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革命时期的红军医院

木兰历史 2024-03-17 07:02:44

文/董青云

一九二七年十月,毛主席带领工农革命军到达宁冈县的茅坪村,成立了一个医务所。毛主席上到井冈山后又在大井村设立了医务所,后来随着红军不断扩大,战斗频繁,伤病员逐渐增多,医务所就不适应了。根据这种情况,一九二八年五六月间,毛主席决定把医务所扩大,成立红军医院,指派邓允庭同志负责领导医院的工作,医院的经费由王佐负责解决,我每次都向王佐领款。

医院下分四个管理组,负责管理伤病员的治疗和生活。第一组、第二组设在大井村,第三组设在中井村,第四组设在小井村。红军干部中的伤病员多半都分在第三组(中井村)。每组有医务主任一人、医生二人,护理人员根据伤病员多少,临时从部队或从地方上派充。有时,一个重伤员专门有一个人护理,三四个轻伤员一个人护理。我负责的是第四组,医务主任是我们俘虏的国民党医官,名叫段致忠(开始表现不好,经长时间教育,表现逐渐转好,他常说要戴罪立功,后当上医务主任),医生一个叫资彬,另一个叫徐鸽。第三组有个女医生叫伍辉国,还有一个男医生。

七溪岭战斗后,毛主席又决定在小井街上建一栋医院,计划能住一千人。为赶建医院房屋,毛主席从宁冈、永新、酃县等地调来很多木匠、石匠、铁匠,还从红军部队中抽调人员参加,并指派一个干部专门负责新建房屋。

红军医院的药品,开始主要是用中草药。医院有一位中医叫谢秋月(宁冈茅坪人),还有两位草药医生,是父子俩。父亲叫伍海泉,儿子叫伍文奎,他们是湖南鄙县人,专门负责挖草药、用草药。七溪岭战斗后,在永新县城缴获国民党杨池生、杨如轩两个师大批西药,运到宁冈象山庵,堆满了两间房。从这个时候起主要用西药治疗伤员。我们的医生开始还不会用西药,要靠俘虏的敌军医官教我们怎么用。起初他们不肯教我们,经耐心的教育才慢慢转变,教会了我们用各种药品。有一个杨池生的医官,很反动,思想很顽固,怎么说他都不听,气得我们发火,有人说要杀掉他,他才老实一点。经过长期的耐心说服教育,他逐渐转变了,后来还当上了我们的医务主任。

开始什么医疗器材都没有,后来打七溪岭从敌人手中缴获了大批医疗器材,医院用的东西,基本上都有了。我记得这些东西和现在医院用的差不多。不过没有现在医院这样好,这样新,这样齐全。

毛主席对药品很重视,他经常对部队说,敌人的药品要全部缴获送上井冈山。他来医院时,常问药品缺不缺,他还派人到白区去购买中、西药。由于毛主席非常重视和关怀医院建设,所以在一九二八年间,医院的药品不缺什么。部队离开井冈山后,中、西药再没有来源了,只好又主要靠上山挖草药了。

毛主席对红军伤病员的关怀无微不至。他经常到医院探望伤病员。每次路过小井时,他总要来,问问医院药品供应、伤员生活等情况。毛主席每次见到我们和伤病员,总是非常和蔼地对我们笑,一业询问我们是哪个地力的的人,什么时候参革命的,在哪里负的伤,询问伤病好转的的情况以及有什么困难等等。伤病员都很高兴地一ー回答。当谈到困难的时候,毛主席总是耐心地鼓励我们说,闹革命就就要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现在吃苦,今后就好了。我记得有有一次,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谈笑,他亲切地问我们:

“你们出来干什么?”

答:“出来闹革命。”

问:“闹革命干什么?”

答:“打仗。”

问:“打什么仗?”

答:“打土豪劣绅,打国民党反动派。”

问:“为什么要打国民党反动派?”

