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解读——僖公二十三年

左传解读 2024-03-07 17:41:27
僖公二十三年

宋襄公伤重心寒 惜憾归西

晋重耳胎脱骨换 艰辛至秦

【经】二十有三年春,齐侯伐宋,围缗。

【传】二十三年春,齐侯伐宋,围缗,以讨其不与盟于齐也。

僖公二十三年春天,经中记载齐孝公讨伐宋国,包围了缗地。传中给出的解释是因为宋国不到齐国参加会盟。

此事有点怪。讨伐的原因竟然是因为宋襄公没有和齐国会盟,那说明齐孝公也召开过盟会。那什么时候召开的呢?宋襄公在鲁僖公十八年时打败齐国四公子立了齐孝公,按道理来讲,当年伐齐的阵营会因孝公之立变成了齐国的盟友,而当年救齐的阵营应会成为齐孝公的敌人。那么当年为立齐襄公而伐齐的有宋、曹、卫、邾,而救齐的先有鲁,后有狄。

但宋襄公立了齐孝公之后就一心想着做老大,不断的会盟,这在实质上又和齐国实际上走向了反面。所以齐孝公在鲁僖公二十年也召开了一次盟会,那就是和狄在邢结盟,来为邢谋卫。但参加的只有狄人和邢国,接下来宋襄公就要求楚国承认他是诸侯之伯,但在盂之会上被抓遭伐,释放后他又伐郑,引出宋楚泓之战,兵败受伤。而齐国此时看到宋国失败,便来趁火打劫,以当年不参加他组织的邢之会盟为名讨伐宋国。宋国扶植了齐国政权,却没想到人家根本不做傀儡。宋襄公此时应有“年轻人不讲武德”之叹!

【经】夏五月庚寅,宋公兹父卒。

【传】夏五月,宋襄公卒,伤于泓故也。

僖公二十三年夏天,经中记载五月庚寅日,宋襄公去世。传中说襄公之死是因为在泓之战受伤的缘故,大概是因感染而不治身亡了。按理说伤了大腿不应是致命伤,可能听说齐国也来欺侮他,有点急火攻心,一来二去,一命呜呼。

【经】秋,楚人伐陈。

【传】秋,楚成得臣帅师伐陈,讨其贰于宋也。遂取焦、夷,城顿而还。子文以为之功,使为令尹。叔伯曰:「子若国何?」对曰:「吾以靖国也。夫有大功而无贵仕,其人能靖者与有几?」

九月,晋惠公卒。怀公命无从亡人。期,期而不至,无赦。

僖公二十三年秋天,经中记载楚国讨伐了陈国。传中解释楚国子玉率领军队讨伐楚国的原因是陈国二属于宋国,这是楚国不能忍受的。楚国攻取了陈国的焦、夷二邑,在顿地修筑城池后撤军回国。楚国令尹子文认为这是子玉的功劳,于是推举他做令尹。子文就是斗榖於菟,子玉就是成得臣。这个让贤以后还会引出故事,大家要记住这个事。

楚国大夫叔伯对子文说:“你想要把国家怎么样?”此话明显是叔伯认为子文不该把令尹之职让于子玉的。斗榖於菟回答说:“我用他来安定国家。有了大功而不居高官贵位,那样的话能够安定国家的人有几个?”斗榖於菟的意思就是如果不这样谁愿意为国出力呢?

传中还被充了一件晋国的事,这个秋九月,晋惠公夷吾去世。怀公太子圉即位,命令群臣不准跟随逃亡在外的人。并且而定了期限,到期限不回国的,不赦免。太子圉是去年秋天从秦国逃回晋国的,说明去年秋天时夷吾已经病重了,所以召他回去,于是他扔下情赢自己逃回了晋国。晋怀公深知自己还有个叔叔重耳在国外流亡,这是他最大的威胁,所以他下令让跟随重耳的人限期回国。

