惠洪这个名字是假的。他原本姓彭,叫什么已经不可考了,总之家庭条件很一般,父母又全都早亡,小彭生活没有依靠,就想出家。
但是宋朝的和尚不是随便当的,你得有度牒,这个得花钱买,小彭没有钱,当不了和尚。为了有口饭吃,他就去寺庙当小沙弥,类似于没有编制的临时工,打杂的,随时可以被替换。
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有个法号叫惠洪的和尚去世了。小彭头脑机灵,钻个了空子,给自己改名了。估计之前的惠洪和尚社交圈不大,小彭才能瞒天过海,成了正式工。
佛教讲究出家人不打诳语,惠洪连身份都是假的,从当上和尚那天起,他就一直在说谎。
不仅说谎,他还吃霸王餐。说有一次惠洪和叔叔出去吃饭,俩人胡吃海喝一顿,最后发现忘带钱了。有点尴尬,惠洪就问店小二,有没有茅房,突然肚子疼。店小二说,咱们小店没有茅房,您从后门出去,走几步有公共卫生间。
惠洪跑了,他的叔叔有样学样,也说自己肚子疼。还特别认真地问店小二,为什么我们俩都肚子疼,是不是饭菜不新鲜?店小二没经历过这种事,怕惹麻烦,赶紧让惠洪的叔叔也上厕所了。
可怜的店小二,还不知道这顿饭钱要怎么算。这哪是和尚能做出来的事?鲁智深都不会这么干!惠洪不仅干了,还在作品中大大咧咧写出来,不以为耻反以为傲。
除了这些,惠洪还写香艳诗词。
有一次,惠洪上元节在寺庙中独居,写了一首《上元宿百丈》,最后一句是“却忆少年行乐处,软红香雾喷京华”。和尚半夜想少年行乐,软红香雾,并且大大方方写出来,还真是一点也不藏着掖着。
两宋这些高僧,除了不杀人,所作所为也没比鲁智深强多少。猜想施耐庵在构思鲁智深的形象时,大概也是借鉴了这些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