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璋到底做错了什么,那么多人背叛他?大家都不想出现在菜单上

雁芙说历史 2024-08-17 14:25:03

美国的国务卿布林肯曾经说:“在国际体系中,如果你不坐在餐桌上,你就会出现在菜单上。”

这话放在古代乱世当中,是一样的道理。

在汉末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时代,像刘璋这类人物,生在乱世,注定会出现在菜单上。

他之所以最后落下一个众叛亲离的下场,就是因为底下的人不愿意跟着他一起出现在别人的菜单上,他麾下一部分有才华的人,是想做那个坐在餐桌上的人的。

这里面,张松就是一个非常想坐在餐桌上的人。

因此,张松一直拿着益州这块地盘作为筹码,四处寻找买家。

关于刘璋这个人,他究竟是怎么成为益州牧的,这事儿还得从刘璋他爹刘焉说起。

刘焉经略蜀中

刘焉这个人可是正宗的汉室宗亲,他是西汉鲁恭王刘馀的后代,因为有这一层关系,所以刘焉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在州郡任职,还被授予中郎一职。

后来他辗转多年,又做过冀州刺史、南阳郡太守等高级职务。

到汉灵帝末期,虽然黄巾起义被平定了,但朝政混乱,汉室走向衰微,天下即将大乱。

中平五年(188年),刘焉从当时的局势已经能预感到天下即将大乱,于是心生避祸的想法,就想着找个偏僻之地做个土皇帝,以远离中原战乱与纷争。

而这个偏僻之地的最好选择就是交州。

东汉时代的交州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两广地区以及越南北部一带,地盘相当大,但那时候尚未深入开发,还处于蛮荒之地,十分落后。

这种地方,一般来说,中原群雄逐鹿,是不会跑到这里来打仗的。

可刺史这个职务虽然是州郡最高长官,但权力还是达不到土皇帝的标准。

刘焉于是想了个办法,他找机会向汉灵帝进言:

“太守、刺史行贿买官,盘剥百姓,导致各地叛乱四起,经常发生民变,朝廷可以专门挑选清正廉洁,又有才华的人去担任“牧伯”(州牧),给其更大自主权,以便充分调动当地力量镇压叛乱,安抚百姓”。

说完之后,刘焉还自请担任交州牧。

没想到的是,就在汉灵帝还在考虑时,有几个州郡发生了变乱。

并州、凉州先后发生变乱,当地刺史也被乱军所杀,而当时的益州刺史郤俭又传出他在益州大肆聚敛、贪腐成风、残害和盘剥百姓,导致变乱频发的事情。

汉灵帝经过考虑后也认为应该下放更多的权力给刺史,以便于能够及时调动力量镇压叛乱,于是决定采取刘焉的建议,改刺史为州牧。

就此,一州的军政大权基本上集于州牧之手,权力极大。

然而,就在刘焉即将被任命为交州牧之时,侍中董扶说益州有天子之气,这一句话就刺激到了刘焉的野心。

他再也顾不得去什么交州躲避战祸了,立马就上书朝廷,请求让他担任益州牧。

汉灵帝也没多想,随即便封刘焉为益州牧,让他前去那个贪腐成风、肆意残害和盘剥百姓的益州刺史郤俭抓捕,并且镇压当地叛乱,安抚百姓、整顿吏治。

刘焉出发时,侍中董扶、太仓令赵韪也弃官跟随刘焉。

就这样,刘焉带着他的原始团队开始了在益州的经营。

此时,益州已经发生战乱,马相、赵祗在绵竹发动起义,先杀绵竹县令,接着攻破雒县,杀死益州刺史郤俭,占据了几个军事要地。

刘焉入蜀的通道由此被中断,无奈之下,刘焉一行人只能暂时驻扎在荆州以东的地界。

不久之后,益州从事贾龙集结军队击败叛军,迎接刘焉入蜀,因此被刘焉任命为校尉。

刘焉上任后,他一直没有忘记“益州有天子气”这句话,所以他想成为益州之主,再与群雄争天下。

要想成为益州之主,就必须把那些不服他的人都给收拾掉,要想争天下以及镇压那些不服的人,就必须有一支武装力量。

所以,刘焉采取招降纳叛的政策,对于那些逃跑反叛的人进行安抚收容,以宽容恩惠的政策收揽人心,树立威望。

这期间,由于中原动乱,关中、南阳一带有数万户流民涌入益州,刘焉认为可以利用,于是收纳了这个人数众多的流民群体,挑选起精壮男子组建成一支军队,号称“东州兵”。

这也是益州后来派系关系中“东州派”的由来。

此外,有个叫张鲁的人在创立了“五斗米道”这样一个宗教,且有大量的信徒,刘焉也认为张鲁也能成为一个帮手,所以十分器重他,将其任命为督义司马,令其与别部司马张修一起攻取汉中。

