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项羽一条大腿起家的弘农杨氏,是如何在两汉宦海中随波浮沉的?

晓张说 2024-10-12 19:41:44

公元前202年,乌江河畔,天空是灰暗的,人是疲惫的,万众敬仰的人间猛男项羽走到了人生尽头。

史料记载,在最后的时刻,项羽为了证明自己的失败是天意,而不是自己不会打仗,将所剩28骑分三组,对追击的汉军来了一波突围,以阵亡两名骑兵的代价,斩杀对方两名都尉和数百骑兵。

尤其是,其中一名叫杨喜的中郎将,差点在冲杀中被项羽迎面砍死,所幸勒马狂逃数里,才幸免于难。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死在项羽刀下的人很多,杨喜这个小人物,是为数不多的幸存者。

在最后的战斗中,项羽拒绝渡江,最终死于乱军之中,按照当时的军功制度,杀敌,要有对方的身体配件,才可以在战后报功,更何况这位是项羽呢。项羽的尸体立刻遭到汉军的抢夺,最终被分成五块。

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

战后,杨喜因抢到项羽的一条腿,被刘邦封为赤泉侯,享赤泉侯国,食邑1900户。

弘农杨氏,一个兴盛了数百年的望族,是怎样以项羽这条大腿开局,又是怎样在一次次政治洗牌乃至于改朝换代中独善其身?

杨喜,男,户口秦帝国宁秦县(今陕西华阴)人,这个地点,说明其家族在战国以及后来的秦帝国时期都属于老秦人。而按照《新唐书》记载,杨家并非是底层出身,而是来自秦国的将门杨氏,他的兄长,则是秦末和章邯齐名、并且在韩国故地打的张良东躲西藏的杨熊。

而杨熊的最终结局,则是在阳武一带被刘邦击败以后,退守荥阳然后被秦二世杀掉。

班固在《汉书》中用一句话奠定了杨熊的军事地位:

大将军(卫青)材能非直章邯、杨熊也。

杨喜加入刘邦阵营是在公元前205年的四月到六月间,也就是刘邦在彭城之战大败以后退守荥阳的那阵子。

可能是由萧何在关中征丁时候入伍,也可能是在刘邦返回关中水淹废丘,雍王章邯自杀、然后作为雍军的残部投降刘邦。

不仅如此,杨喜刚刚加入汉军,就进入了由灌婴刚刚组建的相当于禁卫军级别的郎中骑兵。

这支军队后来被灌婴带着调归韩信指挥,在鸿沟和议之后,由已经是齐王的韩信指挥加入战局,并出现在垓下之战中。

垓下之围中,项羽突围,灌婴率五千骑兵追击到乌江畔,于是也就有了开头的一幕。

名将叠出的年代,杨喜的赤泉侯并不算太显赫,在功臣列侯中排名第一百零三位。而且从上帝视角来看,前期的杨氏家族并不算太优秀,政治上也没啥突出的表现,对于项羽用身躯赐给的富贵,也并非完全可以驾驭。

高后元年,杨喜因罪被除爵,次年吕后为了拉拢功勋集团,给他复爵。

然后他的儿子倒是稳稳当当小心谨慎当了十五年的赤泉侯国的君侯,但是他的孙子杨无害又飘了,公元前147年居然因为诈骗别人五百钱的赃款,被汉景帝废除爵位,2年以后改封杨无害为临汝侯。

两次除爵事件并没有让杨无害长点心,因为到了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这哥们又犯事了,人不清楚是怎么处理的,但爵位以及赤泉侯国确实彻底给取消了。

一国传三代,到此国除。

按照这个节奏,杨氏要是在这么飘忽下去,搞不好撑不到西汉灭亡,更不用说后来的百年世家弘农杨氏了。

然而毕竟,事教人,一教就会,虽然杨家并没有传下来什么诸如《杨氏家书》之类的东西,也不见杨无害有什么经典名言传给后代,但我们很怀疑,杨氏家族接下来的处世态度,很有可能跟这三次家族变故有关。

老杨家不仅仅是变得小心谨慎,甚至是有些油滑了。

重点要说的是接下来这位——杨敞,杨氏第四代传人,据说是杨无害的儿子(存疑),他在杨氏历史上的另一个绝无仅有的地位,就是开创了弘农杨氏望族时代。

杨敞官居军司马,大家要知道的是,军司马不算是大汉行政体系中的一个正经官职,而是隶属于大将军名下的属官,秩比千石。

也就是说,他虽然领着朝廷的俸禄,但是他的升降和去留,完全取决于他的直属长官大将军,实际上按照两汉的官制传统,他真正的主君,其实就是大将军。

这位大将军,就是汉昭帝时期的四大辅臣之一、后来废掉昌邑王,又将汉宣帝扶上帝位的掌权二十多年的霍光。

作为大将军的属官,杨敞素来受霍光的赏识,并被霍光推荐出任了主管农业的大司农,然而当霍光有难得时候,杨敞却选择了退缩。

公元前80年,汉武帝第三子、彼时在位的汉昭帝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刘旦,联合霍光的政敌、四大辅臣之一的上官桀父子,准备干掉霍光,推翻汉昭帝的皇位取而代之。

