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有文曲,武有武曲,水浒传中的包拯、狄青是谁,他们曲在哪里?

绿野萍踪文化行 2024-03-15 10:25:36

《水浒传》中说,赤脚大仙下界时昼夜啼哭,太白金星闻知,化老叟入皇宫,在仁宗耳边讲了八个字“文有文曲,武有武曲”。赤脚大仙得了玉帝承诺,止住了啼哭,后来,紫薇宫果然下派文曲星包拯、武曲星狄青辅佐,宋仁宗开二十七年三登之世。

宋仁宗朝贤臣良多,施耐庵为何单挑包拯、狄青写故事,难道他们真的是玉帝从紫薇宫选拔的星宿?“文有文曲,武有武曲”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陈图南道听途说,赵匡胤颠倒黑白

太祖武德皇帝一条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开大宋四百年基业。消息传到西岳华山,道高有德之人陈抟骑驴下山,听得华阴道上客人传说:“如今东京柴世宗让位与赵检点登基”。陈抟老祖心中欢喜,以手加额,“在驴背上大笑,攧下驴来”。

陈抟,北宋时期道学家、养生家,字图南,号扶摇子。据传,陈抟与赵匡胤下棋,赢了西岳华山。然而,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写陈抟,并非写北宋历史,而是借用人名,隐写大明藩镇之乱,揭穿历史上所谓的“禅让”都是谋朝篡位。

陈,是朱元璋母亲姓氏,又谐音“辰”,与紫宸殿之“宸”一样,暗喻属龙的朱元璋。抟,“圜也。周飞而上,若扶摇也”。朱元璋说,他们家出自帝颛顼之后,“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朱姓出自邾国曹姓(花:草化——曹化)。

陈抟字图南,寓意燕王靖难从北向南,夺了建文帝皇位。所以,陈抟道听途说:“如今东京柴世宗让位与赵检点登基”。

宋太祖修《五代史(旧)》,伪造“点检做天子”,说柴世宗早有意把皇位传给自己。显德六年(959年)六月癸巳日,柴荣驾崩,柴宗训于六月甲午日,在柴世宗灵柩前即皇帝位。柴荣根本就没有把皇位传给赵匡胤的意思,欧阳修重修五代史,就剔除了赵匡胤“点检做”的谎言。

陈抟在西岳华山听到客人说的那句话,历来没有引起读者的重视,这句话除了隐藏赵匡胤颠倒黑白伪造禅位历史之外,还有一个天大的“破绽”。《旧五代史·柴世宗本纪》说,柴荣在军旅中得到一枚木简,上书“点检做(避讳‘天子’二字)”,“至是,今上始受点检之命”。赵匡胤做的是“点检”,而《水浒传》却写的是“检点”,颠倒两个字,就是揭露了赵匡胤的谎言。

这句颠倒的话中,赋予了花和尚鲁智深的兵器禅杖。禅杖是佛门法器,竟然做了兵器,寓意“禅让”都是以兵器夺来的虚假名头,历代帝王哪有禅让的?这一点,《竹书纪年》可以作证,施耐庵并没有写错。

《明实录》中,朱棣造假,说太祖早有意废掉朱标,立自己为太子。《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朱棣伪造了朱元璋之梦,说太祖把“真人服”传给了“首戴一龟”者,而朱标则在这个梦中,已经在明孝陵等候太祖了。朱元璋的这个梦,待讲到龙虎山三清殿时,再来解读——朱棣就说自己是“三清”。

《明实录》中,朱棣伪造了种种高皇帝传位于自己的历史,施耐庵指东言西,实写的是燕王真篡位假靖难。

因杜迁太宗继位,演孙立仁宗登基

陈图南听说“禅让”,在驴背上大笑,攧下驴来。驴,马盧,陈抟骑驴,从驴背上攧下,隐写朱高煦杀兵部指挥徐野驴。朱高煦自恃靖难功大,要夺太子之位,宣德元年效仿父亲起兵,谋夺朱瞻基之位,叔叔再一次向侄子发难。

施耐庵绝不是故于洪武三年(1370年)的施彦端,《水浒传》应当成书于成化年间,作者历经朱家“五德”循环,也就是朱元璋(洪武,水)、朱棣(木)、朱高炽(火)、朱瞻基(土)、朱祁镇(金)、朱见深(水)。所以,“感的天道循环”,甲马营中生下了“太祖五德皇帝”。五德即五行,出自《皇明祖训》之朱家五行字辈。

甲马,不是夹马营,而是写的大明第一皇后马氏。但施耐庵说,朱棣不是马皇后嫡子,所以,戴宗以“甲马”助力图南。“神行太保戴宗”,其中隐藏了“太宗”,朱棣的庙号就是太宗。

