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记2:1976年我辞掉生产队长,告别恋人,入伍当了一名汽车兵

老刘的回忆 2024-05-25 08:53:19

前言:老刘一直想写一篇心中的故事,原型是一位我认识了几十年的朋友。在我的朋友圈中,他是我最敬佩和感慨的一个。他的经历,不但能勾起当年的回忆,相信也会让当下的年轻人有所触动。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前文回顾:崔大成,1956年出生于秦巴山区。家中一个长姐大其六岁,还有一个双胞胎妹妹。从小学习成绩好,但初中毕业后,因为父亲生病,无奈结束学业回家务农。他有一个青梅竹马的小伙伴-李玲,双方都互有好感。

自1971年回乡劳动,崔大成的成长肉眼可见。身上的书卷气褪去,三年时间,他便精通了各种农活,甚至还和李玲的父亲-能柱叔学会了照看牲口。

大姐崔秀1971年冬天结婚,次年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婚后由于崔大成岁数小,崔父又得了肝腹水,崔秀便经常回娘家照顾弟弟妹妹。

时间长了,姐夫李大同的父亲便有些不悦。他是一队的队长,家里条件虽然殷实,但也不愿意儿媳妇总是补贴娘家。

崔大成也担心这样下去,会影响姐姐和姐夫的感情,造成家庭不和谐。所以等后面姐姐再回娘家时,他坚决让姐姐少回来,多顾及自己家。

所以这三年时间,崔大成过得很辛苦,但也很值得。周围的人纷纷称赞他:这是个人物,有本事。才十八岁都这么厉害,以后恐怕更不得了。

要不是李玲在一旁“虎视眈眈”,加上两人也确实情投意合,恐怕崔大成满18岁后,就有人给说亲了。

1975年冬天,原生产队队长因为犯了经济错误被抓,一队的队长空缺了出来。经过社员选举,大家竟然都选择了崔大成。

原因是崔大成家里是独户,在本地没有那么多盘根错节的关系,加上他为人公允,文化程度也高,几方博弈之下,崔大成就被抬成了队长。

崔大成当上队长之后,也对得起社员,干活时不但身先士卒,在安排活计时,体谅困难群众,口碑很好,得到了大家的拥护。

因为崔大成年纪轻轻当上了队长,前途无量。姐夫的父亲也看上了他是个“潜力股”,对姐姐崔秀回娘家的行为也不再微词。

崔父的身体也逐渐好了起来,妹妹小月也已经出落成了大姑娘,已经有媒人上门来介绍对象,崔家在村里也有了声音。

1976年12月,崔大成带领社员疏通水渠时,一人跑过来叫他去大队办公室开会。

崔大成放下活,便匆忙朝大队赶去。走在路上,他还在琢磨,此时正是冬闲时期,不知道大队找他有什么事。

说是大队部,其实就是秦巴山区普遍的民房。用石块垒一米高,上面的全部用泥砖代替,顶上木梁加盖小瓦。

等到崔大成到,四个生产队的队长、会计、妇女主任、民兵连长都已经到齐了。屋里生了炉火,加上几人抽着旱烟,一片烟熏火燎。

大队支书(兼任二队队长)肖海龙,将搪瓷缸子放在桌子上,说道:“公社有消息,今年有边疆军区的部队,到我们这来征兵。”

话音未落,屋里一片嘈杂声,大家纷纷议论,都说好事终于轮到好事了。肖海龙重重捶了一下桌子,制止了众人的讨论,说道:

“已经四五年没有征兵了,这次虽说是好事情,但全县只要30人,到我们公社也就七八个人,我们大队能有两个名额就不错了,让谁去,这是个麻烦事!”

肖海龙说的是实情,几年没征兵,大队里的适龄青年不少,好几十人争抢两个名额,处理不好,好事反而会变成坏事。

崔大成想了想说道:“肖支书,这事儿瞒不住,到时候大家都会知道。干脆让所有符合年龄的人都报名,到时候征兵要求出来,肯定会筛掉一批人,剩下的咱们再看情况!说不定情况没那么糟!”

