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颁奖辞
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
惊才绝艳。
你贡献给世界的,
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
你奉献给祖国的,
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
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
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杨振宁
01
杨振宁在现在的物理学界是绝对的C位
提起物理学,大家第一反应应该就是牛顿和爱因斯坦,这两个伟人,各自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物理学。
1905年-1925年,被称为物理学的黄金年代,牛顿已经逝世一百多年,爱因斯坦也已经老去,谁是这个黄金年代之后的第一人呢?
那个人就是杨振宁。
别觉得不可能,这不是我封的,也不是杨振宁自封的,这是现在整个物理学界公认的。
看一个物理学家厉不厉害,不在于自己获得多少个诺贝尔奖,而是有多少同行靠研究自己的成果而获得多少诺贝尔奖。
杨振宁获得过诺贝尔奖,这个大家都知道。
还有7个诺贝尔奖,是直接利用杨振宁提出的“杨-米尔斯方程”拿到的。
有几十个诺贝尔奖,是和杨振宁提出的理论有关。
此外还有6个“数学界的诺贝尔奖”,也就是菲尔兹奖研究的对象,是杨振宁提出的“杨-米尔斯方程”和“杨-巴克斯特方程”。
还有一个小故事,杨振宁拿诺贝尔奖,是有史以来获奖最快的人。
从论文刊登到最终获奖,只有短短12个月。
而在诺贝尔奖的百年历史中,从发表论文到获奖,间隔平均时间是18年。
杨振宁获奖的研究成果是“宇称不守恒”,太专业的东西就不说了,就说下它产生的影响吧。
在杨振宁提出“宇称不守恒”之前,整个物理学界都认为,宇称是守恒的,说个不太恰当的比如,这个就像大家都认为“1加1等于2”一样,“宇称守恒”是真理。
但杨振宁的研究颠覆了整个物理学界的思想,之后整个物理学界都在此理论基础上去研究物理学。
一个奠定物理学理论基础的人,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成就。
牛顿是,爱因斯坦是,杨振宁亦是。
可以说杨振宁是华人在物理学界的顶峰,是一个能和历史上所有伟大物理学家比肩的人物。
时至今日,杨振宁依然是华人在世界科技领域触达过的最高的高度。
别去念叨霍金,霍金比起杨振宁,就像《三国演义》里的廖化对比关羽,根本不是一个级别。
不是我矮化霍金,这是事实。
02
杨振宁,中美交流的桥梁
杨振宁对中国最直接的贡献,有三个。
一个是,推动了中美之间的互信,为中美之间的高层交往起到桥梁的作用。
一个是,救了包括邓稼先在内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的性命。
一个是,靠一人之力,帮助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从零基础达到世界顶尖水平。
我们一个个来说。
杨振宁为中国科学做贡献是从1971年开始的。
1971年的一天,杨振宁在报纸上看到一条通知。
之前美国公民的护照上有几个不能随便去的国家——古巴、北越、北朝鲜、中国。
但那天的报纸里说,中国从里面取消了。
虽然还没有其他细节,但杨振宁马上决定回北京,他担心这个窗口期不久就会关闭。
从那次回国起,对于中美双方,杨振宁一直在起桥梁的作用。
那时候,中美两国对彼此都严重缺少了解。
中国的高层盼着和杨振宁长谈,多了解真实的美国。
而杨振宁回到美国后,也在各地的演讲中给美国人讲他看到的新中国。
许多美国人,因为受他的影响,开始对中国持友好态度,并愿意同中国亲近。
一些美籍华人学者,在杨振宁的影响下,纷纷回国探访,为中国的科技教育事业献计献策。
