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青天大老爷,我们首先想到的都是宋朝的包拯。直言敢谏,为民做主,不畏权贵,给老百姓撑腰。
海瑞知名度也很高,为官清正,严惩贪腐,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被称为“海青天”。
除了他们俩,历史上还有一位“况青天”。此人叫况钟,祖籍江西,明朝官员。虽然现在名气不高,但在古代,他和包拯、海瑞并称为“三大青天”。
包拯和海瑞都是正规进士出身,但况钟是个例外,他身上一点功名都没有,秀才都不是。
其实况钟很聪明,如果参加考试肯定会高中。但就在他刻苦读书准备科举时,当地县令来找他,说自己急需一个能力出众的书吏,希望你来帮帮我。
况钟初听之下很开心,县令来找自己帮助,这是对我极大的认可。但是又一想,这事不行。如果去当书吏就没时间学习不能科考了,以后怎么办?总不能当一辈子书吏吧。
县令开解说,你不要看不起书吏,从古至今,很多高官都是从书吏做起的。远一点,萧何、曹参最初都是书吏,后来都当丞相了。近一点,唐朝有些高官,谏议大夫、金紫光禄大夫等官员,很多都是书吏出身。
况钟一听,也是啊。自己辛辛苦苦读书,考中进士后也得从头开始。县令本人就是进士出身,现在不也就是县令么?还不如早点工作攒资历,等他们毕业,咱都有五年工作经验了。
于是,况钟就放弃科考,成了一名书吏,并且一干就是九年。九年之后,县令终于决定放人,向当时的礼部尚书吕震特别推荐。吕震和县令关系很好,况钟也确实有才华,于是就向永乐皇帝推荐。
朱棣亲自面试了一下,认可了况钟的能力,任命他为礼部六品主事。从此,况钟算是真正走上了仕途。
虽然是礼部,但因为朱棣准备迁都,各种大规模典礼特别多,所以任务还是比较重的。但是况钟都完成的特别好,受到了顶头上司礼部尚书和大老板朱棣的一致好评,尤其是朱棣,竟然褒奖了他31次。
所以,况钟又升官了。虽然还在礼部,但已经到了正四品。后来朱棣去世,继任的皇帝也很赏识他,还让他担任苏州知府。从此况钟成了一方父母,开始了青天大老爷的征程。
当时苏州主要有四大弊端,况钟摸清情况后,一样一样开始处理。
第一个弊端是官吏欺上瞒下,知府想干点实事很难。
怎么办才能把欺上瞒下的官吏都找出来,并且有确实证据治罪呢?况钟的方法是装傻。
空降后,他装作什么都不懂,遇到事情就问别人应该怎么做。满腹小心机的下属就说,这件事你不能管,那件事这么做不对。有点像《红楼梦》中“葫芦僧错判葫芦案”。区别是贾雨村是真不懂,况钟是在收集证据。
一段时间后,官吏的底细他都摸好了,清算也就开始了。不少人被处以极刑,从此之后所有人都知道这位大人不能糊弄,当地官场风气瞬间清明。
第二个弊端,明朝军户是世袭的,如果有人去世,家中子弟就要补充。朝中御史和当地官员利用这点残害百姓,不是军户就说你是,不给钱就把人抓走。一时之间百姓“扶老携幼,填塞道路,号哭呼天”。
况钟了解情况后马上上书朝廷,据理力争,最终上百人免除劳役,上千人只要自己服役就行了,子孙后代不用继续当军户。况钟这一举动,可以说拯救了数百个家庭。
第三个弊端是田租。当时苏州官田的田租非常重,百姓辛苦一大年,吃饱饭都很难。朝廷早已下令减少田租,但是没有执行到位,百姓怨声载道。
况钟给皇帝上书反映问题,直接被户部驳回了。他再上书,还是被驳回。他不放弃,接着写,最后终于得到了皇帝批准,为苏州百姓争取到了真真实实的福利。
当时苏州的第四个弊端是积压了太多的陈年旧案。之前的知府不管,很多犯人在监牢里都死了案件还没审理。
况钟到任后,决定把积压的所有案件都看一遍。当地七个县,他一个县一个县的过,不到一年就把积压的一千多个案件全部审理完,一时之间百姓称道,奸诈之辈瑟瑟发抖。况钟被称为包龙图复生。
苏州百姓真切感受到了况钟与其他官员不一样,就特别想把他留下。后来况钟家人去世,他应该丁忧三年。苏州人民集体上书,皇帝破例让他缩短守孝时间,快点回来上班。
几年之后,况钟任职期满回京述职,苏州人民怕他干得太好升职,两万多人上书请求把他留下。三年后又到任了,八万多人上书留人。最后皇帝把他升到正三品,但仍然回苏州做知府。
最后,况钟在任上去世。整理遗物时,发现只有随身衣服和书籍。一时之间,况青天之名响彻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