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锂电大退潮|深度

梅梅看商业 2024-07-18 04:24:52

在疯狂扩张与价格战持续冲击下,全球锂电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大退潮迹象。

首先看国内市场,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此前统计,2024年一季度,107家(注:港股上市公司未披露2024年一季报)锂电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合计为2929.07亿元,同比下降了18%,归母净利润合计为169.07亿元,同比下降了50.16%。

目前(7月14)日,32家锂电产业链上市公司发布2024年半年报业绩预告,这32家锂电上市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区间合计为“亏损5.80亿元-盈利28.22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01.88%-90.87%。

而根据东吴证券此前分析测算,按照碳酸锂8万价格测算,龙头铁锂电芯成本预计0.32元/Wh左右(不含税),二线厂商铁锂电芯成本约分别为0.37/Wh,若是考虑到行业三线电池厂目前产能利用率预计仅有30-40%,且良品率较低,B品较多,预计铁锂电芯成本超0.4元/Wh。

同样假设8万碳酸锂价格,根据东吴证券测算,铁锂电芯二线龙头电池厂盈亏平衡点价格预计0.45-0.5元/Wh(含税,对应Pack售价0.6-0.7元/Wh)。

据光大期货披露,截止7月5日,方形磷酸铁锂电池价格为0.35元/Wh。综上分析,目前大部分二三线厂商几乎都处于亏损状态,很多企业可能熬不过此轮洗牌周期。

产业形势之严峻,近年少见。

历史已经多次证明,一切都逃不过周期的规律与影响。纵观锂电十几年产业发展史,其已经历过多轮产业周期的洗礼,每一轮周期的调整几乎都是由供需关系剧烈变化所导致的,即一旦市场供需关系发生改变,价格一定会在现实中快速反应,这就是周期的力量。

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近2年半(2022年初至2024年6月)仅中国锂电产业链上公布的在亿元以上的重大制造项目超700个,总投资预算突破3.5万亿元人民币;另据市场统计,自美国《通胀削减法案》通过以来,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已经宣布在北美投资超过500亿美元用于电动汽车和电池,而此前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目前特斯拉、Northvolt、LG化学、QuantumScape、Italvolt、SKI、三星SDI等13家企业到2025年、2030年在欧洲电池产能布局将分别达387.3GW、971.3GW。综合统计,2022年至今全球锂电产业投资规划已超4万亿元人民币。

另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此前统计数据显示:截止目前,在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与锂电隔膜这6大核心赛道上,已知的企业产能规划均远超2025年第三方研究机构对市场需求的预测上限,未来三年内产业大洗牌已经不可避免。(各细分产业链企业产能规划情况详见“中国锂电的火与冰”一文)

(注:图表里动力电池产能规划含部分储能产能)

在严峻的产业形势下,24潮产业研究院(TTIR)发现,疯狂的万亿投资版图下已经出现规模化的终止,或延期浪潮。

如下表所示,2023年至今,可查的锂电制造领域终止锂电业务的事件已超30起,涉及锂电池、镍锂原材料、锂电池原材料等多个细分领域,总投资规模超600亿元。

24潮团队分析发现,随着产业形势的严峻变化,锂电大退潮迹象还在进一步延伸、扩大。

比如目前很多明星企业深陷停工、停产,或者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其真实实力还能否支撑起百亿投资战略,存在疑问。

比如在2022年2月,捷威动力曾与安徽滁州天长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就捷威动力20GWh锂电池生产基地项目落户滁州达成合作。

据了解,捷威动力滁州锂电池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约100亿元,规划产20GWh,产品类型涵盖磷酸铁锂、三元材料体系,将主要用于先进动力锂离子电池的生产,项目计划于2023年底前建成投产。

但在2023年11月底,一则捷威动力《公司停工停产、员工放假及培训通知》震动业界。该文件显示,由于市场及上下游产业链等客观因素影响,为保证公司业务可持续发展,经管理层研究决定,自2023年12月1日起天津捷威开始停工停产。

据凤凰网《风暴眼》12月9日报道,事实上捷威动力的问题远比通知的严峻。其位于天津的电池生产基地,已经停产三个月了。在捷威动力工作十余年的基层员工吴肃军告诉凤凰网《风暴眼》,电池厂已彻底停摆,停产前总部只剩下四百来位员工,停产后,走了一半;余下的人员留在公司,要么放假,要么接受培训,领取最低工资。

企查查显示,目前捷威动力已经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同时还有两条限制消费令,发布日期分别为2024年4月28日和5月20日。

另外,甚至有的计划百亿扩张的企业已经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比如2022年5月23日下午,天劲新能源20GWh动力电池及配套产业项目合作框架协议暨盈科资本和潜山市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安徽潜山举行。标志着天劲新能源20GWh动力电池项目正式落户安徽潜山。

据悉,本次天劲新能源20GWh动力电池及配套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100亿元,其中一期投资50亿元,规划建设10GWh动力电池制造项目。

根据企查查显示,目前天劲新能源已经被列入失信执行人名单,且是7条信息显示 “全部未履行” 状态,最近的一次发布时间为2024年3月26日,被执行金额为2871万元。

