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若微:挤走胡善祥,靠美色成为皇后,掌权20年,却辜负了大明朝

醉波看过去 2024-07-28 19:52:43

1457年正月十六,原本卧病在床的景泰帝朱祁钰,病情突然好转,便准备第二天召集众臣商议皇储之事。

然而,就在的当天晚上,一个密谋了许久的阴谋开始实施,以石亨、徐有贞等为首的官员发动夺门之变,拥立被囚禁的太上皇朱祁镇复位,并将朱祁钰软禁。

这场围绕皇位的争夺战本该是不合法的,有篡位之嫌,但实际上却并未如此,因为政变得到了孙太后的同意。

原来,就在政变发生之前一天晚上,石亨、徐有贞等人为了使政变变得合法化,也为了让更多人参与进来,于是让宦官曹吉祥入宫禀告孙太后,孙太后当即同意拥立亲儿子朱祁镇复位。

石亨谋夺门,密白于太后,许之。

当时,孙太后是明朝权势最大的人物,是朱祁镇的亲妈,朱祁钰的嫡母,有她的同意,立谁当皇帝都是合法的。

然而,孙太后这个做法其实欠妥,因为无论这场政变是否发生,朱祁钰没有儿子是事实,皇位继承权只能回到朱祁镇这一脉。

并且,在朱祁镇复位之后,以于谦为首的一群忠心且有能力的大臣要么被杀,要么被罢黜,朝堂被一群投机分子掌控,导致朱祁镇时期的执政水平,远不及朱祁钰时期。

明朝历史上,孙太后是个知名度很高的人物,同时也是个争议很大的人物,他年轻时靠美色成为皇位,让一代贤后胡善祥当了她的背景板。而在她当太后的27年时间里,她见证了明朝由强盛走向衰落,并且她作为参与者,并未阻止这种颓势。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孙太后贵为皇帝之母,没有起到该有的作用,辜负了大明朝,这一点她远不及婆婆张太后。

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孙太后的人生,看看她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明朝时期,有个地方与其他朝代不一样,那就是皇帝的妃子大多不是高门贵女,而是出自于中低层官员之家,亦或是百姓之家。

这么做,其实是为了防止形成强大的外戚,从而产生外戚干政之事。这一点,在朱瞻基身上就有所体现。

我们都知道,朱瞻基是朱棣的嫡长孙,朱高炽的嫡长子,他在1411年的时候被封为皇太孙,从而确定了皇位继承权,这一年他才13岁。

朱瞻基素有“好圣孙”的称号,他深得朱棣宠爱,朱棣对他比对朱高炽可上心多了,在他19岁的时候,朱棣就开始为其选妃了,这在当时的大明朝,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原本,朱瞻基是有自己喜欢的人的,这个人就是他的发小孙氏,也就是日后的孙太后。

孙氏,本名无载,电视剧《大明风华》为其化名孙若微,我们姑且这么叫她。

孙若微是山东邹平人,永城县主簿孙忠的女儿,出身并不显赫。

不过,孙若微有个老乡是皇亲国戚,此人是朱瞻基的外婆,也就是朱高炽妻子张氏之母,封号为彭城伯夫人。

1410年,也就是朱瞻基12岁这年,朱棣认为孙子逐渐长大,可以开始为其选择配偶了,便让有司开始做准备。

这个消息被彭城伯夫人知道了,就入宫找到女儿张氏,说同乡孙忠的女儿孙若微贤德,张氏便找到公公朱棣,极力推荐孙若微,朱棣于是下令,将孙若微召入宫中抚养,作为皇太孙妃的备选。

就这样,9岁的孙若微来到宫中,张氏亲自抚养她,二人感情形同母女。

在此后数年时间里,孙若微时常与朱瞻基一起玩耍,两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经历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时间来到1417年,这一年朱瞻基19岁,朱棣也年近六旬了,于是他再次下令,为朱瞻基挑选皇太孙妃。

