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中国最后的大儒,曾和毛主席彻夜长谈,为何最终被轰下台

英叡谈历史 2023-02-24 07:25:03

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8年,曾担任北大文学教授的梁漱溟先生从北京的家中出发,只身前往延安根据地,在这里他终于见到了报纸上和传闻中的毛泽东本人。

就在梁漱溟打着招呼说起初次见面之时,毛泽东却打断了他并说道:

“梁先生我们可不是初次见面,早在北大我还听您讲过哲学问题呢。”

梁漱溟

说到这梁漱溟突然想起,记忆中那个神采奕奕的学子和面前革命领袖的形象重叠起来,终于认出了毛泽东这位旧相识。

这次会面持续了一个晚上,毛泽东与梁漱溟就中国革命的前途与抗日战争能否胜利的问题彻夜畅谈,却没想到这次热血澎湃的会面竟然会在日后埋下隐患。

毛主席

推崇儒学的梁漱溟为何要亲见毛主席,并且在延安与他彻夜长谈?在了解到我党对于抗日战争的想法与动作后,梁漱溟这位大儒家又会作何表现?在新中国成立后,梁漱溟先生又都做了些什么?

初访延安 两人彻夜交谈

1938年梁漱溟作为党外民主人士初次访问延安,在去往延安的路上梁漱溟心中也十分好奇,这位国民党口中经常以反面或不好形象出现,但是在民间及进步类报纸上备受好评的毛泽东,究竟会是什么样?

到了延安之后,尽管当时根据地的环境与北京相较有不少区别,但是梁漱溟并没有在意,他一心只想亲见毛泽东,并且准备了许多问题进行探讨。

但等到见面之时,梁漱溟却感觉眼前之人十分熟悉但怎么都想不起来,便先是客套地打起招呼来:“你好你好,初次见面……”

却没想到话刚出口就被毛泽东笑着打断了,他爽朗地说道:“梁先生我们可不是初次见面了,早在北大的时候咱们还有过师生之情呢!”

梁漱溟与毛泽东

经过毛泽东的解释梁漱溟终于明白了自己为何会有眼熟的感觉,原来自己当初在北大教学之时,毛泽东做过北大的图书管理员,经常会听他讲述儒学知识。并且在梁漱溟去和杨怀中探讨哲学知识时,也都是毛泽东开门将他迎进屋。

尘封的记忆此时终于苏醒,梁漱溟没想到当年那个高个子的青年学子,竟然会在日后成为引领中国红色革命的领导人。

随着毛泽东讲述过往之事,梁漱溟不断点头确认到过去曾相处的一些经历,他的心中十分吃惊,本以为自己的记忆力已经很好,却没想到过去那些忽略的相处细节都被毛泽东一一记住并讲述出来。

寒暄过后梁漱溟先生终于进入了正题,其实他这次前来是带有很强目的性的。因为1937年的“七七事变”,让他这个“老学究”没法继续在山东的乡村建设工作,让他花费了7年的心血没法再继续下去。

一方面是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痛恨,梁漱溟极力反对日方的侵略与无耻行径;另一方面则是对自己研究成果没法继续的惋惜,并且因为日军侵华行径而怒火中烧。

“七七事变”发生不久后身在南京国民政府的蒋介石便致电梁漱溟,并且邀请他以及社会各界前沿人士前往南京。起初梁漱溟对此邀约并无多少波澜,直到蒋介石在庐山公开发表抗日战争的决心后,他才决定动身前往南京。

到了南京后,由国民政府方面邀请了社会各界人士成立了一个“参议会”,机构中有中共代表、国民党成员以及梁漱溟这样的无党派名流。

在匆匆关闭了山东的乡村建设研究院后,梁漱溟先生一路风尘仆仆地赶往了南京,但是在这一路上他所见到的却是一幅流离失所的人间炼狱图。

衣不蔽体的百姓们逃往外地,空洞的眼神中没有一丝光亮;而本该守护他们的国民党官员们,却在日军的攻打下纷纷丢盔弃甲跑得比逃兵还快,他们乘坐着汽车、身上的军装厚实挺括,和百姓们形成了最鲜明的对比。