但是夺取汉中后,张鲁和刘焉之间产生了裂痕,张鲁显然不是什么善茬,他一转手便杀了张修,自己独霸汉中,还派人截断通往长安的交通要道,斩杀汉使。

不过,这却给了刘焉一个当土皇帝的机会。

刘焉收到消息后,立即就上书朝廷,说“米贼”(张鲁)断了益州通往长安的道路,以后益州迫于道路阻塞,就无法与朝廷联系了”。

实际上,刘焉这一手,先是把罪责全部推给了张鲁,然后以道路阻断为理由,他好断了与朝廷的联系,然后安心在益州做个土皇帝。

但他和张鲁之间并未撕破脸,张鲁依然是刘焉的下属这样一个身份,至少是归附刘焉的一个地方实力派。

接下来,刘焉开始收拾益州本土的那些豪门士族。

刘焉是一个外来户,而益州本土的地方豪强,他们在前任刺史在位期间就多行不法,横行霸道惯了,现在刘焉突然空降到益州,而且采取的政策也不符合本土豪强的利益。

对于这些不服的人,当然不能手软,刘焉的办法就是杀人立威。

他找了一些理由,一口气诛杀了豪强王咸、李权等十几人。

没想到,威没立起来,反倒激起了反弹,其他豪强势力因不满刘焉诛杀当地豪强的举动,决定起兵对抗刘焉。

先是犍为太守任岐、从事陈超宣布起兵,接着在董卓派人劝说下,原先击败起义军的贾龙也宣布起兵反对刘焉。

刘焉于是亲率军队出战,一举斩杀任岐、贾龙等人。

焉上书言米贼断道,不得复通,又讬他事杀州中豪强王咸、李权等十馀人,以立威刑。犍为太守任岐及贾龙由此反攻焉,焉击杀岐、龙。——《三国志》

这一战中,东州派为刘焉出了很大的力,做了不小的贡献。

因为对于东州派来说,他们也属于外来户,在益州是没有根基的,而且也是受到本土豪强排挤的,他们只有依靠同样没有根基的刘焉,才能为自己争取利益。

自此以后,刘焉在益州彻底坐稳脚跟,真正成为了益州之主。

志得意满之下,刘焉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过一把皇帝瘾了。

他在益州命人打造天子用的车驾达到千余乘,过起了土皇帝的快乐生活。

事实上,刘焉一共有4个儿子,刘璋是最小的一个。

按理说,古代在嫡长子继承制度下,刘焉死后,就是轮也轮不到刘璋做益州牧的。

但事情总是有意外的,刘焉的三个儿子都死于非命,最后仅剩刘璋还活着。

刘璋上位后蜀中的变局

刘璋之所以能成为益州牧,这事儿是这样的。

刘焉在益州站稳脚跟后没几年,长安发生变乱,王允和吕布联手干掉了董卓,但由于善后措施处置不当,导致董卓旧部反扑。

李傕、郭汜很快率军反攻长安,吕布败逃,王允被杀,李、郭二人遂挟持汉献帝,掌控朝政。

这期间,西凉马腾有私事求于李傕,但遭到拒绝,马腾恼怒之下,决定发兵攻打李傕,而此时的刘焉,也想插手长安事务,于是答应派兵和马腾联合进攻长安。

