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年前,宁波妻舅和上海妹夫共同创办商务印书馆,他俩是谁?

寒梦评历史 2023-07-06 10:38:00

“本馆经始于民国纪元前十五年丁酉正月,赁小屋三椽于上海英租界江西路德昌里,购印机二具,从事印刷......”跨越了三个世纪,历经120多年的商务印书馆,至今仍在出版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创立开启了中国近现代出版的新篇章,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出版事业,才从那时奠定了基础。

商务印书馆全景

蜚声中外的商务印书馆是谁创办的?走过了哪些创业之路?今天就专门说一下,两位主要创办人的事迹。

1897年2月11日,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和高凤池等几个年轻人在上海江西路德昌里,正式宣告了商务印书馆成立。

这几个年轻人是同学关系,都曾在教会办的清心学堂读书。夏瑞芳是江苏清浦(今上海清浦区)人,高凤池是上海县虹口人,鲍咸恩、鲍咸昌是兄弟俩,浙江鄞县(今宁波鄞州区)人。四人中,鲍咸恩生于1861年,夏瑞芳生于1871年,鲍咸昌和高凤池同龄,生于1864年。夏瑞芳和鲍咸恩、鲍咸昌还是妻舅关系。

鲍咸恩、高凤池也是商务印书馆不可或缺的人物。创办商务印书馆是鲍咸恩与夏瑞芳首先商议提出的。鲍咸恩曾出任商务印书馆印刷所所长,但因积劳过度,身患肺病,于1910年去世。高凤池是股东之一,后来与鲍咸昌结为亲家,他的女儿高斐君嫁给了鲍咸昌长子鲍庆林。但他入馆时间较晚,1905年才脱离美华书馆到商务印书馆全职工作。他曾出任商务印书馆第三任总经理,后任监理,于1950年去世。

因此,在商务印书馆创设和发展期间,鲍咸昌、夏瑞芳两人,所付出的心血不言而喻。

上篇:鲍咸昌

鲍咸昌,浙江鄞县陈婆渡鲍家墖(墖,音同耷)人,父亲鲍哲才,在在上海南门清心教堂做牧师。清心堂由北美长老会所办。鲍咸昌参与了清心小学、清心中学的开设。由于他的贡献,1910 年清心中学曾建礼拜堂一所,命名为“思鲍堂”以示纪念。

鲍咸昌兄妹六人,均在半工半读的清心学校读过书。哥咸恩,早年物故。弟咸享,在海关任职。大妹鲍大姑嫁给在商务馆做经济开支复核工作的张桂华,二妹鲍钰嫁给夏瑞芳,小妹鲍懿嫁给曾任东南大学校长的郭秉文。

图左鲍咸昌,右鲍咸恩

鲍咸昌父亲是华人牧师,薪金不高,他的子女众多,因此家境并不富裕。子女六人,没有一个上过大学。鲍咸昌21岁毕业后,就到了长老会所开设的美华印书馆先学雕刻铜板,后学英文排字,与高凤池在一起工作。而夏瑞芳和鲍咸恩当时在英商《捷报》馆为排字房工人。

鲍咸恩兄弟和夏瑞芳、高凤池4人既是同学、同业,信仰又相同。他们常常在教堂里会面,又常常在城隍庙湖心亭吃茶,有时会上小饭馆吃饭,结为知己无话不谈。他们对洋人那种不可一世,轻视华人的态度,很为愤慨,觉得与其寄人篱下,不若自立门户。如果开办一个印刷小工场,以他们多年在报馆做事积下的人脉,有把握每月接几笔票据、招贴之类的印刷业务,有六七百元收入,足够维持生活了。如果运气好,招揽到教会的宣传册之类的印刷生意,便能盈利。

四人有一个共同的优势,都熟悉印刷工艺,这是他们决定开办印刷工场的缘由。可是开设印刷工场,并不容易,需要资金。虽然他们四人手头上有了一些积蓄,却离4000元开办资金远远不够。当时商定,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各出一股,每股500元,高凤池出半股,4人合计出资1750元。鲍咸昌出的一股,其中半数是向高凤池借的。还需2000多元怎么办?他们就发动亲朋好友投资。

鲍家的女婿张桂华出资了半股;鲍咸昌的小舅子郁厚坤也出资了半股;徐桂生出了一股。张桂华当时拉来了一起在电报总局工作的同事沈伯芬认了2股,这样才集得资金共3750元。

1896年4月15日,在三洋泾桥一家小茶馆楼上,正式订立了创办商务印书馆的议约,“商务印书馆”名称,是张桂华妻子鲍大姑给取的,当时她在清心学校教书。他们谁也没有想到,日后,商务印书馆竟然成为我国出版巨孽。

有了资金,他们在上海江西路宁波路口德昌里末弄3号,以每月50元租金租用了三幢两厢房连庇民房,购置了9部简单的印刷机器,其中有3部手摇印刷机,3部脚踏圆盘机和3部手扳压印机,1部手揿架,还购买了中西文铅字器具等,并向宁波“汲绠斋”书局求援到十来名印刷工人。1897年2月11日,商务印书馆在上海正式开张营业。

1897年2月11日商务馆开业时租用的房屋

刚开张时,可以说惨淡经营。他们虽是合股,实际是一家,装订折页都是女眷的义务工。孩子们放了暑假,都要上摇架做工。夏瑞芳口才好,任经理,负责对外打交道;鲍咸恩心细,负责看稿、校对等工作;鲍咸昌懂印刷,分管工厂事务。正是这种敬业乐事、合力同心,勤勉谨细,为商务初创期的成功提供了保证。