大家也没商量出别的章程,就决定就这样干。三天后,崔大成又被喊去开会,正式的征兵通知下来了,人数多了10个,变成了40人。

虽然多了十个名额,但其实也是杯水车薪。回到队里,崔大成跟大家通知了此事。

果然不出所料,所有适龄小伙都躁动了。毕竟当兵既光荣又能领津贴,还能见识外边的世界,万一能提干,以后就跳出了农门,这等好事大家都求之不得。

安抚好情绪激动的众人,按照18到22岁的年龄,生产队里有18个人合适,便带着一起去大队民兵连长肖述学那里报名。

等所有人登记好信息之后,崔大成便准备回队里继续干活。这时候肖述学一把拉住了他,问道:“你小子怎么不报名?你正好20岁,年龄合适!”

其实崔大成也想去当兵,在上学时学到了那么多革命先烈的事迹,他怎能不向往的那一抹绿呢?

只不过,父亲虽然身体恢复了许多,但干重体力活还是够呛。妹妹小月也已经20岁了,快要许人家了,李玲也还在眼巴巴等着他结婚,所有的事都牵绊着他,让他难以抽身。

还有一点就是,他刚当上生产队队长才一年时间,当时大家信任他,才选他。如果他跑去当兵了,感觉有些对不住那些社员们。

听到肖述学提醒他,崔大成想:报个名就当圆圆梦吧!名额那么少,他也不一定会被选上。

于是他挠了挠头,笑道:“我都忘了,我自己也要报名,行吧!我填一下信息。”

五天后,崔大成一行六十八名青年,一起到了公社医院体检。现场人很多,起码有三四百人,乌泱泱地挤在一起。

可能是知道报名的人会很多,上面也做了充足的准备,要求也严格了许多,貌似在体检这一环节就刷掉大部分人。

身高不到1米62的不要,体重低于100斤的不要,口吃结巴的不要,视力不达标的不要。因为要求高,节奏快,很多人都很紧张,结果搞得血压偏高,也被刷掉了。

崔大成心态倒是放得很轻松,体检顺利通过。最后去了68人体检,整个大队只通过了25人,连一半都没达到。

返程路上,通过的人高兴万分,仿佛他们立马就能穿上军装,没通过的人垂头丧气。人类的悲欢喜乐,并不相同。

崔大成像个局外人一样,并没有加入到欢喜阵营中。因为他知道,按今天体检的阵仗,这里面最后能有两个穿上军装就不错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全县所有公社的体检结果汇总之后,竟然有600人之多。就算政审、家访再刷掉一部分人,但区区40人的名额,完全不能满足需求。

到时候,让谁去,不让谁去,搞不好会出乱子。而且此次征的是汽车兵,这更是香饽饽,体检通过的人都不想放弃,都会想各种办法,争取到这个名额。

三个征兵领导商量了之后,决定临时再加一条,要求文化程度必须是初中毕业。这一点也说得过去,因为当汽车兵,就必须得懂汽车修理,没有点文化,你能学会吗?

正是这一条,让崔大成得到了当兵的机会。整个大队体检通过的25人中,只有崔大成一人初中毕了业,其他人中有三个上了初一,其余都是初小和高小。

当李述学告诉崔大成这个消息时,他自己也感觉充满戏剧性。现在问题来了,他这个兵要不要去当?

他和父亲、妹妹小月说了此事,父女二人一致的意见是:去当兵!

特别是妹妹小月,她和崔大成是双胞胎,知道自己哥哥心里的苦。知道哥哥虽然当了生产队队长,但他当初的梦想可是上高中,考大学。

父亲也知道,是自己那年的疾病,才让儿子初中毕业后回乡种地。要是没有机会,还则罢了,但如今有机会去当兵,肯定要抓住这个机会。

更何况,如今已经过了体检,到时候家访时,难不成说家里人不愿意他去当兵?

姐姐崔秀得知消息后,也专程回了娘家。这几年,她一点一点看着弟弟成长为一个有口皆碑的好青年。

她对父亲和妹妹说道:“大成是个有本事的人,咱们肖家河这水太浅了,大成虽然是队长,但还是应该到外边去看看,错过这机会以后就难了。”

还不等崔大成说什么,大姐又安排起了父亲和妹妹。

“我知道你担心什么?你不用担心家里,小月说婆家的事我来操办。爸现在身体也缓过来了,我去求我公公帮帮忙,让他干点篾匠活,少挣点工分就少挣点。有我这个大姐在,还能饿到他们俩不成?”