当时,刘焉的四个儿子中,长子刘范在朝中担任左中郎将,次子刘诞担任治书侍御史,四子刘璋担任奉车都尉,都留在长安朝廷,待在汉献帝身边。

只有第三子刘瑁着刘焉入了蜀,但是不久之后,刘焉又以生病为由,请求朝廷让刘璋回来探望自己,于是把刘璋给要了回来,留在长安的就剩刘范和刘诞了。

而此次刘焉令校尉孙肇率军五千北上之后,长子刘范参与到了战争中,最后马腾、孙肇、刘范等战败,刘范被斩杀。

事后,留在长安的次子刘诞也收到牵连而被诛杀。

不过,议郎庞羲和刘焉有交情,所以救下了刘焉的几个孙子,并且亲自出面将其送回蜀中,庞羲本人也因此在蜀中收到重用。

就这样,刘焉的四个儿子,一下子死了俩。

而剩下的两个当中,三子刘瑁患有“狂疾”,就是精神病,此人其实并不适合继承刘焉的位置。

刘焉死了两个儿子后,悲痛欲绝,不久便病死,且死前也没有指定继承人。

这时,最初追随刘璋入蜀的赵韪便找来治中从事王商等人商议,最后他们认为,刘璋此人性格温顺,心存妇人之仁,便于掌控,于是联名上书朝廷,请求让刘璋继任益州牧。

赵韪其实是地地道道的本土豪强,他是巴郡安汉人,川蜀本地出身,他代表的当然是本土豪强的利益,当然了,这是服从刘焉的那波当地豪强。

说白了,刘瑁一个精神病,肯定是不可能担任益州牧的,就是刘璋,要不是看他性格懦弱,易于掌控,这益州牧的位置都轮不到他。

这只是蜀中豪强为了掌控刘璋来为自己的利益服务而已。

州大吏赵韪等贪璋温仁,共上璋为益州刺史,诏书因以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以韪为征东中郎将,率众击刘表。——《三国志》

值得注意的是,刘焉并没有给刘璋留下一个忠诚靠谱的团队班底。

以东吴为例,孙坚给孙策留下了忠诚班底,孙策也给孙权留下了忠诚班底。

孙坚死后,他的旧部如黄盖、程普等人愿意追随孙策创业,孙策死后,加上周瑜以及昔日孙坚的旧部,也愿意追随孙权,奉其为主公。

一方面,是因为孙坚、孙策的旧部,都是昔日追随他们四处征战的将领,他们和孙坚、孙策有一种在战场上培养出来的生死战友情,且多年追随,忠诚度较高。

另一方面,孙坚的继任者孙策本身是个统御有方,能力超群的人,而孙策的继任者孙权,在统御能力方面甚至比孙策更强。

这两方面的原因注定了孙坚、孙策的基业可以在孙权手里发扬光大。

再来看刘璋,当年追随刘焉入蜀的侍中董扶死的早,赵韪并不是一个忠诚度很高的人,而且此人心怀异志,只不过刘焉本人有手段,能统御这些人罢了。

刘璋这个人,性格温顺,连远在荆州的诸葛亮都知道“刘璋暗弱”,他又如何能统御得了这样一群骄兵悍将呢?