此时密谋不足,被当时的稻田使者燕仓得知,稻田使者,其实就是负责将公家的田出租给平民以收取租税的官员,隶属于大司农。

燕仓着急忙慌的将这事汇报给了上级领导杨敞,然后小心谨慎的杨敞居然假装不知,为了避免接下来可能面临的政局动荡,这位大司农甚至请了病假。

燕仓只好跨部门将这事汇报给了谏大夫杜延年,杜延年又汇报给汉昭帝,汉昭帝及时采取措施控制了局势,刘旦畏罪自杀,上官桀被处死。

这事之后,燕仓和杜延年都因功被封侯,而杨敞作为九卿之一,更兼霍光的亲信,在这起事件中居然隐瞒不报,充耳不闻!

也就是因为他是霍光的亲信,否则完全有理由作为知情不报给处理了。虽然没有立功,但这件事看起来并没有影响霍光对他的信任,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杨敞小心翼翼,居然一路做到了丞相。

后迁御史大夫,代王䜣为丞相,封安平侯。

如果说这件事还不足以说明杨敞的政治敏感及其迟钝,那下边这件事,就将杨敞的胆小怕事表现的淋漓尽致了。

公元前74年6月3日,汉昭帝驾崩,已经独掌权柄的霍光拥立毫无根基的昌邑王刘贺为敌,然而同样缺乏政治头脑的刘贺在根基未稳的时刻,居然想解除霍光的权力。

好嘛,这一来,就把自己给掀翻下台了。

在霍光筹划废除刘贺的时候,曾经派田延年来询问丞相杨敞的看法,说白了就是试探他的立场。按说,就算不考虑霍光这层关系,单单说当时的实力对比,也很清楚霍光是占据绝对优势的一方。

在得到田延年的通报以,杨敞的表现是:

惊惧,不知所言,汗出洽背,徒唯唯而已。

幸亏他有个好媳妇司马英,这个媳妇不是别人,正是司马迁之女,由于老爹教导有方,颇有见识。司马英在隔壁厢房听得着急,趁着田延年去更衣的功夫,赶紧跑出来给杨敞点拨:

这种国家大事,怎么可能轮得到你拿主意?大将军之所以让人来问你,就说明他已经打定了(废帝)的主意,你再犹豫,小心有杀身之祸。

老杨幡然醒悟,等田延年换完衣服出来,赶紧拍脖子保证自己完全追随大将军的决定。

接下来杨敞马上写了一份联名奏章《奏废昌邑王》,并且联合了三十六位大臣署名,然后递交给上官太后。

当然这位上官太后也不是别人,就是汉昭帝的媳妇,也是公元前80年谋反不成被杀的上官桀的孙女,她的另一个身份是霍光的外孙女。

结局我们也都知道了,不久昌邑王被废,汉宣帝刘病己被拥立为帝,杨敞因领衔上书,代替霍光提出废帝建议而具有了拥立之功。

宣帝即位月余,敞薨,谥曰敬侯。子忠嗣,以敞居位定策安宗庙,益封三千五百户。

这一波政治红利,够他吃三代了,也仅仅是三代而已。

因为杨家的政治觉悟,实在是太差劲了。

杨敞有俩儿子,大儿子杨忠正儿八经继承了老爹的爵位,正史中关于他的记载仅限于此,生卒年不详,生子杨忠。

次子杨恽是个人物,此人饱读外公所著《史记》,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后人有人评价其形似太史公。

然而性格像太史公未必会有好结局。

杨恽先是在霍光之子霍禹谋反时主动告密,协助汉宣帝诛灭霍氏,然后有因与人争讼,被废为庶人。

然后由于被废以后过于高调,并且在和友人的书信中表达对处罚的不满,引起汉宣帝的厌恶,最终被腰斩,其妻儿老小被发配酒泉,后人从此不见于史册。

我们后来所说的杨氏家族,主要出自其兄杨忠之后。

杨忠之子杨谭,也就是杨敞的长孙了,按规定袭父爵,原本日子过得还好,但因受到叔父杨恽案子的牵连,虽然免死,也被贬为庶人,暂时告别了官场。

故事讲到这里,其实已经不能再拿项羽的大腿说事了,杨氏一门自杨喜和杨恽以来的两次大起大落,从中郎骑到丞相,又到现在成为庶人,无不再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官场,选择,远比努力更加重要。

