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史上,不乏可歌可泣的巾帼英雄,她们在历史长河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鉴湖女侠”秋瑾就是其中之一。
秋瑾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里的一个闪独特的存在。她是20世纪初第一批革M先驱,为民族与女性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她出身名门望族,从小就想成为一位行侠仗义的女英雄,为此读书习文,精通诗词,练拳舞剑,文武双全。
后来,21岁时嫁给湘潭富绅,生下1儿1女,如此锦衣玉食、儿女双全的无敌人生,羡煞许多世间女子。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衣食无忧的女子,却为了民族大义,毅然放弃养尊处优的少奶奶生活,投身到舍身取义的革M洪流中,年仅32岁被清廷斩首,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不是一位寻常女子,她有着闺阁女子所不具备的远见、思想与抱负,敢于反抗数千年以来的封建旧社会,虽然后来失败了,但她的气节与精神却永远光耀世间。
一起看看女英雄秋瑾短暂而传奇的一生。
一、本是瑶台第一枝:名门望族,包办婚姻本是瑶台第一枝,谪来尘世具芳姿。
如何不遇林和靖?飘泊天涯更水涯。
——秋瑾《梅》
秋瑾以梅自喻。而梅花的花语是坚强、高雅与忠贞,象征着坚韧不拔、高洁孤傲与高风亮节,秋瑾的心志可谓一览无余。
1875年,秋瑾出生于福建厦门祖父的官邸,祖父秋嘉禾担任厦门海防厅同知,父亲秋寿南就职于厦门海关。
常言:再穷,都不能穷教育!更何况作为名门望族之后、大家闺秀的秋瑾。
秋瑾从小就与男子一样有接受教育的机会。祖父请名师教授秋瑾、哥哥誉章、妹妹闺珵、同父异母弟弟宗祥4人的启蒙教育。
如此,秋瑾自小就有了非凡的见识。
由于母亲单氏是浙江萧山望族之后,在诗文上颇有造诣。秋瑾就在母亲熏陶下,读书习文,精通诗词,11岁就能作出豪迈诗作,如“壮哉奇女谈军事,鼎足当年花木兰”等。
秋瑾还对古代花木兰、沈云英等奇女子很是痴迷,甚至恨自己为女儿身,
笔墨书怀,诗词言志;性格决定命运。
这似乎在冥冥中注定了秋瑾的人生志向与命运走向。
1891年,秋瑾全家跟随卸任的祖父回到老家,定居祖籍绍兴,这下秋瑾如鱼得水了。
秋瑾从小不擅女红,偏偏像男子一样对武术很感兴趣,15岁的她便跟舅舅学习骑马击剑,为此练就了一副强健的体魄、精湛的武艺,大有巾帼不让须眉之势。
秋瑾,堪称近代文武双全的花木兰。
其实,秋瑾之所以从小喜诵爱国诗词,身负男儿志向,强身健体以保家卫国,与她亲眼目睹国家衰败惨景无不相关。
1893年,18岁的秋瑾随父亲移居湖南长沙,后搬家到湘潭,一家人四处流转源于清末官员职务流转之快。
秋瑾目睹官场F败,对清廷心生厌恶,遂作诗“咏燕”抒怀:
飞向花间两翅翅,燕儿何用苦奔忙?
谢王不是无茅屋,偏处卢家玳瑁梁。
此时,秋瑾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了。
1895年,20岁的秋瑾与父亲结识了湘潭首富、曾国藩表弟王殿丞,对方见秋瑾长相端庄秀美,聪慧可爱,就托媒人给儿子王廷钧提亲。
当时仍然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虽然秋瑾对这桩父母包办婚姻十分不情愿,但那时女子婚姻大多不能自主,只得依从。
于是,次年即1896年,21岁的秋瑾坐上花轿吹吹打打地嫁给了17岁的王廷钧。
然而,不同频的两人,就连呼吸也都是错的。秋瑾与王廷钧即如此。
王家是当地有名的富绅之家,秋瑾嫁进王家,衣食无忧,过上了锦衣玉食的富家少奶奶的生活,这在外人眼里,生活很幸福。
然而,秋瑾终究不是一位见识浅薄的寻常闺阁女子,她并不囿于外在的物质享受,而更注重内在的精神富足。
婚后,秋瑾与王廷钧,在志趣、爱好、性格等方面格格不入,毫无共同语言。
王廷钧自小活在一片赞扬声中,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性格还很幼稚,秋瑾则截然相反。
王廷钧
王廷钧是典型的纨绔之弟,一不好读书,二不务正业,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游手好闲,至于国家现状就更加漠不关心了。
