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观近鉴宋朝人•141·去世百年之后仍有争议的能臣:李穀
李榖
李穀(903-960),字惟珍,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人。《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有传,《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七·后汉纪二》等亦记有其事迹。
《宋史》本传记,李穀身长八尺,壮大魁梧,宋代一尺相当于30.72厘米,则李穀身高245.76厘米。李穀身大力不亏,少年时代即勇敢力大,善于射箭,以锄强扶弱为己任,但乡里人却很厌烦他,李穀有感于此,转而发愤入学念书,对看到的书就像久经学习一样。
李榖二十七岁,于后唐明宗长兴元年(930)考中进士,先后被华州(治今陕西华县)、泰州(治今江苏泰州)的长官聘任为“从事”,从事,亦称“从事掾”,州郡长官的僚属。
后晋建国(年号天福,936)不久,李穀进入朝堂,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天福三年(938),后晋少帝石重贵任京城开封府尹,李穀以“太常丞”官职任开封府“推官”,推官是五代、宋朝州郡所设主官审案、监狱事务的官员,官阶七品或从六品。
后晋高祖石敬瑭巡幸邺都(今河北临漳),令少帝留守京城,加升李穀官职为“虞部员外郎”,继续任推官实职。
七年(942),少帝改任广晋府(治今河北大名东)尹,李穀奉调跟随少帝,任广晋府推官。
六月,后晋高祖石敬瑭去世,少帝继位,任命李穀为掌管天下地图及城隍、镇戍、堡寨、烽候、沿边少数民族内附等事的兵部“职方司”长官“职方郎中”,不久改任掌管全国的财政预算和会计核算、会计事务的“度支部”副长官“度支判官”,又改任吏部掌管考定核实文官资历档案班秩阶品告身、选补流外官的“吏部头司”吏部司的长官“吏部郎中”,但不知何故,被解除职务。
石敬瑭为建立后晋,曾向契丹求援,称比自己小十岁的契丹国主耶律德光为父,少帝即位后,耻于称耶律德光为祖,惹恼耶律德光,耶律德光率军征讨后晋,天福九年(944)春天,少帝迎战契丹,下诏要求李穀护从,任命李穀为具有军事顾问性质的侍从“枢密直学士”,不久授李穀官职“给事中”。“给事中”为“三省六部”中“门下省”的重要职务,掌管门下省日常事务,具体负责审议封驳皇帝的诏敕、官员的章奏,有异议可直接批改驳还诏敕,无异议则进呈门下省长官审复后,交尚书省执行,事权甚重。
但李穀任给事中后,遭到大臣冯玉、李彦韬排斥,恰逢少帝第二次北上迎战契丹,李穀改任国家最高财政机构“三司”的副官“三司副使”,代理开封“留守司”所属财政部门“三司”长官“三司使”。
开运二年(945)秋天,李穀离开京城开封,出任磁州(治今河北磁县)刺史、北面水陆转运使。契丹攻入开封,少帝被掠往契丹,后晋官员无人敢于等候、拜见,只有李穀在少帝经过的路上跪拜、迎接。君臣相见,相对哭泣。李穀说:“臣有大罪,辜负了陛下!”把自己所有的财物献给了少帝。
稍后,契丹国主耶律德光向磁州派来使者,接管磁州。李穀活捉、斩杀了契丹使者,秘密向在太原(今山西太原)起兵反抗契丹的后汉高祖刘知远,暗地派遣河朔地区(黄河以北地区)的“土豪”梁晖占据安阳(今河南安阳)。
此时驻跸开封的契丹国主耶律德光对中原地区义军蜂起感到很担心,开始谋划北归。
但其时有人密告契丹,安阳城中虚弱,契丹回军攻打安阳,安阳陷落。李穀无奈,在磁州迎候北归的契丹人,被契丹人抓获。
耶律德光预先准备了刑具,对李穀说:“你为何背叛我投附在太原起兵的刘知远?”