崔大成见大姐三下五除二地将事情安排完毕,父亲和妹妹也都很认可这个安排。望着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他也不禁红了眼眶。

他沙哑着声音说道:“姐,那家里这摊事就拜托你了。去了部队,我会汇钱回来,你到时候看着用。”

大姐摆了摆手,说道:“用钱的时候,我才不会客气。不过,你是不是得想一想,跟李玲怎么说?人家毕竟等了你这么多年。”

说起李玲,崔大成也觉得有些难办。当年他和妹妹出生后,母亲去世,他们还吃了李玲母亲的奶,也算是“一奶同胞”,青梅竹马。

长大后,李玲对他的情谊,几乎尽人皆知。他也对李玲情根深种,双方认定彼此就是人生伴侣。等到现在年纪差不多了,家里的事也理顺了,快要正式谈婚论嫁了,崔大成却要去当兵了,这事儿怎么跟李玲讲呢?

崔大成没想出什么办法,他决定实话实说。

他跟李玲当面说了自己被验上兵了,果不其然,她的眼泪就下来了。她喃喃道:“大成,能不去吗?”

崔大成拥住她,闻着她发丝传来的幽幽清香,说道:“玲姐,对不起!”

他一五一十说了自己当时去报名的想法与初衷,以及后来征兵办将要求提高后,自己阴差阳错又成了大队唯一入选的人员,家里人对自己的支持……

李玲没有打断他,等待崔大成将一切说完后,她也表示了理解和支持。她不能拖崔大成的后腿,既然这个男人想要当雄鹰翱翔,她就不能做笼子困住他。

她已经等了三年,也不怕再等三年。这对于李玲而言,是一场赌博。她用自己的青春做赌注,赌崔大成不会抛弃掉她这根线。

崔大成向恋人承诺:无论在部队干得如何,等到三年后,他第一次回家探亲时就结婚。

家里人和恋人的支持,让崔大成仿佛卸下了千斤担,走起路来也虎虎生风。没过几天,公社的武装部长带着征兵干部,来家访了。

崔父小心翼翼地回话,生怕回答不慎影响了孩子的前程。

实际上,崔大成的条件在候选人中相当优秀,初中毕业,政治素质高,既是党员又是生产队队长,只要家里不反对,当兵这事稳了。

走之前,接兵干部韩领导拉着崔父的手,说道:“崔同志,你放心,崔大成同志在部队会好好的。”

崔大成要去当兵了,这消息在整个大队都传开了。如果是其他年轻人,可能还会有别人嫉妒,说一些弯酸的话。但人是崔大成,周围没有怪话,剩下的都是钦佩和祝福。

生产队的社员们虽然不舍崔大成,但也都知道去当兵的机会难得,没有过多的挽留,更多的还是良好的祝愿。

1976年12月28日一大早,崔大成换上军装(没有帽徽和领章),精神抖擞的坐着大队的拖拉机往县城武装部赶去。

家里人和恋人将他送到了开往县城的大路上,姐姐妹妹还有李玲都有些难过落泪。

自古伤情多离别,崔大成想起了初中学过的这句诗。他强忍着泪水,对着众人敬了一个不太标准的军礼。

到达县城武装部,武装部长发表了讲话,接兵干部申明了路上的纪律和注意事项,还举办了一个简单的送别仪式。

一行新兵步行前往火车站,大道边挤满了送别的群众,口号声、锣鼓声不绝于耳。近几年都未有过的送兵场景,在这一次一下子得到了释放。

崔大成和另外的39名战友,到火车站排好队,于12月28日下午两点,踏上了接兵的闷罐车。

崔大成在农村的故事暂时告一段落,他奔向军营后,又会发生哪些事呢?他和李玲的爱情能否开花结果,请期待后续章节。

声明:向阳记系列文章是老刘原创的中篇小说,故事主人公崔大成有现实原型,老刘预计写10万字左右,尽量展示那个年代的风貌,发掘生活中的真善美和丑恶。创作不易,烦请各位看官多多点赞、收藏转发和评论。如果你有好的想法和思路,欢迎私信老刘,我们一起探讨交流!

0 阅读:5

老刘的回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