更有甚者在日军还没打来前就将家产变卖、把妻儿送出国外,逃离了生他养他的这片大地……

如此残忍的景象让梁漱溟的心中都闪过一丝绝望,尽管自己心中十分支持抗日战争,但对于抗日战争的结果会如何?他这个研究了一辈子儒学的文人不好定夺,于是在蒋介石方面的示意下,在国共交好的势头下,梁漱溟前往了延安。

结束了短暂的寒暄后,梁漱溟先生向毛泽东询问起了抗日战争的前途问题,并且将自己一路上看到的那些败退景象一一列举,说出了自己心中的焦虑以及对前线战场的失望,希望毛泽东能够给他一些解答。

毛泽东听着梁漱溟先生的讲述后笑了出声,他十分爽朗地说道:

“我道是什么事让梁先生如此犯愁,关于这一问题,请您不要过于悲观!虽然您所说的情况是由存在,但最终日本必将自取灭亡,而中国将走向一个崭新的未来!”

听到毛泽东斩钉截铁地回答,梁漱溟的眼中突然有了光。随后毛泽东又从国内的情况与世界格局,以及日军、中共、国民党等不同方面力量的对比,对战争的发展以及人民的力量进行分析,每一条都论证着日本必败的这一事实。

这天晚上,梁漱溟与毛泽东彻夜畅谈未眠,并且与毛泽东进行了多达六次的意见互换。在毛泽东的身上,梁漱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与信念感,这是他在多日与蒋介石的相处中从未感受到的。

临别之际梁漱溟从包中掏出了一本书籍,并对毛泽东说道:

“这是我这些年来的一些心血,将它们整理成册,你且看看希望能再次探讨。”

闻言毛泽东起身接过了梁漱溟手中的书籍,书的封面上写着《乡村建设理论》几个有力的书法字。在看完书的第二天,梁漱溟再次与毛泽东进行彻夜长谈,这次的内容是关于新中国的建设问题,但对此两人的意见却有了分歧。

固守己见 主席笑纳反调

谈话开始毛泽东便以梁漱溟的书籍为引,说道:

“梁先生您的大作我已经拜读,这其中有不少见解是十分独到且正确的,但是您的主张还是有些偏离。我认为新中国的建设一定是需要彻底的革命,而不是在过去的基础上做改良。”

随后毛泽东就改良主义与彻底革命做了长篇分析,指出了中国社会的特点以及阶级矛盾等问题。但梁漱溟却并不认同,并且举起国内外社会的例子:

外国的社会农民与贵族阶级多为对立面,统治阶级一直奴役着底层人民。而中国社会则不一样,有句古话说过: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毛泽东并没有着急反驳,反而耐心地听完梁漱溟先生的长篇大论后才发表意见,表示中国确实如梁先生所说有着独到之处,但也不能忽视中国与西方社会相同存在的阶级问题,正因如此才要走出一条适合新中国发展的道路。

这样有来有往的学术讨论一直到了第二天天亮都没有分出结果,但对于梁漱溟老先生的不同意见毛泽东并没有不认可、不欢迎或者不听取,反而在两夜长谈后还要请梁先生共游延安革命根据地。

这一趟延安之行,不管是疑问的解答还是连夜的争论,以及延安并不富裕但百姓眼中满是希望的眼神,都让梁漱溟的内心触动不已,心中也从此对国民政府的不作为和腐败更感觉深恶痛绝。

毛主席

这次私下里的争论毛泽东并未放在心上,但是梁漱溟却以为日后相处也可如此,而这也间接导致了之后梁漱溟因为固守己见与毛主席等人发生的观念冲突。

1953年9月11日,梁漱溟在组织上的邀请下参加全国政协会议,但是在关于农村问题之上他却有着不同意见,并且不断反驳毛主席等人提出的观点,质疑现如今的中共是在忽视生活在农村的农民群众。

此话一出现场一片哗然,反观毛主席依旧没有着急打断,他耐心听完梁漱溟的发言和指出的问题后,才侧面的说出有些人的思想是应该加紧改造的。

因为当时的新中国面临的问题可不只是百废待兴,周遭美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威胁如鲠在喉,缺少现代重工业发展更是如同被人掐着脖子。

作为从农民群众之中出身的毛主席自然不会刻意偏袒工人而委屈农民,但是国家发展要有轻重缓急,在取得了初步的发展成果后,利用现代化工业强化新中国的地位与实力才是重中之重!