事实上,刘璋担任益州牧这些年,一直面临的是内忧外患的局面。

所谓外患,指的是割据汉中的张鲁以及曹操等其他觊觎益州地盘的军阀。

刘璋继任益州牧后,张鲁第一个不服,于是宣布脱离刘璋,在汉中自立,刘璋派兵进攻张鲁,却多次被击败。

一怒之下,刘璋就把张鲁留在益州的母亲和亲族给杀了,这下直接和张鲁撕破脸,结下大仇,以至于刘璋随时都要面临张鲁南下进攻益州的军事威胁。

而所谓的内忧,这个就更严重了。

首先是派系问题。

东州派和本土派的矛盾由来已久,刘璋上任后,东州派在当地多有不法,肆意欺压百姓,和当地原住民常有冲突,刘璋由于性格软弱,且能力平庸,又无法制止,以至于民怨沸腾。

英雄记曰:先是,南阳、三辅人流入益州数万家,收以为兵,名曰东州兵。璋性宽柔,无威略,东州人侵暴旧民,璋不能禁,政令多阙,益州颇怨。——裴松之注《三国志》

而赵韪这个人作为昔日追随刘焉入蜀的元老,在军中有很深的资历,又是本土派人物,在益州很得军心和民心。

作为刘焉的心腹,而且还对刘璋有拥立之功,刘璋自然对赵韪十分器重,还把大权交给他。

结果这个赵韪其实心怀异心,他一看刘璋在益州开始出现民心离散的情况,于是野心开始暴露。

当时,益州和荆州之间是有矛盾的,且互相防备。

当时,刘璋初上任,部将中就有不服的,益州将领沈弥、娄发、甘宁被荆州别驾刘阖策反,率军进攻刘璋,结果被击败,甘宁后来率800人归附刘表,最后投效了东吴。

此后,刘璋便让赵韪防备荆州。

但赵韪却暗中以金钱贿赂荆州官员,秘密达成和解,然后与益州本土的豪强大族勾结,图谋不轨。

不久之后,赵韪果然发动叛乱,蜀郡、广汉、犍为等地纷纷响应,一时间,益州震动。

刘璋此时唯一可以依靠的力量就是东州派了。

东州派作为外来户,而赵韪和益州豪强大族勾结起来,一旦推翻刘璋,那么东州派必然遭到大清洗,所以他们天然和刘璋绑在一条绳上。

最后在东州兵的血战之下,赵韪战败,不久后被部下所杀。

韪因人情不辑,乃阴结州中大姓。建安五年,还共击璋,蜀郡、广汉、犍为皆反应。东州人畏见诛灭,乃同心并力,为璋死战,遂破反者,进攻韪于江州,斩之。——《后汉书》

赵韪死后,刘璋开始重用庞羲。

庞羲当年从长安将刘焉的几个孙子送回了蜀中,这其中就有刘璋的儿子在内,所以刘璋一直认为庞羲是个靠得住的人。

但这一次,刘璋还是看错了,庞羲也不是什么值得信任的人。

刘璋给了庞羲权力以后,此人开始变得骄横专权,而且心怀异心,逐渐引起刘璋的忌惮。

英雄记曰:庞羲与璋有旧,又免璋诸子於难,故璋厚德羲,以羲为巴西太守,遂专权势。——裴松之注解版《三国志》

可刘璋对此却没有任何办法能解决,毕竟刘璋能力有限,统御不了底下这帮骄兵悍将,更平衡不了派系矛盾。

兴许是刘璋有自知之明,所以一直想找一棵大树靠着。

他第一个想到的当然就是曹操了,他先后三次向曹操示好,可刘璋没想到,这么做的结果却引发一系列的叛变。

张松、法正叛变的始末

背叛刘璋的这些人当中,张松是益州别驾,属于益州的二号人物,刘璋是州牧,那张松就属于副州牧的级别,而且张松是正宗的本土豪强大族。

这样一个人,既是本地豪强大族,又做到了益州别驾这样的高官,他为什么非要背叛刘璋呢?

其实,虽然张松的行为在道德上很可耻,但也怨不得张松,毕竟刘璋自己都在找大树乘凉,难道就不许张松也找一棵大树?