【经】冬十有一月,杞子卒。

【传】十一月,杞成公卒。书曰「子」,杞,夷也。不书名,未同盟也。凡诸侯同盟,死则赴以名,礼也。赴以名,则亦书之,不然则否,辟不敏也。

僖公二十三年冬天,经中记载十一月,杞子去世。

传中有解释。十一月,杞成公去世,《春秋》称他为”子”。 这是因为杞是夷人。不记载名字,是因为没有和鲁国结盟的缘故。凡是结盟的诸侯,死后就在讣告上写上名字,这是合于礼的。讣告上写上名字《春秋》也就加以记载,否则就不记载,这是避免由于不清楚而误记。

此段话的意思有两层,一是杞国本是伯爵国,而经中记作杞子。这是因为死的这个杞成公开始行夷礼,所以被贬称子,所以传中说“书曰子”来说明此事;二是结盟的须注明死者名字,不结盟的只说某侯某伯卒。因结盟之国会下讣告,而讣告会写明死者名字。而不结盟之国本不会下讣告,所以只知此国国君死了,而名字还真不知道,所以也不能乱写。

传中接着补充晋国之事,故事很长,我们仍然采取分段讲解的方式进行。这样便于读者对照原文进行阅读。

狐突之子毛及偃从重耳在秦,弗召。冬,怀公执狐突曰:「子来则免。」对曰:「子之能仕,父教之忠,古之制也。策名委质,贰乃辟也。今臣之子,名在重耳,有年数矣。若又召之,教之贰也。父教子贰,何以事君?刑之不滥,君之明也,臣之愿也。淫刑以逞,谁则无罪?臣闻命矣。」乃杀之。

卜偃称疾不出,曰:「《周书》有之:『乃大明服。』己则不明而杀人以逞,不亦难乎?民不见德而唯戮是闻,其何后之有?」

晋怀公下了免赦令,当时晋国大夫狐突的儿子狐毛和狐偃都是跟随重耳出逃在秦国,但是狐突并没有召回他们。这年冬天,晋怀公把狐突抓了起来并威胁他:“你的儿子回来就放了你。”狐突回答说:“当儿子的能够做官,做父亲的就该教导他们忠诚,这是古代的制度。名字写在简策上俯身事君,心存二意就是罪过。现在臣下的儿子名字写在重耳的简策上,已经有年头了。如果又召他们回来,这是教导他们心存二意。父亲教育儿子心存二意,那又能拿什么来事奉国君您呢?用刑不过度,这是君王您的贤明,也是臣下我的愿望。如果用滥用刑罚的方法来让自己痛快的话,那谁又能没有罪过?臣下听到您的命令了。”晋怀公于是杀了大夫狐突。

卜偃托病不出门,说:“《周书》上有这样的话:‘君主伟大贤明臣民才能顺服。’自己不贤明,而杀人以图快意,不也很难服人吗?百姓看不到德行,而只听到杀戮,他的后代怎能享有禄位?”卜偃的话说怀公必无后於晋,又是为后方僖公二十四年杀怀公张本。

这个晋怀公一继位,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消灭潜在的威胁,便开启了杀戮模式,狐突老臣被杀,那他的儿子会更死心塌地地保卫重耳了。所以晋怀公这个免赦令并不明智,如果讲究计谋的话,应该想方设法把他们骗来再行处置才是上策。他一上来就把重耳及其随从以及所有的亲属都树为了敌人,等到重耳到来时,还会少了内应吗?