答:“他们专门压迫我们,剥削我们。”

毛主席接着说:“你们说得对,我们就是为为了不受压迫,要翻身作主人オ出来闹革命的。”毛主席说,“要翻身做主人可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啊!我们大家要学习习,要好好学文化。”

大家说,没有纸没有笔怎么学呢。毛主主席笑着指向地说:“这不是我们学文化的纸吗?”又指向树枝说,“它不是我们学文化的笔吗!”毛主席这么一说引起我们们哈哈大笑。毛主席又接着说:“识字的同志教不识字的同同志,识字多的同志教识字少的同志,一天学十个字,一百天天就学一千个字,一年就可识几千个字。”从此以后,不少同志一休息就坐在地上互相教识字,练字。许多同志过去连连自己姓名都不识得,后来不仅能写,能识很多字了,还可以在墙壁上写标语,还能写信。

当年红军生活很艰苦,吃、穿、用都要靠靠打土豪和从国民党军队手中缴获。当时规定红军不分官兵夫俘,每人每天菜金五分。毛主席说医院伤病员要特别照顾,每人每天要给一角钱的菜金。一角钱的菜金,我们不能吃光,还要想办法节余一点,将节余的钱,发给每个伤病员零用。

医院的粮食很多,还没有等吃完,毛主席就派人从宁冈担来。伤病员一天吃三餐,有稀有干,由各红军食堂按时送到伤病员住的地方。毛主席有时还要部队和区、乡政府送些猪肉、牛肉,来改善伤病员的生活,有时医院也会在小井街上买点猪肉。小菜完全靠买。有时当地群众也送一些南瓜、茄子、萝卜、笋干等给伤病员吃。伤病员也会节省一点肉送给群众小孩吃。

由于人多,谷砻得很粗糙,米里有不少谷,煮的饭不好吃,伤病员向毛主席反映了。毛主席要我们关心伤病的生活。当时我想:我所得的零用钱,一个未花,全部垫到伙食里去了。我对毛主席说,谷砻得不好我有什么办法。毛主席非常亲切地说,怎么没有办法呢?只要请老表嫂筛一筛,就能把谷筛掉。毛主席说的这个办法很好,果然,一筛谷就全部筛掉了,伤病员对煮的饭也再没有什么意见。我这才认识到我们对伤病员确实是不够关心的,遇到这点小问题就说没办法。

那时候困难确实很多,医院的工作人员和伤病员全部住在群众家里,楼上楼下、房内房外都睡的是人。床有的是用条凳架一块门板,有的是打四个桩架几块板子。床板面上有的垫稻草,多数是垫茅草,有的用一块布铺在茅草上面,不少的连布都未铺。被子是自己随身带的,也有从部队送来的。这些被子都是打土豪缴获的,花花绿绿,五颜六色,可以说什么颜色都有,只有缴获敌军"两杨"的被子,才是一律淡黄色的。红军穿的衣服,开始也很不整齐,后来缴获敌人几百担布,被服厂才统一缝制了一些衣服。缴获的布,白颜色的多,就用稻草灰染,所以衣服的颜色是灰白色的。蓝的、黑的也有,比较少。

毛主席原来是穿蓝洋布长褂,后来也是穿灰白色的军装。每次行军都穿一双草鞋,也有时穿布草鞋,肩上背一个米袋,还背一个斗笠。他手中总是拿着一本很厚的书,边走边看。有时边吃饭边看书。有一次短途行军,途中遇到雨,毛主席把右手盖着头,还是边走边看书。我看见毛主席没有戴斗笠,就跑到他身旁说,报告毛司令,下这样大的雨,为什么不戴斗笠?毛主席说,请你替我到群众家买一个。我说,毛司令,你背上不是有一个斗笠吗?毛主席呵了一声说,我忘记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毛主席看书是何等的认真。毛主席不论行军到哪个地方,晚上总要工作或看书到深夜。第二天天一亮就起床。毛主席的身体非常好,从来没有听说他生过病,更没有见他来医院看病。