为了抵御产业寒潮,很多企业都在加速国际化布局,但真实情况是,部分企业重大海外项目也似乎陷入了延期,甚至近乎停滞状态。

比如恩捷股份早在2022年5月公告称,计划在美国建设锂电池隔离膜项目,项目投资预算约为63.80亿元,据财报披露,截止2022年末,该工厂工程进度约为10%,而到了2023年末,其工程进度没有任何变化,仍是10%,几乎陷入停滞状态。

此外,在2020年11月份,恩捷股份还计划在匈牙利建设4条全自动进口制膜生产线和30余条涂布生产线,基膜年产能约为4亿平方米。项目投资预算约为3.4亿欧元,根据其当时战略规划 “项目预计于2023年第一季度末前开始量产。” 但财报显示,截止2023年末,恩捷股份匈牙利工厂工程进度仅为76.50%,项目进度不及预期。

重大项目终止潮还在持续。6月6日,国际实业(000159.SZ)又公告称,公司于2024年6月6日召开第九届董事会第二次临时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控股子公司终止投资建设磷酸铁锂储能电池PACK集成生产线项目的议案》。

“经调研,同期国内多家企业挤入锂电池赛道,预判未来市场将会出现供大于求,同时国际市场订单存在不确定性,经综合分析,中大杆塔拟终止该项目投资事宜。” 国际实业如是说。

在蜂巢能源近期举行的全球合作伙伴峰会上,董事长杨红新预测称,动力电池企业到今年年底可能不会超过40家,且明后年仍将是加速淘汰的阶段。为应对锂电池行业各种形势变化,蜂巢能源在今年年初开始实施减人控费、业务瘦身等多项举措。

对于过去几年更加火爆的储能江湖,产业领袖们的预测则更为悲观。瑞浦兰钧董事长曹辉曾直言,现在产业已经进入寒冬前的深秋。“竞争已经到了深水区,很多公司都在生死边缘。我觉得90%的电池集成商都会倒下。电池厂倒下两三家的概率也很高。很多冲进来的公司最后一定是灰头土脸地出去,对电池的复杂性要有敬畏。”

远景能源储能事业部总经理郑汉波也表达了相似观点,他认为,一些靠资本支撑无核心技术的企业,为求生存再融资,低质低价中标,难以持续,也为产业埋下隐患。“现在储能电站生命周期不少于10年,售后服务很难有保障……(2024年)可能80%的(储能系统集成商)企业会倒下。”

如今大退潮现象已经席卷全球,海外巨头甚至受到了更强烈的冲击。

7月7日,全球第四大电池制造商SK On称,由于其下游客户疲于应对欧洲和美国令人失望的电动汽车销售局面,该公司正面临危机。自2021年从SK集团分拆后,SK On已连续十个季度出现亏损。

今年一季度,SK On亏损3315亿韩元(约合17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四季度186亿韩元(约合0.97亿元人民币)的亏损额扩大近17倍。由于销量和价格下降,SK On今年一季度的销售额为1.68万亿韩元(约合88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了49%。

随着亏损幅度扩大,SK On首席执行官李石熙(Lee Seok-hee)发布了一系列节约成本和改善经营的举措,并将其描述为应急管理措施。

李石熙在致员工的信中称,“我们已经走投无路了,必须共同努力。” SK On上周宣布,为缓解财务困境,将冻结所有高管工资,直到公司扭亏为盈为止。

在这之前,SK On在美国和欧洲进行了一系列激进投资,重要原因之一是此前各方预测电动汽车需求将激增。不过,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欧美市场电动汽车生产疲软,销量更远低于预期。为此,SK On不得不收缩其在欧美的投资,该公司现已宣布延长美国佐治亚州工厂工人的停工时间,并推迟与其主要美国客户福特合资在肯塔基州成立第二家工厂的计划。

仅隔一天,即7月8日,LG新能源公布的初步财务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该公司营收同比下滑30%,至6.16万亿韩元(约合323.4亿元人民币);营业利润同比大跌58%,至1953亿韩元(约合10.3亿元人民币),低于行业预期。甚至,若不计入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提供的税收抵免金额,LG新能源该季度实际上出现了2525亿韩元(约合13.3亿元人民币)的营业亏损。

LG新能源近日表示,公司正在根据市场情况高效灵活地调整计划投资执行的步伐,已暂停美国亚利桑那州工厂储能系统(ESS)电池生产线的建设。该电池工厂是LG新能源在美国建设的第二家独立工厂,已于今年4月开始建设,计划生产用于电动汽车的46系列圆柱形电池和用于储能系统的磷酸铁锂软包电池。

事实上,美国本土的电池企业日子也并不好过。5月5日,美国明星电池公司Ambri Inc.向美国特拉华州法院申请破产,并将被拍卖,拍卖价格3800万美元。

Ambri创立于2010年,核心产品是液体金属电池。Ambri的两位创始人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对师徒。化学教授唐纳德·萨多威(Donald Sadoway)在实验室带着博士生大卫·布拉德威尔(David Bradwell)发明了液体金属电池:这种电池负极用镁(后来改用钙),正极用锑,电解质为熔盐。这种电池循环充放寿命长达20年,制作材料中的钙和锑又比主流电池使用的锂、镍、钴、锰便宜得多,且比传统锂电池更安全。

