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什么?从何而缘起?那缘起的时间又是什么?

愚鲁说文化 2024-08-15 14:03:22

所以,诗是什么呢?大部分答案,乃正就是藏在“诗”这个字上。《说文》言诗字:“诗,志也。从言,寺声……”《释名》言之:“诗,之也,志之所之也。”——综合我国古代极重要的两部字书,那意思再明白不过了——诗者,取“志”于内并发之于外,主动奏响自己的心曲以让别人听见。然而,仅“言志”一项好像还不够……

“诗”是什么?从何而缘起?那缘起的时间又是什么?考究这一类问题,正如考究我们亲爱的爷爷奶奶童年都有什么趣事、有无见过某位历史人物,亦或者祖爷爷祖奶奶他们的童年又是什么样的……难吗?难也不难。岁月的遮蔽何其厚重;但毕竟至亲至爱之人,露出的材料或线索并不算少。所以,诗是什么呢?大部分答案,乃正就是藏在“诗”这个字上。《说文》言诗字:“诗,志也。从言,寺声。古文作……(打不出它的古字)”《释名》言之:“诗,之也,志之所之也。”——综合我国古代极重要的两部字书,那意思再明白不过了——诗者,取“志”于内并发之于外,主动奏响自己的心曲以让别人听见。然而,仅“言志”一项好像还不够。

“诗”字沿革

“诗”字小篆(清 · 邓石如 · 千字文)

——是的,的确还不够,的确没有这么简单。即《说文》所言“寺声”的“寺”字,亦包含着诗的另一项极重要的内涵。

《说文》言寺字:“寺,廷也,有法度也。”——诗的篆字既从寺声,则势必也要沾染一些“法度”的意思,这是就汉语言文字最普遍的演进规律而言,其:诗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言志”,之二是“有法度地言志”。辅以《诗经》《楚辞》等较早的诗歌文本一齐观之,则我们大约可说,诗的必要条件有三:1、诗基于人的意志,其不论是喜怒哀乐亦或者社会政治方面的意见,总之是基于某种意志;2、诗需以文字描述为依托,其不论是风花雪月亦或者鸟兽虫鱼,总之是必须走过文学化、形象化这一桥梁,令某人一己的心曲对于别人可读、可感。3、此一文学化的进程别有特殊的法度上的要求,如“节奏感”(以上三条,化用胡朴安观点)。

——无节奏感、音乐性等特殊法度的拘束,而只有“言志”与“文学化描述”之二者,便只能是“文章”,不足以为诗。

“诗”字隶书(清 · 金农 · 隶书联)

即此三条,则“是否那是一首好诗”的判断标准亦不成问题,曰:先须有话要说,有赤诚之言关也关不住;再须说得出来,寻一具体的写作方案说它出来;三是传承性和创新性的调和——不论节奏、格律层面的调和,亦或者思想、题材、故为奇字异句层面的调和。亦即是惟问,惟问:这一番情致是否真诚,这一套方案是否高明。则:哪些只是诗意的妙语,哪些又是冒充诗的形式的假诗,不难分别了吧?好吧,诗的讲究既然这么多,肯定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喽,它因何而起源?这一问题相对就没那么好回答了,古今最主要的学术意见有:1、诗因乐、歌而起源(《礼记》等);2、诗伴周礼而来(郑玄等);3、其实也不必有那么多那么深沉的历史考量,就是自人的本能而起源。盖诗之所起,人本之所需也矣(朱熹等)。

“诗”字草书之一(唐 · 怀素 · 草书千字文)

“诗”字草书之二(宋 · 黄庭坚 · 浣花溪图引卷)

——说句废话,其:都有道理。故而,合上述三条意见来看,诗这种形式的起源其实也不是多么的说不清楚。约略如下:

1、至晚唐虞之世,乐、歌、礼制皆已基本成形——这方面的文物和文献都太多了,不再赘述;俟后,“周监于三代,郁郁乎文哉”,中华文明继续大跨步地发展,是以有:《诗经》之中那些很古老的纯然为歌颂人情美景而作的民歌,以及那些不很古老的已然着眼于政治秩序建构的“半诗半令”。约而言之,乐、歌、礼制皆催动了诗的发生、发展,无非前两者催动“抒情诗”一类更合乎逻辑,而礼制催动“说理诗”一类更合乎逻辑。中华文明太过早熟,抒情诗和说理诗还真就有可能同时或几乎同时出现。篝火旁边,原始水利设施旁边,一曲纯真情歌接着一曲主旋律颂歌,歌颂率众治水的部族首领——并以一曲遥祭祖先、感谢上天的大合唱收场,似也没什么不可想象的。《楚辞》亦大约如此排篇布章,《九歌》之《湘君》《湘夫人》即那纯真情歌,《国殇》即为政治而作——作结以《礼魂》。

屈原雕像(汨罗屈子文化园)

——2、倘再往前考究,则只能是诗史直就与人类文明史并起,其发生之时代,仅稍后于语言。词曲口授,并不必有文字。

这就是“盖诗之所起,人本之所需也矣”。《大序》、《诗集传》等重要文献即皆云于此。那意思,这不已经有了足以承载歌词的语言了吗?此前,也已必然存在着聚落乃至是氏族聚落的社会结构——有人(诗的主体),有人的聚集(诗的客体),有语言,有音乐(诗的工具)……不自然而然的就要歌而咏,咏而嗟叹,嗟叹而成诗了吗?文字继而成熟,乐、歌、礼制继而成熟,诗的形式由是成熟。于是,最后一个问题也得以被固定在一个还算说得通的答案之下。其问题:诗是什么时候来的?其答案:草昧荒古之诗,时候极早,差不多凑齐了主体、客体、工具之时已有之;法度严谨之诗,至晚《诗经》,其完全就站在中华文明整体跃进的同一起跳线上——时之管理者阶层逐渐成熟,孔子因之订诗、书、春秋等六艺科目,以维持、发展这一阶层的整体水准。

——最后补充一句,文学无所谓“进化”。后人并不必然比前人写得更好,写得更丰富则有之(化用傅斯年观点)。

写于北京办公室

2024年8月14日星期三

【主要参考文献】《诗经》,《论语》,《楚辞》,司马迁《史记》,许慎等《说文解字》,刘熙《释名》,朱熹《诗集传》,胡朴安《诗经学》,闻一多《诗经讲义》,傅斯年《诗经讲义》等。

​​​

1 阅读:7

愚鲁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