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经:私通乳母,气死父亲,郑成功的逆子,虽失小节但守住了大义

醉波看过去 2024-08-10 16:28:51

明崇祯十五年,也就是1642年,郑经出生于福建,他是郑成功的嫡长子,母亲是同乡人礼部侍郎董飏先的侄女董酉姑。

郑经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郑成功还只是个秀才,倒是他的爷爷郑芝龙比较厉害,曾经是东南沿海的第一大海盗,后来归顺明朝,成为了明朝的高级官员,官至总兵。

1644年,明朝在内忧外患中灭亡,郑芝龙率部投入反清大业,成为福建地区抗击清军的重要力量。

1645年,郑芝龙等拥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建立隆武政权,他被封为平国公,把持军政大权。

这一年,经郑芝龙引荐,郑成功受到朱聿键欣赏,被赐国姓朱,改名朱成功,他也由此被百姓们称为国姓爷。

第二年,郑成功开始领军,他多次与清军作战,取得了不错的战果,逐渐成长为著名的抗清将领,其军事才能得到了军民的一致认可。

然而,清军很快就攻入福建,加之内部斗争不断,南明小朝廷岌岌可危,导致郑芝龙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变得消极起来,他将抗清重任交给郑成功,自己则投降了清朝。

郑芝龙投降之前,郑成功曾苦苦相劝,说清朝许给他的三省王爵,不过是空头支票,随时可能变卦,但他就是不听,郑成功便对他说,“你要是一去不回,我一定为你报仇!”

郑芝龙投降之后,果然没有被封王爵,而是被封为同安侯,还被囚禁起来,他这才知道自己上当了,也由此成为清朝牵制郑成功的人质。

但是,郑成功知道自古忠孝难两全,他并不以父亲被清朝扣押而畏手畏脚,而是更加坚定地投入到战斗当中,率部多次挫败清军,在数年时间里就建立了根据地,与清军形成了抗衡的局面。

由于郑成功功劳大,是抗击清军的中坚力量,他的地位也不断攀升,被永历帝册封为延平郡王,在百姓中的声望也很高。

为了逼迫郑成功投降,清朝一方面武力清剿,另一方面又以高官厚禄对其进行引诱,但他根本不为所动。

1658年,郑成功率领17万大军发起北伐,目标直至南京,但因为遭遇飓风而损失惨重。

第二年,郑成功再次北伐,却中了清军的缓兵之计,结果再次损失惨重,只得撤退。

但是,在1660年的时候,郑成功成功歼灭4万清军水师,取得厦门战役的胜利,抗清声势再次大振。

1661年4月,郑成功听取部下的建议,为解决大军的后勤给养问题,也为了收复国土,他发起了收复台湾、驱逐荷兰殖民主义者的战役。

这一年,郑经19岁,郑成功在出发征台之前,将镇守大陆的重任交给他,让其驻扎厦门,防备清军进攻。

郑成功历时大半年,于当年年底击败荷兰殖民军队,成功收复台湾,他的这一壮举最终流芳百世,他也由此被称为民族英雄。

而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过程中,郑经很好地完成了父亲交代的任务,为父亲攻取台湾提供有力的保障。然而,在此期间郑经也干了一些丑事,间接导致了郑成功的死亡。

事情是这样的,郑经原本娶了原明朝兵部尚书唐显悦的孙女唐氏为妻,唐氏虽然端庄秀丽,但并不为郑经所喜,两人的关系也不怎么好,一直没有生育。

为了排解心中忧愁,郑经四处寻花问柳,结果他发现四弟郑睿的乳母陈昭娘美貌无比,便与之私通,于郑成功攻台期间生育一子,也就是他的长子郑克臧。

郑经虽然是嫡长子,又是延平郡王世子,是郑成功的第一继承人,但他有9个弟弟,其中4人是同胞弟弟,所以他时常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

郑经认为,如果自己为父亲生育长孙,那自身地位必定会更加稳固,于是他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谎称自己的小妾生了个儿子,老郑家后继有人了。

郑成功得信后果然非常高兴,还派人到厦门赏赐郑经许多财物,还让其好好照顾孙子。

但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郑经的妻子唐氏知道内情后,对此感到十分愤怒,于是将事情的原委告知祖父唐显悦,唐显悦闻言大为不悦。

1662年5月,唐显悦愤怒地给郑成功写了一封信,将郑经私通乳母之事告诉他,还批评他治家尚且不严,又如何能管理好一方土地。

郑成功看到信后勃然大怒,当即派遣兄长郑泰到厦门斩杀郑经、陈昭娘及郑克臧。

然而,郑泰在接受命令后,却有些犹豫,郑经毕竟是少主,如果因为私通一事就杀少主,未免处罚太重,便对郑成功说,杀掉陈昭娘及郑克臧就可以了,如果杀掉郑经,背负杀子的恶名也不是好事。

