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中国历史上的两个半圣人是谁吗?

不凡的十万 2024-04-17 20:31:16

中华上下5000千年的历史,名人众多,但能被称为圣人的不多,目前流传最广泛 就是“两个半圣人”的说法。他们分别是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 第二个是明朝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最后半个则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湘军创始人曾国藩。

一、说法来源:

现在普遍认为“两个半圣人”的说法是由梁启超提出的,但博主网上查阅《饮冰室合集》,并未找到出处。但也不能因此认为这一说法全由后人杜撰,极有可能是后人根据梁启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观点所作的概括。在梁启超的著作和演讲中,他确实对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等历史人物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们在各自的时代内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和贡献。

二、圣人标准

立德:

指的是个人品德的修养和道德操守的建立。圣人应当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为社会树立道德榜样。

立功:

指的是在政治、军事、社会改革等方面的实际贡献和成就。圣人要有实际的功绩,能够对社会和国家产生积极的影响。

立言:

指的是在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贡献。圣人应当有深刻的智慧和独到的见解,能够提出影响后世的思想或理论。

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人生经历:孔子出生于宋国贵族家庭。由于家道中落,孔子自幼生活在贫困中,但他勤奋好学,十五岁便立志于学问。成年后,孔子曾在鲁国担任委吏和乘田等职,管理仓库和畜牧。后来,孔子创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打破了当时教育的阶级限制。

孔子五十岁时,曾短暂担任鲁国大司寇,后周游列国十四年,主张“为政以德”。他一生培育了3000多名学徒,七十二贤人,将知识的火种以及“仁义礼智信”的人伦道德观念,身体力行的广泛撒播。晚年,孔子返回鲁国,整理《诗》《书》《礼》《乐》等经典文献。其教育和思想成就被后世尊崇,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性人物。

梁启超对其评价:苟无孔子,则中国非复二千年来之中国。

王阳明——治学之名儒,治世之能臣

王守仁(1472年~1529年),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浙江余姚人。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人生经历:王阳明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明过人,但5岁才会说话。

成年后,他曾两次科举不中,后因上疏触怒权贵被贬至贵州龙场驿丞。在贵州期间,王阳明深刻反思,提出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哲学思想,形成了阳明心学。

王阳明在军事上也有卓越成就,曾成功平定江西、福建、广东等地的民变和叛乱。特别是在1519年,他以少胜多,迅速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晚年,王阳明回乡讲学,其学说影响深远,弟子遍布天下,形成了阳明学派。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后世评价: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

曾国藩——圣人在左,屠夫在右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晚清第一名臣、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人生经历:

曾国藩出身于普通的耕读家庭。道光年间考取秀才,后因会试多次落第,遂返乡创办私塾。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此后历任检讨、侍讲、侍读等职。

咸丰年间,曾国藩因建议用人之道受到咸丰帝赏识,后因母丧回乡,适逢太平天国起义,他奉命在湖南组建湘军,与太平军作战。曾国藩严格治军,提倡忠君卫道,以儒家学说为治军之本,逐渐建立起一支有纪律的新军,并成功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

曾国藩主张整顿吏治,重视教育,积极推动洋务运动,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他的政治理念和军事才能对晚清中国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学术和军事思想,特别是其治军方略,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毛泽东评价: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0 阅读:0

不凡的十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