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半夏汤:治呕之良方!

鸿朗说健康 2024-03-28 02:53:22

小半夏汤:半夏15g,生姜24g。水煎,分2次,温服。主治:痰饮,呕吐,胸痞痰多,苔腻不渴。《金匮要略》用此方治"诸呕吐,谷不得下。"可见本方是以呕吐为其主证。呕吐原因甚多,此方所治,属于痰饮停聚于胃,上逆作呕。故原书谓“呕家本渴……今反不渴,心下有饮邪故也。”何以知为饮邪内停?从胸痞痰多,苔腻不渴知之。方中半夏痰降逆作用较强,用治痰饮呕吐,效果颇佳。佐生姜温胃涤饮,降逆止呕,不仅能够增强祛痰降逆之功,又能制半夏毒性。是一结构简单而又有效的古方。本方生姜改为干姜,即半夏干姜散。

本方证因痰饮停于心下,胃气失于和所致。痰饮停于胃,胃失和降则呕吐,谷不得下。呕多必津伤致渴,渴者为饮随呕去,故为欲解;若呕反不渴,是支饮仍在心下之故。治宜化痰散饮,和胃降逆。方中用半夏辛温,燥湿化痰涤饮,又降逆和中止呕,是为君药。生姜辛温,为呕家之圣药降逆止呕,又温胃散饮,且制半夏之毒,是臣药又兼佐药之用。二药相配,使痰祛饮化,逆降胃和而呕吐自止。仲景所创该方,对于后世痰饮呕吐或胃气上逆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已成为祛痰化饮或和胃降逆止呕的常用配伍组合。方歌要:小半夏汤有生姜,化痰降逆基础方;主治痰饮呕吐证,若加茯苓效力彰。

《金匮要略》用治"干呕、吐逆、吐涎沫。"温中散寒力量较小半夏汤强。若将生姜改为生姜汁,即《金匮要略》生姜半夏汤。治"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长于涤饮散结,降逆作用不及小半夏汤。

《金匮要略》中涉及到小半夏汤的条文有三条:1.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2.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3.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在这三条中,小半夏汤的主治都是呕吐和反的,第一条中的“呕家”是呕吐的患者,第二天的“哕”也是呕吐的意思,第三条也是呕吐。

小半夏汤还有一个加味方“小半夏加茯苓汤”,也是出自《金匮要略》。该方是在小半夏汤的基础上加茯苓三两(现代多用9g)组成。小半夏加茯苓汤的条文有两条:1.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2.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茯苓是利水渗湿的,小半夏加茯苓汤也是治疗呕吐的,但是它所治疗的呕吐患者,有心下或膈间停水的症状,所以加上茯苓利水渗湿,就能更好的解决患者的问题。后世的二陈汤就是在小半夏汤的基础上加味而成的。

半夏是一味很温燥的中药,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生姜味辛,性温,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的作用。所以小半夏汤有温化寒痰,降逆止呕的作用。半夏和生姜都属于辛温类药,所以热证引起的呕吐患者应慎用。

热证患者当有口干舌燥、小便不利、大便秘结等症状,《金匮要略》中的小半夏汤适合呕吐但是不口渴和有黄疸但是小便色清,而且小便通畅的患者,这些都说明患者并无热证。

小半夏加茯苓汤中有“渴”,这个渴是水饮停在心下(亦即胃脘部),脾气不升,津液无法上达咽喉,所以有渴的症状。而且是先渴后呕,用小半夏茯苓汤恢复脾胃的升降功能,则津液自和,不治渴而渴自解。

小半夏汤这个方子虽然简单,但是对解决呕吐和眩晕等症状却是很有用处的。临床上因为各种原因引起的恶心、呕吐和眩晕证,只要与小半夏汤或小半夏加茯苓汤的方证相符,都是可以用小半夏汤或小半夏加茯苓汤来解决的。

应用1.《杨氏家藏方》玉液汤(即本方),"治眉棱骨痛不可忍者,此痰也。"是湿聚成涎,随少阳三焦上逆,阻于眉棱所致。用此方祛痰降逆,其痛自消。

2.《方函口诀》云:"此方为呕家之圣药,就中最宜水饮之呕。水饮之证,背七八椎处如手掌大冷者是也。眩晕证用此方百发百中。"指出所治之呕,是因水饮引起,所治眩晕亦然。

现代临床上,对于美尼尔氏综合征、贲门痉挛、溃疡病形成的幽门梗阻、胃扭转、胃癌、胃炎、胰腺炎、胆囊炎、尿毒症等疾病,或因放、化疗所引起的呕吐,以及神经性呕吐,都可以辨证找找有没有小半夏汤证,都是有机会用到小半夏汤的。

0 阅读:31

鸿朗说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