李穀说:“没有的事。”
耶律德光将手伸入乘坐的车中,好像要取截获的书信做凭证,李穀心知耶律德光在诈他,主动说:“如果实有此事,请把书信给我看。”
契丹制度,犯罪之人没有认罪,就不能立即处死,耶律德光只好将李穀关押起来,其后契丹人审问李穀六次,李穀都强词不屈。
此时耶律德光已经得病,召见李穀说:“我南来时,有人说你说我一定不能北归,你有何道术知道这事?现在我病得很重,如果你能救我,就给你富贵。”
李穀说:“我真的没有道术,不过是被人陷而已。”气色不屈。耶律德光最终宽赦了李穀。
辽太宗耶律德光
时间不长,耶律德光在北归的路上病逝,辽世宗耶律兀欲继立,任命李穀为给事中。当时契丹将领麻答镇守真定(今河北正定),后晋大臣李崧、和凝和家属都在真定城中。后汉高祖刘知远部下李筠、何福进率兵赶走麻答,推举禁军“护圣军”指挥使白再荣代理真定“留后”,即副节度使,谁知白再荣贪图李崧等人家财,派部队包围李崧等人家宅,求取财货,李崧等人献出家财,白再荣又要杀害李崧等人灭口。
李穀急忙进见白再荣,对白再荣说:“现在国亡主辱,公辈手握劲兵,不能死节,虽然赶跑了一名契丹将领,但城中战死者数千人,不是公一人之力。一旦杀害宰相,将来有一天中原有主,追究公独断专行、杀害大臣之罪,公将何辞以对?”
白再荣听后非常害怕,李崧等人获救。
后汉建立之初(947),李穀回到朝廷,受任虽无实际职权,地位却与宰相同等尊贵的闲官“左散骑常侍”。五代旧制,地方官员罢职回朝,只按原官品级授官,但李穀回朝却得如此高位,是朝廷特别奖励。
不久,李穀出任代理开封府尹。当时开封及附近州县强盗众多,中牟县(今河南中牟)尤其严重,李穀招诱中牟人揭发强盗巢穴。
其时有一位叫刘德舆的人,在五代的“第一代”后梁时多次担任开封附近州县的属官,正好住在中牟。刘德舆一向有干才,李穀当即起用刘德舆为代理中牟县略似于后世办公室主任的“主簿”。十天后,李穀请准朝廷派出数千名侍卫皇帝的禁军,由刘德舆率领,将强盗悉数擒获。经查明,强盗首领有一名是中牟县衙官吏“佐史”,一名是国家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台的吏员,禁军搜查二人家宅,查获很多金玉财货。从此,中牟县及京畿州县路上行人再被抢、被劫之患。
不久,李穀升官职为工部侍郎。
后汉乾祐元年(948),时任国家最高军政机构“枢密院”长官“枢密使”的后周太祖郭威受朝廷之命,西征据守河中府(治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反叛的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李穀出任西南面行营水陆转运使,负责后勤保障。
李守贞之叛平定,李穀离开开封,改任陈州(治今河南淮阳)刺史。李穀刚到任,郭威反叛,进攻京城开封,朝廷急忙召李穀回朝。但当李穀赶回,郭威已经进入开封,任命李穀为“三司”长官“判三司事”。
郭威废后汉、建立后周的第一年即广顺元年(951),升李穀官职为户部侍郎。不久,任命李穀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即宰相,仍兼任“三司”长官“判三司事”。
当初郭威征讨李守贞的时候,李穀负责转运军需,当时郭威已有人望,又恰逢后汉朝政紊乱,郭威暗蓄异心,屡次暗示李穀追随自己,但李穀只是回答郭威“人臣当尽节奉上”,再没有别的话。郭威认识到李穀是一位忠臣,所以在开国之初,就对李穀很倚重,让李穀做了宰相。
这年,陈州数千名官员、百姓来到朝廷,请求为李穀立“生祠”,朝廷允准了官民的请求,李穀恳切辞让,事情才得以停止。
李穀担任宰相之前,因为牛皮是制作铠甲的战略物资,国家禁止民间使用、买卖牛皮的法律非常严厉,触犯这一法律者一律处死。李穀认为对犯法者处罚过重,上任就核查了全国每年所需牛皮的数量,平均摊派到境内田亩之中,规定十顷土地征收牛皮一张,剩余的随便民间私用,又奏请郭威批准,停止征发百姓屯田,将已经征发参与屯田的百姓纳入民籍,归州县管理、征收赋税,此前有害于百姓的弊政尽数革除。