杨敞如果不是跟对了霍光,可能在两次废立事件中就被清理出局,而杨恽如果不是太过桀骜不驯,也不会连累杨氏一门再次沦落。

在西汉接下来的历史中,杨氏一门再无崛起的机会。

结合后来杨宝的事迹,我们大概也可以理解,经过一系列官场打击的杨氏一门,此后选择了远离官场,低调研读儒学经书的道路。

话说回来,在以儒治国、春秋决狱的两汉时代,只要能在儒经上做出一番成就,就从来不缺回归官场的机会。

君不见,汉武帝时期的一大批名臣比如董仲舒、主父偃等人,都是以研究儒学被征召为官的。

杨谭的儿子杨宝,就是这样一个人。

此人早年研读《今文尚书》,成为西汉末年的一代名儒,不过此人一心想做隐士,数次拒绝了王莽的征召(幸亏是拒绝),甚至为了逃避做官归隐田园。

东汉建立以后,光武帝刘秀欣赏他的才华,甚至派出公车接他入京,不过因年纪太大,最终杨宝也没入仕。

杨宝的儿子杨震,同样也是一位大儒,时人称之“关西孔子”,连续十几次拒绝州郡的举荐,硬是到了五十多岁,才接受当时的大将军邓骘的征辟,被举为茂才(一州每年只有一个名额)。

出来就是荆州刺史(六百石),然后履任东莱太守(两千石)、涿郡太守,继而被调入京城,然后又火速被提拔到位居三公之一的司徒(万石),三年之后转任太尉。

杨震的发迹,看似匪夷所思,其实很有他的内在逻辑。

彼时,东汉外戚和宦官交替掌权,外戚为了巩固自己的实力,势必要拉拢世族为主的百官为依仗。老张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介绍过,察举制下,被举荐的人其实有两个君,一个是国君,也就是皇帝,另一个就是主君,也就是举荐自己为官的那位。

按照当时的官场风气,一个人被谁举荐入世,那么他就是此人的幕僚、门生、故吏,其以后不仅在各种政治场合上配合主君,甚至在主君遇到危难之际,豁出性命去保护主君及其后人。

同样的,对于举荐者而言,举荐了某人(对方接受),基本也就意味着此人成为己方实力的一份子。

对方可能不会成为可靠的政治盟友,但绝不会成为政治对手。

反过来说,一个人如果背弃了主君,那么就会被官场抛弃、鄙视、孤立,基本也意味着此人的政治生命终结。

这种案例,在政治斗争非常频繁的东汉时期,简直不要太常见,在这里就不做展开了。

这也是大将军邓骘在当时盯上杨震这种在学界拥有巨大影响力的人物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杨震能够在官场被火速提拔的内在逻辑所在。

好,我们言归正传。

公元121年,被史学界誉为“皇后明珠”的皇太后邓绥去世,汉安帝刘祜亲政,新的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开始形成,同年大将军邓骘被宦官李闰诬陷去职,最终绝食而死。

主君邓骘之死,也正是拉开了杨震和新宦官集团的斗争,然而此时他的对手并不简单,除了李闰、樊丰和江京为首的宦官集团,还有以刚出任大将军的耿宝(汉安帝之舅)为首的新外戚集团。

对了,还有一个汉安帝的乳母王圣及其家族。一时之间,东汉朝廷皇后、外戚、宫女、宦官一同乱政,将整个东汉政治搞的乌烟瘴气。

杨震的所有努力,都无济于事。他既不能保护其他同僚免于残害,也不能为主公复仇驱逐宦官,甚至,他连自己都保护不了。

公元124年,汉安帝出巡泰山,樊丰等人趁机矫诏大肆修建房屋敛财,杨震命人稽查此事,查获假诏书。中常侍樊丰等人惊恐不安,于是赶在杨震的奏章送达之前,向汉安帝诬陷杨震,说此人是邓骘余党,自从邓骘死后一直心怀不满,试图作乱。

汉安帝本就不喜欢杨震约束,回到洛阳当晚就派侍从收走了杨震的太尉持节,相当于今天就是停职检查。樊丰等人又请耿宝跑到汉安帝跟前进谗言,脑瓜子并不太聪明的汉安帝就此褫夺杨震一切职位,发回原籍。