事实上,对于“刘璋暗弱”,且能力平庸这件事,蜀中有识之士心里很清楚。

在那个乱世当中,群雄逐鹿,对于被征服者和主动归降者,待遇是天差地别的。

袁绍死后,曹操彻底攻灭袁绍残余势力,他的根据地邺城被攻破后,袁熙的老婆直接被曹丕霸占了,至于袁熙本人,那是不能活命的。

再看看其他被灭掉的大小军阀,有的被灭门,有的被霸占妻女,有的被抓取为奴为婢。

古代的军阀混战,抢钱抢女人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

这些,无论是益州本土派还是东州派,他们都很清楚,但他们同样也明白,以刘璋的能力,他是守不住益州的。

就连刘璋本人都想着找曹老板这棵大树乘凉。

被征服者和主动归附投效者的区别就在于,被征服者只能作为阶下囚,出现在菜单上,等着征服者来安排命运。

而主动归附或者投效的人,如果手里还掌握资源的话,那叫带资入伙,是要受到重用的。

张松背叛刘璋的出发点,就是这样的。

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如日中天,率军南下,准备攻取荆州,再席卷南方。

刘璋再度向曹操示好,派张肃带着三百蜀兵和礼品送给曹操,曹老板也很大方,利用天子在自己手里的优势,当即上表给张肃封了个广汉太守。

不久之后,荆州刘琮投降,曹操不费一兵一卒便吞并整个荆州。

这对于益州刘璋来说,是个不小的心理震撼。

于是,刘璋又派张松为使,带着礼物前去交好。

可没想到的是,这次张松却受到了羞辱。

张松这个人虽然有才华,但个子矮,长得又不太好看,加上曹操此时吞并了荆州,志得意满,根本没把张松当一回事。

当时张松想的是,自己以益州这块地盘为筹码,寻找一个好老板,以成就一番事业。

所以张松见到曹操以后,并没有按照刘璋安排任务去做,而是告诉曹操,他愿意充当内应,帮助曹操夺取益州。

结果曹老板此时不费一兵一卒就吞了荆州,骄傲自满,加上看到张松那不太入眼的长相,根本对他不屑一顾,完全是一副傲慢无礼的态度。

事后,按照惯例,对于这些前来示好的人,曹操一般都会上奏给他们一个官职的,前面的张肃就被封为广汉太守。

可曹操却给张松封了一个偏僻的小地方做个县令。

这对于自负一身才华的张松来说,简直就是羞辱。

十三年,仍遣肃弟松为别驾诣公。公时已定荆州,追刘主,不存礼松;加表望不足,但拜越巂苏示令,松以是怨公。——《华阳国志》

张松原本认为,以当时的天下大势来说,曹操是最有机会一统天下的人,因此他决定以益州地盘为筹码,加入曹操阵营,好建功立业。

结果反倒被曹操羞辱一番,自此以后,张松对曹操恨之入骨。

回到蜀中后,张松转而力劝刘璋与曹操断绝关系,至于刘璋想要找棵大树乘凉这事儿,虽然不能实现,但可以请外援啊。

他早就看透了益州当时的局势,认为在内忧外患之下,刘璋的败亡是早晚的事情,在劝说刘璋与刘备结盟时,张松就曾经发表过对益州局势的看法:

后松复说璋曰:“今州中诸将庞羲、李异等皆恃功骄豪,欲有外意,不得豫州,则敌攻其外,民攻其内,必败之道也。”——《三国志》

这种内忧外患的局势,张松看到了益州的结局,只是他没把刘璋要败亡这话说出来而已,他只是借用这种内忧外患的局势来说服刘璋引刘备为外援而已。

就这样,张松极力劝说刘璋,说刘备与刘璋都是汉室宗亲,可与刘备结为同盟,这样刘璋不需要找一棵大树,也能应付局势了。

刘璋当时十分器重张松,于是答应下来。

张松平时和法正关系很好,虽然法正是东州派人物,但并不妨碍两个高段位的人惺惺相惜。

不过,法正在益州并不受重用,虽然他有很强的能力,但刘璋也没重用他。

这使得法正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空有一身才华,刘璋却给不了他施展才华的舞台和空间,于是就有了另投他主的想法。

而法正的这种想法与张松不谋而合,于是两人决定合作,引刘备入蜀,并帮助刘备夺取益州。

因为他们认为刘备能给他们施展才华的空间。

不久之后,刘璋在张松的建议下,以法正为使者,前去与刘备结盟,随后又让法正和孟达送去数千士兵,帮助刘备抵挡曹操。

赤壁之战结束后,刘备夺取荆南四郡,又向东吴借了南郡、夷陵一线的地盘,打通了入蜀通道。

接着便有了刘备入蜀,然后夺取益州的一幕。

这里面,张松背叛刘璋的理由,前文已经说了。

其他的多以东州派为代表,比如吴懿、李严、孟达、法正。

吴懿其实是跟刘备打了一仗之后,战败之后才选择的投降,算不上很严重的背叛。

至于法正这个人,官儿太小,刘璋从头到尾都没重用过他,他想另投明主也是理所当然,谁让刘璋眼瞎呢,放着大好的人才不用。

另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这些人,无论是东州派还是一部分益州本土派都很清楚,以刘璋的能力和性格,是守不住益州的,益州早晚会被人吞并。

跟着刘璋就会出现在菜单上,如果跟着刘备,那他们还有上餐桌的机会。

说到底,刘璋没有做错什么,只是他这个性格和能力,不适合在乱世当中做一州之主,他给不了部下荣华富贵,也无法带领他们建功立业,甚至有可能带着他们集体出现在菜单上。

这样的人物,他不适合在乱世中充当军阀。

参考文献:《后汉书》、《三国志》、裴注版《三国志》、《资治通鉴》、《华阳国志》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

1 阅读:98
评论列表
  • 2024-08-27 14:04

    就那几个叛他 绝大部份欲以死战 只是刘璋苦叹无恩德于百姓不愿战而已 连劝刘禅投降三分之一都不到[得瑟]

雁芙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