其实,朱棣也不过是走走过场而已,因为孙若微早就被内定了,礼部也开始为册封做准备。

不料,司天监在夜观天象后,却禀报朱棣说,“后星直鲁也”,意思是上天暗示皇太孙妃应该是山东人。

这让迷信的朱棣有些坐不住了,便下令在山东选妃,最终选中了兖州府济宁州人胡善祥。

胡善祥,1402年出生,光禄卿胡荣第三女,女官胡善围之妹,史书称赞她“天性贞一,举止庄重,颇有贤名”。

朱元璋时期,胡善围曾在宫中担任女官,颇受朱元璋信任,曾一度掌后宫事,在宫中很有名气,胡善祥之所以会被选中,或许跟她的名声好有一定关系。

胡善祥入宫之后,朱棣见了也很满意,于是以其为皇太孙正妃,孙若微只为嫔。

对于这个结果,孙若微并不满意,尽管朱瞻基也不满意,但他很听话,接受祖父的安排。

很快,朱瞻基就举行了婚礼,作为正妃的胡善祥自然万众瞩目,而作为妃子的孙若微,星光自然暗淡了不少。

不过,在如何对待两位老婆这件事上,朱瞻基还是很有偏向了,她更喜欢孙若微,尽管对胡善祥也很好,但只是表面工作,是做给朱棣看的。

1426年五月初九,朱瞻基继位为帝,同时他册封胡善祥为皇后,孙若微为贵妃。

但是,在册封典礼上,朱瞻基偏爱孙若微的表现就很明显了,她给孙若微也准备了一套金册金宝,这并不符合规矩,因为只有皇后才有资格拥有金册金宝。

1427年,孙若微生下一个男孩,这是朱瞻基的第一个儿子,也就是朱祁镇,朱瞻基都三十多岁了才有了儿子,他感到非常兴奋,对孙若微的宠爱就更多了,并且他产生了强烈的更换皇后的想法。

事实上,孙若微和胡善祥,其实是很不一样的人,史书说孙若微“幼有美色”,而胡善祥则更加端庄秀丽,言外之意就是孙若微比胡善祥漂亮,而胡善祥则比孙若微更沉稳。

在做人上,两人也有很大的差别,胡善祥经常以正妻的身份,在一些事情上规劝朱瞻基,这也是她分内的事,但朱瞻基却很厌烦;而孙若微则更善于迎合朱瞻基,让朱瞻基很舒服,自然更得宠了。

在古代,如何评判一个妻子是否合格,长相其实并不是第一位的,品行才是,胡善祥很符合这一点,而事实上她的口碑也一直很好,朱棣和朱高炽等长辈都很喜欢她,宫女太监们也都夸赞她是个好人。

但是,古代还有“不孝有三,无后乃大”的说法,孙若微为朱瞻基生下孩子,加之她更受宠,因此朱瞻基想要立她为皇后。

事实上,在《明史·后妃传》中,却有不一样的记载,说朱祁镇其实并非孙若微所生,而是宫女所生,孙若微不过是“借腹生子”。

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由是眷宠益重。

而朱瞻基是孙若微所生则被记载在《明实录》当中,考虑到《明史》是清人所写,因此多认为前者可信度高一些。

不管怎么说,孙若微有了儿子之后,就有了扳倒胡善祥,从而取而代之的筹码,加之她以美色魅惑朱瞻基,朱瞻基便更加迫切地想要换后了。

为了废后,朱瞻基找来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等人商议,说他三十多岁还没有儿子,是孙贵妃为我生下儿子,正所谓母以子贵,应当改立孙贵妃为皇后。

此话一出,却遭到了群臣反对,都说胡善祥有贤名,又没有过错,怎么能无故废后。

朱瞻基当然不干了,便说了很多胡善祥的过错,虽然不知道真假,但群臣也无法查证,搞得大臣们也无话可说。

当时,孙贵妃也在场,朱瞻基询问她的意见,她却假惺惺地说,现在皇后生病,等病愈了肯定能生儿子,我的儿子怎么能先于皇后的儿子呢?

妃伪辞曰:“后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后子耶?”

