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喜剧综艺"大爆发"作为参与者&观察者的阎鹤祥会怎么看?(三)

之桃开心生活 2024-10-30 00:57:31
北方文化背景下的漫才与相声

漫才在中国,尤其是在北方地区越来越受欢迎。然而,由于北方口音的影响,它有时会被误认为是相声,北方观众也常常会疑惑这究竟是漫才还是相声。

虽然漫才看似是一个舶来品,但它为南方口音的喜剧演员提供了更多的创作自由和独特的表演道路,减少了传统语言环境带来的限制。

方言困境与创新之路

建国以来,以北方方言为中心的文化环境逐渐确立。很多喜剧综艺节目,例如赵本山的小品,都以北方方言进行传播。

这导致南方的喜剧演员在北方观众面前不得不迁就使用普通话,从而可能削弱了他们本土语言的优势。

漫才演员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一些漫才演员使用方言表演会更加自然流畅,但在北方文化中心的环境下,他们必须使用普通话表演。

这种对普通话的迁就,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的戏剧效果,因为他们无法充分发挥方言独特的幽默感。

然而,这种困境也促使南方演员在语言表达上更加精准,更加文本驱动,从而在文案创作上更加精炼。与北方注重语言细节的“味儿”不同,南方演员在表现力和戏剧性方面更加敏锐。

从语言到表演:漫才的独特魅力

周立波的段子如果用上海话讲,上海观众会更容易被逗乐。其他城市的方言也同样具有独特的幽默效果。

除了语言,漫才演员还需要注重服装和表演形式。例如,一些漫才组合选择更贴近日常生活的表演服,甚至融入流行歌曲元素,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观众的认知。

漫才和相声的节奏、包袱的处理方式也各有特点。罗永浩曾坦言,起初他无法接受漫才,但经过一些漫才组合的表演,他逐渐感受到了这类喜剧的魅力。

漫才强调天马行空的想象,甚至是滑稽搞笑,通过两个人的装傻吐槽演绎出独特的喜剧效果。这种创新形式赢得了中国观众的喜爱,也让大家逐步接受了这种表演形式。

表演的精髓:说学逗唱演

马季先生总结的相声精髓“说学逗唱”实际上应该加上“演”,强调表演的重要性。如今的漫才演员在表演上的投入,使得他们的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无论是传统相声还是新兴的漫才,只要在台上演绎得好,都值得观众欣赏。

在文化融合与碰撞的时代背景下,漫才的兴起为中国喜剧舞台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为南方喜剧演员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丰富了中国观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更重要的是,漫才的成功表明,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喜剧形式,只要能够抓住观众的笑点,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就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漫才与相声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也将推动中国喜剧走向更加多元化、更加繁荣的未来。

新一代喜剧的魅力

漫才兄弟的横空出世令人惊艳,他们的表演极具感染力,让人不禁感叹他们的才华。虽然只是片段,但其精彩程度已令人折服,甚至让人产生“路转粉”的冲动。

他们与一批中国最优秀的脱口秀演员,如启默、小鹿、刘洋、富航等,共同展现了脱口秀的魅力。

脱口秀演员的专注与时代机遇

近距离观察这些脱口秀演员的创作过程,可以感受到他们非同一般的专注和认真。 这一代脱口秀演员,如刘洋、小鹿、启默等,年龄大多在33到40岁之间。

在脱口秀在中国兴起时,他们正值30岁上下,这个年纪的人往往渴望新鲜事物,也更容易接受改变。

与日本在90年代经济泡沫后错失互联网浪潮不同,中国的这一代年轻人,特别是80年代出生的人,恰好赶上了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他们中很多人学习计算机或互联网相关专业,更容易适应并引领这场变革。

相声的固化与脱口秀的先机

相声在2005、2006年曾因郭德纲等年轻演员的加入,以及互联网的兴起而焕发新生。 然而,当B站、抖音等更大的平台出现时,一些已经成名的相声演员却难以适应新的变化,缺乏新的刺激,逐渐固化。

相比之下,这一代脱口秀演员,尤其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抓住了机会,积极探索和接受新事物,引领了脱口秀的发展。

未来喜剧形式的展望

未来,95后和00后可能会接受新的喜剧潮流,例如Sketch(短剧)。与一位目前在北京大学就读的学生交流后得知,脱口秀社团在高校非常火爆,而传统的曲艺社团则面临招生困境。

回顾过去,北京高校也曾有一批学生在学校里实践相声,例如李寅飞等。他们也曾赶上互联网的热潮,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

然而,相声在经历了2005、2006年的那波热潮后,逐渐固化,未能及时抓住移动互联网时代(例如B站、抖音等平台)的机遇。 相声错失良机,未能更早地拥抱年轻群体。

中国大学在1997、1998年开始扩招,到2005年左右,大量年轻大学生毕业。郭德纲老师正是利用互联网的传播方式,让传统相声再次焕发生机,这一点至关重要。

脱口秀的兴起并非偶然,它既得益于一代人的时代机遇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也得益于对新兴传播媒介的敏锐把握。 相声的经验教训也提醒我们,任何艺术形式都需要不断革新和适应时代变化,才能保持活力。