读者还要知道一个情况,这个狐突实际上是重耳的外公,而狐毛和狐偃是重耳的舅舅。也就是说是两个舅舅保着重耳出逃的。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狄人伐啬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儵、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

晋公子重耳遭到骊姬迫害的时候,逃到他的封地蒲城,晋献公的军队在蒲城攻打他。蒲城人想要迎战,重耳不同意,说:“我仰仗着国君父亲的恩宠而享受着封地的供养,因此才得到治下的百姓的拥护。有了百姓的拥护就反抗起君父来,没有比这再大的罪过了。我还是逃亡吧。”于是就逃往狄国,跟随他一起逃亡的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魏犨)、司空季子(胥臣臼季)等人。

后来狄人攻打一个叫廧咎如的部落,俘虏了此衰落的两个女儿,一个叫叔隗,一个叫季隗,狄人把她们送给了公子重耳。重耳娶季隗,生了伯儵、叔刘;重耳把叔隗嫁给赵衰,生了赵盾。重耳要离开狄国到齐国去,对季隗说:“等我二十五年,不回来你再改嫁吧。”季隗回答说:“我已经二十五岁了,让我再过二十五年改嫁,就该进棺材了。我等你就是了。”公子重耳在狄一共住了十二年,然后离开。

此文中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引出赵盾,此人在以后的晋国举足轻重,但他是狄女所生,所以身份不高,各位看客先记下这一层。这个赵衰和重耳按此层关系是连襟,赵盾叫重耳是姨夫。重耳在狄国娶妻生子,他一共在外流亡十九年,其中在狄就住了十二年。重耳在鲁僖公五年奔狄,那就是在鲁僖公十六年离开狄前往卫的。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重耳和他的随从经过卫国,卫文公不接待他们。经过五鹿时,向乡下人讨饭吃。乡下人给了他们一块土疙瘩。公子大怒,要用鞭子抽打那个人。子犯(狐偃)说:“这是上天赏赐给您的土地啊!”公子叩着头接受,把土块装上车子。

卫国自卫懿公轩鹤失国后,被狄人差点灭了,最后仅七夺多人,加上共和滕的百姓共有五千人,卫文公励精图治,当年就拥有革车三十乘,第三年就拥有革车三百乘。按理说这个卫文公是个大才,怎么会在晋文公的事上显得格局如此之小?卫文公应该不是瞧不起重耳,而是害怕得罪当时的晋国,不想引火上身。但他没想到重耳以后会执政,可见小国的预知能力一定要强,同时处理国际关系也一定要左右逢圆,不然一个不小心就会惹祸上身。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重耳到达齐国,齐桓公将本族一个女子嫁给他为妻,还给他二十辆马车。生卫对这种生活感到很满足。可是他的随从却认为不应该这样呆下去。他们想要到别的国家去,于是就在在桑树里暗中商量动身之事。不料采桑饲蚕的女妈正好在树上偷听到,回去把这事报告给了姜氏。姜氏怕女妈泄露秘密,立刻将她杀掉,并且对重耳说:“您有离开齐国远行的打算吧,偷听你们计划的人,我已经将她杀了。”重耳说:“没有这回事。”姜氏说:“您走吧!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会毁坏功名的。”重耳还是不肯。姜氏和子犯商量,把重耳灌醉送出了齐国都城。重耳酒醒之后大怒,拿起长戈就去追杀子犯。

不能不说齐桓公还是有远见,但齐国的目的是把重耳留在齐国,以备在合适的时候送他回国建立一个齐国政府。如果重耳是个有能力的人,将来会成为齐国的对手的话,那就把他永远留在齐国。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飨,置璧焉。公子受飨反璧。

重耳到达曹国,曹共公听说他的肋骨紧密相连(有人叫板肋),想从他裸体中看个真相。有一次重耳洗澡,曹共公悄悄靠近重耳的身边,偷看了肋骨。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对僖负羁说:“我看晋公子的随从人员,都能够担当辅助国家的大任;如果有他们作辅助,晋公子必定能回晋国做国君。回到晋国,一定能在诸侯中称霸。在诸侯中一称霸就会惩罚对他无礼的国家,曹国恐怕就是第一个。您何不早一点向他表示另外的态度呢!”僖负羁于是就向重耳馈送一盘食品,盘底还藏着一块璧玉。重耳接受了食品而将璧玉退了回去。