1972年,中美两国高层恢复往来,这当中也有杨振宁的一份功劳。
03
杨振宁,挽救了中国科学家的性命,也挽救了中国科学事业的性命
最为重要的是,杨振宁在70年代几次回国,每次都被要求列一张“亲友会见名单”。
杨振宁列的很多人,都是那个年代正在劳改的科学家。
这份名单的实际效果就是救命。
因为只要会见后,这些人就不再被关押,有些甚至可以继续从事和科学相关的工作。
比如,我们最熟知的、对中国核弹贡献最大的邓稼先。
1971年, 邓稼先和同事们被集中到青海基地遭受批斗。
正在此时,杨振宁自美国经巴黎飞抵上海,首次回大陆探亲访问。
他开列了在北京要见的人名单,第一个人就是邓稼先。
杨振宁不仅救了邓稼先的命,还保住了他的工作,1972年,邓稼先出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继续为中国研究核能技术。
没有杨振宁,一些两弹一星的元勋们能不能有命活下来都是一个问题,更不用说继续为中国的高科技事业贡献力量了。
04
杨振宁,到底爱不爱中国
国内一些人喜欢拿杨振宁和邓稼先做比较。
两个人是从小玩到大的发小,当年邓稼先回国了,杨振宁留在了美国。
有人就说杨振宁不爱国。
我们要搞清楚一件事,到底是杨振宁不想回,还是不能回。
实际上,杨振宁自从博士毕业就一直准备回国,跟当时不少爱国华人一样,都希望把本事献身新中国。
但那时,美国不允许敌对国国籍拥有博士学位的人离境。
尤其是1950年,在美的二百多位专家学者一起回到中国,这让美国更加收紧华人离境政策,而邓稼先就是这批人当中的一员。
想想钱学森的归国之路,我们就知道,那时一个华人科学家想离开美国有多难。
1954年,钱学森想归国,中国动用了整个国家力量才把人拉回来。
可以这样说,在上个世纪50年代,如果中国没有出面动用外交力量,杨振宁靠个人根本不可能回来。
还有,杨振宁研究的是理论物理学,对当时中国来说,有点用不上,中国更多是需要像钱学森那样的,会造火箭、造卫星、造导弹、造原子弹的实验物理学家。
所以,哪怕杨振宁当时跟中国提出归国,中国会不会像拉钱学森那样动用外交力量,这很难说。
毕竟拉一个对中国来说没什么作用的理论物理学家,就不惜一直跟美国撕破脸皮,对中国的国际环境也不友好。
短时间归国无望后,杨振宁于1964年,加入美籍,而杨振宁获诺奖时是在1957年,可以说,杨振宁是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拿奖的。
杨振宁以曾经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为自傲,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由他代表致辞:“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虽然杨振宁留在美国,但未参与任何跟核武器有关的研究。
杨振宁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不给美国研究对付中国的武器,还有一个就是,只要我不研究核武器,那美国就容易解禁我归国的禁令。
即便如此,杨振宁回中国还是引起了很多部门的关注。
1971年杨振宁从中国回到美国后,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的盘查电话就打来过很多次。
甚至有一次,联邦调查局的调查员去了杨振宁的办公室,并语带威胁。
另外的风险,就是和台湾的关系了。
因为当年杨振宁离开中国时拿的留学奖金,是美国退还给国民政府的庚子赔款的钱。
时隔这么多年,一回国就去了北京,台湾的学界、政界是很不满意的,有些极端分子还打电话恐吓他。
但这些,都没有阻挡杨振宁回国的脚步。
杨振宁是美国解除禁令后,第一个就申请归国的华人科学家。
用归心似箭来形容杨振宁,毫不夸张。
你可能会说,为什么杨振宁回中国了,不直接留下来呢?
那是1971年,中国在发生什么事情,大家不是不知道,杨振宁留在中国能做什么?