未来,喜剧的形态或许会更加多元化, 谁能更好地抓住年轻一代的喜好,谁就更有可能引领潮流。 拥抱变化,勇于创新,才是艺术长久发展的关键。

行业壁垒与人才流失

相声行业如果能够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人才,尤其是那些有才华的大学生,势必会吸引更多新鲜血液的注入。然而,现实情况是,相声行业仍然保持着保守和固化的状态,遵循着自身的逻辑,并不倾向于接纳外部新人。

曾经有一批满怀希望进入相声行业的年轻人,却在尝试的过程中遭遇了森严的行业壁垒。想要加入,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这导致许多人被拒之门外,最终无奈转向了脱口秀。

例如,单立人的创始人石老板,大学时期就是相声社团的成员。如果当时相声行业能够更加开放,比如通过举办各类竞赛吸纳更多人参与,或许如今的局面会截然不同,相声行业可能就不会给脱口秀留下如此大的发展空间。

脱口秀的崛起与相声的保守

脱口秀的出现,为那些渴望展现幽默才华的年轻人提供了新的舞台。与其在相声行业经历漫长而充满挑战的拜师学艺之路,他们更愿意选择在脱口秀的舞台上自由发挥、展现个性。

虽然脱口秀最初的发展略显“野生”,但其行业基础却迅速建立起来。

相声行业如同一个生态系统,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自保机制。它之所以保守,是因为经历了太多的时代变迁和动荡。

脱口秀和相声就像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物种,彼此依赖又互相竞争。

拥抱变革,躬身入局

要在时代变革中有所作为,必须积极参与其中。只有躬身入局,脚踏实地,才能拥有真正的发言权。

这场时代的变革令人兴奋,每天都充满着新的期待。即使在平静的生活中,偶尔的娱乐活动,甚至是参观老建筑,都能带来充实感。

马东:跨界探索的开拓者

马东,作为马季之子,虽然并非相声演员,但他对相声的热爱毋庸置疑。从他接受许志远采访时的表现来看,他对相声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

然而,基于事业和生活的考虑,他选择了开拓新的方向。马东是一位真正的开拓者,他在不同的赛道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无论是在脱口秀还是其他节目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声和脱口秀,各有其精彩和独特之处,两者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促使着彼此不断发展和进步。

相声和脱口秀的竞争与发展,实际上反映了传统艺术与新兴文化在时代浪潮中的碰撞与融合。相声的保守并非完全是缺点,它代表着一种传承和坚守,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脱口秀的开放与包容,则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广阔的表达空间,也注入了新的活力。两者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关键在于如何找到平衡点,既能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最终实现共同繁荣。这不仅是相声和脱口秀所面临的挑战,也是所有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工作与选择

阎鹤祥在谈及工作选择时,透露了曾经淘汰宋天若、刘阳以及自己爷爷作为合作伙伴的考虑。关于许丹,他表示并非对其态度有任何不满,而是考虑到其高强度工作节奏下难以得到放松。

此外,他还放弃了一个积累较少、完全陌生的新领域项目,转而选择了更具挑战的老节目。

与马东的合作并非“旧情”

谈及与马东的合作,颜鹤翔强调这并非外界所传的“相声旧情”,而是基于现场公正的投票结果。他表示,大家来工作都不想被认为是在攀关系。

阎鹤祥表达了对马东的敬佩之情,认为他是一位从体制内走到创业的开拓者,并见证了电视综艺和喜剧的发展。他希望能有机会听到马东分享他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关于相声和电视综艺的心路历程。

相声:负担与牵引

两个节目经历让阎鹤祥对相声的信念更加坚定。他重新认识到相声的价值和存在的可能性,并更加明确了喜剧的本质。

然而,相声的标签也成为他的负担。他不希望大家总是提及相声和郭麒麟的一些包袱,尽管这些是他为了节目效果而做的贡献。

即使被认为重复使用这些元素,他也坦然接受。

尽管近七八年几乎没有新的对口相声作品,但“相声演员”的形象依然根深蒂固。颜鹤翔逐渐意识到,顺势而为,踏实做事就好,不必过多纠结。

他接受了相声带来的负担,也接受了它底层的牵引。以前他在乎别人如何定义他,现在他更关注自我审视,做真实的自己,不在乎标签。

未来:单人舞台的探索

阎鹤祥未来的计划是进行单人表述类的舞台呈现,形式可能是脱口秀、单口相声或评书。他 envisions 一个场景:未来,颜鹤翔或许会用两小时在舞台上讲述一个有趣又动人的故事,而观众并不会在意他说的究竟是什么形式,只会被故事本身所吸引。

阎鹤祥的经历展现了当代文艺工作者在传统艺术与新兴媒介碰撞下的思考与选择。他既传承了相声的底层理念,又积极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在顺势而为中寻求突破。

他对于标签的释然,以及对自我审视的重视,也体现了新一代艺术家在创作道路上的独立思考和自我坚持。这种在坚守与创新中不断平衡的探索精神,或许正是推动艺术不断发展的动力所在。

0 阅读:4

之桃开心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