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帮历史源流:青帮与道友会什么关系,谁是青帮创立人?

寒梦评历史 2023-02-25 04:45:02

青帮是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300多年的帮会组织,产生于清代。青帮的出现有一个历史过程,它的早期组织原是清代漕运水手中发展而来的一种带有互助性质的秘密结社。它的基地是以转运漕粮的大运河沿岸的各大码头。

清廷每年要将从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湖南等省的田赋(粮食)用船经大运河调运至北京,这种专业运输方式叫做“漕运”。“漕”的意思是通过水道运输的粮食,所运的粮食称为“漕粮”。“漕粮”主要用于宫廷消费、支付官员俸禄、军饷开支,部分用于民食调剂。

漕运的转输量很大,在清代每年运到北京的粮食共有400多万石,运粮的船只经常达12000多艘,水手有10万户,共约有二三十万人之多。为了有效地管理漕船和水手,清廷设有“漕运总督”,又将各地漕运组织分成许多卫、所、联,最下面的组织是帮。这一整套组织统称为“粮帮”或“粮米帮”。

每个卫、所都以地点为名称,如苏松卫、杭州卫、严州所、金衢所等。卫、所有守备,帮有千总,船有旗丁。

粮帮以粮船为主体,以各地的帮为基础,每一个帮都按规定拥有多少只粮船。如,江苏省21帮,粮船1638只;浙江省21帮,粮船1538只;安徽省16帮,粮船1258只,将各地的帮和粮船加起来,共有128帮半,粮船9999只半。

粮帮的主要成员是水手,他们大都是失掉土地的农民和失业的手工业者,是处于最下层的“赤贫穷汉”。为了保卫自己的利益,这些漕运水手建立了秘密结社组织。这种组织出现在雍正初年,虽然当时社会影响不大,但雍正五年,清廷已有了查禁水手中的秘密结社的案卷。

到了嘉庆年间,安庆的粮帮水手,在原来粮帮组织之外,独立地成立了一个秘密结社,名叫“安清道友会”,简称“安庆道友”、“安庆帮”、“庆帮”。

安清道友会组织比较健全,他们的首领叫做当家、师父、老头。他们在靠近河岸的庵堂里,或在船上,摆设“佛堂”,供上祖师牌位,称做“香堂”。他们订立了一些条规守则,还发明了许多隐语、手式、暗号做为帮内人秘密交通的标志,他们叫做“切口”、“令子”等等。

后来,安清道友会逐渐将各地方性的粮帮秘密结社,联合到自己的组织中。同治元年,浙江道监察御史卞宝弟奏称:“江北聚匪甚多,有安清道友名目,多系安东、清河游民,私结党羽,号称师徒。”

大约到光绪年间,各地粮帮的秘密结社组织都被它所统一,它的声势也就日益壮大起来。名称也由“安庆道友会”、“安庆帮”、“庆帮”,改成“安清道义会”、“安清帮”、“清帮”。“清”由庆音变而来,也含有“扶清”、“助清”的意义。他们自然希望获得朝廷承认,从非法而取得合法。

“清帮”这一名称在官方的记载,最初出现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查探徐怀礼报告》:“向来枭贩有清帮、围帮两种,清即安清道友。”

那么,清帮为何终称为青帮呢?这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比它产生时间早的另一个帮会红帮(洪门),其声势浩大,为了与它比肩,就采取了对等叫法,即青帮--红帮,简称则是青红帮。

另一种说法,与当时的青皮党有关系。青皮党是在嘉道年间出现的具有资本雄厚、组织严密的盐枭集团,其总头目就叫青皮。青皮党活动于两淮盐场及其销售沿岸,与粮船水手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利用粮船走私,“青皮等或隐匿在船,假充水手;或散游在岸,托名短纤”。

当1853年,太平军进入江南,切断了运河这后,江浙两省的漕粮全部改由海运。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的漕粮全部折色征银。1855年以后,漕粮河运全面废弛。面临失业的粮船水手,大批投入青皮党中,使粮帮和青皮党合二为一。青帮组织迅速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城镇乡村蔓延开来。清帮也就改称青帮了。

说到这里,我们还没有提到青帮的创立人是谁?其实,安庆道友会出现之前,各地大都有在粮帮的基础上形成的各帮水手的组织,这些秘密组织也是后来青帮的源头之一。就是在青帮这面大旗下,各地青帮组织仍保持相对独立性,有不同派系、师承和切口。

青帮内部各派系流传的各种版本的秘籍,即《通草》中,内容杂乱,为各需所取而编撰。然而,在提到青帮源流时,都无例外地说它的创始人,是翁岩、钱坚、潘清三个人。他们三人创立了青帮,“领帮匡漕”。在青帮香堂上,被供拜的灵位不一,但翁、钱、潘祖之灵位,必不可少。

翁、钱、潘三人历史上是存在的。乾隆三十三年(1868年)闽浙总督崔应阶在《拿获罗教各庵人朱光辉等审拟事)》中提到:有密云人钱姓、翁姓,松江潘姓三人流寓杭州,共兴罗教,即于该地各建一庵,供奉佛像,吃素念经,于是有钱庵、翁庵、潘庵之名。他们居住的地方在拱宸桥,那里与粮船停泊码头很近,“粮船水手俱系山东、北直各处人民,回空之时无处住歇,疾病身亡无处掩埋,故创设各庵......”

