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决战-9

江山如娇一大好 2024-02-28 10:25:47

有些同志认为政策与军事干部联系不上,是政权的事、政治机关的事。当然军事干部要忙于作战,但执行政策仍有责任。以东北为例,有些城市工作是由于土改中“左”的偏差搞坏了,但在战争中搞坏的也不少,如辽中、台安等等。进城后,有的部队争缴获,没收东西不请示、不报告,有的甚至破坏和变卖没收的器材。在教育上只提贫雇农,不提保护工商业,等等。

现在要打长春,部队必多,如果不注意政策,城市会遭到很大破坏。而我们收复大城市后如不能恢复城市生产,则支援东北战争和全国战争是不可能的。在内战时代,毛主席反对流寇思想就是反对随便没收,没有正确的城市政策。今天,全国已走向胜利,我们更应该严格执行党的城市政策。今后,攻克一个城市后如遭破坏,首先要由军队负责。攻城部队除战场缴获外,工商业单位均不准动,敌人仓库物质由后勤部门接收统一管理和分配。

(注:以上为1948年5月18日《关于政策问题的指示》)

我们拟仍攻锦州。只要我军经过充分准备,然后发起总攻,仍有歼灭锦敌的可能,至少能歼灭敌人一部或大部。目前如回头攻 长春,则太费时间。即令不攻长春,该敌亦必自动突围。我能收复长春,并能歼敌一部。

(1948年10月3日致军委电)

注:以上为1948年10月2日,林彪获悉敌新五军和第九十五师海运增兵葫芦岛,对攻锦州有些犹豫,曾于10月2日22时未经与罗荣桓、刘亚楼商量,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的名义向中央军委发电报。罗荣恒得知此说服林彪坚持打锦州,签发了上述电报。

从一九四六年六月开始,我们的战争是防御的,但到一九四七年七月,我们发动了夏季攻势,即由防御转到进攻。去年的夏季攻势切断了奉吉线,使吉林、长春之敌陷于孤立。

再经过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作战,把中长路和北宁路切断,吉林敌人逃跑,沈阳之敌又陷于孤立。从此东北的敌人已经形不成一个战线了。如果没有去年夏季、秋季和冬季的攻势作战,使吉林、长春、沈阳敌人完全陷于孤立地位,则今年秋季战役,要实现全东北的解放,也是不可能的。

去年冬季攻势以来,我们采取围困长春的方针是恰当的。当时地方上严重春荒,土改又出了些偏差,运输线也还不通畅,需要修建新的铁路。我们部队在冬季攻势以后也需要休整补充。而敌人又从山东调整八军到北宁线。因此,我们没有打北宁线。当时如果打长春,则沈阳敌人尚可集中五个军向北增援,我们的把握不大。所以,当时我们采取了围困长春的方针,主力大部休整补充。经过休整,部队在政治上、军事上的质量都提高了。我们还组织了新的力量,组织了三个纵队、九个独立师,这些部队在围困长春中得到了锻炼。

秋季战役(即辽沈战役)共历时五十二天,把东北的敌人全部消灭,解放了全东北。这一胜利,对于全国形势说来,是一个新的突破,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一)东北的敌人是蒋介石最精锐的部队,尤其是新一军、新六军以及后来编成的新三军、新七军,全是美械装备,是美帝国主义经常吹嘘的部队。这些部队被我消灭,害得蒋介石吐了两次血,使得蒋介石军队士气更加低落。徐州敌人集中了二十一个军、五十多个师,这次在一个星期之内被我们歼灭了十九个师。现在蒋介石想放弃华北,要傅作义部队到长江以南去,而傅作义想往西逃跑,和宁夏的三马会合,以偏安一隅。蒋介石在华北的嫡系也准备撤退了。

(二)全东北解放以后,东北的大军就要入关。现在我们的装备已经超过敌人的任何美械化部队,比抗战时期的日军装备也有提高。我们的百万大军加到华北战场上去,这个力量是很大的。

(三)东北有全国最大的工业和铁路运输,可以支援全国。东北全境解放使敌我之间的经济地位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总之,这个胜利意义很大,引起整个战局的急转直下。

这个胜利的取得不是偶然的,是东北全党全军在东北局统一领导之下,贯彻执行了党中央、毛主席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具体决定的结果。三年来,我们坚持了人民解放战争,发展了人民解放事业,贯彻了土地改革,恢复了铁路运输,发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建设了强大的人民解放军。这次秋季攻势参战的部队在七十万人以上。没有上述各项条件,就不可能建成这样强大的军队,也不可能支持这样大的军队作战。

.......