商务印书馆创业初期,由夏瑞芳负贵招揽与承接业务,鲍咸昌协助其兄鲍咸恩负贵印刷业务,主持排字房的工作。两兄弟性格不同,鲍咸昌活泼爽快,鲍咸恩慎重谨细,兄弟俩各有长处,相得益彰。他们都精通业务、熟悉工艺,为提高印刷品质量,认真探索和实验印刷新方法。

1898年,商务馆出版的学术专著

1899年,创新用有光纸代替毛边纸印书,书价便宜三分之二。当时,社会上还流行用木板印书,一套《通鉴辑览》售价要十几、二十元,商务印书馆采用有光纸铅印,售价只要二元多,便宜十倍,所以畅销一时。当时《通鉴辑览》初版印1000本,立刻销完,再版销至万余部。

1900年,收购日本人在上海经营的修文印刷局,开始用纸型印书,1903年使用著作权印花,这在我国均属首次。1909年创制二号楷书体字模,改进铜锌版三色版制法。

到了1904年,商务印书馆走向兴旺阶段。该年在宝山路购地数十亩自建印刷所,以后拥有宝山路的地产约有百亩,建印刷所五处,各种机器增加到一千三百多部。其中新式滚筒机,每天可印出十余万帖。

清末年商务馆印刷车间

1910年,鲍咸恩去世后,鲍咸昌继任印刷所所长。他在印刷所推行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奖勤罚懒,对在印刷技术上做出改进和有发明的工人,给予重奖。制作印刷机器和理化机器,并开始用电镀铜版。

1913年,鲍咸昌曾到欧洲和日本考察印刷技术和业务,回国后致力扩充印刷所,新添置了自动铸字机,彩印胶版印刷机和米利印刷机,同时组织力量不断革新技术。

该馆创制了中文打字机,仿古活字铜模,采用汉字与注音符号相结合,使该馆印刷质量及印刷规模均处在东亚领先地位。印刷工艺技术包括铅印、单色石印、五彩石印、三色版、珂罗版、雕刻铜版、照相锌版、凹凸版、影写版、影印版等各具特色。

1926年。商务馆产品获费城世博会大奖

鲍咸恩因患肺病去世后,1920年4月,鲍咸昌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兼印刷所所长。在10年主持工作期间,商务印书馆继续顺利发展。

这一时期聘请了许多专家学者进馆,如叶圣陶、周建人、陈布雷、周昌寿、谢六逸、朱经农、唐钺、竺可桢、段育华、任鸿隽、周鲠生、陶孟和、顾颉刚、范筹康、何炳松、傅东华、胡寄尘、向达等。还聘胡明复、胡刚复、杨铨、秉志为馆外特约编辑。为强化编译所,1921年以王云五为所长,云集了160名编辑。

10年间,商务印书馆编印、出版了《新法教科书》、《新撰小学教科书》、《新学制教科书》、《学生国学丛书》、《现代教育名著》、《平民千字课》、《教育大辞书》、《四角号码学生字典》、《文学大纲》、《世界语高等文典》、《世界丛书》、《百科小丛书》、《四部丛刊初编》、《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医学大辞典》、《综合英汉大辞典》等一大批文教图书和工具书。

鲍咸昌申请印行教育著作批文

同时,新创办了《儿童世界》、《儿童画报》、《小说世界》、《出版周刊》和《自然》等期刊。还出版了一大批文学著作,如瞿秋白的《心都赤史》、张闻天的《旅途〉、鲁迅译亚兹巴梭夫的《工人绥惠略夫》、赵元任译卡罗尔的《阿丽丝漫游奇境记》、朱自清等著的《雪朝》、冰心的《繁星》、许地山的《空山灵雨》、叶绍钧的《稻草人》、老舍《老张的哲学》等。

这一时期还创办了励志夜校、上海国语师范学校。设立了香港商务印书馆印刷局、厦门分馆。并将涵芬楼改组为东方图书馆,于1926年正式对外开馆。《小说月报》经改组后,自1921年起由茅盾、叶圣陶主持,以发表“为人生”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为主。

1926年,商务印书馆所属活动影戏部改组为国光影片公司,虽然成立后不到一年就结束了业务,但毕竟这是中国人自主经营的第一家电影公司,所以值得一提。

鲍咸昌热心公益事业,曾与鲍咸恩等捐出巨额资金,创立上海江湾孤儿院,上海窦乐安路的鸿德堂,资助商务印书馆所设的养真幼稚园和尚公学校及闸北救火会等。他还在故乡鄞县鲍家墖办了一所小学,建了通济挢。

当时报道

鲍咸昌子女甚多,有三子三女,均有成就。长子庆林,继承父亲事业;次子庆善,任职上海银行;三子庆成,留美工程博士。

三个女儿均娴熟英语。大女儿嫁给了南洋华侨陈嘉庚之弟;二女儿嫁给了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三女儿嫁给了复旦大学文学系主任谢六逸。

1929年11月9日,鲍咸昌因患气喘病在上海去世,终年65岁。他将毕生精力尽瘁于我国的印刷出版事业,为商务印书馆的创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值得后人纪念。

敬请待读下篇

0 阅读:0

寒梦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