李穀的父祖本来在河南府洛阳(今河南洛阳)居住,经过唐末黄巢之乱,家园、房屋全部损失,全家逃难外地,李穀也在外地出生。李穀富贵之后,寻访到家园旧地,建了佛寺,又建了房屋,给不能出仕任职的族人居住,给他们分了土地。郭威下诏,改李穀祖居的洛阳“清风乡高阳里”为“贤相乡勋德里”,以示表彰。
广顺二年,李穀早晨起床,在居室台阶下跌倒,摔伤右臂,请了病假,十天之内三次上表郭威,请求辞去相位。郭威不允,准予李穀不参加朝会,只在自己的官署办公,并赐予他用白藤制作、类似于“滑竿”的“肩舆”,将他召到休息宴饮的宫殿“便殿”,对他进行了勉励、劝谕。李穀不得已,只能在病好后继续工作。当年郭威亲征据守兖州(治今山东兖州)反叛的泰宁军(治兖州)节度使慕容延超,任命李穀为东京留守、开封府尹“判开封府事”。
三年正月,郭威去世,郭威的养子柴荣继位,是为周世宗。次年,周世宗改年号为显德元年(954),加升李穀官职为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
三月,以太原为都城的北汉趁后周皇位交接、政局不稳,进犯后周。后周世宗亲征北汉,在泽州(治今山西晋城)的高平城(今山西高平)以南与北汉军相发生了著名的“高平之战”,战斗中,李穀被北汉军追到山谷中,在山谷中藏匿两夜才出来追上周世宗,周世宗对李穀大加慰抚。
“高平之战”后,周世宗准备进攻北汉都城太原,命令李穀预先征调军粮,又指定他替代大将符彦卿“判太原行府事”,即担任临时的太原府知府。
周世宗此次亲征未能攻灭北汉,但在班师后依然奖励了李穀,加升他的官职为“三公”之一的“司空”,监修国史。监修国史是宰相的兼职、荣誉职衔,只有地位尊崇的老臣才能得到这一待遇。
李穀认为,纂修史籍的人所记的史事来源于记录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自晚唐丧乱以来,跟随在皇帝身边、记录皇帝言行的职任被废弃,不利于修史,向周世宗进言,请求周世宗下令端明殿学士、枢密直学士编辑、记录皇帝一言一行,作为内廷日历,交付修史的官员,得到了周世宗的批准。
这一年,黄河流经的齐(治今山东济南)、郓(治今山东东平)二州发生大决口,朝廷征发十几个州的壮丁堵塞,周世宗令李穀总管工程,决口如期堵住。
显德二年冬天,周世宗谋划征伐南唐,任命李穀为“淮南道(治扬州,今江苏扬州)行营前军都部署”,兼任庐(治今安徽合肥)、寿(治今安徽寿县)等州“行府事”即临时的知州,忠武军(治陈州,今河南淮阳)节度使王彦为副,韩令坤以下十二位将领率军跟随李穀出征。
李穀领兵从正阳(今河南正阳)渡过淮河,先锋部队长官“都将”白延遇在来远(今安徽来远)击败数千南唐军,又在山口镇(即寿州东山口)打败南唐军千余人,接着进攻上窑(在今安徽怀远南),又打败南唐军千余人,俘获南唐军“小校”即低级军官数十人,包围了寿州城。
寿州被围,南唐派大将刘彦贞前来救。李穀召集将领、幕僚商量对策,李穀说:“现在南唐援军已经越过来远,距离寿州二百里,另一部南唐军也将乘船抵达正阳。我们的部队没有水战的准备,万一南唐军切断桥梁,将我们与淮河北岸的部队隔绝,则我们就会腹背受敌。不如退守浮桥,以待敌人到来。”
这时周世宗已经出发亲征,到达圉镇(今河南杞县圉镇),闻听李穀的计划,急忙派内侍(即宦官)走当时的快速路“驿道”赶往前线,阻止李穀撤退。但这时李穀已经焚烧了粮草,后退据守正阳,回军之际,部队互相抢夺财物,在淮北地区征发的数百名民夫全部在寿州前线失陷。
周世宗得报大怒,急命大将李重进率军继续攻打寿州,任命李穀为“判寿州行府”。
不久,周世宗下诏,命令李穀回朝,回朝后李穀得了风湿病,请假在家养病,病满一百天的时候,李穀连续向周世宗上表,请求退休,周世宗下诏慰问了李穀,但没有批准他退休,每当有军国大事,都派宫中使者到李穀家中问计。
四年(957)春天,周世宗派兵再征南唐,南唐在寿州附近的紫金山构建营垒,并建筑通往寿州城的甬道,支援城内守军,只差几里远就可与寿州城连通。
当时后周军师老无功,很多人请求周世宗收兵,周世宗派宰相范质、王溥找李穀谋划下步行动。李穀亲笔写了奏章,请求周世宗亲征,提出周世宗亲征必胜的三个有利因素。
周世宗大喜,采用了李穀的策略,果然讨平了南唐据有的淮南地区。战后,周世宗赏赐了李穀很多钱物,并取出李穀的奏章,命令翰林院长官“翰林学士承旨”陶穀写了“赞”,赐予李穀。
