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话原本什么意思?背后,重要的道理何在?

愚鲁说文化 2024-09-17 14:19:16

一者,“始作俑者”背后的道理真的深长且重要。二者,它们既来自于一对两千多年前终身郁郁不得志的老头,在今,还值得一观吗?——可以说,不仅还值得一观;其中一些,尤值得照着去做……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话惊心动魄。1、其中淤积的情绪喷薄欲出,读之,一股悲愤之气冲开字面——毁地拆天地压过来。2、今也须是太过严重的情形,太过彻底的失落,人们才会拣起这话来用。然而,还须问:这话本来是什么意思?是谁,在什么情况下,竟至说得出这种话?背后更深长的道理何在,总不能只是一声划然长啸吧?一者,这话来自《孟子•梁惠王上》;且这还不是孟子本人的话,而是他在教育梁惠王须行“仁政”时,引述的孔子他老人家的话;二者,孟子对这话已有解释,谓:“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即孔子之所以被气成那样,盖:当时陪葬的人俑做的太像人形了——或观之严重不适,或因为死人而糜费活人、劳民伤财太过……总之,严重有悖于仁道。

——仁人者何为?“束草为人……略似人形”而已(朱熹)。宁俭;宁更尊重人。

至于“其无后乎”,一说:如此不尊重人且不知仁之道、“礼之本”为何物的人(《论语•八佾第三》:“礼之本……宁俭……宁戚。”),干脆断子绝孙好了;一说:难道“始作俑者”就没有继承者吗?往后之人,怕只会更过分……——总之是其中的悲愤之气压也压不住,把孔孟他们两位,都着实地气冒烟了。所以,孟子到底在拿这话讲什么道理?亦或他:何至于把静好的仁政讲成了这个味道?视诸《孟子》的这一段原文,其中的道理并不复杂,然而,极其极其的重要——加之谈话技巧层面的考量,重要的道理遂至配上了惊心动魄的表达: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即此,孟子教育梁惠王道:1、“以刃与政,有以异乎”,盖:拿苛政恶政杀人,拿刀杀人,没有任何区别。换言之,倘国家治理不好,则当国者与杀人犯无异。古之君臣,今之掌公权力者,责任非凡,于此毕现。2、为一己私利而治国,为面子上光烫而治国,重物而轻生,徒见其国器而不见其国人,“此率兽而食人也”——这是率领兽群大口咀嚼自家的百姓。古之君臣,今之掌公权力者,何谓治国一事重点之中的重点,此又毕现。3、老实说,这一点的确过时了;但,犹未全然过时——这一点是孟子提出的施行仁政的具体的办法,即:建立一种“父母官政治”(“为民父母”)。父母为子女谋,无时不在趋利避害;诸君倘皆能以子女视百姓,又何来“率兽食人”之苛政、暴政、虐政(朱熹引李郁)?

——其犹未过时之处,在换位思考,在最根本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譬诸今天管教育的官员,倘能多问问自己——问问自己:如此这般,我的孩子接受得了吗?这般如此,我愿意我的孩子这样学习,这样生活,这样成人吗?倘能多问问自己再制定政策、施于有政——最最起码,教育者定出的政策不至于反教育。还有没有?孟子上述的这段话,还有没有别的重要的道理?——当然有了,太有了,这不还没有说到本文最为关注的“始作俑者”呢吗?所以:4、上述第三点在于如何具体施行仁政,而这第四点在于,如何成为一个“仁人”——孟子一贯说,非惟仁人,无以致仁政。——那,到底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仁人?其:从小处养仁——从不忍见到“始作俑者”这种小事开始培养自己的修养。先须知道如何去尊重一个人、感受一个人,推彼才有:如何为人,如何治人,如何安置并教化天下人……

——其中的逻辑链条的确太无瑕、太过理想化了,但好人的养成,确非一日之功。

之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见到那种“空中楼阁式的好人”——道理他全知道,好事他办不到,盖:一如孟子所指,未能就小处即开始养仁——未能把身边人、身边事,先给照看好,先给想明白。所谓“道理他全知道”,仅仅是“他的耳朵全知道”——他的行动、他的心,道理全未即此挂住。综上:一者,“始作俑者”背后的道理真的深长且重要。二者,它们既来自于一对两千多年前终身郁郁不得志的老头,在今,还值得一观吗?——可以说,不仅还值得一观;其中一些,尤值得照着去做。此如:于今天的当权者而言,何妨照着“以刃与政,有以异乎”去绷紧为人为事的态度?并直接照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去发起换位思考?三者,“始作俑者”之所以惹得两位圣贤发那么大火,不在其大,正在其小。仁的养成,小处得来;人之趋于非人,小处即已开始崩坏。

——千古圣贤,无不奋身于拔本塞源;无不奋身于还人的根本以清亮的发生环境。

写于北京家中

2024年9月16日星期一

【主要参考文献】《论语》,《春秋三传》,《孟子》,司马迁《史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等。

​​

0 阅读:0

愚鲁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