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远征军赴宁波,抗击英国侵略军,出来2000人,送回2000条辫子

寒梦评历史 2023-02-25 09:26:02

2008年11月,浙江宁波镇海区援四川的工作人员,专程来到汶川县三江乡境内的一座“辫子坟”前,肃穆地祭奠167年前远征宁波,在抗击英国侵略军中牺牲的藏族英烈。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要从181年前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讲起。

01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9月26日,英国侵略军再次进攻定海。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三总兵率5000官兵奋战六昼夜,终于弹尽粮绝,三总兵和多数士兵壮烈牺牲。10月1日,定海再次陷落。

10月10日清晨,英军在强大的海上火力掩护下,分两路大举进犯甬江南北两岸的金鸡山、招宝山。江南金鸡山守军1500人,在总兵谢朝恩指挥下,与1700名英军奋勇决战。战斗中,谢朝恩不幸中弹,落海殉职,守军也大多壮烈牺牲,金鸡山被英军占领。

与此同时,英军舰炮猛烈轰击地处北岸的招宝山威远城,并从招宝山后攀登上山,夹击清军。浙江提督余步云临阵脱逃,英军迅速占领了招宝山,并从山头炮轰镇海县城。钦差大臣裕谦在城东"亲援梓鼓"指挥战斗,但终因不敌,守军溃败。裕谦视死如归,纵身跳入学宫泮池中,被亲兵救出,保护出城,行至余姚附近,裕谦在昏迷不醒中去世。

02

浙江沿海连连告急,引起清政府恐慌。1841年10月30日,道光命其侄子、吏部尚书兼步军统领奕经为"扬威将军",负责浙东战事。同时发出“六百里加急谕令”给四川总督宝兴,命其“迅速于四川建昌、松潘两镇属内挑选精兵”,“共足两千名之数,派委曾经出师之镇将管带,前赴浙江军营听候调遣”。

由松潘镇总兵裕恒与小金川八角碉屯守备阿木穰、瓦寺土司守备哈克里和瓦寺土司的弟弟索文茂统辖的2000名藏族官兵,头戴虎皮帽,身着藏袍,背挎藏枪,挥舞着战刀,带着英勇不屈的豪气,踏上了为国赴难的远征战途。

1842年2月底,藏族远征军行程2000多公里,经过3个多月的跋山涉水,终于按时到达了杭州。3月藏军抵达宁波,参加宁波、镇海保卫战。

03

担任浙江清军统帅的奕经,是一个纸上谈兵式的人物,好大喜功。在京城出发前,就高谈阔论,扬言此去浙东必定收复失地。

1842年3月初,清军各部都已到达预定的进攻位置,朝廷还向每位士兵发了6元的饷银。奕经制定了夺回宁波、镇海、定海的全线大反攻部署:12000余人的清军,加上从各地招募的精壮义勇、水勇2万余名,总计约4 万人,兵分三路,同时攻击宁波、镇海、定海,使敌人首尾不能相顾。

开战之前奕经还选派数以百计的“精壮”,“怀利刃,饰乡农”,混入宁波、镇海、定海三城,“以为内应”。而且连投效他的25名知识分子,也被他派出到三城刺探情报。

3月6日,扬威将军奕经满怀信心地向道光皇帝报告:“各路人人思奋,敌忾同仇,仰赖天威,一鼓战胜,攻剿三城......”道光“朕心欣悦”,表扬奕经“扬我国威”。

奕经决定哈克里率所部藏军,由进攻镇海的朱贵将军指挥;阿木穰率所部藏军,由进攻宁波城的总兵段永福指挥,并令这两支戴着虎皮帽的队伍打头阵,以应他“虎头之兆”。

奕经精心选择的总攻时间为: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3月10日(阴历正月二十九日)四更时分,即阴历壬寅年戊寅月戊寅日甲寅时,也就是虎年虎月虎日虎时,并以属虎的总兵段永福为反攻的大将,这样就凑足了“五虎”,称为“五虎制敌”,而此次的总反攻称作“五虎扑羊”之计,“羊”即指洋人。