这次战役所以取得胜利也是全体指战员忠诚于人民解放事业,英勇作战,又有熟练的战术技术的结果。特别要提到的是塔山七天七夜的阻击战,锦州三十一小时的攻击战,辽西黑山、大虎山围歼战,七天七夜向沈阳、营口的追击战,打得都很好。此外,我们还受到了各兄弟部队在其他战场上取得的伟大胜利的鼓舞。最近华东部队攻克济南便大大地鼓舞了我们的士气。

(注:以上为1948年11月19日在四野政工会议上的讲话)

东北人民解放军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组建的,其主力来自华北、山东、华东各个地区,其干部来自更多的方面。在进入东北的开始,各有一套班子,自立门户的现象相当严重。而当时东北党的领导上思想又不统一。在对敌我力量的估计上,有的认为敌强我弱,有的认为敌弱我强。由此出发,又产生了是以和平为主,还是以战争为主;是先控制大城市,还是先依靠农村,这样一些分歧。

那时实际上是敌人强,我们弱。我们从山东、华北等地来到东北,是从战场上转下来的,没有经过休整。有的将武器留在了原地区,准备到东北来补好武器。可是,当时东北是没有群众基础的,也没有根据地作依托。而国民党却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装备上都强过我们,依然存在的伪满的一套组织又适合于国民党而不适合于我们。

我们显然处于劣势。因此,那时讲和平根本不可能以我们为主。只有切切实实地准备长期的战争。那当然要把中长路沿线的大城市放弃,以农村和小城市为立足点来包围大城市。而如果对和平有幻想就会以大城市为主了。很明显,这是两个不同方针的争执。由此又产生了组织问题上的争论,究竟是克服山头还是单纯地平均主义地照顾山头。按后者那样照顾,不仅山头愈照顾愈多,而且又出现了码头。我们是为了克服山头,而不是为了山头林立。如果山头林立,不用敌人打,自己就搞垮了。

……从长春撤退到哈尔滨时思想很混乱,全军无所措手足。无政府无纪律现象非常严重。各人搞各人的,各人抓各人的。有些同志把新招编来的伪满军队和新缴获来的武器,看成是自己的,不去充实和补充主力。这样的部队虽然有武器,但很不巩固。敌人一进攻,散的散,叛变的叛变,给我们造成了很大困难。

到“七七会议”这一场争论得出了结论,东北局的领导基本 上取得一致,毛主席十二月二十八日的战略指示得到了真正贯彻。我们建立了统一的集中的领导核心,才把全党全军团结起来,从而阻止和打垮了敌人的进攻。

(注:以上为1949年3月29日在四野高干会议上的讲话)

抗战胜利结束时,整个东北形势有对我不利的因素。因为东北曾受日本和伪满长期统治,国民党有影响。但我们也有有利因素:同东北相邻有几块根据地,对东北不能没有影响,同时也有了进东北的几个口子。东北北靠苏联,东靠朝鲜,处在苏联红军占领下。红军未退,国民党就不能冒然进去。而我们进去了。东北人民贫困,有革命的要求,抗联搞过游击战,对人民也有影响。这些都是有利的因素。

一开始,我们想控制全东北,这是从当时客观形势考虑的。红军占领了东北,华北根据地控制着通往东北的几条交通干线,华东根据地可以进行配合;而国民党只能从大后方经海上和空中向东北运兵。显然,我们是有控制全东北的可能的。但是后来情况变了。美国人一插手,帮助国民党海运空运部队;苏联因同国民党订有条约,对它进东北不能拒绝;我一师还在赶路,三师也掉在敌人后面,加上主力部队到东北,可武器大部都留出发地,又没有根据地群众支持的条件,因此山海关、锦州一被敌人突破,我全部控制东北的条件就不存在了。

总之,抗战一胜利我虽有全部控制东北的条件,但时间来不及。有些同志,对这一形势的变化看不清楚。在中央提出和平民主新阶段的情况下,提出了“最后一战”,以为和平快要到来了。在形势变化之后,思想不跟着变,还想控制中长路和大城市,战略上就失去了主动。

(注:以上为1961年6月28日《关于编写四野战史的指示》)

0 阅读:6

江山如娇一大好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