而Ambri主要客户不是电动车厂家,它的产品主要于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的储能端,可以长期储存电能,即使20年后,仍有93%的留存率。

2011年,Ambri刚创立,就获得了数百万美元投资,来自法国石油巨头道达尔、比尔·盖茨和美国能源部;2014年,Ambri宣布获得3500万美元投资,科斯拉基金(Khosla Ventures)领投,比尔·盖茨跟投;2021年,再次宣布获得1.44亿美元投资,印度巨头信实工业旗下新能源基金领投,比尔·盖茨再次跟投。

对于Ambri的破产原因,“铅笔道” 分析认为主要是三点原因:

第一,没有商业化,没有量产。Ambri的产品一直处于小规模生产,并提供给少量客户。这些 “客户” 有的公共机构,有的尝鲜的工厂,有的是股东,Ambri收回来的钱少得可怜,而且不量产成本就打不下来。特斯拉融资规模这么大,在量产之前,马斯克天天睡工厂催进度,他知道不跨过那条线,随时可能资金链断裂;

第二,锂电池太能打了。锂电池这些年降价幅度惊人,性能也在不断提升。这些号称要取代锂电池的初创企业发现,对市场预估错了;

第三,大客户要的是稳定。对很多大客户来说,新形态电池也许有很多优点,但是没有被市场检验,成熟的锂电池技术不容易出错。大规模替换新电池,万一出错就不是经济损失那么简单,环境安全、人员安全、企业声誉都可能受到重大损失,真的是吃不了兜着走。

欧洲市场形势也不容乐观。欧洲电池企业Northvolt近期在发布年度巨额亏损的业绩后,也宣布将调整其产能扩张计划,“可能会延迟德国、加拿大和瑞典新工厂的建设。” 2023财年,Northvolt亏损额由前一年的2.85亿美元(约合20.7亿元人民币)骤增至12亿美元(约合87亿元人民币)。

6月4日,ACC——欧洲车企Stellantis、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和道达尔能源的合资电池企业,宣布暂停欧洲两家电动汽车电池厂的建设。这一决策背后,反映出市场对高昂的电动汽车需求有所减缓,因此它们可能考虑转向生产成本较低的电池。

原先,ACC的规划是在欧洲建立并运营三家超级电池工厂,总投资高达70亿欧元(约552亿元人民币),预计总产能将达到120GWh,每家工厂的产能为40GWh。目前,位于法国北部的工厂正处于产能提升阶段,而位于意大利和德国的工厂则因市场变化而暂时停止建设和筹备。

事实上,早在2023年1月中旬,英国初创电池公司Britishvolt的破产就已经拉开了欧洲市场残酷洗牌与竞争的序幕。

Britishvolt创立于2019年12月,2020年,Britishvolt正式投入运营,招聘员工,并签署了一系列合作计划。该公司选址在诺森伯兰郡布莱斯建立超级工厂,更是承诺为该项目投资26亿英镑,成为英国东北地区有史以来最大的投资之一。

但直到破产,Britishvolt的投资战略也只是停留在直面上,甚至不仅没有拿到一个重量级客户的订单,也没有一款成熟的产品推广到市场。

不管如何,为了自身能源安全,中、美、欧等国已将储能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并颁布了相关扶持政策,不过欧美等国政策暗含贸易保护条款,这在进一步加速了锂电产业化进程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全球化发展及竞争的难度。

未来可以预见,为了争夺全球新能源产业的主导权与定价权,欧美政府对中资企业的围剿范围与力度大概率还会进一步升级。产业竞争就是如此残酷,我们不应该抱有任何侥幸心理。

回归到企业竞争与发展层面,考虑到一座电池工厂建成投产需要三到四年,“回血” 需要5-6年,按照这个时间线,留给中资企业国际化布局与发展的时间已经非常紧迫了。

毫无疑问,一场席卷新能源产业的全球竞争已经打响,而全球化竞争成败,或将对企业,甚至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与方向产生深远影响。

24潮产业院(TTIR)分析认为,决定全球化成败有五大关键要素:产能布局、市场开拓力、供应链网络、研发体系、碳中和能力。

综合产业最新发展趋势与变化,未来全球新能源企业将围绕新技术、新产能、新资本等多个维度进行新一轮较量,竞争成败必将对未来产业格局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笔者分析认为,未来拥有 “技术突破与持续创新力,先进产能布局与高效执行力,全球化布局与发展,财务健康与雄厚资本实力” 等能力的企业更具有穿越周期,持续发展壮大的基因与实力。

不过考虑到全球经济、金融与市场环境存在剧烈波动风险,企业在先进产能、一体化与全球化布局时,也要量力而行。任正非在《不做昙花一现的英雄》一文中曾说过,“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擅自扩张,那只能是自杀。”

1 阅读:725

梅梅看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