胡善祥本不是贪图权位之人,她得知朱瞻基要废后,便主动上表辞后,这正中了朱瞻基的下怀,当即批准了其要求,改立孙若微为皇后。

至此,在经历了11年的“潜伏”之后,孙若微成功扳倒胡善祥,成为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而被废的胡善祥则退居长安宫,以“静慈仙师”的法名开始了修行生涯。

孙若微成为皇后之后,并不意味着她就多受待见了,因为她的婆婆张太后更喜欢胡善祥,而不是她,因此她在宫中只能夹着尾巴做人。

事实上,朱瞻基要废后的时候,她的母亲张太后其实并不同意,说起这事,张太后还真算是个明白人。

当初,张太后受朱棣之命抚养孙若微,两人确实培养了很好的感情,但等到胡善祥被册立为皇太孙妃的时候,为了儿子着想,她竟然举双手赞成。

因为这事,彭城伯夫人还找张太后闹过,但明事理的她并没有接受母亲的意见,反而开始与胡善祥亲近起来。

在永乐、 洪熙两朝,朱瞻基的家庭和睦,让朱棣、朱高炽感到放心,这也是朱瞻基地位稳固的重要因素之一。

也正是因为朱棣和朱高炽的存在,朱瞻基一直不敢废掉胡善祥,等到朱瞻基自己当皇帝了,就没人管得了他了,他这才敢废后。

朱瞻基废后之时,张太后曾出面阻止,但拗不过儿子的强硬,只得随他去。

等到胡善祥被废,张太后就很不高兴,对孙若微没什么好脸色,反而经常召胡善祥到自己的宫中做客,设宴款待胡善祥,有时候孙若微也在场,但也只能坐在胡善祥下席。

因为这事,孙若微很受打击,觉得自己即便当了皇后,也还是不如胡善祥,更是把婆婆也给得罪了。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孙若微都是小心谨慎的,生怕惹得张太后不高兴。

当然了,除了在张太后那里不受待见之外,孙若微在其他事情上也没什么不顺利的,他的儿子朱祁镇不到一岁就被立为皇太子,家人也都受到朱瞻基恩宠,要么入朝为官,要么获得爵位,总之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孙若微的受宠程度,还可以从朱瞻基的子嗣数量上知道,除了朱祁镇,以及孙若微和胡善祥生下的三个女儿之外,他就只跟其他嫔妃胜过一个孩子,即二儿子朱祁钰。

可以说,在当皇后的七年时间里,孙若微还是很风光的,只不过她不敢太张扬,以免引起张太后的不悦。

1435年1月31日,也就是朱瞻基在位的第十年,他就因病去世了,死时38岁,他的嫡长子朱祁镇继位为帝,孙若微则晋升为太后,张太后称太皇太后。

那时候,朱祁镇还很小,根本无法处理朝政,根据朱瞻基的遗诏,朝政由张太后做主,三杨作为辅政大臣。

在此后七年时间里,孙若微依然只能低头做人,而明朝在张太后和三杨的带领下,变得越发强大起来,张太后的政治才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并且,在这七年时间里,张太后将日后兴风作浪的太监王振死死压制,让其不敢做出出格的事情来,从未维护了明朝朝堂的稳定。

1442年,张太后去世,第二年胡善祥也去世。随着两人的去世,孙若微终于媳妇熬成婆,成为明朝地位最高的人,取代张太后执掌朝政。

不过,孙若微有一个很奇怪的地方,那就是她虽然喜欢权力,但不喜欢政治,或者说她不是太懂政治,所以不关心政治。

孙若微当权的时候,朱祁镇也差不多成年了,她便大胆放权,让朱祁镇处理朝政,那时候三杨要么离世要么退休,王振因为巴结朱祁镇,掌握了朝堂的实权。

在王振的蛊惑下,朱祁镇干了不少荒唐事,朝政很快就被荒废,边防则逐渐松弛,明朝开始出现了倒退的迹象。

这个时候,如果孙若微出面,阻止王振蛊惑朱祁镇,及时纠正朱祁镇的行为,明朝或许不会走下坡路,也不会有日后朱祁镇被俘之事。

但是,孙若微却什么也没干,她似乎很信任自己的儿子,相信儿子能跟丈夫一样,成为一位还算英明神武的皇帝。

但是,孙若微失算了,1449年朱祁镇在王振的蛊惑下率领数十万大军仓皇出征,结果中了瓦剌的埋伏,全军覆没不说,朱祁镇还被俘虏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明朝的精锐损失殆尽,有能力的文臣武将,也基本上在这次战争中都葬送了,明朝由此走向衰落。