杨震自知难逃一死,在出洛阳城以后就服毒自尽。

弘农太守移良承樊丰等旨,遣吏于陕县留停震丧,露棺道侧,谪震诸子代邮行书,道路皆为陨涕。

不过其他人并没有嚣张太久,因为接下来的一年,东汉政局迎来又一轮巨变。

因剧情实在大快人心,请诸位允许我花点文墨介绍之。

公元125年,一生碌碌无为的汉安帝去世,阎皇后荣升太后,重用自家哥哥阎显为大将军,为此不惜跟昔日盟友翻脸。

先是前任大将军耿宝被杀,紧接着中常侍樊丰北处死,汉安帝乳母王圣母女被发配雁门。

同年新立的皇帝刘懿病死,宦官孙程等十九人发动政变,拥立废太子刘保,诛杀阎太后党羽江京等宦官,李闰也随之出局,在随后爆发的夺宫之变中,大将军阎显被杀,阎皇后被废,阎氏外戚集团战败出局。

刘保即位,即汉顺帝。

汉顺帝虽然是孙程等新宦官集团扶立,但此人脑瓜子还算清醒, 在任期间打压宦官实力,将宦官孙程等十九人革职,并为邓氏外戚以及杨震等人平冤昭雪。继而改革吏治,整顿腐败,改革考试制度,对外收复西域,驱逐鲜卑,东汉到此一度实现中兴之治。

而我们的主角,弘农杨氏也就此重返政治舞台,并且继而发扬光大。

必须要说明的是,杨震之死,树立了其在世族官僚中的领袖地位,终东汉一朝,不论是外戚还是宦官交替掌权,都不会轻易去得罪杨氏,而杨震的后人也都在朝中占有一席之地。

杨震的五个儿子中,长子杨牧官居富波相。

次子杨秉更是官居太尉。

老三杨奉和其子杨敷并成为当时经学大佬。

杨秉的儿子杨赐,更是将司徒、司空、太尉挨个轮流做了一遍,封临晋侯,其政治生涯一直撑到了黄巾起义。

公元185年杨赐去世,其子杨彪袭爵,四年以后十常侍被杀,董卓进京,杨彪接替董卓出任司空(董卓任太尉),在董卓迁都长安时曾和司徒黄琬极力劝阻,差点因为这个原因被董卓诛杀。

此后辗转跟百官一起随同汉献帝西迁长安,有在董卓死后被其部下李傕和郭汜劫持。

一路颠沛流离最终回到废都洛阳,再然后和汉献帝一起被曹操迎到许昌,这颠沛流离的日子才算过去。

在整个过程中,杨彪的命运可谓是时刻在生死边缘徘徊,先是因为劝阻董卓迁都差点被杀,然后被郭汜扣留训斥对方,又差点被杀。

到了许昌之后,又因为妹夫袁术在南阳称帝,被曹操以同党下狱治罪,结果因名望太重,再加上孔融以及满宠等人劝阻,以及实在没查出来啥证据才被赦免。

公元206年,曹操大势已定,开始剥夺哪些用各种侯爵笼络的汉臣,杨彪眼见于此,自知汉室不可救,自称脚疾去职。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以后,希望杨彪出山辅佐自己(其实还是为了招揽人心),杨彪早已心灰意冷,表示我曾经为汉室三公,没为汉室做什么贡献,现在再出来做官也没啥意思了,咱就别折腾了。

尽管曹丕一再征召,并且给与其很高的特殊地位,杨彪终于是不再出仕,225年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曹丕可能忘记了,就在他称帝的前一年,这位汉室老臣的儿子,曹操时期的主簿杨修,刚刚因某种立场原因被曹操杀死。

老爹杀了人家儿子,儿子喊人家去做官,这事,没法理解。

杨修之子杨嚣,在西晋时期虽然继续为官(典军将军),不过随着乱世的来临,跟很多北方世族一样,杨氏的下坡路已经无法挽回。

文献中还提到杨修的曾孙杨峤曾在西晋末期担任冀州刺史,此后杨氏在正史中的记录,终于消失不见。

另外,杨震的第三子杨奉的曾孙杨骏,倒是在西晋年间飞黄腾达,一度成为西晋最有权势的外戚,不过也很快随着贾南风的反击被灭族,反而比杨彪的后代消失的更快。

很多年以后,隋文帝杨坚代周称帝,自称其为五胡十六国时期的燕国北平太守杨铉的六世孙,巧的是,按照《隋书》的记载,杨铉的六世祖杨牧,刚好就是弘农杨氏位居三公的杨震的长子。

简直不要太根(匪)正(夷)苗(所)红(思)了。

弘农杨氏发迹,始于当年那乱军中的一条大腿,不过从这个家族的整个兴衰来看,项羽的大腿仅仅是帮助其开了个头,甚至不能为其家族的发展提供任何背书,而实际上,所谓几百年兴盛,也不过是两汉皇权下政治斗争的一种美称。

在这个节骨眼上,没有什么是必然的,有的只是牺牲品。

项羽一条腿, 让这个家族从此显赫千年

1 阅读:38

晓张说

简介:资深历史人,定期分享历史知识,复盘历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