当年夏天,周世宗回朝,李穀抱病在便殿觐见周世宗,周世宗下诏,特准李穀不施跪拜之礼,并让李穀在自己的御坐旁就坐。
李穀提出自己生病已经很长时间,请求辞去相位,不能白拿国家的俸禄。
周世宗很高兴地勉励李穀说:“譬如家有四子,一人有病,抛弃不养,不是做父亲的为父之道,朕君临万方,卿处于辅相之位,君臣之间的情义与父子一样,卿何必说空耗俸禄。”
李穀感到很惭愧,谢过周世宗后告退。
不久,周世宗对攻取寿州论功行赏,又因李穀献计之功提高了李穀的爵位,增加了李穀的封邑。
但这年秋天,李穀再次上表周世宗,请求退休,周世宗终于批准,提升李穀的官职衔为“守司空”,再次增加了他的封邑,指示他每月坐“肩舆”到便殿一次,以向他咨询政事。
五年夏天,周世宗再次征伐南唐得胜回朝,赐予李穀铜钱1000贯、米麦500斛(斛即石,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记,“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一石米为 59200克,即59.2公斤)和马匹草料、薪炭等物。
周世宗柴荣
六年(959)六月,周世宗去世,7岁的周世宗之子、周恭帝柴宗训即位,加升李穀官职为“开府仪同三司”,进封爵位为“赵国公”。
李穀请求回洛阳居住,周恭帝批准,赐予他铜钱300贯。
宋太祖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当上皇帝就派使者到洛阳,赐予李穀金银器、铜币。
但在宋朝建国的第一年即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七月,李榖就去世,享年五十八岁。宋太祖闻讯后感到很惊愕、悲痛,赠予了他“侍中”荣誉职衔。
本传记,李穀为人厚重刚毅,深沉有城府,善于谈论,议论政事能就近取人、事、物作比喻,所说多能通达道理、规律,辞气明畅,皇帝都为之耸耳倾听;人有难必救,有恩必报,好援引寒士,所引用的人多数都做到了显要职位;李穀还擅长相人、识人,李昉曾经担任李穀的文字秘书“记室”,在征伐南唐之役中得病,请求先回开封,李穀看了看李昉,说:“你将来的官位、爵禄应当和我一样。”后来李昉果然官至宰相、司空,扈载是显德年间以文章驰名的文人,枢密使王朴向朝廷推荐扈载,想让扈载担任皇帝的文字秘书“知制诰”,扈载的任命书还没下发,王朴到宰相的办公地点中书省“政事堂”对李穀说了此事,李穀说:“这个人命薄,我担心他不能享受这个职位、俸禄。”王朴说:“公在甄别选拔人才的衡石之地,当以才能举进人,怎么能以命薄福厚论人而遗漏人才。” 扈载得任“知制诰”,后又升任翰林学士,但时间不长去世,人们评论说:“王朴能荐士,穀能知人”。
李穀和南唐名臣韩熙载是好朋友,韩熙载出使后周,在南归前秘密告诉李穀:“如果我回去后朝廷能让我做宰相,我将长驱进军,平定中原。”李穀笑着回答:“若中原让我做宰相,攻下江南,如探囊中物!”李穀后来果然做到。
但李穀的去世,虽然有长年有病的原因,却与他接受昭义军(治潞州,今山西长治)节度使李筠的贿赂有关。李穀辞去宰相职务回洛阳养老时,李筠觉着李穀是前朝名相,送给他500贯铜钱和价值500贯的礼品,李穀接受了。但第二年宋太祖取代后周,建立宋朝,李筠不服,举兵抗宋。李穀闻讯,忧愁愤恨而死。
宋元之际著名史学家胡三省在所著《资治通鉴注》中评价,李穀不过是一名刺史,却进入被征入朝的大臣之列,一定是因为智略闻于一时。
《宋史》撰者则在传后之“论”中说,李榖、边归谠、窦贞固、李涛等人,或在庙堂,或侍帷幄,皇帝之所宠任,社稷之所倚赖,而屡次臣服异姓,不能以名节定生死,丧失了伦理、节义,且李穀自以为善于筹划谋略,却不能预料宋太祖有容人之量,不会计较他接受李筠的馈赠,因为怕宋太祖追究其事被杀,担心、忧愁而死,何其错缪啊?!
由胡三省、《宋史》撰者的评论可以看出,人们常说的“盖棺定论”,却并不一定,李穀去世百多年后,一生做人做事还在受人争议。
宋太祖赵匡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