消息传回北京,满朝震惊,孙若微在震惊之余,也意识到自己早该出手的。

但世上没有后悔药,尽管被抓的是朱祁镇,但孙若微也犯下了一个大错,那就是作为朱祁镇的母亲,没有起到监督作用,她对不起朱瞻基对她的信任。

当然了,朱祁镇被抓,孙若微非常着急,但她的第一想法,竟然是帮朱祁镇保住皇位,为此她采取了几个措施:

第一,命朱祁钰监国,这个是朱祁镇出征前就定下的;

第二,派人送大量金银财宝给瓦剌首领也先,试图让也先释放朱祁镇;

第三,立朱祁镇两岁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即便朱祁镇回不来,朱见深也能当皇帝;

第四,让于谦担任兵部尚书,与朱祁钰一起组织北京保卫战。

说到底,孙若微既想让朱祁钰替自己做事,又想帮亲儿子保住皇位,她的小心思自然逃不过群臣的眼睛。

就在瓦剌大军即将进攻北京之时,群臣请求孙若微立朱祁钰为帝,理由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并且,只要朱祁镇不是皇帝了,瓦剌就不能用其身份威胁明朝了。

孙若微起初并不同意,但国家正值用人之际,这个时候如果拒绝群臣,万一丢掉江山,事情可就闹大了。

最终,孙若微将朱祁钰立为皇帝,但同时她保留了朱见深的皇太子之位,说到底她还是将朱祁钰当做“临时工”,皇位迟早要交给朱见深。

还别说,孙若微虽然不太懂政治,但搞算计玩套路,还是很有一手的。

在朱祁钰和于谦的努力下,明朝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只不过她没有预料到的是,由于朱祁钰的表现很好,征服了以于谦为首的群臣,群臣都对其非常支持;加之皇位已定,不可轻易变更,朱祁钰就这样坐稳了皇位。

可以说,在很短的时间内,朱祁钰的羽翼就丰满了,让孙若微也无可奈何,即便是朱祁镇回来后被朱祁钰圈禁,孙若微也难以干涉。

后来,朱祁钰为了让皇位由自己的子嗣继承,于是废掉朱见深,改立亲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

但是,朱见济没当几天皇太子就死掉了,朱祁钰由此失去了唯一的儿子,但他却不想再立朱见深为皇太子,这种自私的做法,终于引起了群臣的不满,朝中开始出现他的反对者。

当然了,朱祁钰的种种举措,让孙若微也很不满,两人的关系很难调和,一度到了不怎么见面的地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群支持朱祁镇的大臣,开始暗中以孙若微为首,到了1457年的时候,夺门之变最终爆发,在孙若微的支持下,朱祁镇成功复辟,朱祁钰则在被废后暴毙而亡。

正如前文所言,夺门之变其实对明朝没什么好处,因为皇位迟早是朱祁镇一脉的,而夺门之变的影响却很恶劣,冤死了民族英雄于谦,造就了一大群投机小人,并且朱祁镇的才能不如朱祁钰,明朝在他的带领下,也没有得到太大发展。

可以说,无论谁当皇帝,孙若微的太后地位都不会改变,但换一个皇帝给朝堂和天下百姓带来的影响却是极大的,因此在这件事情上,孙若微依然是自私的,没有以江山社稷为先,远不及张太后的识大体、以大局为主。

再说朱祁镇,为何没有成为他父亲那样的人,跟孙若微的教育应该有很大的关系。一个家庭的孩子,母亲是什么样的人,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子女的影响是最大的。明英宗朱祁镇之所以不“英”,我想孙若微应该是有责任的。

朱祁镇复位之后,又当了七年皇帝,不过在1462年的时候,孙若微就去世了,享年61岁,第二年朱祁镇也去世,死时只有37岁。

0 阅读:82

醉波看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