所幸,这时秋瑾结识了唐群英、葛健豪,三人常常饮酒赋诗,下棋谈心,往来很密切,被世人称为“潇湘三女杰”。
但王廷均依然原地踏步。
当时,清廷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全国上下强烈反对。秋瑾劝丈夫好好读书以报效国家。不料,王廷钧竟回答道:
“朝廷割地赔款,委屈求全,我们这些匹夫有个屁责。”
还有一次,两人谈到了谭嗣同,秋瑾赞扬谭是为国家民族大义视死如归的伟大志士,谁知丈夫竟骂谭是乱党、败类,两人吵得不可开交。秋瑾为此写下一句诗:
“可怜谢道韫,不嫁鲍参军”。
显然,秋瑾对这场不协调的婚姻十分痛苦。她的婚姻,的确与东晋才女谢道韫十分相似,谢道韫因嫁了迂腐至极的王凝之而生发出了“天壤之中,乃有王郎”的不满感叹。
秋瑾本就对包办婚姻不满,这下内心更加苦闷,生活陷入黯淡。她只得借诗抒怀写下了《彩凤随鸭》《囚徒入狱》等诗,将自己比作一只彩凤,甚至是关进监狱的囚徒。
虽然婚姻不尽人意,但王家人对秋瑾很不错,她不用担心衣食住行,不必发愁家庭琐事;只需每天在书房里读书写字、陶冶情操。
就这样,秋瑾在夫家生活了六七年,生下了1子1女,1897年生下长子王沅德,1903年生下次女王灿芝。
如此,凑成一个“好”字,儿女双全,生活无忧,令旁人羡煞不已。
然而,生活不仅仅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老婆孩子热炕头,还有诗和远方。
常言,富不过三代,家族发展尤为重要。王廷钧虽然能力平庸,但王家有钱,于是豪掷1万两白银给王廷钧捐了个北京的闲官。
夫唱妇随,秋瑾只得带着一双儿女乘船经大运河去北京与丈夫团聚。而这一次的离乡赴京之举,即将彻底改变秋瑾的一生。
二、漫云女子不英雄:学新思想,走新道路王廷钧本就有吃喝玩乐的恶习,这下到了京城,见到不一样的世界,就如脱缰的野马。
王廷钧每日去公署办公,混迹于腐朽的清王府内,与官场狐朋狗友喝酒赌钱,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秋瑾很是不满,每每对丈夫好言相劝,但无济于事。那时的官场同政局一样动荡不堪,很多清廷的官员心灰意冷,破罐破摔。
1900年,八国联国濒临城下。7月14日,慈禧太后乔装农妇与光绪皇帝等人逃至西安......当时夜晚的天空被熊熊大火烧得通红,八国烧杀抢掠横行。
国家陷于生死存亡之际,看着这一幕幕惨景,秋瑾眼里充满泪水,内心悲愤交加......
她悲愤地写下了这样一首《对酒》诗:
为惜千金买宝刀,貂皮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这一幕似曾相识,遥想东晋风雨飘摇时的才女谢道韫,大明王朝灭亡时的名妓柳如是。面对易代之际,谢道韫横刀在手上阵杀敌,柳如是决定与丈夫双双殉国以全名节。
而此时的秋瑾,则选择投身到救国救民的民Z革M当中。
而就在国家水深火热之际,那些官僚子弟们却忙着准备后路,王廷钧也不例外。他被任命为江苏候补道,又接到父亲家书说母亲病重,这下夫妻二人真得打道回府了。
其实,这都是那些有权势的官员们偏安一隅的策略,毕竟战火已烧到更远的地方,再晚回家就性命不保了。于是王廷钧带领一家离开了硝烟弥漫的北京城。
1903年,秋瑾夫妇返回北京,住在南城绳匠胡同里,邻居是任职户部的廉泉夫妇。
廉泉是“公车上书”的参与者之一,妻子吴芝瑛才华横溢,是一位新潮女性。
常言,近朱者赤,近墨者墨。
秋瑾与吴芝瑛一结识,相见恨晚,两人才气相投,情谊相和,没过多久就结为知己,无话不谈,吴芝瑛给她讲新思想、新事物,听得秋瑾心潮澎湃,感觉自己重生了。
正因吴芝瑛的影响,秋瑾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终于找到了她一直想要追求的理想。她在吴芝瑛介绍的书籍中孜孜不倦地学习,她的思想在慢慢升华着。
吴芝瑛
而此时,王廷钧却仍然抱残守旧,守着一个闲官,终日吃喝玩乐,更加碌碌无为,摆烂不堪,也听不进去妻子的规劝。
这一天,王廷钧又去喝花酒了,深夜未归。秋瑾越想越气,此时的她已经接触了新思想,对封建的三从四德很反感,决定做一个新式女性。
于是女扮男装去戏院听戏,不巧碰见了丈夫。王廷钧还是旧思想,认为妻子抛头露面是奇耻大辱,一怒之下动手打了妻子。
这下秋瑾清醒了,很想离开这个在思想上与自己渐行渐远的枕边人。