但是,郑成功最见不得类似私通这种腌臜之事,坚持要杀掉郑经,但他的部下们却联合起来抗命,这让他很是生气。

刚好那时候又发生了两件事,一件是永历帝在缅甸遇难,另一件是郑芝龙被清朝杀害,这三件事对郑成功的打击都很大,他竟然突发疾病,很快就一命呜呼了。

郑成功去世之后,大臣黄昭、萧拱宸等以郑经乱伦、不堪为台湾之主为由,拥立郑成功的弟弟郑袭为主,同时部署兵力防备郑经。

郑经得知父亲去世,当即在厦门宣布继位,并为父亲发丧,又以陈永华为谘议参军、周全斌为五军都督、冯锡范为侍卫,整师准备攻台。

这里说到陈永华,可是个文武兼备的大才,郑成功之所以能取得辉煌的成绩,跟他的辅佐有很大的关系,郑成功去世之后,他继续辅佐郑经,也将为郑经建立不世功勋,这当然是后话。

为了放心攻台,郑经派人与康熙帝进行谈判,提出效仿朝鲜的案例,以朝贡换得自治,但康熙帝却认为,郑经也是中国人,怎么能效仿朝鲜。

尽管谈判最终破裂,但在双方拉锯战的间隙,郑经依然率领大军秘密攻台,在陈永华等人的帮助下,郑经最终攻取台湾,结束了内部分裂。

之后,郑经又血腥屠杀了内部反对势力,被杀之人很多都是他的叔伯子侄,从而稳固了自身地位。同时,郑经派人告知清朝,“如果清廷仍让我削发、登岸,我将虽死不允。”表达了他坚决不投降清朝的决心。

清朝当然不干了,便发起疯狂进攻,然而清朝的做法,却让郑经无比愤怒。

原来,清朝为了夺取台湾,竟然联合荷兰人进攻厦门和金门,郑经十分气愤,便亲赴前线指挥战斗,由于敌众我寡,金厦先后失守,郑经所部损失惨重,被迫退往台湾,自此之后他就以台湾作为大本营,与清朝进行对抗。

之后,清朝又多次联合荷兰人进攻台湾,但都被郑经指挥军队击败。

在郑经眼中,清朝本身就是异族入侵的产物,还联合外部势力入侵台湾,因此他在大义方面他是站得住脚的,而清朝的做法则值得商榷了。

不得不说,郑经虽然私通乳母,气死父亲,是个不折不扣的逆子,但他又继承父亲遗志,坚持抗击清军,不与清朝妥协,而且他保卫了台湾,没有让台湾落入异族之手,尤其是没有让荷兰人再踏上台湾的土地,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是他人生的一大亮点。

在确保台湾安全的同时,郑经在治理和发展台湾这件事上,也是有很大的建树的。

郑经退往台湾之后,听从陈永华的意见,在台湾设置六部,完善政治体制;善待明朝宗室及迁台前明遗老,从而争取人心;开垦土地,发展农桑,从而实现自给自足。

郑经还采纳洪旭“文事、武备,两者不可缺一”的建议,让农民在劳作的同时学习武艺,同时积极扩兵备战,打造武器和战船,极大提升了台湾的防御和作战能力。

并且,郑经还积极与日本德川幕府及西班牙、英国等进行通商,获得了大量战略物资,尤其是他引起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为其提供了火药和兵器,并由此建立了炮兵部队。

在此过程中,郑经很好地把握住了分寸,没有让外国势力进驻台湾,他的最大限度也仅仅是让外国商人代表在台湾暂住,这样做的好处是,没有给外国人以可乘之机,从而维护了台湾的安全和稳定。