逢粮船回空时,水手们都寄住在庵里,并纷纷听教入教。于是,翁等三人把教徒组织起来,成为一种宗教性的团体,后来转化为水手们的秘密结社。

翁岩、钱坚、潘清三人是青帮的真正祖师,即所谓“后三祖”,他们是陆逵的徒弟。那么,翁岩、钱坚、潘清这三人,有着什么来历?为何被青帮公认为创立之祖?

其中一个传说如下:

清雍正三年(1725年),为加强“漕运”组织管理,悬榜招贤。翁岩、钱坚、潘清三人揭下河南抚署的榜文。当时河南抚台是杭州人田文镜。田文镜和漕督将他们整顿漕运办法的条陈报经雍正批准,准许他们开帮收徒,以之统一粮务。

翁岩,字福亭,号德慧,秀才出身,江苏常熟人,祖居山东东昌府聊城县,后迁居河南南阳府。曾向河南嵩山少林寺僧人习武,喜与绿林好汉交往,并入过天地会。性情刚毅,不善词令。

钱坚,字福斋,号德正,江苏武进人,幼从父经商,移居开封,后迁居安徽徽州府。16岁时父母双亡,无心继承父业,改习拳术,并入天地会,与翁岩同为天地会首领张岳的部下。为人精明,胆识过人。

潘清,字清字,号德林,浙江杭州人,先移住安庆,后又迁居河南开封。潘家富有财产,其幼年读书,好诗词歌赋,武艺亦佳。他为人勇义,好交游,地方上以“小孟尝”称之。

翁岩、钱坚二人奉张岳之命,到安徽访潘,三人都是天地会道友,一见如故,结拜为异姓兄弟。

翁、钱、潘三人揭榜并得到朝廷准许后,联络、统一了各地的粮帮组织,并组成了一个“道友会”,以翁、钱、潘三人为首领。“道友会”便是“青帮”的真正源头。可以相信,后来的安清道友会,跟翁等三人发起的道友会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也就是说,跟罗教有关系。

为利于管理和控制漕运,他们做了三件大事:

首先设厂造船,统一漕船的尺寸。相传共造船只9999只半(其中的半只是脚划子)。然后协助清廷疏浚运河河道,动员山东民工16万余人、用银110万两,打通了南北水运。再三,翁、钱、潘三人开始大开香堂,广收门徒。翁岩按八仙数收8位徒弟,钱坚按二十八宿之数收28名徒弟,潘清按三十六天罡之数收36名徒弟,这样,三人共收徒72人。此后徒弟又收徒,道友会组织遂渐扩大。

青帮组织,实际上是在清朝雍正初年为了承运漕粮而形成的,但为了显示自己组织的“源远流长”,帮中人把创设青帮的翁、钱、潘奉为“后三祖”,而将明代的金幼孜奉为青帮的第一代祖师,罗清为第二代祖师,陆逵是第三代祖师,这三人为“前三祖”。似乎这样还不够“古”,又将第一代祖师金幼孜崇尚的达摩奉为青帮的始祖。

青帮中人对前三祖的介绍如下:

金幼孜号碧峰,明代洪武年间进士,应天府(南京)麒麟门外三十里金家堡人,生于元顺帝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曾在明成祖朱棣时,任文渊阁大学士。朱棣亲征辽东时,金奉命督运皇粮。不久厌弃红尘,辞去官职拜五台山,拜三十六传鹅头禅师为师,取名清源,从此在紫霞洞隐修,数年后去世。

第二代祖师是罗清,号净清,甘肃兰州府渭清县东乡罗家庄人。17岁时考中明嘉靖恩科举人,后赐进士出身,擢任监察御史及户部侍郎。曾领兵与吐鲁番作战,大获全胜而回。归途中经过五台山,访求清源禅师遗迹,由北寺方丈恨修禅师指引,从佛龛中取出金幼孜的经典遗物。随即罗即由恨修禅师领至金幼孜的塔下,拜金为师。后人在师父生后拜师,称为“灵前孝祖”,就是起源于此。后来,罗清被严嵩父子暗算,入狱12年,万历年间被释放,至栖霞山紫云洞修炼度过余生。

罗清创立了罗教,其“无为”教义虽与佛教相近,但被正统佛教和统治阶级都斥之为异端,因此只好在民间秘密流传。据《藏逸经书》记载,罗清在世时,曾当过运粮军官,罗教在运粮水手中盛行,教徒众多。他曾在杭州设庵堂,向寄寓水手传教。罗教在漕运水手中的流传最初主要在江浙船帮之中。