杨振宁留在海外,还能利用影响力挽救在国内被批斗的科学家。
只要杨振宁每次来中国,都列个见面清单,这些科学家的性命就保住了,杨振宁这样想,也是这样干的。
从1971年开始,杨振宁差不多每年都要回中国待上1、2个月,去各学校演讲,和科学界办座谈会,给政府提供有用的建议。
这个举动挽救了中国科学家性命,也挽救了中国科学事业的性命。
05
卖房,为清华高等研究院筹钱;卖脸,为清华高等研究院拉人
杨振宁对中国的第三个贡献,是在他74岁时,参与创建清华高等研究中心。
杨振宁在其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找人、找钱两方面。
在吸引人才方面,杨振宁的作用相当于爱因斯坦之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早期受到召唤的顶级科学家,有计算机科学家姚期智,物理学家聂华桐、文小刚、张首晟,数学家张寿武,密码学专家王小云等。
他们各个都是自己的领域内世界一流的科学家。
这里扩展说下姚期智,现在国内搞人工智能的企业,里面有一半创业者都是清华姚班出来的。
在姚期智的带领下,姚班培养了一批高精尖计算机人才,使得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比肩美国。
在找钱方面,杨振宁为了创立高等研究中心,卖掉了自己在美国的房子,加上大半辈子的积蓄,个人捐献400万美金。
还号召“对冲基金之王”詹姆斯·西蒙斯给清华捐了一栋小楼——陈赛蒙斯楼。
在杨振宁到来之前,清华大学的物理水平在世界上排不进一流。
杨振宁来到清华后,用个人影响力和私人朋友圈招募到很多牛人,有些就留在了清华,有些即便没有任教也经常来做学术交流。
到今天,在理论物理、数学、理论计算机科学、密码学、理论生物学、理论天体物理这些方向上,清华大学都是国内水平最高的机构。
在部分物理学领域,现在清华已经接近世界顶尖大学的水平。
这种巨大进步在十几年内快速发生的现象,在学术界是很少出现的。
如果不是杨振宁,清华的进步不可能那么快。
有些人说,杨振宁老了后,就回中国享清福,这完全是小人之心。
杨振宁以74岁的高龄,为清华东奔西跑,不仅把自己的房子给卖了,也拉下脸去找赞助,还网罗全世界最好的人才来清华任教。
你见过有这样享清福的?
杨振宁真想享清福,直接去海南不好吗?干嘛还留在北京又干又冷空气又不太好的地方。
还有,在2004年,82岁高龄的杨振宁给清华物理系一年级的130个同学,上了整整一个学期的基础物理。
这对这些未来投身科学的年轻人们,是多大的鼓励。
这就像你刚接触篮球,科比给你上课;你刚学打乒乓球,刘国梁给你指导。
杨振宁其实授课不多,只在芝加哥大学毕业后教过一年的书。
杨振宁之所以愿意给清华大一生上基础物理课,我想是在弥补年轻时不能为中国培养科学人才的遗憾。
06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恩怨,谁是谁非
那个改变物理学理论基础的“宇称不守恒”,是杨振宁和李政道在1956年合作提出的。
1957年,两人共同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
当然,两位物理学界的大咖,也因为谁对这个理论贡献大而闹掰了。
那真相到底谁的贡献更大呢?
说实话,没真相,没有第三人能给两位大咖作证说在他们合作的时候,谁贡献更大。
但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讨论这件事。
举个例子,对于苹果手机,你第一印象想到的是谁?
毫无疑问,是乔布斯吧。
但苹果手机真的是乔布斯发明的吗?
很显然,不是。
你说乔布斯对于苹果诞生的贡献,有什么呢?
他没参与编程吧,没参与设计吧,没参与生产吧。
但大家都认为苹果手机就是乔布斯发明的。
为什么?
因为大家就是通过乔布斯来认识到苹果手机的,也是因为乔布斯而去买苹果手机的,而且苹果公司更是因为乔布斯而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的。
假如,我们说假如啊,苹果公司里,一个真正发明了苹果手机的人,要跟乔布斯抢苹果手机发明权,你说我们认不认呢?
很显然,我们不认,因为那么多年,我们都是通过乔布斯知道苹果手机的,你是谁啊,我认识你吗?
那什么情况下,我们会认这个真正发明苹果手机的人呢?
