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供地“土崩瓦解”,“土地依赖症”莫非已是无解之局

若翠谈财经 2023-01-13 23:41:00

绝没想到,在2021年初声势浩大的“集中供地”措施,仅仅不到两年,就基本面临瓦解之势。未来“死灰复燃”的常态化土地更新,又将牢牢把持着地方经济与楼市。

先来回顾下“集中供地”的要求,在2021年2月,共有22个城市开启集中供地,其中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杭州、厦门、福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青岛、济南、合肥、长沙、沈阳、宁波、长春、天津、无锡。

经要求,以上城市供地方式采取“两集中”,即每年集中供地次数不得超过三次。

在当时,“集中供地”的优点被不少人看好,认为这是降温土地市场,打压地价,规范房企资金使用的好办法。但为什么如今,土地市场却要走上“回头路”了呢?

之所以推出“集中供地”,主要就是避免再频繁出现“地王”,从而导致房价虚高。在实际应用方面,也确实起到了这个效果,基本上在采取集中供地的城市中,土地溢价率有了明显下降。

但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流拍率的增加。

事实上,将流拍率增加单纯归结于集中供地是不全面的,更主要的因素还是楼市萎靡,房企们普遍遭遇经济寒冬,不敢轻易收入地块。

但尽管集中供地不是造成流拍的主要原因,但这种制度却阻碍了房企“弥补机会”的可能性。或许有些房企明明还有拿地的计划,可由于集中供地的次数完毕,便再也没有拿地的可能性了。

总结下来就是,打破“集中供地”模式的,正是由于目前土地供给数量不足而导致的。

要解决这一情况,自然就要推翻集中供地的模式,在本年底继续开展常规土地供应。

更何况,即便在2021年内,通过集中供地模式拿地的企业,也大多是央企、国企或地方城投公司。普通民企拿地的比例已经跌破了20%,甚至有着跌破10%的可能,可见土地供应市场已经彻底失衡。

而央企、国企与地方城投公司,也不可能无休止的拿地。想要形成良好的土地出让机制,依然需要民企拿地的热情。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不能“不给机会”,反而要“多给机会”。

所以“集中供地”模式改变这点事,其实一点都不复杂。

只不过,就如同房子卖不动,开发商着急一样。如果土地供应无人买单,那么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也是棘手难题。

有数据显示,曾经这22个城市中,仅有杭州、成都、合肥这三座新兴城市完成了供地任务。其余包括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都还存在50%左右的缺口,个别城市如长春甚至任务完成度不足三成。

而且在此基础上,近期财政部还发文表示,不允许国企拿地虚增卖地收入,“左手倒右手”的把戏也不能玩了。因此如果再不想办法推动土地出让频次,提升民企拿地热情,降低流拍率,那最终可能真的要出大问题。

当然,面对如今的楼市大趋势,推动供地只能解得一时之急,并不能改变楼市、地市全面转冷的氛围。

聪明的城市,会懂得如何与土地财政及时切割。更聪明的城市,早早就开展产业布局,压根就不会遇到类似问题。

不信,翻回去看一看,那三个已经完成供地任务的城市,都有那些共同点呢?

2 阅读:426
评论列表
  • 2023-01-17 06:03

    无解的是地方财政!

  • 2023-01-17 09:12

    无解的房地产支柱产业

  • 2023-01-20 11:16

    全国早已禁墅令了,城市里的别墅就是卖一套少一套。现在不是炒房时代了,大家更注重的是享受生活、实实在在的一家三代共享天伦之乐。拥有大阳台、大露台、大庭院、空中花园等成为了人生的终极目标。特别是地铁口、公园边的别墅都当珍藏品了!将来拆迁又分文不花新进大平层豪宅!

若翠谈财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