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这一点,父母才不会过度焦虑

伊诺育儿成长 2024-02-13 07:09:32

你们有没有发现,因为孩子的各种问题,父母特别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为什么焦虑?

《当下的力量》一书中说,焦虑是对未来的恐惧。

也就是说,很多事还没发生,我们便在脑海中不断预设糟糕场景,并将它愈演愈烈。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灾难性思维”,我们经常会陷入无止境的想象,

并习惯用这样的句式“万一 ...怎么办?”

比如,

孩子沉迷游戏,我们便想,万一他被游戏毁了,怎么办?

孩子成绩不佳,我们便想:万一他考不上理想学校,怎么办?

孩子第一次出门,我们便想:万一他不适应吵着找妈妈,怎么办?

孩子只要出现某些问题,我们便容易被焦虑裹挟,严重影响自己的情绪。

而有时,即便自己调整好情绪,准备淡定应对孩子问题。

结果,网络上看到某篇文章,自己又开始摇摆不定。

的确如此,有些文章容易贩卖焦虑,会出现类似这样的论调:

“无论孩子出现什么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导致很多父母看完后茫然无措,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

假如刚好文中提到的问题,自家孩子也具备,于是便开始脑补糟糕的场面,

担心自家孩子会不会这样?万一他变成这样,我应该怎么办?

这种情况我也出现过,焦虑感非常明显。

同时也让自己反思,平时在写文章时,会不会也有贩卖焦虑的嫌疑?

应该是有的。

因为自己平时也深受这种观点的影响,认为很多孩子的问题,离不开原生家庭的影响。

写文过程中,便不自觉带入了这样的思维。

但现在仔细想想,其实这种思维有失偏颇。

我们当然不能否定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但正如樊登老师所说,孩子是一个复杂体系。

也就是说,不是父母做到尽善尽美,孩子便能够成为优秀的人;

反过来,也不是说父母在某一方面做得不好,便一定会毁掉孩子。

孩子的成长除了深受家庭影响,同时也受社会环境,个体差异影响。

家庭只是其中一环。

原生家庭的烙印,确实在孩子身上烙下了印记。

也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孩子有着自己的生长体系。

而且,我们不是天生就会当父母,当父母也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行为偏差。

毕竟,我们有着自己的思维局限性。

但我们要学会接受自己的受限,不能苛求自己成为一百分父母。

当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我们有觉知、有反思,当然是好事。

因为那有助于你更好地调整方式,帮助孩子修正行为。

但过度反思、过度苛求、过度焦虑,则容易适得其反,会让我们陷入情绪牢笼,也无助于亲子沟通。

所以,我们要学着接纳自己的思维局限,也学会接纳孩子的行为,允许一切的发生,并减少“灾难性思维”,避免外在信息过多困扰,

同时找准自己的节奏,多学习,多成长,努力做到松弛育儿,孩子也会更加自在喜悦。

0 阅读:21

伊诺育儿成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