很简单,这个人单干,然后搞出比肩苹果手机,甚至超越苹果手机的产品,而在这个人离开乔布斯后,乔布斯就拿不出好产品了。
这个时候,这个人再说苹果手机是他发明的,我们才会认。
好了,回到杨振宁和李政道这件事。
谁对“宇称不守恒”的理论贡献大呢?
杨振宁和李政道分道扬镳后,李政道再也没有什么得意的研究成果。
而杨振宁除了“宇称不守恒”,还有我们开头提到的“杨-米尔斯方程”和“杨-巴克斯特方程”,有数个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都是在杨振宁研究的基础上获得的。
所以,在物理学界看来,杨振宁就是比李政道更牛,不管“宇称不守恒”谁的贡献大,反正大家更认可的是杨振宁。
07
杨振宁的爱情:与夫人郎才女貌,天作之合
杨振宁的第一位夫人叫杜致礼,她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抗日名将杜聿明。
这段爱情,还有一个浪漫的故事。
1949年圣诞节假期,在普林斯顿的一个中餐馆,杨振宁和他的好朋友在餐厅里一边吃饭一边聊物理。
这时候,一个秀丽的中国女生向杨振宁走过来,主动打招呼,称呼他杨老师,还是用中文。
杨振宁马上也认了出来,这是自己在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教课时班里的一个女生。
据杜致礼回忆,那时班里的学生都是14、15岁,女生比较多,杨振宁22岁,虽然比同学们大不了多少,但从不跟学生嘻嘻哈哈,很严肃。
从那时起,她对杨振宁就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那次中餐馆见面后,两人互相留了联系方式,再之后就开始一起看电影,一起吃饭、逛街了。
杜致礼是主动追求杨振宁,不管是第一次见面打招呼,还是后来的约会,作为女生的杜致礼比杨振宁主动多了。
所以杨振宁开玩笑地说,是杜致礼主动把他勾走的。
没办法,有才华的男生就是那么让人动心,作为当时全世界最聪明的男人,杜致礼不主动,可能就没机会了。
他们认识大约一年就打算结婚了。
当时杨家有一个担忧,主要就是觉得不门当户对。
这个不是说觉得女方配不起杨振宁啊,是杨家觉得自己地位有低。
虽说杨振宁家也不差,但说到天也就是读书人,当时杨振宁也没拿诺贝尔奖,就是一个在大学里做研究的博士。
而杜聿明是抗日名将,国民党高级将领,统领百万大军,主政一方,当然,此时已经没落,天下已经换主了。
但烂船也有三千钉啊,杜致礼上私立高中的推荐信都是宋美龄写的。
杜致礼的门楣可不低。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就来信让儿子多考虑考虑。
不过两个人还是结了婚。
婚礼时双方家长都没法到场,清华大学首任校长梅贻琦代表女方家长,把杜致礼的手交到了杨振宁手上。
当时杜致礼22岁,年轻漂亮,知书达理,好一对郎才女貌,天作之合。
婚后杜致礼在家里相夫教子,搬家到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后,还在学校担任过一阵中文教师。
夫妻二人一直相濡以沫,3个孩子一个成了计算机工程师,一个成了化学家,一个成了医生。
直到2003年杨振宁给杜致礼送了终,才回到了阔别65年的北京。
08
杨振宁晚年的婚姻:提升了这位伟大科学家的生命质量
翁帆和杨振宁最早是1995年认识的。
当年有一场海外华人物理学大会,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四位都获得过诺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主角。
在汕头大学的安排中,翁帆负责接待杨振宁夫妇,她那时是大一的学生。
几天下来,翁帆给杨振宁和杜致礼留下的印象很好。
从那次会议后,翁帆偶尔会给杨振宁来信。
直到2004年初,杨振宁又收到了翁帆的信,之后发展到打电话,邀请到家里做客。
9个月后,他们给双方的好友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告诉大家他们结婚的消息。
这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因为年龄相差54岁,非常罕见。
