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母亲名叫贾敏,荣国府史太君的女儿,贾赦、贾政的胞妹。贾敏一直没有正面出场,但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隐喻符码。那么,贾敏究竟是谁,为何早早地“仙逝扬州城”了呢?
冷子兴为何知贾敏大名,林夫人为何做了贾夫人?贾雨村到林家做西宾,教女学生林黛玉。一年后,“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女学生服侍汤药,守丧尽哀,贾雨村打算辞馆另做他图。林如海“意欲令女学生守制读书,故又将他留下”。
“近因女学生哀痛过伤,本自怯弱多病,触犯旧症,遂连日不曾上学。”贾雨村闲居无聊,每当天气晴和之日,饭后便出来散步。
这段写贾敏仙逝的话中,不称“林黛玉”,一路写作“女学生”。“女学生”也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叫法,其中隐藏的就是“钗黛合一”。
“女学生”是何寓意,后文再讲。且说贾雨村饭后散步,先到智通寺,然后在村店奇遇冷子兴,一同演说宁荣二府。说到荣国府时,冷子兴道:“目今你贵东家林公之夫人,即荣府中赦、政二公之胞妹,在家时名唤贾敏。不信时,你回去细访可知。”听冷子兴这一说,贾雨村拍案笑道:
怪道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我心中就有些疑惑。今听你说的,是为此无疑矣。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今知为荣府之孙,又不足罕矣。可伤上月竟亡故了。
贾雨村并不知道女学生的母亲叫贾敏,做西宾的,是不能随便打听女主人名讳的。但是,冷子兴又是如何知道贾敏的呢?
前文交代,冷子兴是古董行中贸易的,刚刚“入都”,也来到淮扬地面。贾雨村便向他打听“近日都中可有新闻没有?”都中,指的是宁荣二府所在之金陵。不过,这个金陵不是指的大明金陵皇城,以“都中”理解,隐写的是大明中都凤阳。也就是说,贾家是凤阳人。
即便贾家是凤阳人,冷子兴又是怎么知道荣国府有个出嫁的女儿叫贾敏呢?后文书中交代,冷子兴是周瑞家的女婿,也时常送些古董到荣国府,“臘油冻佛手”就是冷子兴送给贾家的。
大概,冷子兴是从岳母周瑞家的那里得知贾敏这个名字的。贾敏出嫁后,就得称她为林夫人,因此,贾雨村就不知道女学生的母亲姓贾了。不然,以贾雨村的为人,也会因姓氏而攀同宗之谊。林如海知道夫人与贾雨村同宗一族,这才留下做西宾,后来又极力推荐,让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但是,书中并没写女学生的母亲是林夫人,反倒写作“贾夫人”。难道,八大山人、石涛连这样的婚嫁伦理都不知道吗?
这种事不奇怪,除了宝钗的母亲以薛家为姓,大家叫她“薛姨妈”外,邢夫人、王夫人、尤氏、王熙凤、秦可卿、李纨等等,都没有从夫家之姓。即便贾母,也是“史太君”。这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贾夫人其实是“贾府人”,贾府人都是中都凤阳人。也就是说,贾敏也是暗写的大明皇帝。
林黛玉读敏为“密”,写“敏”减笔,为什么?实际上,冷子兴知道贾敏,并不是因为周瑞家的,也不是因为送古董到贾家。冷子兴,原本就是朱元璋。这其中的隐喻,待另一个合集讲贾雨村时再来揭秘。
贾雨村拍案惊奇,联想到女学生的读书写字习惯,证实了冷子兴的说法。贾雨村说:“怪道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我心中就有些疑惑。今听你说的,是为此无疑矣。”
把“敏”念作“密”,贾雨村一语道破天机。敏,是“明”的谐音。“密”,是隐秘之意,《石头记》本来就是一部以诗禅隐语写成的密码书。但是,此处的“密”当出自《周易·坤卦》:“密云未雨,自往西郊”,借用“密云”暗指大明新都,也就是“金陵十二钗”所在。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初八,燕王朱棣攻破蓟州,遵化、密云归附,随之占据北平外围,发动靖难之役。如此说来,贾敏暗喻的就是永乐皇帝了。
在解读林如海的“海”字时,就讲到了“每”。每,“草盛上出也”,朱元璋朱姓出自曹姓,书中的“草”都是这个意思,林黛玉因而是“草胎木质”。贾敏是女学生之母,怀的就是草胎,生下的人体就是木质。女儿如此,难道贾敏就不是“草胎木质”吗?
敏的近音字有很多,之所以挑选“密”为其音讳,就是为了暗写大明第一次藩镇之乱。
林黛玉不仅避音讳,还有避字讳,写到“敏”时要减一二笔。这种避讳法,正合大明礼仪。洪武十四年秋七月乙酉日,朱元璋重定进贺表笺礼仪,规定:“笺文词不得用骈丽,务在典雅,其有御名庙讳,依古礼,二名不偏讳,嫌名不讳,凡凶恶字样俱用回避,仍以朱笔圈点句读”。
朱元璋所依古礼是周礼,《礼记·曲礼》中说:“二名不偏讳。”所谓偏讳,指的是名有两个字的,单字不避讳。比如朱元璋名元璋,单写“元”、“璋”不用避讳,若是写成“元璋”那就得避讳了。兼名不讳,指的是与名字同音近音的字也不用避讳。
但是,单名就得避讳了,比如因避刘秀讳,秀才就叫做“茂才”。明朝皇帝单字名的,只有朱棣一人,“棣”就得避讳了。明朝避讳与东汉避讳不一样,只是减掉一两笔就算避讳了。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确立朱家字辈,规定从第二之后,全部用双名,这就大大地减少了避讳的范围,否则,文章就没办法写了。
是否应当避讳,得由皇帝说了算,比如,八大山人先祖朱宸濠谋反,明武宗就下诏废除宁藩避讳。
林黛玉避讳,完全符合明朝的避讳制。黛玉之所以要避音讳,就是要暗写靖难之役。后文书中,还写到林红玉避讳、宝蟾要香菱避讳,改其名为秋临。但为何没有写到避贾赦、贾政、贾敬等讳呢?