当然了,郑经在发展台湾的同时,并未完全断绝与大陆的联系,他派人与清朝沿海官员搞好关系,从而与清朝商人进行贸易,获利颇丰。

在郑经的治理下,“台湾日盛,田畴市肆,不让内地”,台湾到处欣欣向荣,这是他为台湾发展所做的贡献,是他人生的又一大亮点。

1674年,清朝爆发“三藩之乱”,大陆很快就陷入到战火当中,作为三藩之一的靖南王耿精忠,为了获得更多支援,便写信给郑经,以郑经提供战船为条件,换取出兵的权力。

郑经认为,这是自己趁乱“复国”的好时候,于是果断同意了耿精忠的建议,他下令让长子郑克臧监国,陈永华辅政,自己则亲率大军来到厦门。

然而,郑经来到厦门的时候,耿精忠已经夺取整个福建,开始嫌弃他兵力少了,就不是很想跟他合作。

但是,郑经却没有察觉到这一点,还向耿精忠索要泉州和漳州,结果遭到拒绝。

当时,耿精忠正在与清军激战,郑经因为怨恨他而在背后捅刀子,出兵占领了海澄、同安。

耿精忠很是生气,于是切断了与郑经的贸易往来作为报复,后来两人又因为领土争端而大打出手,结果不分胜负,只得进行和谈,勉强划定了领土界线。

之后,郑经为了夺取更多地盘,先后攻打清军和广东尚之信,先后夺取了漳州、泉州、潮州和惠州四座城池。

但是,随着尚之信加入三藩之列,郑经占据的领土周围,就都是盟友了,致使他很难再夺取新的领土了,因此十分郁闷。

但不久之后,郑经就做了一个极其错误的决定,他见耿精忠屡屡败给清军,实力大减,便打起了小心思,竟然出兵攻打耿精忠,耿精忠面对清军和郑经夹击,无奈之下只得投降清朝。

而郑经虽然夺取了不少地盘,但也与清军成为了邻居,形势对他反而不利。

1676年11月,郑经在夺取福州的战役中被清军击败,继而相继丢失所占全部领土,被迫退回厦门。

此时,除了厦门之外,郑经还占据着福建、粤东、浙南沿海的一些岛屿,为了保卫这些地方,他任命刘国轩为统帅,在刘国轩的指挥下,成功抵御了清军的进攻。

之后,清朝再次派人与郑经谈判,康亲王杰书提出,只要郑经放弃沿海岛屿,退往台湾,就答应将台湾变为藩属,并与台湾进行贸易。

在郑经看来,清朝正处在三藩之乱的漩涡当中,虽然第一次出兵失利,但他并不甘心,所以拒绝了清朝提出的条件。

1678年,郑经派遣大军反攻闽南,尽管攻下了海澄,但在泉州、漳州并未取得实质性胜利。

即便如此,清朝为了腾出手来解决三藩之乱,还是派人与郑经进行和谈,这一次开出的条件更为优越,承诺只要郑经退守台湾,郑氏则可永远占据台湾,“从此不必登岸,不必剃发,不必易衣冠。称臣纳贡可也,不称臣,不纳贡亦可也。以台湾为箕子之朝鲜,为徐福之日本”。

可以说,清朝的诚意还是很大的,但那时候吴三桂已经称帝,战争进入新的高潮,作为半个参与者的郑经误以为,清朝或许会遭遇失败,汉人江山恢复在即,此时不是跟清朝妥协的时候,于是拒绝了清朝的条件。

然而,让郑经没想到的是,当年秋天吴三桂就病死了,战争形势急转直下,开始向有利于清朝的方向发展。

很快,清朝就逐渐取得了战争主动权,开始腾出手来对付郑经,这一次清朝采取了釜底抽薪的办法,实施了严格的迁界令,在沿海一带设立了许多要塞,严重阻碍了郑氏王朝的商业活动。

加之,那时候郑氏王朝在经历了数年战争之后,财政已经严重透支,没了与清朝的贸易往来之后,后勤补给问题开始凸显。

1680年,清军进攻金厦,郑经率部顽抗,但作战皆不利,只得退往台湾。

参与三藩之乱,是郑经做出了一个非常错误的决策,直接惹怒了清朝,让清朝过早将其视为重要威胁,从而导致他失去了在大陆周边的所有据点。

郑经离开大陆前,他的母亲董夫人曾责备他说,“七府连败,二岛亦丧,皆由汝无权略果断,不能任人,致左右窃权,各树其党。”

从董夫人的话,我们可以知道,虽然郑经经营台湾颇有成绩,但依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他在谋略上有所欠缺,做事也不够果断,而且所用非人,导致权力旁移,党争不断。

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所以郑经丢失了大陆的据点。

郑经回到台湾之后,心情非常低落,他知道自己“复国”无望,便开始沉迷酒色,加之陈永华不久也去世,他就变得更加消沉了。

1680年秋,清朝致信郑经,许诺其可以仿照朝鲜案例,“不剃发,不登岸,称臣入贡,俾沿海生灵永息涂炭”,郑经的态度大为松动,提出只要开放海澄作为互市地就答应要求。

然而,福建总督姚启圣认为今时非同往日,收复台湾指日可待,便拒绝了郑经的要求,和谈因此再度破灭。

第二年三月,郑经就在抑郁当中去世了,死时年仅39岁,只比他父亲郑成功多活了1年。

郑经临终前,将大权交给了长子郑克臧,不料冯锡范等人造谣说郑克臧不是郑经亲生,又派人杀掉郑克臧,拥立郑经次子郑克塽为延平郡王。

郑克塽年幼,大权都被冯锡范和刘国轩把持,台湾很快就衰落了,1681年清军攻台, 刘国轩等人投降,至此盘踞台湾23年的郑氏王朝覆灭。

回顾郑经的一生,可以说他是个十分复杂的人物,负面评价不少,但成绩也还是不错的。

正如孔子所说: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气血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这三点,郑经一个也没有做到,他年少时未戒色,中年时未戒斗,晚年又患得患失,所以人生有很大的缺失,也做了一些错误的决策。

然而,平心而论,郑经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的,他虽然小节有亏,但守住了民族大节,他始终以抗清为己任,誓死保卫台湾,致力于恢复汉人江山,是一个灯塔式的人物,至少在他执政的二十年时间里,没让异族踏上台湾一步。

正如史学家所说,在中华各族人民与满族统治者的矛盾、中华民族与荷兰侵略者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时,郑经坚持了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正义立场,坚守金厦,援助父亲收复台湾,反抗清朝的民族压迫和荷兰殖民者的入侵,并开发和建设台湾,保卫台湾的安全,促进了台湾的社会进步。

这样一个人,我们肯定不能一棍子打死,就好比他的父亲郑成功,也不是完美人物。我们应该当以郑经的过失为戒,学习郑经的大义,爱我中华,护我国土,为国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0 阅读:0

醉波看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