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婚丧嫁娶一直都被人们视为人生的头等大事,因此,随着时间的酝酿,很多关于这些方面的“民间俗语”被人们流传了下来,比如今天所要讲到的这句“宁娶孀妇,不娶生妻”,也是古时候流传下来的。
古人所谓的“宁娶孀妇,不娶生妻”本质上来说也是婚姻观念的一种,摘除了其中蕴藏的贬谪意义之后,孀妇和生妻之间的区别也渐渐的在现代人的观念中被融合。但事实上,这两者之间有着相当大的区别的。
名词的释义“孀妇”一词最早出现在《淮南子》一书,本意是指没有了年老独居的妇人,后经汉朝高诱注解,将孀妇正式的解释为“失去了丈夫的妇人”,也因此,“孀妇”在之后多被文人们用来表示寡居的妇女。
而“生妻”的意思则和孀妇完全不同,生妻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汉武帝时期。当时匈奴肆虐,汉武帝便派遣“飞将军”李广的长孙李陵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军前去抗击。作为名将之后,李陵的领军能力自然也不会弱,可惜在浚稽山一战中,李陵手下只有五千兵马,而匈奴则派了八万人围攻,寡不敌众之下,李陵只能选择投降。
而李陵无奈投降的消息传到汉武帝耳边之时,却变成了李陵率军投降,目前正在替匈奴练兵。一怒之下,汉武帝将下令“夷三族”,导致李家的嫡系男丁全部死亡,而李陵的妻子也因此改嫁他人,做了其他权贵家的小妾。
一心等着被解救回去的李陵在得知了这一消息之后,真的接受了匈奴的招揽,而后来汉武帝后悔了,委派苏武去匈奴接应李陵时,李陵只写了一封《答苏武书》以作回应,表示自己和汉朝的统治者“恩断义绝”。从此以后,天下只有被灭了族的李陵,再无汉朝的李陵将军。
也正是在这封《答苏武书》中,生妻这个词在历史上首次出现。不过在李陵写下生妻这个词的时候,生妻所代表的,还是“丈夫活着时就改嫁的妇女”。
逐渐变味的“生妻”随着时间的流逝,生妻这个词在历史文典中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用的人多了,对生妻这个词出现不同理解的人自然也就多了起来。
生妻和七出的融合,等于已经把生妻这个词的正面意思完全地剔除掉了,因为李陵当年写下这个词的时候,本身的意义就是对朝堂的嘲讽,表示自己明明还活着,妻子却已经因为自己的死而改嫁,所以自己和死了已经没有什么区别。
以这种情况为前提的话,生妻的出现本身就是代表着一种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痛苦的。可“七出”则完全不同,它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编撰的《礼仪》一书,在《礼仪》中,七出分别为:逆德、绝世、乱族、乱家、恶疾、离亲、反义。
简单来说,就是不孝顺父母长辈、不养育子嗣、善于妒忌等等,只要妇女违反了这七种中的任意一种,丈夫都可以直接将妇女休弃,送回娘家。
生妻真正和七出“合二为一”的时代,是在宋代。当时的“程朱理学”为了逐渐取代儒家思想,渐渐地将一些字词异化,与原本的意思之间形成区别。于是生妻的意思,就完全变成了被夫家以“七出”为由而休弃的妇女。
在封建礼教堪称严苛的时代,一个女性要真的被夫家以“七出”为理由休弃了,那也就代表着她这一生就此到了头。
被休弃妇女的结局按照正常情况来说,一般妇女被以不孝顺父母长辈和不养育子嗣这两种理由休弃的可能性太小,毕竟在封建时代并没有如现在这样明确的一夫一妻制度,一个男人可以娶很多妻妾,因为没有子嗣而“绝世”的可能性等于没有。
而因为不孝顺父母被休弃的可能性更是小,在那个人均寿命低于三十五岁的年代,更多的妇女在婚嫁之后,根本就过不了几年有父母长辈在世的生活。
所以,妇女被休弃的更多原因只有剩余的五种,以这五种理由被休弃的妇女,结局可想而知。早期也不是没有出现过以七出为理由休妻的现象,比如在我们所熟知的《汉乐府》中,就曾有过《孔雀东南飞》这类描写了休妻现象的诗歌。
《孔雀东南飞》中那位被休弃的兰芝夫人,正是因为很长时间没能养育子女而被丈夫焦仲卿的母亲刁难,最后不得不休弃。当然了,如《孔雀东南飞》故事中的陈兰芝那样即使被休了,也有很多人求娶的女人在历史上并不是没有,但是和陈兰芝不同的是,从“程朱理学”提出“三纲五常”开始,妇女的命运就已经被固化,只能乖乖的当个生育工具和相夫教子。
至于失去了丈夫的妇女,命运则更加严苛,不仅彻底没有了话语权,在生活中更不能与其他男人有所接触。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会被打上“乱族”、“乱家”之类的标签,然后被“浸猪笼”。
结语当然了,现代的“七出”已经不仅限于女性,男性违反了这些,女性自然也是有说“不”的权力。更何况,法律的严明已经足够保障一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女性也不再需要像封建时代一样活得小心翼翼了。
封建礼教的发展,在各个时期对女性的束缚都是难以一言概括。当然了,随着科学时代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普及,封建时期对女性的迫害终究会消失在历史的激流之中。而身处时代浪潮中的女性也应该坚定起来,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抗击当今社会中苟延残喘的“封建思想”。因为只有女性自己掌握了“力量”,才能在时代的大势中,真正的获得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力。
民间俗语中“孀妇”和“生妻”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宁娶孀妇,不娶生妻?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笔尖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