曹国国君是个好奇心十分强烈的人,同时也是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说到底他是看重耳是个流亡公子,打心眼里并没有把他当回事,反倒不如僖负羁的妻子有眼光。僖负羁的妻子是从重耳的随从看出重耳定有所作为,所以打发丈夫去结交重耳,为以后的命运做了不错的安排,所以任何时候不要小看身份低微的人。他们往往有大智慧,他们的智慧来源于生活所迫。凡是生活无忧、身居要职、有生杀大权的人往往被自己所拥有的所蒙蔽。正如曹刿所言“肉食者鄙”。

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重耳到达宋国,宋襄公也送给他二十辆马车。

大国就是大国,并不在乎物资,也不在乎是否得罪晋国,他们有这个底气。但传中并没有更多介绍宋国如何礼遇重耳。大概宋国听说齐国给了重耳二十辆马车,宋国也是一出手二十辆。而且宋襄公此时应该是刚打了败仗,襄公也在养伤,所以此时的宋国自顾不暇,也就没有更多的心思去接待重耳,只是在物资上资助了重耳。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到达郑国,郑文公又不加礼遇。郑国大夫叔詹劝谏郑文公说:“我听说上天所赞助的人,常人是赶不上他的。晋公子身上有三件特殊的事可以看出天意来,上天或者将要让他重振晋国而为君吧!您还是应该以礼相待。同姓的男女结婚,按说子孙一定不能昌盛。晋公子重耳,父母都是姬姓,而他却能活到今天,这是一。重耳经受逃亡在外的忧患,而上天却不让晋国安定下来,大概是上天正在替重耳开辟一条路,使他有机会回去做国君吧,这是二。重耳有狐偃、赵衰、贾佗三个足以胜过一般人的贤士,这些人一直跟随着他,这是三。晋国和郑国地位平等,晋国的子弟路过郑国,我们本来应该好好地接待,何况他又是上天所赞助的人呢?”郑文公没有听叔詹的劝谏。

小国的国君终究是为“小”字所限,郑文公也与卫文公一样,同样没有礼遇重耳。倒是郑国大夫叔詹有一定的远见。但他说的这些理由并不能说服郑文公。实际上叔詹的话是从另一个侧面去丰富重耳形象的。

左传的作者叙事能力强的特点在重耳逃亡的讲述中得到了集中地体现。不允许蒲城人抵抗,心有孝心;天生板肋,力大无穷;父母同为姬姓,不合常理;一度陷入温柔乡,不思进取;对送他土块的人扬鞭欲打,公年轻子盛气凌人;对曹公共偷窥佯装不知,在人家的地盘能受侮隐忍;与僖负羁的结交注意分寸,不给对方留下把柄,机智有节;对郑国的不礼遇隐忍不发等等这些重耳的特点、气质、脾气、性格、都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来刻画,多角度、多层次、流动性地解剖重耳流亡的成长以及他成熟的过程。可以说作者不明一语,而重耳已栩栩如生了。

及楚,楚之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馀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健,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重耳到达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他,并问道:“公子如果回到晋国,用什么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美女、宝玉和丝绸您有的是;美丽的鸟翎、皮毛和名贵的象牙、犀革都是贵国的特产。那些流散到晋国的,不过是君王您剩下来的罢了,叫我拿什么来报答君王您呢?”楚成王说:“话虽如此,可是您到底怎样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我能够回到晋国,假使晋、楚两国万一发生了战争,双方军队在中原相遇,为了报答您今天的盛情,我一定指挥晋国军队后退九十里;如果还得不到您的谅解退兵的话,那我只好左手执弓,右边挂着弓箭袋,奉陪您周旋下去。”楚国大夫子玉请求楚王杀掉重耳。楚成王说:“晋公子志向远大而不放纵,语言文雅而合乎礼仪;他的随从态度庄重而待人宽厚,忠心耿耿而又勤奋效力。现在晋国的国君失掉了人心,国内国外都憎恨他。我听说姬姓是唐叔的后代,将会最后衰亡,这恐怕要由晋公子重耳来振兴吧!上天将要使他复兴晋国,谁能够毁掉他?违背上天,必然会有大祸。”于是楚成王就派人把重耳护送到秦国去了。