《皇明祖训》中说:“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在燕王朱棣之前的秦王朱樉、晋王朱棡都犯有过失,如果朱棣是嫡子,大明恐怕就不会有“孙立”,靖难之役也会推迟若干年爆发了。下面这段话,施耐庵就写到了这段“孙立”的历史:

“自庚申年间,受禅开基即位,在位一十七年,天下太平,自此定矣。传位与御弟太宗即位。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二年,传位与太子即位,这朝皇帝乃是上界赤脚大仙。”

这段话,施耐庵又写“错”了,太祖传位与太宗,太宗却传位与赤脚大仙,赤脚大仙就是宋仁宗。那么,宋真宗去哪儿了?

赵匡胤传位与赵光义,期间隐藏了“烛影斧声”,这段历史,写在了“李逵斧劈罗真人”的故事中。后来,又弄出了“金匮之盟”,说是杜太后命赵匡胤传位与赵光义,然后由赵廷美(光美)过把瘾,再把皇位传回给赵匡胤嫡派子孙。因此,施耐庵改《大宋宣和遗事》中的杜千为“杜迁”,寓意杜太后迁转了大宋皇位传承世系。

杜,土木,土木之变历史中,大明皇位两次迁转,后文书中,施耐庵也隐写了这段历史。故意遗漏宋真宗,那就是太宗把皇位直接传给了孙子,就是梁山好汉“孙立”。大明的皇位传承有两段“孙立”故事,太祖、太宗分别立朱允炆、朱瞻基为皇位继承人,都引发了叔侄皇位之争。

因此,在“洪太尉误走妖魔”后,书中再一次写“孙立”:“后来仁宗天子在位共四十二年,晏驾,无有太子,传位濮安懿王允让之子,太宗皇帝的孙,立帝号曰英宗。”宋英宗不是赵光义嫡孙,而是宋真宗嫡孙。此太宗说的是明太宗,《明实录·大明宣宗实录》记载:

仁宗昭皇帝嫡长子,母今太皇太后以己卯岁二月九日生上于北京,时众望见光气五彩腾于宫闱之上。先夕,太宗文皇帝梦太祖高皇帝授以大圭,命曰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弥月,仁孝皇后抱上见太宗,太宗皇帝视之顾谓孝皇后曰:此天日之表且英气溢面,符吾梦矣,汝宜谨视。

永乐九年(1411年),朱棣效仿太祖五德皇帝,立朱瞻基为皇太孙。这一次“孙立”,又引发了一场叔侄之战,只不过,这一回是侄子赢了。

杜迁、孙立,都是《大宋宣和遗事》中的人物,施耐庵妙手点化,演绎大明“孙立”、土木之变的历史。

赤脚大仙哭宫闱,太白金星启大明

赤脚大仙,本是宋仁宗赵祯的绰号,因从小在宫中赤脚行走,宫人们就叫他“赤脚小仙人”。而在《水浒传》、《西游记》中却隐写的是朱明之“曲”,赤为“朱”,脚,月却,却,腿骨节屈曲的样子,如人下跪。因此,赤脚大仙下界,就有文曲武曲临朝。

书中写道:“这朝皇帝乃是上界赤脚大仙,降生之时,昼夜啼哭不止”。昼夜即“明”,啼是鸡啼——“三声唤出扶桑日”。哭,从犬嗥,隐写洪武十五年(1382年,壬戌年)“以白帽加王”的历史。历史上,宋江聚义发生在宋徽宗宣和年间,“九大王”就出生于壬戌年(1082年)。鲁智深吃狗肉,武松遇黄狗,都是暗写的道衍“遇林而起”。

皇子出世,昼夜啼哭,朝廷出皇榜,召人医治。这件事“感动天庭,差遣太白金星下界,化作一老叟,前来揭了黄榜,能治太子啼哭”。

无论正史野史,或者是民间传说,都没有这样的故事,天庭派太白金星下界医治赤脚大仙啼哭,显然是施耐庵杜撰的。什么寓意呢?

