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哥哥们的知青岁月

闲云说文化 2024-04-10 02:35:29

——往事随想录之三

金淮

大姐在家老大,下放三年,由于表现突出,凭着自己的努力被招工进厂。第三年,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十六七岁的大哥也下放了,成为我们全家第二个农民。

大哥下放的地方,在巢县城的北部,巢北的赵集公社。在那个年代,巢北是非常贫穷清苦的。

大哥从小调皮捣蛋、聪明伶俐,喜欢捣鼓一些机器零件,这为他下放以后有了用武之地。大哥下放在公社林场,上千亩的树木已经成材。在林场的上游,农业学大寨的时候建起了水库,知青点就座落在水库的傍边。农业学大寨,比斗还大的字,就写在水库大坝的斜坡上。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国家经济停止不前,“文革”遗留问题太多,人民生活都很积贫清苦。我放寒假了,父母亲想念大儿子,从节省的生活费里挤出十元钱,叫我去看看大哥,顺便买点农村土特产回来过年,同时,也带去了凭票供应的紧俏物品,香烟、肥皂、白糖等农村稀缺的商品。

一清早,从巢县汽车站坐头班车,五十公里的路程,要走上两节课多小时。下车后,要走近两公里才能到大哥下放的知青点。

大约中午十一点左右,终于赶到目的地。知青点建有两排平房,有十四个知青,十男四女,巢县下放的只有5人,其他都是上海、浙江的知青,四个女知青都有上海来的。

知青点热闹非凡,虽然刚下过雪,房檐下挂着冰溜子,寒冷的北风呼啸着,但是晒场上却堆满刚刚从水库里打起来的各种各样的鲜鱼。

我记起来了,今天是小年,腊月二十三,巢县城乡都是要过小年的。林场打上来的鱼,要分给林场的员工和知青们,为除夕“年年有余”在做准备了!

中午,我就在知青点吃午饭,青菜萝卜,炒南瓜丝,外加咸豇豆。生活是清苦的。晚上,河水煮河鱼,放点咸盐和蚕豆酱。烧了一大锅,就是没有油。大伙围着锅台,一人盛一碗,外加一碗米饭,十几分钟就解决战斗了,吃快的,还能再捞点汤喝,嘴慢的,也就解决了温饱。虽然风卷残云,但两个月只有这一次,头上冒着汗,但心里却是暖暖的。

我的大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修地球”修了六年多。先是参加林场的植树造林,等到“双抢”时,就参加几十天的“双抢”田间劳动。那是没日没夜的高强度艰苦劳作,不管是烈火当头,还是暴雨盖头,除了吃饭和中午小憩,其他的时候都是忙碌的。割稻、捆扎、搬运到田道土路上,那是争分夺秒,一刻也不能闲着,每个人都被阳光镀的黝黑发亮。

到了冬季,开始兴修水利,堤坝上人山人海,红旗猎猎,一派热火朝天的场面。

知青们也和农民兄弟一样,

铲土、挑土、打石锤,你追我赶,大家只有一个愿望,期末着明年有一个好收成。

进入腊月了,大哥又接受新的任务,到县城里采购林场过冬的各种物资。由于他从小就喜欢捣鼓机器零件,组装滑轮车、小推车的,在农村终于派上了用武之地。林场新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在那个年代,这可是大型机器设备,相当精贵。林场领导经过慎重研究,决定把这个“金蛋子”交给林场技术员和我大哥共同驾驶维护。整个腊月里,大哥都没有闲着,一直往返与林场和县城之间,林场知青和附近农民,有事就找我大哥,帮忙带个人带个物,这台手扶拖拉机,也成了林场通向外面世面的唯一交通工具。

年关将至,我也随着大哥的拖拉机回到了县城的家。然而,大哥忙碌着,一天也没有休息。

六年的时光,把大哥培养成优秀的农民,优秀的知青,与当地农民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与知青们结下了兄弟姐妹般的友谊。因为表现突出,林场推荐他进县城粮食局,这是当年招工唯一的指标。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会开会维修拖拉机和机械设备。

好今,大哥已近七十岁了,到了古稀之年。我们兄弟见面,每每回忆起,他那六年的青葱岁月,他总是感慨万千,浮想连篇,感受着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记忆!

0 阅读:4

闲云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