虽然毛主席的这番话刻意用了“有些人”的字眼来代过,但大家都清楚这些话是说给梁漱溟听的,那么梁漱溟真的像众人所说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反动派吗?

中西结合 要以儒学治世

其实并非如此,虽然梁漱溟从小便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父亲还曾经当过清朝的“内阁中书”,但是在清政府自取灭亡后便跳水以身殉国。

受父亲的影响梁漱溟自小就喜欢辩证思维,当旁人都认为一件事或者一种东西成为主流时,他总会成为最不合时宜的那个反对者,经常会用异于常人的一些角度进行思考,并对主流观念加以抨击。

在梁漱溟看来,即便是传承多年的孔孟之道也并非绝对正确,一样也需要用辩证的精神进行取舍。

老年梁漱溟

因此梁漱溟作为传统儒教与现代新学的兼学者,在学习与实践中总结出了“新儒学”并加以提倡。对于梁漱溟来说,在荀子之后儒学就“变了味儿”,逐渐沦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工具,对人民的思想加以禁锢,逐渐成为了死板的教义。

当被蔡元培校长邀请到北大担任文学教授时,很多人都觉得梁漱溟难担此任,觉得他是个尊崇儒学的迂腐书生,和当时主流所倡导代表民主的“德先生”、以及代表科学的“赛先生”十分冲突。

蔡元培

但蔡元培校长却力排众议,认为梁漱溟是难得的“反对之声”能够改变学术界人云亦云不多加思索的氛围,并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而梁漱溟确实也没有辜负蔡元培校长的一片好心,他主讲的哲学课很快便吸引了一众北大学子前来旁听,其中也包括时任图书管理员的青年毛泽东。

只要梁漱溟的课一开讲,课堂内可谓是座无虚席,更是因为优秀且高质量的授课内容与精神思想,被大家尊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学大家”。

鲁迅

在校期间虽然陈独秀、鲁迅等人对于梁漱溟这样的陈旧观念感到不适,还因为他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的佛学观点论文而口诛笔伐进行批评,但是梁漱溟却一直坚持着自己“中西结合”的新儒学观念,从这一方面也能看出他的固执。

但是梁漱溟虽然固执,对于中国的喜爱却做不得假,只不过他所提倡的方式过于温婉,且带着浓厚的士大夫精神,因此才和毛主席在全国政协大会上针锋相对做出否定成果的错行。

兼爱仁政的方式确实利民,毛主席又怎么能不知道呢,但是面对国际上的威胁自然要边安内边攘外,一刻都不能闲着一边都不能太过偏袒。因此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迫在眉睫,而三农问题则可以缓步推进,只可惜梁漱溟都没能听进去。

虽然这次大会让梁漱溟感到气愤不已,但是在多年之后他却亲眼看到了毛主席无声的承诺以及农民生活的改善。当他来到乡下再次考察时,才发现原来自己当时所说的都是气话,而毛主席的决定不可谓不高明。

只可惜为新中国的解放操劳一生的毛主席先走一步,梁漱溟从此以后也再没机会与他进行深度交流探讨,也没机会向他当面表达自己的歉意。

其实在不管是革命、工作还是学习,有不同意见的行为是对的,有了不同的声音大家才能进行更深度的探讨,不能为了表面上的和谐而人云亦云;但是在面对他人有理有据的观点时,也不能固守己见,要像毛主席一般兼听各方面意见并不断学习!

对于梁漱溟老先生的思维与想法,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您的想法。

0 阅读:29

英叡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