《西游记》第七十四回“长庚传报魔头狠,行者施为变化能”,太白金星李长庚化作老叟,警示唐僧师徒,八百里狮驼山有三大凶狠的魔头。狮,谐音“豕”,即朱(猪),驼,颜师古注解为“封牛”,八百里狮驼山也是“朱”。猪八戒遇八百(福陵山、七绝山、通天河等),就是“朱重八”。狮子,谐音七绝山柿子,柿子别名朱果,谐音朱元璋曹姓先祖之邾国,也就是邾子国(朱紫国)。

太白金星即启明星,是朱元璋的暗喻。《水浒传》、《西游记》中的玉帝,也是朱元璋。玉帝的接班人是佑圣真君,也就是武当山荡魔天尊,因此,朱棣自称玄武大帝转世。后文即将讲到的“嘉祐三年三月初三五更三点”,三月初三即玄武大帝转世。

《水浒传》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西游记》则有三十六、七十二般变化,包括后来的《红楼梦》也有一个天罡地煞情榜,“天庭”之正册、副册、又副册,正是三十六天罡。天罡地煞,就出自朱棣所建武当山玄武道场之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

玉帝差太白金星下界,隐写的是大明太祖“封建诸子”、“孙立”,然后引发嘉祐三年误走妖魔,大明进入藩镇之乱时代。

文曲武曲下紫薇,江南两京闹瘟疫

太白金星来到皇宫,奉真宗圣旨来到内苑看视太子。李长庚抱着赤脚大仙,在耳边说了八个字“文有文曲,武有武曲”,太子就不再啼哭了。

果然,“玉帝差遣紫微宫中两座星辰下来辅佐这朝天子。文曲星乃是南衙开封府主龙图阁大学士包拯,武曲星乃是征西夏国大元帅狄青。这两个贤臣出来辅佐这朝皇帝,庙号仁宗天子,在位四十二年,改了九个年号。”

紫薇宫即皇宫,对应的就是紫禁城,因此,文曲星包拯、武曲星狄青暗写的就是大明皇帝。怎么讲?

南衙,指的是南京,开封府即汴梁,明朝称大梁。《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记载:“洪武元年八月己巳朔,诏以金陵为南京,大梁为北京”。因此,《水浒传》中的汴京被借指为大明都城。

包拯是“龙图阁大学”,龙图阁也是一个借用的符码,以“龙”喻属龙的朱元璋,图,谐音“兔”,开篇词“图形无数”,指的是《水浒传》隐写了大明“五代”皇帝。

包拯之“包”,“象人褱姙。已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巳,暗写的是生于丁巳年(洪武十年,1377年)大雪节的“雪花大蛇”朱允炆。包拯,字希仁,合仁宗之“仁”,朱棣的谥号中有“仁”,朱高炽庙号仁宗。

包拯去世后,谥“文正”,学与“斈”同,本作“斆”,文正故有“反文”之喻。书中教头之“教”,就是反文孝,大明皇帝谥号中都有“孝”字。

武曲星狄青,狄为“火犬”,火是大明国运,出自祝融火正。犬,照应的就是“哭”。青,东方木色,隐喻大明木字辈皇帝,也就是燕王朱棣。

包拯生于咸平二年(999年),农历己亥年,狄青生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农历戊申年。大明朱姓,“亥字寓焉”;朱元璋建国于戊申年(1368年)。所以,文曲武曲都出自“紫薇宫”。

“包拯”隐含了建文帝、文皇帝,朱允炆以削藩挑起靖难之役,朱棣则早有篡位预谋,因而是“文曲”。大明太祖武德皇帝、“五德皇帝”,朱元璋是这样解读诸侯作乱曲直的: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有这样一条关于“曲”的记载:

丙戌(洪武元年正月十五),上御文楼,太子侍侧,因问近与儒臣讲说经史何事。对曰:“昨讲《汉书》七国叛汉事。”遂问:“此曲直孰在?”对曰:“曲在七国。”上曰:“此讲官一偏之说。宜言景帝为太子时,常投博局杀吴王世子,以激其怨,及为帝,又听晁错之说,轻意黜削诸侯土地,七国之变,实由于此。”

太祖武德皇帝认为,“封建诸子”导致诸侯之乱,其曲有二:太子刘启为下棋杀了吴王世子,吴王怀恨在心,因而起兵作乱;晁错削藩,逼反了七国。因此,后文书中写了很多赌坊赌徒,诸如阮小五、阮小二等好汉的有“棋子布”衣饰,阳谷县、翠屏山都有“削藩”的历史隐喻。林冲杀王伦,在梁山搞“三足鼎立”,则是以“邾分三国”写大明朱家大火并。

文曲武曲都是玉帝从紫薇宫下派的,《水浒传》以及《西游记》中的玉帝就是朱元璋。因此,施耐庵认为,导致大明藩镇之乱的根源在太祖五德皇帝,因此,“朱瘟”爆发,洪太尉误走妖魔。

因为文曲武曲,嘉祐三年就爆发了一场“自江南直至两京,无一处人民不染此症”的瘟疫。那么,这场瘟疫究竟是什么呢?

0 阅读:1

绿野萍踪文化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