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喜欢看茅卫东老师的公众号。
茅老师当过公立学校教师,干过教育媒体,以后又回到学校,再以后则是辞职,靠做教育咨询和写文章养活自己。
当老师的若干年,茅老师对教育还是相当有见地,工作也是相当有成效的。
对于许多富不了也穷不死的老师而言,经历才是财富,回忆就是本钱。茅老师这样回忆他工作的一些经历——
“当老师的第一年,我在班里提出一个观点:适应社会,不是同流合污;张扬个性,也要尊重他人。
“我还定了一个班训:敢为天下先!
“我以为,谦虚是需要资历的,年轻人不配谦虚,必须狂妄,因为他们除了狂妄还一无所有。谦虚于年轻人就是自我束缚自我压制,教导年轻人要谦虚的那些过来人,他们要么已经自我摧毁,要么就是不安好心!
“教育,是要鼓励人站起来,不是诱导人跪下去。”
不知道我们的教师群体,有多少教师,有茅老师那样简单明了却掷地有声,能够造福一届又一届莘莘学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上的“抱持力”?
做教育咨询的茅老师 ,其文章和咨询,核心内容多于家庭教育有关,即如何避免家长“密不透风的管控”,从而导致孩子“歇斯底里的叛逆”。茅老师最乐见其成的父母与子女相处之道,就是九个字 ,“看我的,听你的,有我呢。”践行这九个字,就足以了解孩子,满足孩子,保护孩子,爱孩子;有了爱,就够了。
在茅老师看来,有八类家庭,孩子是比较容易出状况的——
1、父母(或有一方)是做财务工作的;
2、父母都是老师的;
3、父母是老师+军警(或退役)组合的;
4、父母都是高学历,有一方或双方是从农村考入城市的;
5、父母特别有感恩之心的;
6、父母特别喜欢“自豪”的;
7、父亲脾气暴躁,且绝对不相信咨询有效的。
8、父母(或有一方)特别敏感,一点小事(比如孩子顾不上吃晚饭就和同学出去玩)都会觉得自己特失败;看到我的这个不靠谱的总结就认定我在针对他们,虽然之前大家压根就不认识。
虽然茅老师没有具体解说为什么这八类家庭,孩子最容易出状况。但熟读茅老师,熟知茅老师教育理念的成人朋友,还是大致可以得出个中缘由——
“教师,医生,军人,财务……一般在职业上都有个习惯‘一丝不苟,认认真真’,然后一般这个习惯会带来一个相对良好的回馈。
“所以这类人就会觉得如果我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也会有个良好的回馈,结果每个个体是不同的,心态就炸了。接下来就会各种抱怨,各种清规戒律,以至用力过猛,南辕北辙……”
“父母有某项特长的,一般反而会成为孩子的短板,因为孩子在这方面受到的攻击会比较多。孩子一般会有意避免这种攻击带给自己的伤害。前天跟女儿讲历史多说了句,就被嫌弃了,并且拉上老头儿垫背,说我比老头儿还有过之而无不及,老头儿在老家山里无辜躺枪。今天讲“朋友数斯疏矣”,忍不住感慨,父母对孩子也要点到为止,问一答一,决不问一答十,否则注定要被嫌弃。[呲牙]”
“那些过过苦日子,珍惜自己历史、业绩、品行的家长,很容易对孩子的不珍惜着急上火,严厉管教。
“对比是中国式评价的核心原点,拿别人或者自己的个体“优点”和自己孩子来做比较,结果就是把孩子越比越怯懦,越侏儒 ,索性躺平,不服从管教,这也是这些家庭里孩子的极大痛点和转变点。”
既然好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方面,靠着“尊重、理解、引领”的六字方针,能够很轻松地取得了学生的信任和好感;那么事实上,“尊重,理解,引领”的家庭教育的方针原则,也才能从容惬意地取得自己孩子的信任和好感。
一位教师家长,在评论区这样写到自己的认知与行动转变——
“因为自己是老师,总觉得自己的孩子还不够优秀。后来慢慢的知道,是自己处理问题的界线没掌握好,对人对己的要求不一导致的,别人孩子的事归根结底可以睁只眼闭只眼,因为那是工作;自己的孩子的事,则是时时萦绕心头,总是要个结果才罢休。所以尝尝“忘我”,嘴里常说谁谁谁优秀的孩子如何如何了,全然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要么是提出各种要求,不允许孩子还不够优秀,说里说的接纳,成了表里不一的说辞,这就是变相的控制和说教洗脑。
好在孩子在上高中以后,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识,我也在慢慢学习觉醒中。”
“稳定的情绪是一种养分,滋养别人也治愈自己。”这个假期,茅老师的一句“你能吃苦,就有吃不完的苦”,触动了一位女性家长。
她以前在家,真的无所不能,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包揽,而家里没有明确分工,因为队友一般也不配合。
现在她则“轻松了不少”——
“从七月开始,我也不执着了,逐渐解放自己。我嘴巴没说以后做饭这事儿我不干了,但是厨房我是基本不进了。队友煮,我就吃。如果下班回家,队友没煮,我们就进饭店……”
结果是,她解脱了,队友对她也多了理解信任和支持了,而孩子竟然主动提出,从八月起除了三餐和睡前,手机主动交出,要把自己已经落下的暑期学习任务给迎头赶上。
茅老师获悉之后,他的点评是——
“这就对了。
“当妈的一定要记得,家务活少干点,家里又不是只有你一个健全的人;牢骚话少说点,谁都不愿意有人在自己耳边叨叨。
“多少中国女性,什么活都干了,什么话都说了,最后别说丈夫变心,连孩子都嫌弃,何苦哟?”
家庭并非必须说理的地方,家庭是大人小孩生活之所,孩子的成长变数很大,不必着急上火的把自己的孩子弄成一个“不变量”,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不要太较真,也不要过于纠结。毕竟,很多事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如果反复纠结又太较真,除了让自己陷入严重的内耗之外,对事情本身没有任何的积极作用。
以上是笔者读了茅老师诸多家庭教育文章,写的一点“心得体会”,显然非常言不及义,对茅老师教育理念“有兴趣”的,自然可以上他的公众号,或者加入他的教育咨询。文章末尾,送自己,也送大家一段话——
“好日子眨眨眼就过了,坏日子咬咬牙也过了,日子就是如此,好坏都会过去。再大的事, 到了明天都是故事, 心宽一尺,路宽一丈,人间三千事,淡然一笑间[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