毛主席非常重视对伤病员的政治思想教育,他每次来医院都问伤病员的思想反映,要我们多做思想工作。我们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各管理组每天都要开一次会,对伤病员讲讲前方打仗的情况和医院存在的实际困难,并且针对伤病员的反映,作些思想教育工作。主要是表扬好人好事,对个别表现不好的也提出批评。

红军战士在平时也常常互相打打闹闹开玩笑,可是开会、学习大家都很认真,不管开多大的会,时间多长,大家都很肃静,连解大小便都会向干部请假。

毛主席非常爱护群众。他指示我们,群众只要有区、乡政府的证明,看病、住院都不收钱,象红军伤病员一样对待。所以大小五井甚至很远的群众都会来红军医院治病。

毛主席还经常教导我们要遵守"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搞好群众关系。毛主席说,我们这么多伤病员住在群众家里,什么东西都是借群众的,借用完了就要立即归还,用坏了的要赔偿。他还要我们干部天天检查,看看有没有违犯群众纪律的。所以我们每天开会都要讲"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毛主席还非常重视对俘虏伤病员的治疗。他常讲,敌军伤病员也要送红军医院治疗。七溪岭战斗时,一天就送来两百多个国民党的伤病员。我们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对这些伤病员和红军的伤病员一样治疗,什么待遇都是一样,每次节余的伙食钱也一样分给他们。俘虏伤病员治好后,或留或走,由他自己选择。由于毛主席制订的俘虏政策好,政治思想工作做得好,很多人说,红军不仅不杀我们,还把我们送到医院治疗,和亲兄弟一样对待,世界上哪里能找得到这样好的军队,我就是死也要当红军。只有个别的回家(发给路费),绝大多数都参加了我们的红军。

毛主席分析敌人的动向超过孔明的"妙算"。他发动军民把宁冈的公粮全部运上井冈山。大小五井都堆满了粮食,我估计足足可以吃三年。一九二九年一月,毛主席率领部队离开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敌人来袭击井冈山的小井时,红军医院有两百多伤病员、十几个工作人员。其中有医生资彬、徐鸽、谢秋月、伍海泉、伍文奎,还有护理人员,名字我都记不清楚了。两百多伤病员中,我记得有:李新华(湖南耒阳人,红军副班长)徐新(湖南耒阳人,红军战士)李玉发(湖南耒阳人,红军战士)邓颖发(湖南耒阳人、红军战士)汤民新(湖南安仁人,红军战士)朱娥龙(江西永新人,红军战士)吴鸿录(江西宁冈人,红军排长)彭振辉(湖南湘西人,国民党的班长)吴风图(北方人,国民党班长)王梅朵(湖北人,国民党班长)徐子龙(湖北人,国民党班长)。其他人的姓名记不清。

敌人袭击红军医院时,轻伤病员和工作人员都往山上突围了,只有一百余重伤病员没有办法突围。当天,国民党军队就把他们全部拖在一块田里用机枪扫死。我躲在对面山上树丛里看得很清楚,先是一个个地拳打脚踢,打躺在田里,然后开枪。我流下了眼泪。

那天晚上我一个人向金狮面方向走,整整走了四天,也饿了四天。到第五天时,突然发现地上有被雨水浸涨的黄豆,我一个一个的拾起充饥,沿着黄豆去找群众。结果,没有看见一个人,却发现树皮盖着一堆东西,有米有锅。到第九天才走出金狮面找到群众。其他突围的同志,大部分饿死或者冻死了。一九二九年三月间,我在宁冈的源头村找到十几个突围出来的同志(红军伤病员),想在那里重新成立红军医院,同志们要我负责医院的工作,但由于没有钱、粮、药,医生一个也没有,医院成立不起来,不久就散掉了,我们又去找红军队伍。

0 阅读:2

木兰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