04

历经4个多月准备的总反攻正式开始了。藏族远征军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立刻体现出来。

阿木穰率领的600余名藏族勇士作为先锋攻打宁波城西望京门。藏兵使用的弓弩是用山桑木做的弩身,檀木做的弩梢,铜制扳机,麻绳做弦,最大射程为300米,神臂弓的最大射程更是达到500米,准确率极高。他们使用的鸟枪,百步之内,百发百中。

可是奇葩的是,奕经竟命令他们不许带枪作战。据《浙江鸦片战争史料》记:“阿木穰,为宁波西门头敌,其部下最为骁勇,善用鸟枪,击人于百步之外,无不中者。乃自军中有不许轻易用炮之令,并鸟枪亦不携带,只以短兵器接战。”这一荒唐规定,很大程度上葬送了攻城的藏军。

阿木穰“骄捷奋勇,战辄争先”,和他的士兵左手执盾,右手握刀,肩插弓弩和竹竿灯,擒杀英军哨兵,攻下了望京门瓮城,随即向英军指挥部鼓楼挺进。

但是,英军早就侦知清军的进攻时间,在城内预埋下了地雷,设伏了火炮。清军一路上几乎没有遇敌,总兵段永福误以为英军已经逃窜,他命令部队列队前进。不料进入了英军埋伏圈,突然间地雷炸响,机动炮发,清兵惊慌四散,死伤不少。

鼓楼“门坚墙高”,无法攀登,英军在城墙上用火枪对着清兵射击,而手持长矛、弓弩短兵器的清兵无法对攻,只好退避在狭窄的街巷内。英军又拉来了火炮,对着挤成一堆堆的清兵开炮,清军退不能守,进不能攻,伤亡惨重。首当其冲的阿木穰及百余名藏兵拼死于宁波城内,壮烈殉国,实现了他们的誓言:“不战胜即战死。”

事后有英军军官对此记载:“他们的尸体厚厚地乱摊在四旁,说明他们是一种魁梧而健壮的人种……。据说他们曾经决定不战胜即战死。他们的帽子具有一种特别的不普通的样子,是用老虎面部的皮制的,附有老虎尾巴垂在他们身后,死者随身各有五元至六元。”

05

哈克里率领的藏族勇士,在朱贵将军的指挥下,从慈溪大宝山向镇海急行军。他们与驻守骆驼桥的清军会合,进攻镇海城东侧的英军据点——招宝山威远城要塞。哈克里身先士卒,率领藏兵利用敌人炮火俯射的死角,机智勇敢地“揉升而上”,登上365级台阶抢入威远城。

《雄关烽烟录》记载了当时战斗情形:“金川土守备哈克里攻夺招宝山炮台,山上英军用大炮俯击,命中率差,未构成威胁。屯兵登山矫捷,灵敏赛猴子,抢入威远城,英军抵挡不住屯兵的勇猛进攻,准备逃跑。这时,停泊在金鸡山下的一艘英舰‘剪江而至,用炮迎击,哈克里遂不支,退下北麓’,在江中的英国军舰用大炮猛烈的轰击,炮弹落在进攻的队伍中,战士们纷纷倒下,哈克里为保存军队的实力,果断地选择了撤退。”他们撤退至大宝山。

06

大宝山位于慈溪县城西门之外,是守卫慈溪的战略要地。3月15日,英军共出动2000余人,分二路前后夹击驻守在大宝山的清军。一路1200多人,分乘3艘舰船和数十艘舢板船,自宁波逆姚江而上,正面向大宝山的清军反扑。一路600多人分别在大西坎、彭山浦登岸,从后面进犯大宝山。