恰好这时,吴芝瑛的伯父-大学者吴汝纶从日本考察结束回国,他的新思想令秋瑾耳目一新。于是为了打开眼界,学成知识,秋瑾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赴日求学。
而当她将决定告诉丈夫时,丈夫强烈反对,理由是两个年幼孩子要照顾。甚至窃走她的珠宝与积蓄,以阻挠她赴日。
但秋瑾去意已决,她气愤地吼道:“你可以偷走我的钱财,但捆不住我留学的决心”。
秋瑾只得变卖仅剩的财产,在吴芝瑛资助下,只身东渡日本。
秋瑾到东京不久,便一展抱负志向。
她结识了鲁迅、宋教仁、黄兴等人,加入同盟会,创办杂志,自号“鉴湖女侠”,发表告同胞书,主张男女平等,反对男尊女卑,反对缠足,提倡女子接受教育等。
秋瑾在留学期间,聚众演讲,文思泉涌、气势磅礴.....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篇。
后来局势演变,1905年底秋瑾不得不回国。返国途中,她感叹“我欲乘风去,天涯咫尺间”,内心充满为祖国人民争民Z独立的雄心壮志。
东京只是秋瑾崭露头角的驿站,更远的前方还在等着她,等待着一个永不言败、与命运抗争的女子。
三、秋风秋雨愁煞人:寻求解放,32岁赴死曰归也,归何处?猛回头,祖国鼾眠如故。
学成归来的秋瑾,已是一名坚不可摧的战士了,她风风火火地开启了她的启蒙运动,如主持光复会,创办学堂,提供武Q等,一次制弹时不幸受伤,只得回老家养伤。
为筹得办中国女报的经费,秋瑾长途跋涉到湖南湘潭公婆家借得3000大洋。却又在几天后,乔装打扮,不辞而别,甚至登报“脱离家庭关系”。
这就令人匪夷所思了。
其实,她是在保护家庭,以免株连家庭。毕竟参加革M,就意味着牺牲,为了丈夫和孩子,秋瑾在报上发泄对丈夫的不满,宣布与丈夫离婚。
王廷钧知道,秋瑾触怒了清政F,他们是不会放过她的。可他又什么都做不了,因为他知道妻子义无反顾的倔强性格。
果然,光复会起义连续失败。
短短半个月,光复会成员前赴后继、英勇就义。同时英勇事迹也鼓舞了大众,加速了清王朝的土崩瓦解。
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刺S安徽巡抚恩铭失败,被抓后被凌迟处死,秋瑾闻讯,痛不欲生。
而当她得知清Z府来抓她的消息后,原本可以逃走的,但她却拒绝逃走,对劝她的人说:“革M要流血才能成功,满奴能将我绑赴断头台,革M成功至少提早5年”。
秋瑾想用她的死,唤起大众推翻清Z府的决心。秋瑾一语成谶,5年后即1912年,清王朝走向覆灭!
7月14日,清军逮捕了秋瑾。
而此前她早已烧毁了秘密文件,将学生们遣散回家,等清军包围了大通学堂时,只剩她1人。
秋瑾被连夜审讯,要她交出组织情报及同党名单,秋瑾坚不吐供,只写下了那句盛传了100多年的7字名言:
“秋风秋雨愁煞人”。
这是秋瑾唯一的“笔供”。
次日凌晨,在绍兴轩亭口,秋瑾大义凛然,被清军斩首,从容就义。
死时年仅32岁。
王廷钧得知妻子牺牲,悲痛欲绝,他终于明白了妻子心中的民族大义。心灰意冷的他辞掉官职,带着一双儿女回到湖南,因思虑过度,2年后追随妻子而去。
父母虽然早逝,但一双儿女却大有作为。
长子王沅德继承经营家族生意,家财丰厚,仗义疏财帮助地下D渡过难关,创办学校以改变国家状况等。
女儿王灿芝也同母亲一样很有才华,热爱武术,成为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员,此后又培养了很多中国飞行员。
说到底,丈夫子女都受到了秋瑾的影响。
王廷均与秋瑾虽然最初志趣不相投,但两人内心还是有爱的,秋瑾为保护丈夫儿女,与家庭脱离关系:丈夫则思念妻子,郁郁而终。
很多事,只有经历了,才懂得可贵。
回顾秋瑾的一生,从名门望族的千金,到富绅豪门的少奶奶,再到清廷胆寒的女英雄,最终拒绝逃走从容赴死,令人动容不已!
秋瑾本可以逃走生还的,却坚持留下来以自己的“死”来唤起人们的觉醒。
这与鲁迅《呐喊》文集《药》里的主人公“夏瑜”很相似,秋瑾就是夏瑜的原型,夏与秋相对,瑜与瑾相对。
秋瑾是中国第一批女权运动的先驱,为民Z革M与妇女解放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她的光辉思想将永远在历史长河里熠熠闪光。
秋瑾虽然离开100余年了,但她为国家、为民族舍生取义的气节与精神,将永远长存于人们心中,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