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效应给香港电影的机遇,如日中天,怎么突然间衰落的

白某观文史 2020-07-20 18:48:03

港式的武侠片、功夫片、警匪片、爱情片、喜剧片、鬼悚片等电影类型比比皆是,成龙、周润发、张国荣、刘德华、周星驰是我们那个年代经常看到的影视明星,怎么香港一个区区几百万人口的弹丸之地,会出产那么多电影和涌现出不胜枚举的影视红星,并发展成为亚洲电影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出口地呢?其后,又怎么渐渐衰落下去的?

在商业浪潮的冲击下,明星效应日益突显,有些电影的故事情节简单的一望而知,有些为赶档期赶资金,甚至没剧本的情况下就急匆匆拍摄,唯一能撑起这些烂戏的就是明星。

进入20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的“造星”运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影视歌三栖全面发展的香港“四大天王”,围绕他们各种演艺活动的市场操作所产生的商业价值不可估量,明星效应所形成庞大的产业链同样四通发达,导演、编剧的创作,这时期似乎放到最次要一边,电影质量可谓鱼龙混杂。

在四大天王的夹缝中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生路的周星驰,开始了塑造自己成为喜剧天王的时代,也开始了他一路飙高票房的神话,90年代基本是周星驰驰骋影坛的天下,那时期我记得大街小巷都播放着周星驰的搞笑片,有些VCD小影室还没进去,就可听到周星驰嚷嚷的叫喊声,说不上绝后,那也可谓空前的。

在这些嬉笑声中,也有一批像张婉婷、王家卫、关锦鹏等静静做自己电影的导演,其中王家卫成绩斐然,先后在柏林、戛纳等国际影展中获奖,并带领张曼玉、萧芳芳等不少香港电影人扬威国际,使香港电影渐受国际影坛重视,周润发、成龙及杨紫琼等巨星时常被好莱坞罗致拍电影,这是一个巨星闪耀的年代。

每部卖座的电影可以没有丰富的剧情,可以没有动人的戏份,但不可以没有巨星的存在,他们令香港电影的夜空璀璨夺目、光彩耀人,这是香港电影的巅峰时期,被冠以“东方好莱坞”之称。

踏入新世纪,香港电影已走过百年历史,总的来说,20世纪前10年是启蒙孕育时期,20至30年代是萌芽发展时期,40至60年代是成熟多元时期,70至80年代是黄金缔造时期,进入90年代辉煌衰退时期。

如前所述,太过注重商业资本运作,电影必然会日渐丧失最本质的东西,这在80年代的香港电影就已经埋下伏笔,到90年代已暴露无遗,加之受国外电影的冲击、电影人才的流失、盗版问题的侵袭、数码电影的冒起、跟风拍摄的弊病、制作水准的粗糙等,都一步步远离大众观影之心。

到90年代末,香港电影留下的仅是巨星的光影,其它各方面都急剧下挫。尤其新世纪最初几年,是香港电影业最艰难最阴暗的时期,除受经济低迷影响外,2003年爆发的非典型性肺炎(SARS)病毒使许多戏院门可罗雀,曾经一年拍摄300多部电影的辉煌业绩,在该年只拍摄了50来部电影。

另外,香港两位歌影巨星张国荣、梅艳芳相继去世,对整个电影业的打击更是雪上加霜,香港电影像似迎来了一场浩大的寒冬。

为寻求突破,业内人士不少开始北上寻找机会,开拓国内电影市场。事实上,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愈加重视,电影产业正在整合提升,瞄准国内这块黄金地还是比较明智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近些年大陆和香港合作拍摄的电影越来越多,当中不乏知名导演和演员。在香港人一贯拼搏进取的精神之中,我们似乎看到香港电影的新出路和希望,但这种背靠大陆广阔的电影消费市场,假如还是按照那种港式的老套路去出品电影,那是无法取悦和满足现在观众的心。

0 阅读:25
评论列表
  • 2020-07-20 20:23

    香港的年轻的电影导演和演员能够独当一面的几乎没有?最年轻的应该是余文乐,陈冠希,谢霆锋,吴彦祖等[笑着哭]

白某观文史

简介:做一个有态度,有温度的文史记录者,尊重文化,敬畏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