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传》美国原子弹之父的胜利与悲剧(1/3)

名著解读 2023-09-16 13:27:46
本书分为了三部分,第一部分会讲述奥本海默成为“奥本海默”之前的求学生涯,后来他的很多矛盾和纠结都起源于此。第二个部分就是奥本海默如何成为“奥本海默”,也就是他作为“原子弹之父”的胜利。而第三部分,是他的悲剧,如何被冷战的政治风暴所裹挟和摧毁。

第一部分

要理解后来的奥本海默为什么会充满矛盾,就必须先回到他的求学年代。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当时欧洲帝国争霸、社会动荡,科技却进步迅猛,人们希望科学家带来和平与繁荣。在美国,结合良好治理和科学发展的“进步时代”开始,很多像奥本海默父亲那样的欧洲移民到美国躲避动荡,重新开始。

J·罗伯特·奥本海默出生于1904年,他的名字就很别扭,既想遵从美国习俗又不想完全违背不用在世亲人取名的犹太习惯,只用J代表父亲的名字朱利叶斯。他们加入了犹太人创办的“伦理文化协会”,创始人主张理性主义、人文主义与关怀社会。奥本海默7岁时,反犹主义已经在美国抬头,很多犹太人没有学上,但协会创办的学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既能保障提供良好教育,也能教授进步主义伦理观念,让犹太人融入美国社会。

奥本海默在学校已经展现出惊人的天才。他8岁开始做实验,9岁已经能掌握拉丁语和希腊语,12岁给成年人作矿物学报告。问题是,他太出众了,没法融入同龄人,他们抱怨他有点自大,难以接近。14岁时,为了鼓励他多和同龄人玩,他的父母送他去参加夏令营,结果小奥本海默惨遭霸凌。当时他给家里人写信说夏令营很好玩,还接受了一些性启蒙。他的父母立刻向夏令营老师举报有人讲黄段子,结果奥本海默被当成告密者,被同学拖到冰窖里脱光衣服,挨了一顿毒打,身上还被泼了油漆。奥本海默表现出了惊人的忍耐力,在那么充满敌意的环境下,他依然待了好几周,既没有告状也没有退出,而且很可能就是因为这件事培养出了他对告密的恐惧,而他的忍耐力也将帮助他撑过很多艰难时刻。

不管怎样,当1921年奥本海默作为优秀学生代表毕业时,他已经对科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在老师的带领下讨论过黑人问题、战争问题,还有“效忠与叛国的伦理问题”,他当时还不知道,多年以后他将被这个问题折磨。

这所特殊的学校培养了一种特殊的习惯,那就是保持自我反思,对学校以外的社会问题的关切与思考,这让他日后在众多物理学家之中显得与众不同。他也开始对自己的身份感到撕裂,后来他的朋友认为他不太情愿被认为是犹太人,可这并不会阻止其他人这样看他。

这个毕业假期,他因为结肠炎而第一次到新墨西哥州去度假休养,后来他一有机会就去那里度假。他学会了骑马和欣赏峡谷和荒漠的自然风光,还特别钟情那里的一个峡谷,它有个西班牙语名字,洛斯阿拉莫斯,意思是杨树。后来他说,“我有两个挚爱——物理学和新墨西哥州,遗憾的是它们无法结合在一起。”

1923年,19岁的奥本海默进入了哈佛大学,他拒绝了奖学金,因为他家此时已经称得上是百万富翁,不需要这笔钱。奥本海默上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课,化学、法国文学、哲学等等,他选择主修化学,很快,他又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实际上是物理学,就向学校申请参加物理学的研究生课程,并且第一次见到了尼尔斯·玻尔。玻尔是物理学界顶尖学者,为人友善、胸怀坦荡,无论是研究方向还是为人处世上,奥本海默都深受他的影响。奥本海默只用三年就以全优的成绩毕业。即便如此,他日后凡尔赛地说,自己老把摊子铺得太大,考试总是蒙混过关,虽然全A,但不是真懂。他还发现自己动手能力有多差,总是把实验室搞得一团糟。他又一次拒绝了哈佛的奖学金,选择申请剑桥大学。奥本海默终于确定了自己对物理学的兴趣,唯一的问题是没有时间社交。他在课堂上是超级明星,可是课堂以外他没有地方发泄自己的欲望和情感,他变得更加内向和抑郁,这些问题将会在大西洋的另一侧爆发。