雍正五年,李卫没收了浙江各庵堂罗教的经卷、佛像。乾隆三十三年,当局干脆铲平庵堂,驱散水手,这就促使罗教逐渐淡化,成为清代粮船水手教徒向青帮演变的重要转折点。清嘉庆道光年间,“安清道友”社会影响日渐扩大,在安徽、江苏、浙江等广大地域中扩张,逐渐统一了包括罗教在内的水手组织。

第三代祖师陆逵,字道元,江苏镇江府丹徒人。自幼习武,在明军队中任过江右总兵,明亡后隐居江苏茅山,因仰慕罗清而到五台山求道。清初云游到新疆、甘肃一带,看到频繁的民族冲突、械斗,就向清廷奏陈,建议对少数民族采用宗教感化政策,为康熙皇帝所采纳,授以他“西北宣化法师”名号。康熙帝曾许以高官厚禄,陆逵谢绝,请求学道,于是康熙帝封他为“靖国尊人”,并加封其师罗清为“一清佛祖"。晚年,陆在杭州武林门外宝华山刘氏庵内讲经说法,听者甚多。投拜他门下中的就有翁岩、钱坚、潘清三人。陆逵给他们每人取了个名字,翁岩叫“德慧”,钱坚叫“德正”、潘清叫“德林”。陆逵死于雍正七年(1729年)。

翁、钱、潘建立青帮组织后,在陆逵讲演过的宝华山建立了“家庙”和十二座“家庵”,承运漕粮的事务所就设在家庙内。帮内还议定了帮规、香堂规则、家法等等。后来,翁、钱二人远去青海、蒙古朝佛,再无音讯,由潘清一人主持帮内事务。雍正十三年(1735 年)潘清在一场黄河大风事故中身亡,由王德降主持帮务。

青帮承运漕粮后,陆逵授以24字作为帮内“家谱”。这24个字就是“清净道德,文成佛法,能仁智慧,本来自性,圆明行理,大通悟学。”其中“清净道”三字,为立帮以前前三祖使用的,即号清源的金幼孜、号净清的罗清、号道元的陆逵。从德字开始立帮,即翁岩的“德慧”,钱坚的“德正”、潘清的“德林”。

由于帮内徒子徒孙越来越多,原来的二十四字恐怕不够用,后由小祖师之称的王德降续订了24个字,即“万象皈依,戒律传宝,化度心回,临持广泰,普门开放,光明乾坤。”民国时期的上海,以“大通悟学”四字辈居多,而以大字辈为最高。大名鼎鼎的杜月笙就是悟字辈。

青帮组织严密,规则完备,有所谓十大帮规、十禁、十戒、十要、传道十条、家法十条。譬如十戒:“万恶淫乱;截路行凶;偷盗财物;邪言咒语;讼棍害人;毒药害生;假正欺人;聚众欺寡;倚大欺小;烟酒骂人。”

我们不知道青帮在早中期是不是做到了这十戒,只了解到民国时期的上海青帮完全不是这样子的,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帮头根本违背了十戒规定,他们当时在做的正是十戒的反面。

到了19世纪70年代,由于城市近代化的进程加快,海轮运输的日益兴起,以及殖民侵略造成自然经济的瓦解,漕运走向没落,漕运水手失去传统的职业,纷纷上岸谋生,涌向城市。

上海的青帮最初是由河、海运输船工和搬运工带进来的,并在上海的游民、城市贫民以及各个阶层中逐步发展起来。青帮在上海开堂纳徒后,队伍迅速扩大,逐渐成为上海帮派中的最大势力。清代咸丰、光绪年间,上海成为青帮最重要的码头和集聚地。到民国以后,青帮势力膨胀到空前绝后的地步,渗透到工、商、学、军、政各个领域之中,其代表人物黄金荣、杜月笙更是名噪一时。

天津是北方工商大埠,近代以来发展很快。上世纪20年代初,济南的青帮厉大森来到天津“跑海(帮内术语,到别的地方去开山门收徒弟)”。他是青帮大字辈的,到津后开山门,使青帮很快成为天津黑社会的最大势力,出现了袁文会、巴延庆、刘广海等青帮大头目。

济南的青帮也值得一提。它是在20世纪初年发展起来的,码头上的搬运工人几乎都是青帮,外人很难插足。民国初年,搬运业的头子张星恒、柏锦章是济南青帮的大头目。后来青帮向各个行业发展,聂鸿昌、查瑞卿、王春发、崔朝臣等人在济南横行一时,号称“安清二十八宿”。

20世纪30年代军阀韩复渠控制山东时,青帮又一次兴旺起来,韩手下的一些师长如孙桐萱、李汉章、曹福林、展书堂等都成了安清道徒。

此外,在南京、镇江、杭州、宁波、南昌、九江、安庆、芜湖、无锡、扬州等运河、长江沿线的许多城市,都是青帮较集中的地方。由于上海和天津都是近代以来被迫开埠的,都存在外国租界,又都是工商业较为发达的大都市,因此在青帮发展史上,在这两个城市中都出现了较为显赫的人物,有较大的社会影响。与这两个城市相比较,其他地区则没有出现太显赫的青帮人物。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或插图,侵权即删

0 阅读:12

寒梦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