此时的重耳已经成长为一个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沉稳坚毅、志向明确的政治家了。在楚成王一再逼问下,重耳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退避三舍”的成语。一个知恩图报、但决不以国家利益做交换的伟大形象树立起来了。在这个故事中顺手一笔写了子玉的莽撞和浅见。

那么为什么楚国为什么不送重耳回国,而是把他送到秦国呢?这是在地理上,如果楚国送重耳会经过中原诸多别的国家,多有不便,而楚国和秦国接壤,把重耳送到秦国也算是对重耳的一种扶持。

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到了秦国,秦穆公对待公子重耳很优厚,将宗族五个女子送给他,其中秦穆公女儿怀嬴也在内,这个怀赢就是被太子圉抛弃的那位。有一次,怀嬴捧着盛水的器具给重耳浇水洗手,他洗完了手很不客气地挥手让他走开。怀嬴很生气地说:“秦、晋两国地位平等,为什么如此瞧不起我?”重耳很害怕(当然是害怕秦穆公知道了生气),连忙脱去上衣自囚表示谢罪。后来有一天,秦穆公设宴席招待重耳,子犯对重耳说:“我比不上赵衰那样善于言辞,请您让赵衰跟随赴宴。”公子在宴会上朗诵《河水》这首诗,表示自己回到晋国要服从秦国。秦穆公朗诵《六月》这首诗,期望重耳将来统治晋国、辅佐周天子。这时赵衰高声赞礼道:“重耳拜谢秦伯的恩赐!”公子重耳退到阶下,向秦穆公作揖,叩头。秦穆公也走下一级台阶,表示不敢接受稽首的大礼。赵衰说:“君王您提出将辅助周天子的使命要重耳有所担当,重耳岂敢不拜谢您的厚意啊?”

在秦国,重耳在对待怀赢的态度上表现出来了对怀赢的反感,这是因为她本是自己的侄媳。但又被秦穆公送给了他,他在内心是有警惕的,所以才有了不客气的举动。但怀赢的话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那就是怀赢说“秦晋是对等的国家”,也就是说我和你是对等的,你不要把我看作是你的侄媳。这让重耳明白实际上怀赢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当然也怕秦穆公知道了不高兴,那样自己的伟业就泡汤了。于是他“降服自囚”,这是难能可贵的,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重耳的行为取得了怀赢的谅解,这为他回到晋国扫除了障碍。

在宴会上,赵衰敏锐地抓住时机,以言辞将了秦穆公一军,便得他不得不送重耳回国,这是赵衰的能力的展示,也是君臣配合得默契。

重耳一路逃亡,遇到了几个独特的女子,一个是狄人的季隗,一个是齐国的齐姜,一个是秦国的怀赢。此三位各有特点,但都是性情中人。季隗很决绝,要走你走,我也不拦你,但我等你就是了。齐姜很果断,蚕妾把偷听到的报告给她,她立马把她处理掉了,然后把重耳灌醉,把他送了出去。因为此时如果让齐孝公知道,那便会非常不妙。此时应该是齐桓公已死,所以重耳的手下认为宋襄公成不了大事,所以急着要回国。怀赢很强势,你如想成大事,最好对我放尊重些,但她并没有如此说,而是要求平等相待,是个聪明的女人。

当然还有一个女子,那就是曹国僖负羁的妻子,此女虽庸俗,且势利,并教夫以不忠,但眼光独到,此种人最可怕。如果一个人聪明但无底线,那应该是最让人放心不下的。

弹词 临江仙 重耳流亡 成宙评校者吾仇绝袖去,驻狄过卫安齐。远淄醉酒好凄迷,操戈逐子犯,暂暖又相离。

风雨兼程心系国,经曹之楚河西。兵逢退避论高低,言语迫秦穆,乡野赠泥奇。

0 阅读:0

左传解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