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
不知不觉之中,2024年9月10日已经成为我国第40个教师节,教育部最近就第40个教师节发文,期待广大教师“强化使命担当,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其实,“教育家”这样的词,对于普通教师,还是太宏大太正式了,真正的芸芸众生一般的普通教师,只需要通过这样的一个“节日”,认真思考一下“我该如何做老师”“我该如何做一个稍微好一点的老师”类似的问题即可。
一、如何做教师,涉及到如何面对普通孩子,也就是孩子中点大多数的问题。在寻常的教育生活中,面对精英学生,相信所有人都身心愉悦,都干劲十足,但是,就像童书作家、大学名教授梅子涵所讲的那样,更多的挑战,应该是——
“教育也是面对大多数的,面对普通智商,面对儿童的通常缺乏,面对他们天真的幼稚,面对他们正常的成长节奏。人性、科学的教育,不应该只助长精英心愿、精英计划,不应该只是描述今天许多电视剧里的大平层、大落地窗和窗外的霓虹闪烁,“哈佛”不是教育的代名词。”
面对大多数的孩子,正视正常的教育节奏,那就意味着大家平时的工作,必须是“润泽”而不是“摧毁”,如梅先生所言——
“重要的是你的讲台有多高、有多丰富,你对它是何等的敬重和爱惜,你的精神、内心有多宽敞……你是那个教室,那些童年、学生、一辈子生命里的时或萦绕的回声,温暖,光影摇曳。睁开眼睛,日升和月光,在你的启程或是梦间。”
二、如何做教师,涉及到的是任何时候,心肠都需要热一些软一些的问题,是为师者必须具备“悲悯情怀”。几乎所有教师,都得面临类似于一位年轻教师那样的困扰——
“我开始变得厉害,该批评的批评,该骂的骂,该罚的也不手软。该默写的也一个个排队来默。我的成绩上去了,但我突然发现,我和学生的关系变了。学生不再喜欢我,看见了也就目无表情地说一声:老师好……那么,我究竟应该为了所谓的成绩,压迫学生、逼迫学生、强制学生学习呢,还是回到过去的那一种友好状态?”
教育本质上是经营关系,良善的关系方才有更良善的教育。谢云老师写《幸福教师五项修炼》的时候,特别谈到了一点:
“尽管我知道,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教育至少应该尊重和敬畏每一个生命,作为教育者,至少应该有发自内心深处的悲悯情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靠近孩子,更温暖孩子;只有这样,教育才会真正渗透到孩子的血液和生命里。”
三、如何做教师,涉及到的是能救一个救一个 ,是“把枪口降低一寸”的勇气,和袁卫星老师那种将上课趴桌的孩子调到第一排的智慧——
“2018年7月的某天,九年级一班张凯文同学的爸爸给我发来短信,给我汇报了孩子的中考成绩——总分448(满分460)。对于这位全区中考总分第一名的孩子,我回复信息祝贺了他。当天,我还接到另外一个学生家长的微信,也是报告成绩。她的孩子比凯文整整少了100分,我同样祝贺了她,而且还多了两个字:“热烈”。她也很高兴,因为孩子“终于有书读了!”原来,她的孩子进入初中尤其九年级后一直是被动学习状态,到后来甚至开始自我放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来上课,课上还爱趴台。她说,是我的一个措施挽救了她的孩子——我要求班主任将上课趴台的同学调至教室第一排,不抛弃,不放弃!把他们调到第一排,调出了对这些孩子的关注,调出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让他们得到老师更多目光的温暖、言语的关怀、方法的指点和信心的鼓励。”
一个普通教师,只要有心面对教育现场,只要怀抱“儿童的事业海阔天空”的信念,就总能想出办法,帮助到一个个具体的孩子。
袁卫星老师还讲过一件事,这一次 他居然帮孩子“作弊”——
“做初中班主任的时候,班上有一名学生功课不好,见到考试就害怕,常常借故“逃考”。尤其是数学考试,哪怕是小测验,也要提前两天“装病”,数学成绩可想而知。有一次又要考数学 ,我提前三天从数学老师那儿“偷”来一份试卷。在我宿舍并不明亮的灯光下,我手把手地教他答题,从头至尾,无一遗漏。考试的时候,这个学生把我教的忘掉几乎一半,但是还好,考了71分。这对他来说已经是破天荒的事!接下来的一次考试,我又“偷”到了试卷。但是这次我告诉他:“试卷你自己琢磨,我实在没时间教你。”于是他借了同学的听课笔记,翻了自己的教科书、练习册,甚至绕着弯子向学习尖子问问题。考下来,他得了80分,用数学老师的话来说,“简直是奇迹”!再接下来,他突然不要我“偷”来的试卷了。他说,他已经认真听课,作业一次也没落下过。我由衷地赞扬了他,并且用礼拜天整整一天的工夫,和他一起复习考试的那个章节。复习完,我把“偷”来的试卷交给他,让他亲手扔进纸篓……这一次考试,尽管他只得了63分,但挂在他脸上的,是从未有过的灿烂笑容。从此以后,他再没有逃过任何一次考试。第二年中考,他顺利地考上了普高……”
第40个教师节在即,网上一定有该不该取消教师节的议论,每一年都会如此。但作为教师,笔者倒是觉得,教师节这样的“节日”存在的意义,不仅在于“提振师道尊严”“共兴尊师风尚”,更要紧的是促进普通教师思考自己的“使命担当”,是立志用心尽力去做一个,不那么普通的教师,是如夏丏尊先生在《爱的教育》译者序言中所说,去在日常,向自己的工作和工作对象倾注“情”和“爱”——
“教育“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的更变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从未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说圆形好,朝三暮四改个不休,而于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和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更是像袁卫星老师那样,在每个教师节盘点自己的教育生涯时,都能够收获满满而不是“怅然若失”——
“2024 年,这是我任教的第34 年。34 年,我对教育愈发热爱;34 年,我对教育的理想愈发坚定;34 年,我愈发感受到,用生命唤醒生命、用生命润泽生命、用生命温暖生命,是一件多么有意义且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