朱贵率领的由满、回、蒙、汉、藏族组成的700多名将士英勇抵抗,打退了英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朱贵手舞战旗,指挥部队作战,“我士兵无不以一当百,自辰至申,饥不得食,誓死格斗”。战斗中,英军的一颗炮弹炸断了朱贵的右臂,他忍着剧痛改用左手挥舞着战旗,继续指挥战斗。最后被英军火箭击中颈部,壮烈殉国。他的儿子朱昭南“以身障父,格死数夷,被创无完肤”,继续指挥战斗直到阵亡。

哈克里和索文茂的藏军,利用有利地形,以火铳猛烈轰击敌人。遭遇战中,藏军将一队英军引入湖沼之地,使英军的枪炮施展不开,百余名英军死在藏兵的刀下。

在紧急关头之时,作为参赞大臣、前敌副总指挥的文蔚,却在只距大宝山10余公里的长溪岭上观望。他的部队还有2000余人的兵力,如果及时派兵救援,完全有可能彻底打败英军的进攻。由于文蔚的犹疑不决,坐视不救,造成了大宝山战斗失利。

英军攻上了山头,哈克里以及数百名士兵,与冲上来的敌人展开了肉搏战。终因寡不敌众,多数战死在大宝山上。

大宝山战斗使英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宁波市志》记载:“次日,英军装尸5船退往宁波,运尸定海。”侵略者自己也承认:“自入中国来,此创最深。”

宁镇战役和大宝山战役是鸦片战争中浙东的两次重要战役,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军的嚣张气焰。英军再无力入侵慈溪县城,慈溪县城得以保全。一个月后,英军不得不撤出宁波。

07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当地百姓募捐在今宁波江北区慈城镇妙山村大宝山西麓,建了一座高节祠,又称朱贵将军庙,以纪念朱贵率部抗击英军,以身殉国事。祠中立有石碑,碑文中也刻有“绅士议谓大金河副将阿木穰,瓦寺土司守备哈克里,先于功复郡城阵亡,忠义气合,可以附祀”的记载。阿木穰和哈克里的牌位,供在祠的右殿上。

清代军旅诗人贝青乔专门为壮烈牺牲的藏族勇士撰写的诗句,镌刻在高节祠中:

“膻碉腥峒郁崖嵬,万里迢遥赴敌来,奋取蝥孤夸捷足,百身轰入一声雷。”

此诗的大概意思是,在四川金川守碉的藏兵,万里迢迢奔赴浙东,抗击英军。他们都非常勇敢,攻城争先,行动迅速,不料中了英军的埋伏,一百多人死于地雷的霹雳一声中。

祠后的“鸦片战争阵亡将士之墓”,合葬着阿木穰、哈克里等藏族官兵及在鸦片战争中阵亡的将士。幸存的藏兵以传统民俗,把象征牺牲勇士们精神和灵魂的发辫剪下,送回四川故乡。从此汶川县的三江乡,就有了一座“辫子坟”。

08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重创川西。浙江宁波市镇海区与宁海县合作,帮助汶川县灾后重建项目27个,援建资金4200万元,项目涵盖学校、卫生院等基础设施,人畜饮水、环境整治等民生工程,以及产业帮扶和智力援助项目等。

当年11月,宁波市镇海区的工作人员专门到位于汶川羌族自治县三江乡的“辫子坟”前,祭奠赴甬抗英牺牲的英烈。当年,在宁波面临危难的时刻,2000名藏族勇士远征浙东与宁波人民共御外敌;167年后,汶川遭遇特大地震,宁波人民全力以赴支援汶川。这是岷江之水和甬江之水紧紧相连的体现,更是汉藏一家的骨肉深情。

藏族远征军在鸦片战争中,不远数千里,来到东海之滨,面对英国侵略军毫无屈服、奋勇杀敌,以不战胜即战死的大无畏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烈之曲。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不可磨灭的功绩。

参考资料:《藏族远征军浴血鸦片战争》、《参加鸦片战争的藏族远征军》、《藏族远征军血战宁波》、《鸦片战争中藏族远征军血战宁波》

本文配图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0 阅读:16

寒梦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