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医学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

鸿朗说健康 2024-09-25 14:01:43

医学的主要目的就是研究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医学侧重于研究生命活动的内在现象,又可称为“象医学”,而现代医学侧重于机体本身,又可称为“体科学”,象的变化一方面与自身状态有关,并不断以时间地点为转移,中医学研究整个生命过程,因而与时间的关系较为密切。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中医就是一门关于时间的医学,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时阴阳,四时经纪”。

月有阴晴圆缺。我们的身体也一样,它就像一个小小星球,一天之中随12时辰、一月之中随日月盈亏、一年之中随24节气而潮动。中医管这一套体系叫时间医学,是说我们身体呼应着日月的运转,各器官在依序此消彼长,起承转合。如果我们顺应了身体的生物钟规律,摸准薄弱那一刻,拾遗补缺,身体就能被调校到最佳状态。

时间可以描绘出事物变化发展的节律,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以时间为标记,进行描述,代表着事物发展的阶段,同时还包含着时间深层次包含的能量及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人体阴阳盛衰及运行的变化,如春主升发,具有升发之气,夏性炎热,具有炎上之性,秋主收敛,具敛降之能,冬主下沉,有闭藏之机,这便是时间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机理。

宇宙变化具有相对的周期性,以运气学说进行划分,宏观方面六十一甲子为一大周期,以此类推,有季节律、月节律、节气、日节律及时辰节律,其中节气为古人长期生活实践的结果,与农事活动尤为密切,同时也反应自然之气一年中升降浮沉的变化。这些节律的共同特点背后都有一个完整的周期,有其特有的规律及变化趋向,这种规律应用于生命科学,便是时间节律。

天人相应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古人对天人关系的一种朴素认识,人立于宇宙间,与时空息息相关;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周期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彼此保持着同步节律,日、月、星、辰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气、血、津、液的运动变化。时间决定着人体阳气的升降浮沉,同时与人体的气机变化有密切的关系,从广度方面,五运六气影响着整个自然环境,流行病及温疫的暴发,多与气候的异常变化有关,非其时而有其气,对于病源微生物的滋生提供了一个适宜生存的环境,流感及温疫的流行多随着时令季节改变而发生或消失。以自然界潮汐现象为例,当地球与月球处于特定的位置,产生不同的引力,周围事物及现象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人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对自身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女性的月经周期变化与其也有相应的联系。

时间与医理

《素问·咳论》明确提出:“五脏各以其时受病。”《素问·金匮真言论》则总结了四季发病的规律:“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篇》载:“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并针对一日之中大自然对人体的影响和人体所患疾病的变化提出了“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藏气法时论》有“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脾病者,日日失慧,日出甚,下哺静”;“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则讲述五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时间与诊断

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好发时令,一年四季的变化,对疾病的诊断起指导作用。《素问·热论》日:“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以夏至前或后的发病时间作为诊断病温与病暑的依据。

《伤寒论·平脉法》中指出四时脉象有所不同,“春弦秋浮,冬沉夏洪”。脉象的四季特征是:春天脉位较浅,脉来柔软;夏天脉位更浅,脉来洪大,秋天脉位较深,脉来如毛;冬天脉位更深,脉来沉紧。了解四季正常脉象变化节律,对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特别对疾病的发展能有所预测,即脉从四时,其病浅,可治;脉逆四时,其病深,难愈。

时间还可用于疾病定位,《内经·热论篇》有“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阳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的记载。

《伤寒论》在此基础上又有发展,并用于六经病的诊断,以确定病在何经,如“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等,都是依据时间来作出的判断。

《伤寒论》中还根据时间作病因诊断,如240条“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398条“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日暮是阳明主气之时,烦在日暮,就可以确定病变在胃,因是微烦,且出现在霍乱剧吐剧利的大虚之后,所以知是“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

0 阅读:54

鸿朗说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