1925年,奥本海默如愿来到阴雨连绵的英国,等着他的是无尽的枯燥实验,而他恰好又笨手笨脚。他回忆说,虽然参加了很多集会,有政治的也有科学的,可是在剑桥,一个人如果不搞科研就一无是处,而他根本不擅长现在做的实验室工作。奥本海默开始在黑板面前发呆,在地上打滚,感到很痛苦。他本就不多的朋友大多开始谈婚论嫁,让奥本海默更加觉得孤独。这年秋天,奥本海默仿佛要证明自己真的疯了,他给导师放了一个毒苹果,结果学校发现了,差点对他提出刑事指控。在他父母的游说下,最后改成接受精神分析治疗。医生的诊断是某种精神分裂,而且已经无可救药。自卑和孤独打垮了奥本海默。

1926年,此时已经22岁的奥本海默迎来了转折点,当时发生了两件事。一件事,是他读到了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其中有一段讨论残忍的话他直到十多年后都还能背出来,“如果她能从别人身上,也从自己身上,看到那种对自身所造成的苦难的无动于衷,这种无动于衷,无论如何改头换面,都是一种可怕的、永恒的残忍。若能如此,她也许就不会认为邪恶是如此罕见、如此不同寻常、如此遥远,以至于可以心安理得地置身事外。”作者说,奥本海默很可能从阅读中明白“对自己给别人带来的痛苦漠不关心”是一种可怕的残忍,也明白了内心的挣扎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让他坦然地与自己和解。他漫长的青春期终于结束了。

另一件事呢?就是他读到了薛定谔和海森堡的论文,决定转向理论物理学。那时对粒子的研究刚起步,剑桥大学的实验物理学在这方面成就斐然,但他们并不是欧洲最新锐的理论家。等他回到剑桥时,他的精神状态已经大幅改善。那年夏天,奥本海默接受了哥廷根大学的邀请,前往物理学革命的前线。

注意啊,虽然爱因斯坦早已打开了量子物理学的大门,但在1925到1927年,推动物理学革命的是一帮小伙子,也就是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泡利、海森堡、狄拉克,他们都是奥本海默的同代人,当年只有二十多岁。脱离了实验室的奥本海默在哥廷根如鱼得水,他学会了享受与人交流。学术上,他良好的理论直觉和直言不讳的风格让他成为焦点,生活中,他仍旧热爱文学,并且开始凭博学和慷慨获得越来越多的崇拜者。虽然还是会被看到晕倒在教室,但在1927年5月,奥本海默完成了自己的博士答辩。短短9个月里,奥本海默从一个抑郁、自卑的青年,真正蜕变成了一个新锐量子物理学家,一场物理学革命的前沿人物。

我们来总结一下奥本海默的求学生涯。伦理文化学校培养了他批判性思考和关怀社会,哈佛大学给了他知识上的增长,在这些地方积累下的孤傲和自负,让他在剑桥遭遇困难时反而陷入了自卑和孤独,并引发了一场精神危机。所幸他没有放弃继续阅读和研究,这两样东西让他逐渐与自己和解,确立了人生的方向。他仍然躁动不安,涉猎广泛,但通过与别人交流,他获得了自我满足,有些人感受到了某种自大,而更多人被他迷住。在哥廷根大学,他的才能终于绽放,不过他最大的果实仍尚未到来。像他自己说的,做一名科学家“就像在隧道里爬山: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否爬出山谷或者干脆就是死路一条。”

0 阅读:8

名著解读

简介:带你了解和理解名著,更有效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