《石头记》中的避讳有三类,一是上文所讲的“敏”字讳,二是藩王讳,三是诸如夏金桂之类伪讳。这些避讳,需要区别对待,根据人物背后的隐喻来解读“避讳”所隐藏的历史真相。比如,夏金桂避“桂”字讳,隐写的是吴三桂称帝,避“香”字讳,揭露的是吴三桂复君父之仇是假,灭明称帝是真的历史真实。
朱元璋规定的避讳,还包括“凶恶字样”。《石头记》中的避讳,深有此意。
黛玉母女得的同一种病,贾敏为何仙逝扬州城?到了荣国府,众人见黛玉怯弱不胜,便知她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为何不急为疗治?”黛玉答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
不足,指的是先天不足,黛玉之病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书中说,贾夫人“一疾而终”,其病就是黛玉之病。黛玉因得癞头和尚的方子,以养荣丸维持,贾敏却没有这个缘分,因而仙逝扬州城。
林黛玉究竟得的是什么病,要等到“林代玉抛父进都京”时再来解读。黛玉之病的机密,就隐藏在“养荣丸”中。
前一篇文章中,解读了“淮扬”,这个地名在《石头记》中其实是南京,也就是大明故都。“贾夫人仙逝扬州城”,隐写了两个皇帝:朱元璋、朱允炆。
黛玉避音讳“密”,涉及到密须国。《西游记》中,孙悟空一调芭蕉扇,被铁扇公主一扇扇到了小须弥。此须弥,就是密须的倒写,用的是瘦词隐语中的“秋千格”。《石头记》中的“密”,也是此喻。
密须国是黄帝的后裔,与朱元璋家同宗一族,这个商朝诸侯国,为周文王所灭。这个姬姓小国之所以叫做密须国,是因为都邑附近有密山。密山,又叫吴山。吴,即无稽崖之“吴”,无稽崖是吴姬鸭的谐音。
朱元璋家出自邾国曹姓,先祖是吴回祝融,因而,朱元璋以“融”为大明国号,先做吴国公、吴王,然后登基称帝。
密,还与吴回有关。《竹书纪年·五帝纪·帝喾高辛氏》中说:“十六年,帝使重氏帅师灭有郐”。这个“有郐”,即郐国,都邑在伏羲女娲故里,明朝时叫密县,即现今之河南新密。伏羲、女娲是朱元璋家的元祖,上文所说的密须国,后来也迁到这里,重建密国。“密”也就照应了女娲补天,写的就是朱明家史。
在讨伐郐国时,因共工有郐氏有血缘关系,故重黎"诛之不尽"。为此,帝喾诛重黎于庚寅日,朱元璋朱姓先祖吴回也被砍掉了左臂。
薛蟠以“庚黄”说“唐寅”,隐藏的就是“庚寅”,靖江王就亡于庚寅年(1650年),也是“虎兔相逢大梦归”。《石头记》绝对不避“寅”字讳,寅,还谐音“淫”,难道“曹雪芹”把曹寅谐音成了“曹淫”?如此避讳,那就十分荒唐了。
帝喾是颛顼的侄子,重黎、吴回(两代祝融火正)是颛顼帝的重孙,共工(水神)、有郐氏则是黄帝的后裔。因此,演绎“女娲补天”神话的《淮南子》如此评价这场上古水火之战:“昔者共工与高辛争为帝,遂潜于渊,宗族残灭,继嗣绝祀”。
这场大战,就是姬氏家族的大火并。《石头记》的立意本旨就在于此,水中的“火起”即“走水”。
我认为,《石头记》没有更多地谴责大清灭了大明,而是揭短朱元璋“封建诸子”,藩镇作乱,导致了“宗族残灭”。
大明第一场藩镇之乱,篡夺皇位的主角是朱棣。朱棣灭了建文帝,做了皇帝,庙号文宗。故而,贾家文字辈都是“反文”。反文中,还包括以荣国府为象征的靖江王,其二世祖朱文正隐写在贾政身上,贾政“假文正之名”,也是“反文”。
石涛父亲朱亨嘉在南明时期篡夺大明皇统,以“洪武”为年号称帝,他就是“洪武”,称帝当年是洪武278年。
仙逝,即“仙石”,就是女娲补天石。八大山人有诗云:“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蒴源应太古,坠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消酒做顽仙。”
仙逝、仙石,出自八大山人这首诗。石即豕,石就是朱家,史侯即石猴,就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朱氏世德碑》中,朱元璋把同胞大哥朱兴隆(朱重五,兴隆街的大爷)说成是庶出长兄,写道:“孟兄先逝,合家举丧”。“先逝”,又暗写了靖江王家。因为“孟兄先逝”,后文书中才写了“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代玉抛父进都京”,演绎了靖江王之藩的历史。
因此,贾敏不仅是大明皇帝,还是篡位皇帝。同时,还暗写了靖江王家。贾敏仙逝,林代玉“奉其祖南昌王木主”之藩,到达“荣国府”。这其中,又隐藏了什么样的历史真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