大部分这样年龄差距的婚姻,女方都会被说是傍大款,男方都被评为老不正经,甚至道德沦丧。
所以他们结婚是冒着很大风险的。
这份老少恋能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其实不用我们多说,16年过去了,两个七年之痒都过去了,如果你还在用看明星八卦的心态去看待这桩婚姻,那就是缺心眼。
杨振宁自己说过,曾经在数学领域做出过重要成果的哈密顿在太太过世后,过了相当漫长的孤独的日子,甚至书页上都有饮食的污渍,他不愿意过那样的日子。
所以他就算不娶翁帆,也会和其他人结婚。
生命质量有高有低,很多老人80岁之后生命的质量就下降了。
有些长期卧床不起,生活质量肯定不能算高。
就算身体健康,但脱离了社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从前的亲朋好友纷纷离世。
所以就算活到100岁,他们人生最后的20年也更多是在等待死亡。
而翁帆的出现,大大提升了杨振宁晚年的生命质量。
杨振宁说过:
“跟一个年纪很轻的人结婚,很深刻的感受是,这个婚姻把自己的生命在某种方式上做了延长。
假如我没有和翁帆结婚,我会觉得三四十年后的事跟我没关系。
现在我知道,三四十年后的事,透过翁帆的生命,与我有密切的关系。
这个下意识的想法对我有很重要的影响。”
也正是在这种影响下,杨振宁才可能深度参与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的建立,找人找钱,90多岁了还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给本科生上基础课,还出现各个场合发表演讲。
杨振宁在晚年对中国的贡献,很大功劳,得益于翁帆的出现,所以,我们感谢杨振宁的同时,也要感谢翁帆。
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翁帆,孤单的杨振宁,哪里还有心情帮清华网罗全世界的人才,像杨振宁说的,未来的三四十年,与我何干,我为什么还要这样折腾。
但有了翁帆,晚年的杨振宁给清华、给中国、给世界的事情,就有了意义。
哪怕有一天杨振宁不在了,清华也好,中国也好,世界也好,因为杨振宁晚年做的一点点事情而变得更好,对翁帆来说,也是好的。
感谢翁帆给了杨振宁高质量的晚年,让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对中国对世界继续发挥余热。
09
为什么杨振宁在现在的物理学界那么受尊崇
钱学森之问,相信大家有所耳闻。
网上有很多版本,其实都是以讹传讹,具体就不说了,今天讨论的重点不说这个。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界确实还没有出过一位给物理学这栋大厦奠定基础的人物。
告诉大家一个真相,不仅中国没有,全世界都没有。
开头提到过,1905年到1925年,被称为物理学的黄金年代。
所以,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黄金年代已经过去20多年了,相对低矮的果实已经被摘完了,物理学大厦的基础基本上已经完成了,这时候要想取得成就,比黄金年代要困难得多。
所以,黄金年代过后的物理学,大家都只是增砖加瓦,中国如此,欧洲如此,美国也如此。
而杨振宁牛就牛在这点。
杨振宁是1922年出生,物理学的黄金年代已经到达顶峰。
等杨振宁成年,开始研究物理学时,黄金年代的大潮实际上已经退去,到了次一级的“白银时代”了。
但哪怕是错过了最大风口之后,杨振宁仍然做出非凡成就,硬是在看似完美的物理学大厦里,打下自己的新的理论思想。
现在还存活的物理学家里,为物理学这栋大厦的基础做贡献的人,只有杨振宁。
你说杨振宁不站C位,谁站C位。
人类拥有杨振宁是幸运的,就像人类拥有牛顿和爱因斯坦一样。
我们中国人更加应该感到幸运,杨振宁是中国人,是一个在中国土地上出生、成长、学习、读完研究生的中国人。
我们这一代人,能有机会和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生活在同一时代,我们更加是幸运。
我们怎么能辜负掉这份幸运,去用流言蜚语来攻击这位为中国、为全人类贡献无比巨大的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